- 首页
- 佛藏
- 续藏经
- 中国撰述
- 诸宗著述部
- 天台宗
- 摩诃止观辅行助览
摩诃止观辅行助览
及以九喻谓责主有余
经无主字。经云。深观此爱凡有九种。一如责有余。二如罗剎女妇。三如妙华茎有毒蛇。四如恶食。性所不便而强食之。五如淫女。六如摩楼伽子。七如疮中息肉。八如暴风。九如彗星。云何名为责有余。如穷人负他钱财。虽偿欲毕犹系在狱而不得脱。声闻缘觉亦复如是。以有爱习之余气。罗剎女妇者。如人得罗剎女。纳以为妇。是罗剎女随所生子。生已便食。后食其夫爱罗剎女亦复如是。初食善根子。后食众生。令堕三涂。疏云。初为二乘作譬。二乘断习。如还财未尽。下八为凡夫作譬。责音债。
见灭烦恼断故乃至净
经云。菩萨求大涅盘见。灭见灭谛。所谓断一切烦恼。若烦恼断则名为常。灭烦恼火则名寂灭。烦恼灭故则得受乐。诸佛菩萨求因缘故。故名为净。
论。佛藏十喻
一萎华佛身。二岩蜂淳蜜。三糠[禾*会]中米。四粪秽真金。五贫女宝藏。六庵罗内实。七弊衣金像。八贫女贵胎。九焦模内像。荆溪云。文虽有十。义但似九。以初二文同一义故。
音场
场应作场。
居色究竟等
卢舍那佛初寂灭道场中坐金刚华光王座。乃至第十居摩酰首罗宫。即色究竟天也。凡历十住处。
利用出入谓之神
易曰。备物致用。立成器以为天下利。定吉凶於始。以前民用。出入者。阴阳往来不穷谓之也。
化事
化身为伴。
默不俱
答一时能说法。不比毗昙也。搜要云。何一时能说法耶。答不同小乘。故能一时语默。
阿含无诤经。如水如火如巾
水将恶用。火将沃死。巾用拭不净。皆无嫌。更捡经。
略述纲要
今取净名疏注释。彼文约土。
一质一见
罗汉辟支佛。三种意生身。界内结尽。同生无余。所见无异。今文约谛佛。谓推理中四谛之质。见相中释迦之身。四果支佛见谛是无。佛是生身更无有异。
异质一见
彼云。如娑婆极乐。垢净质异。菩萨用天眼见。但一有余。今文如四谛。四谛既异。四教主殊。圆人以佛眼观之。四佛尽是法身。四谛皆名法界。
异质异见
彼云。如娑婆极乐。此土见秽。彼土见净。今文推理中四四谛异。见相中胜劣形殊。四教根机。见谛见佛。各各有异。
一质异见
彼云。如身子螺髻於一有余见净秽异。今文只一四谛。众生随类各得解。
普贤道场
或劝发品。或行法经。或华严中。
上二下三
净土徒众之二。法灭起过等三。若华严顿中。净土则重重庄严。徒众则别圆无数。菩萨见十方法灭。前后异时。受苦起过亦复无量。此乳味中五多也。若阿含渐初。秽土则山川堆阜。徒众则三藏小乘。法是无常。终归灰灭。受苦则三界阴果。起过则爱见集因。此酪味中五少也。余三味多少准此。
一质异见。比说可知
法只是一。四见不同。谓常无常等。
儴佉
上人章反。下去牙反。翻为具。
六群
难陀.跋难陀二人。善星算阴阳说法。迦留陀夷.阐陀二人。深游财。善解毗尼。马师.满宿二人。善闲音乐戏笑。六常为群故名六群。
缋
胡对反。画也。
论。一念心起为迷解本
心妄识也。记引楞伽如来藏为本者。以如来藏在妄识中。若大论。池水亦喻妄也。彼云。譬如清净池水。狂象入中令其混浊。若珠入水即清净。不得言水无象无珠。心亦如是。烦恼入故能令心浊。善法入心令心清净。经以如来藏为善不善因。论云。清水浊水其意大同。
此约教证
搜要云。存教故地。存证故住。
身亦非是心。心亦非是身
新经云。心不住於身。身亦下住心。与前喻同。文云。心中无彩画。彩画中无心。然不离於心。有彩画可得。彼心恒不住。无量难思议。示现一切色。各各不相知。
与前二乘藏通等共
或云别前藏通者。以前二不修别故。今云共者。十住修体柝八门。十行中又学前两。
由曲
由应作犹。
绮语中重
常途绮语者。大论四十九云。为自心他心解愁事。说王法贼事。大海山林药草宝物诸方国土。如是等事无益於道。并名绮语。今坏人诵经坐禅等故制。
心境理教
心谓能犯之心。境谓所犯之境。理谓体性是恶。教谓如来禁戒。杀盗淫妄十恶中之最重。大小俱制。
大乘俱重
菩萨戒中。自瞋自说罪过。自赞毁他。如是等恶亦以教人。相涉入者。口中四恶但除绮语。余三过者。恶口兼妄与两舌。又两舌兼恶口与妄。妄亦兼二。此等并是犯於夷愆故重。
小乘则轻
毁訾语。两舌语。异语恼僧。嫌骂知事者。俱犯单提故轻。
余意地二
贪痴。
心境理三莫不皆重。唯教名轻
於贪痴二境起贪痴二心。理性是恶。不待佛制方名恶也。菩萨十重不制贪痴。小乘亦尔。虽贪痴二恶於心境理。犯者罪重。以佛不制故教名轻。
伊兰旃檀
观佛三昧海经云。譬如伊兰与旃檀生末利山中。而伊兰生旃檀丛中。伊兰臭如胮尸。熏四十由旬。
圣者声也。以其闻声知情
乐者所以鼓诗。有移风易俗之义。诗序云。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於中而形於言也。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思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故曰闻声知情。以天子正天下者在声。
周易意
系辞曰。一阴一阳之谓道。继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智。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注云。君子体以为用也。仁知则滞於所见。百姓日用而不知。体斯道者不亦鲜矣。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始可语至而言极也。
不合不散
诸法从因缘生故合。从因缘灭故散。若深观诸法不生不灭。是不合不散之义也。大论八十二问云。菩萨云何应习六波罗蜜法。答若色等诸法不合不散。色等诸法颠倒烦恼和合故合。以正智慧观故散。菩萨以智深观则无法非合。颠倒烦恼皆虚诳故非散。
本业璎珞经六性
经云。六性者。是一切菩萨功德庄严。菩萨二种法身。菩萨着百万亿阿僧祇功德为璎珞。所谓习种性。性种性。道种性。圣种性。等觉性。妙觉性。复名六坚。亦名坚性。亦名坚法。亦名坚修。亦名坚德。亦名坚顶。亦名坚觉。复名六忍。谓信。法。修。正。无垢。一切智。复名六慧。谓闻。思。修。无相。照寂。寂照(记云六定)。复名六观。谓住。行。向。地。无相。一切种智。经以住行向地等妙对释五种六义。
妙音加佛
日本元记中无妙音二字。经中妙音观音两品皆有佛。但妙音加菩萨耳。非谓加佛。
大论十四。父母爱重。即以身饴金翅鸟
下二云。释迦文佛以福力故。死生忉利。又思惟言。在天无益。愿生娑伽陀龙宫为龙太子。父母爱重。欲自取死就金翅鸟。於是鸟取龙子於树吞之。父母号哭。龙子既死。生阎浮提。为国王太子。名曰能施。生而能言。问诸左右。今此国中有何等物。尽皆持来以为布施。及至年长。至父王所索物布施。父与其分。又复施尽。我闻有如意宝珠随心所求。即白父母。从入大海求龙王头上如意宝珠。父母言。我唯有汝一儿耳。不须去也。我今藏中犹亦有物。当以给汝。儿言。藏物有限。我意无量。於是父母许之令去。然后问众人言。谁知水道。有一盲人名陀舍。曾七反入大海中。曾知海道。菩萨即命共行。答言。我两目失明。然后同往俱至大海等。
三修
有三种。邪三修。劣三修。胜三修。劣三者。观心无常。观受是苦。观法无我。
论怫
音佛。
止观辅行传弘决卷第三
一杀生加行
佛不可杀。但出佛身血成加行耳。
如优婆塞经业品。以后后业重於前前
经云。杀父则轻。杀母则重。杀阿罗汉重於杀母。出佛身血重杀阿罗汉。破僧复重出佛身血。
又心境相对四句分别
经云。一。物重意轻。如无恶心杀父母。二。物轻意重。如恶心杀众生。三。物重意重。如恶心杀父母。四。物轻意轻。如轻心杀畜生。
及方便等三时不同
经云。一方便。二犯根本。三犯已。如犯淫者。举心及摩畜等方便也。两根相到。犯根本也。事讫。犯已也。
佛亦曾从文殊闻
说般若经中文殊历阴入界说空法时。佛亦闻故。
论。十住婆沙偈云。是三昧住处少中多。乃至云初禅二三四中间发。是势力能生三昧。名住处。初禅二礼中三四多
论是龙树菩萨造。言十住者。解十地也。谓於十地中住。故名十住。故归敬偈云。敬礼一切佛。无上之大道。及诸菩萨众。坚心住十地是也。偈云。是三昧住处等者。论中释云。是三昧所住处。少相中相多相如是等应分别。如是事应当解释。住处者。是三昧或於初禅可得。或於二禅三禅四禅可得。或初禅中间得势力能生是三昧。或少者。人势力少又少时住故名为少。又见少佛世间故名为少。中多亦如是说是三昧。
经云。或时说有觉有观三地相应。或说喜乐等五受根相应。或说诸支相应。或说界系相应。或说非界系相应
又云。或说有觉有观。或说无觉有观。或说无觉无观。或喜相应。或乐相应。或不苦不乐相应。或有入出息。或无入出息。或定是善性。或有漏。或无漏。或欲界系。或色界系。或无色界系。或非欲界。或非色界。或非无色界系。是三昧是心数法。心相应。随心行法。共心生法。非色非现。能缘非业。业相应。随业行。非先世业果。报除因报。可修可知可证。亦以身证。亦以慧证。或可断或不可断。有漏应断无漏不可断。知见亦如是。不与七觉合。如是一切诸分别三昧义。皆应此中说。
不受别请。律开多缘。梵网唯制
别众食。律开七缘。一病时下至脚跟势不能行。二作衣时。者自恣竟无迦絺那衣。一月有则五月。三施衣时。如皆请戒。又道行时。船行时等。
若制止边并防意地
不应为也。止则成持。
若制作边单制意地者谓修定慧
定慧应修。作则成持。
余心念法
独住比丘无人对首。但心念也。有众法心念。有对首心念。作心念时。须具威仪。至三宝前合掌诵羯磨偈。偈除大德一心念之语。须使自耳闻之。故今云宣吐。
如悔轻吉
亦具威仪。但责心悔。不诵悔文。
绠
音梗。井桶绳。
论随喜胜上四番
随喜三世佛并菩萨。四番。又胜果报四番。
萼
正应作噩。
六梦
今六中阙喜。
父母不许。当服何药
经中不解服药。不敢臆注。
帑
女余反。此幡乃巾耳。
屩
音脚。草履也。
此文通俗
礼记云。七日散斋。谓祭祖宗时也。
二十四戒
具如备捡第二引文。
应受六重
优婆塞法也。不杀者。乃至蚁子。不盗者。乃至一钱。不妄者。不云我得不净观乃至阿那含。不淫者。不邪淫也。不说人过者。不说四众罪。第六不得酤酒等也。
僧鬘
此云对面施。
论鞋屩
上音鞋。应作屩。
大论师子吼
论二十五云。如师子王清净种中生。深山大谷中住。方颊大骨。身肉肥满。头大眼长。乃至牙利白净。鸟见者。高翔远逝。佛师子亦如是。从六波罗蜜四圣种大姓中生。寂灭大山深浚禅定谷中住。得一切智。头集诸根颊(云云)。四无畏牙破坏外道。长寿天久受天乐则知无常。生厌离心乃入涅盘。
盐醋之属
文句释信解品米面盐醋云。生空粗如米。法空细如面。此即正道四谛下十六谛。观无常如盐。苦如醋。此即助道。如米面难食。须盐醋和之。
十二因缘有十种
曾捡经。与今文全同。但无不二两字。
足数
上即六反。如受戒法。中国十人。边方五人。若十五中有一犯夷者。则十五之数不足。然足数者非唯犯夷。乱语人。愦闹人。入定人。痖人。聋人及未作白前睡人等。并不足数。
小无忏重之说
大乘经则有。小乘律则无。云无耳。南山钞忏六聚法。彼文云。初则理忏。二则事忏。此之二忏通道含俗。若论律忏。唯局道众。理忏者。观彼罪性由妄覆心。便结妄业。还须识妄本性无生。念念分心。业随迷遣。事忏者。严净道场。称叹虔仰。或因礼拜。或假持诵。又云。理忏者。恒观无性。以无性故妄我无托。事非我生。罪福无主。又云。诸法性空。此理照心。名为小乘。又事忏者。四分云。若比丘犯波罗夷。都无覆藏心。令如法忏悔。谓羯磨等(云云)。近世弘律师。形文斥荆溪小无忏重者。准钞文云有也。然大师玄文亦云。小乘戒藏。不许忏重。修多罗藏使犯重人念佛身。佛身者念空也。此与南山观罪性空是同也。钞文理忏。显是经部耳。
安用大乘忏夷。以足小乘僧数
此记后文引虚空藏经。得摩尼珠印印臂。作罪灭字。若得此相。还入僧中。如法说戒。南山行仪亦用此文。若准此意。足数可矣(云云)。今详此文云不足数者。是作法忏也。后云足数者。是取相忏也。
宝性论。缘生相坏
论云。二乘虽有无常等四对治。於如来法身复是颠倒。即是无明。住无漏界中有四种障。言缘者。无明住地与行作缘。相者。无明与行为因。生者。无明住地共无漏业。生三种意生身。坏者。三种意生身名不可思议变易生死。缘即无明支。相即行支。生即名色支。爱取有三支如前。坏即死支。
但推四句
彼云为因心故心。为不因心故心。为亦因心亦不因心故心。为非因心非不因心故心。
波利质多树法门
文在释签第八。
施己安处
安者。四事足也。以己四事施与令安。又从而安慰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