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诃止观辅行助览


有累之形
  累者。婴缚之义也。文选云。秽物故多相累。虽今号比立。以寒暑身口房舍眷属。未有不为婴缚者。

受施为净
  如比丘受檀越请者作净音。汉书以臣诣君曰请。亦净音也。故有朝请大夫也。

七言偈
  偈云。我勑提颂赖咤王。慈心拥护受持经等。

准止例知观音之名
  以释伏疑也。三业为应。若只曰观机边。似口业。故云约悉檀立名。

左手把杨枝
  左表实。右表权。本是右把杨枝。左持净瓶。於权实与定慧义甚符合。今左杨右瓶。或恐写误。或别有意。

五阴四念
  束五阴四念处想行属法。

加之以天方伏於人
  自伏憍慢。能识理性者。方能伏人。君子之德。风偃草也。

根本既无。坐次安在
  以犯夷人居大僧下。是无坐次。

一支一境虽复已坏
  七支之中随犯其一。如身之一支犯淫之一境。不妨余支及杀盗余境。不曾犯者犹名清净。岂以余支余境未犯者而一例居大僧之下。

今言已未。约缘内外
  已起约外。未起约内。

水龟
  走兔下水字应作陆字。飞兔下陆字应作水字。

论。若无财物
  有财物者。於财论檀。若无财物。於六作中能舍诸妄名檀。

毁戒如篇聚持犯中
  五篇六聚。犯者报别。具如第一。犯夷报者。如他化自在天寿十六千岁。堕在泥犁中。於人间岁数计九百二十一亿六十千岁。乃至第五犯吉。如四天王寿五百岁。堕泥犁中。於人间岁数计九百千岁。

若齐圣断者
  我与我所六十二见。初果断毕。

以礼亡财
  如婚嫁之礼。但问名纳彩而已。不论财也。书云。取妻而论财者。商侣之事耳。

父母夫主佛法所护
  在室为父母护。出嫁为夫主护。受戒者为佛法护。

动中规矩
  规矩者。礼也。中字去声呼。非礼而动者小人也。

非谓施者及财物等
  般若经颂云。能於所施物。施者及受人。等无分别心。是则施圆满。今文非彼所施物.能施人.所受者之三也。乃是根.尘及受者之三耳。

论。若住色声香味触法布施。是名住相
  若计有施物.施者.受人。是名为住。所得果报止在人天。若达三事皆空。名无住相。乃是不住能施。不住所施。不住施物故空。财物是色。音乐是声。乃是衣物是触。皆达能施心.所施尘.所受人皆不可得。名无住相布施。

离事即五见
  文在二十三。经云。远离五事。所谓五见。一身见。二边见。三邪见。四戒取。五见取。因见生六十二见。

计八万劫
  以劫为有神之始。

如去等者
  涅盘疏释云。如去等者。乃计如来即色涅盘。毕竟永灭。此是如去。若身不灭。是不如去.亦如去亦不如去等。

大经中有四善事堕三恶道
  一为胜他故读诵经典。二为利养故受持禁戒。三为他属故而行布施。四为非想故系念思惟。

乃至四运六十四句
  文在第五记初。

不出十法界者
  具足应如前文明十法界。所以不再出者。事戒既斥。故不再出。

谓心想见。此属见惑
  涅盘疏云。见倒在凡夫。心想倒是。学人无学则无倒。彼文如何今销之。若心想二倒在学人。乃思惑中倒耳。非见倒也。例如贪瞋痴是思惑。与见惑贪等有异。

只应更云六作
  旧论文云六受亦如是。今添六作。乃成记中空指。

如五百比丘
  或说无明是身因。或说爱无明是身因。乃至或说饮食是身因。

执急则断乃至一槩用之
  斥比人用之也。今未知记王消何处文耶。若涅盘并疏。并不见执急之说。恐大论七十九有执管文。


  涅盘疏音奸。正应作奸。

智被真制
  制。尺制反。牵曳之义也。真字恐误。应作愚。


  一号反。手取也。

有见佛者即为说灭
  增一阿含云。佛出世时。不度者令度。不解脱者令解脱。彼说灭六见之法。云何为六。言有我见。即说灭我见之法。无有我者。亦与说灭无有我见之法。言有我见无有我见。亦与说灭有我见无我见之法。复自观察说观察之法。自说无我之法。亦非我说亦非我不说之法。若如来出世。说此灭六见之法。

贤圣已来不曾杀妇人无他诸比丘问佛(云云)乃至兼谈妇人谄诳之情
  又云。又我奔走能象马车乘。此沙门行不暴疾。而我奔走不能及之。此必是如来。是时[寄-可]掘便说偈言。尊今为我故。而说微妙偈。恶者令识真。皆由尊威神。即时舍利剑投於深[冢-豖+凡]中。央掘入城乞食。妇人临产甚难。见斯事已即往佛所白佛世尊言。我於向者入城乞食。见一妇人身体重妊。我作是念。众生受苦何至於斯。世尊告言。汝今往彼告妇人言。我贤圣生已来。未曾杀生。持此至城之言。使此妇人胎得无他央掘。央掘依教向母人说。时母人胎即时解脱。记文难晓。以此正之。

  止观辅行传弘决助览卷第一
  止观辅行传弘决助览卷第二

    丹丘沙门 有严 注

  止观辅行传弘决卷第四
医令嗽毒
  嗽。音速。吮也。吮。食允反。

亦须复推
  向作覆字也。若推者。如初句中相推。云若欲贪灭而贪欲不生者。为即为离。若即者。灭那能生。若离者。生而无因等。

故今文中不复委书
  三四句。论中不复具作句法。但令列初句。

对余境时
  今论中且从六受一中论贪。若对余五论之。又名未起。

通对十界。后若别起
  今文且从一界将已未对论。若余界未起。乃是别论未耳。今遮此未。故云恐也。

乃至未贪欲心。非生非不生十六句
  余三句令例初句。今为例作第四句。使前二句可作。应云为贪欲已。心灭。未贪欲心非生非不生。为贪欲已。心不灭。未贪欲心非生非生非不生。为贪欲已。心亦灭亦不灭。未贪欲心非生非不生。为贪欲已。心非灭非不灭。未贪欲心非生非不生。

何得亦具无等三句
  上问已未。只可论不生。何得具生。故今拒之。若如问意。只可论不生者。正生中只合论生。又何得论不生耶。

事助
  如方等历幡坛道具中修观者是。

观柱缘生
  论云。梁柱椽栋名之为殿。上中下分和合名之为柱。片片和合故有分名。众礼和合故有片名。除三分柱因缘名字。更无柱名等(云云)。

七识正因种
  彼经云。六入为种。七识处为种。此七识者非第七识之识也。此第七识乃了因种耳。今云正种者。疏引什法师释云。欲界为一。三禅三空为六。合为七识住。所以然者。三恶苦多识不乐住。第四禅识色微故。又无想天识不乐住第四无色。以非想法微故识不乐住。随识乐住即是法性。故得为种。已上止文。


  音佛。恕也。

因缘一法治邪痴故
  十二因缘治断常痴。

若转计者从此句生
  四句推无记不生。若转计者。为无记灭已不生。为无记不灭不生。为无记亦灭亦不灭不生。为无记非灭非不灭不生。

起空属空。起有属有
  搜要云。非前二收。不出前二。或善或恶。或空或有也。

不善四句如无禁
  贪欲即是道等四句。


  苦沃反。五帝中第三帝也。史记云。黄帝为有熊。帝颛顼为高阳。帝喾为高辛。帝尧为陶唐。帝舜为有虞。皆同姓而异国号。


  音原。

而孕
  所孕之子。谓不祥而弃之。遂名曰弃。乃周之始祖也。


  初觐反。毁齿也。

猃狁
  猃。本作猃。音险。狁。音允。皆畜种。故字从犬。

熏鬻
  熏。本作[打-丁+熏]。鬻。音育。夷名也。


  音延。此乃覆冠衣耳。应作线。与线同。公羊传云。中国不绝如线。

几尽
  上巨依反。近也。谓近尽。

荒服
  荒远之国也。东曰夷。南曰蛮。西曰戎。北曰狄。有不火食。衣以羽毛。都无礼教。


  胡甘反。嗜酉酒为乐。


  与啜同。

高阳之子
  颛顼。姓高阳氏。

五马
  兄弟五人。


  音慧。


  音利。

[袖-由+(梫-木)]
  音浸。天边之妖气。


  音雀。

黑衣当王
  江表僧多着黑衣。周武恶之。僧属阴。虑阴王以夺阳。


  勑艳反。窥觑也。


  音真。姓也。

九流
  汉书九流。一名家流。二纵横家流。三杂家流。四农家流。五说家流。六权家流。七墨家流。八阴阳家流。九道家流。若尔者。道士本儒流耳。

岿
  苦轨反。


  苦昆反。


  音墙。


  音栌。


  子余反。猿属。性多诈。


  痕没反。亦啮也。

六牛经六年。展转六十牛
  六牛六年各生子。为三十六子。并母成四十二也。牛子第五者。至第五年第六年各生一子。是第五各生两子也。第六牛只各生一子。牛孙共生十八子。是则母儿孙共为六十牛。经中以六牛展转。喻比丘从戒生禅。从禅生慧而成六神通。

但结提吉
  从谏者吉。不从谏者提。

两夷一提
  自行淫欲。又说过人法云。我知是。我见是。谓我得暖顶乃至四果等。是名两夷。以此教人。又犯一提。

论。依律摈治
  律有三摈。一不见摈。二不忏摈。三恶邪不除摈。若人犯夷。人劝忏悔。答云。我不见罪。佛令作不见摈。又若犯者。人劝忏悔。答云。我虽见罪。不能忏悔。佛令作不忏摈。若如利咤言。淫欲不障道佛。令作恶邪不除摈。

首生白发
  经云。如少壮人。首生白发。愧而剪除。持戒比丘诃责坏法之人。亦复如是。

邻国相攻
  经云。譬如有王专行暴恶。会遇重病。有邻国王兴兵灭之。是时国王无力势故。方乃怖畏改心修善。如是邻王得福无量。持戒比丘亦复如是。驱遣诃责坏法之人。令行善法。得福无量。

体外之惑
  疏云。体上之惑。

一闻三谛
  诸法从缘生。是法缘及尽。是说苦集灭三谛。

见舅堕负
  拘絺罗初难佛云。一切法不忍。佛答云。汝见是忍不。因而堕负门粗细中。

六神六师
  第一臣名月光。所事师名富兰那。但言杀父母者无果报。五臣各事一师。皆外道辈。

闻说阴幻
  佛告王言。何者是父。汝但於假名五阴妄生父想。若色是父。四阴应非。若四是父。色亦应非。色与非色性无和合。

无根信
  章安释云。本时五根未立。今遂得信。故名也。

述己弘愿
  愿云。我於佛前悔。愿后更不作。愿诸众生等。悉发菩提心。

初闻佛偈
  住住央掘摩等。凡三百六十七偈。

匿王去后
  匿王欲伐。且见央掘去佛不远。王礼供已叹佛云。能降如是恶人。佛为说法。得罗汉果。

四事为涅盘因
  一者亲善友。二者专心听法。三者系念思惟。四者如法修行。

论痹
  必至反。

街衖
  衖。与巷同。

癴蜷
  上吕员反。下巨员反。跛。躄病也。

[穴/(丬*臬)]
  鱼际反。睡中语。

亦有不晓世语达远理者。如会稽道树寺顿悟禅师。能悟深理而不晓近事。出涅盘疏
  涅盘疏云。昔徐仆射。理人甚善。为上虞令。犯事不闲。答问如天柱瑜。极解深义。不晓世语。言天柱瑜者。天柱。山也。在会稽。瑜。名也。时号顿悟禅师。不晓世语者。涅盘疏未治定本云。瑜常身病。有尼问疾云。阇梨无所苦已就灵姑卜云无苦。即问灵姑是谁。答云是剡。又问汝剡耶。答云是夜行。又问汝夜行耶。而竟不知越俗名鼠为灵姑等。故云不晓世语也。又如昔庄严门下有净藏法师。唯能并难。答无所以。彭城正公。能善解释。不便论义。

俱舍以九义立一瞿声
  颂曰。方兽地光言。金刚眼天水。於斯九种义。智者立瞿声。九者。一方。二兽。三地。四光。五言。六金刚。七眼。八天。九水。皆名瞿声。

亦与四教四门四句意同
  疏云。佛但说一。具四种意。如说有句。即具於无并双亦双非。但作有解不名智臣。此与四教义合。佛说生生灭。即不生灭双亦双非。但作三藏生灭之解即非智臣。此义又与四门义合。亦有门乃至双非门亦尔。

次第对盐等四
  盐有器无水。双亦马双非。余四教四门。例之亦如是。

经中先合。对无常等四
  经云。如来为计常者说无常相。令比丘修无常想。为计乐者说於苦相。欲令比丘多修苦想。为计我者说无我相。欲令比丘修无我想。或说空者无二十五有相。令比丘修学空相。

次对四常
  不动者是解脱。中无有苦。故是名不动是正解脱。谓无相者。无有色声香味触等。故名无相。是正解脱。常不变易。名曰常住。或复说言一切众生有如来性。

此四亦是四门异名
  不动有门。无相空门。不变双亦门。佛性双非门。不动藏。无相通。不变别。佛性圆。

十非
  前论中已说。

六宗情期大同
  史记。一阴阳。二儒。三墨。四名。五法。六道德。阴阳使人拘而多畏。儒者传而寡要。劳而少功。墨者俭而难遵。是以其事不可偏循。名者使人俭而善失真。法者严而少恩。道德者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

庄生归於自尔
  庄云。云为雨乎。雨为云乎。各自尔。

老氏专叹去奢
  老云。圣人去奢去泰。注云。奢谓服饰饮食。泰谓宫室台榭。去之者。使人不过分也。

马祀
  牛羊豕。三牲之祭。常闻之矣。言马祀者。记曰。大夫之丧荐马。

羊烝
  烝。冬祭名也。冬以羊祭。

脯祀
  仪礼。祭之以酒脯。

粟祭
  礼云。求食家之粟以祭之。然则粟祭非杀生。不是烧然之因。今恐是肉祭耳。以肉粟同音。写者误矣。

前广后略
  如十乘无四三昧则后略。

神力品约教次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