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诃止观辅行助览


[泳-永+柴]
  时介切。


  丁感切。大污垢黑也。

[(鼬-臼+((巢-果)/(ㄇ@人)))-由+皮][(大/目)*皮]
  上腊。下都恰反。


  音曳。

大小别故
  下文云。就声闻法。谓言如此。於菩萨法。禅禅转变。何得无耶。

大经十三迦叶难佛。如是思惟无有实利
  文在第十四。因佛说四无量心云。初住菩萨修大慈时。於一阐提心无差别。不见其过。故不生瞋。以是义故得名大慈。善男子。为诸众生除无利益。是名大慈。欲与众生无量利乐。是名大悲。於诸众生心生欢喜。是名大喜。无所拥护名为大舍。乃至云因世无量得出世无量。迦叶白佛言。世尊。除无利益与利乐者。实无所为。如是思惟即是虚观。无有实利。世尊。譬如比丘观不净时。见所着衣悉是皮想。而实非皮。所可食啖皆作虫想。而实非虫等。

肉瓨
  瓨恐误。只是瓫字。

第三背舍中却观前二
  二者谓内有色相外观色少。若好若丑。又内有色相外观色多。

作前四也
  谓二背舍。二胜处。

次於此后成余胜处
  净背舍后。成於余胜处中内无色相外观色少等。

闻说不净观法。自谓已作所作。后往犍驮罗国见於女人
  经只有十卷。第十中云。以不净观折伏烦恼。令不得起。其男子谓言。已依所作不复精进。笈多言。善男子。汝当精进。勿作放逸。答。我已作所作。得阿罗汉已(云云)。今记中巳字应作已。谓已作所作者。乃增上慢之类。

依正二报得胜知见。如别教四念处中说
  文云。依正俱丑。骨人所放八色为好。此两俱不净者而为好丑。此为胜处初禅摄。若内无色外观色若多少若好若丑胜知见二禅摄。虽无骨人而外有八色。胜知见者了此心。於色不为色缚。心能转色。故言胜知胜见。

光势
  八色流光未成。

怨亲各三中人一品
  於亲有三者。上品亲。与己法交者。中品亲。与财法交者。下品亲。与财交者。怨亦三品。上品怨。杀我父母者。中品怨。杀我兄弟者。下品怨。损我朋友者。处中不怨不亲自为一品。今修此观。普作拔苦与乐之心。还有三品。谓上中下。七度行三种慈。合三七二一番。如是行时。怨亲平等。上品亲为第一。中品亲为第二。下品亲为第三。处中境为第四。下品怨为第五。中品怨为第六。上品怨为第七。环坐一处。初起观时。上品亲次第行遍可智。第二以中品亲为头。行上品乐与中品亲。中下品乐与下品亲。下品乐与处中境。第三以上品乐与下品亲。中品乐与处中境。下品乐与下品怨。第四以上品乐与处中境。中品乐与下品怨。下品乐与中品怨。第五以上品乐与下品怨。中品乐与中品怨。下品乐与上品怨。第六上品乐与中品怨。中品乐与上品怨。前来上品亲但得上品乐。今转头将下品乐与上品亲。第七以上品乐与上品怨。中品乐回头与上品亲。下品乐与中品亲。如是七度行慈与乐。不拣怨亲。每人皆得上中下三品乐。此俱舍释文。小乘位中引。若禅门中亦明修法。谓初修时令上亲人得下乐。次修令上亲得中乐。中亲得下乐。次修令上亲得上乐。中亲得中乐。下亲得下乐。次修令中亲得上乐。下亲得中乐。中人得下乐。次修令下亲得上乐。中人得中乐。下怨得下乐。次修令中人得上乐。下怨得中乐。次修令下怨得中乐。中怨得下乐。次修令下怨得上乐。中怨得中乐。上怨得下乐。次修令中怨得上乐。上怨得中乐。次修令上怨得上乐。今记文似难晓。引文注之或烦。

十二时等
  玄文云。无明是过去诸结时。行是过去诸行时。识是相续心及眷属时。

即内宫中
  内音纳。

若五阴爱生故然
  经中以然火为喻。经云。若有无常色乃至无常识。因爱故然。然者即受二十五有。若爱灭则二十五有果报不然。

破染染品等
  论中问曰。经说贪欲瞋恚愚痴是世间根本。贪欲有种种名。初名爱。次名着。次名染。次名淫欲。次名贪欲。有如是等名字。此是结使。依止众生。众生名染者。贪欲名染法。有染法染者故则有贪欲。余二亦如是。有瞋则有瞋者。有痴则有痴者。以此三毒因缘起三业。三业因缘起三界。是故有一切法。答曰。经虽说有三毒名字。求实不可得。何以故。
  若离於染法  先自有染者  因是染欲者  应生於染法  若无有染者  云何当有染  若有苦无染  染者亦如是

立因缘品及邪见品。申於三藏二乘观法。故立六因四缘用救小宗
  破十二因缘品问曰。汝以摩诃演说第一义道。我今欲闻说声闻法入第一义道。答曰。凡夫为无明所盲。故以身口意业为后身。起六趣诸行。随所起行者。有上中下识。入六趣。随行受身。以识着因缘成有名色集。名色集故有六入。有六入因缘故有六触。六触因缘故有三受。三受因缘故生渴爱。生渴爱因缘故有四取。取四取时以身口意业起罪福。令后三有相续。从有而有生。从生有老死。从老死有忧悲苦恼种种众患。但有大苦阴集。是故知凡夫无智起此生死诸行。根本智者所不起。但以如实见故则无明灭。无明灭故诸行亦灭。以因灭故果亦灭。如是修习观十二因缘生灭智故。是二事灭。是事灭故乃至老死忧悲大苦阴皆如实正灭。正灭者毕竟灭是十二因缘。生灭义如阿毗昙修妬路中广说。破邪见品。我於过去世为有为。无为。亦有亦无为。非有非无。即名常等诸见依过去世。我於未来世为作为。不作为。亦作亦不作为。非作非不作。是为边无边等诸邪见依未来世。如是等诸邪见。何因缘故名为邪见。是事今当说。然论中破因缘及破邪见两品之中。且无六因四缘之名。况复六因四缘本是小宗之义。今详之。以由外道计无因缘及与断常。若佛教谈六因四缘。是生死之本及破断常者。正抉小宗也。学者更详。

多少皆尔
  语一界为少。说三教为多。并为十界中之一。

转行有为六度
  搜要云。应云五度。但通说六耳。

  止观辅行传弘决第十五
论五种涅盘
  五阴灭。

第三卷。初地即是初住
  释偏圆中云。别教若破无明登初地时。即是圆家初住。非复别教初地。

第四卷。以思议释不思议
  文云。思议境者。小乘亦说心生六道因果。大乘亦明心生一切法。谓十法界也。

第五卷。不思议初明一心任运具於三千
  文云。一念具十法界为作意具。为任运具。答。法性自尔。非作所成。如一微尘具十方分。

及下约十禅修观中。行人观法极至正助
  文中对治助开毕乃结云。行人观治极至於此。若不悟者是大钝根。大障罪。恐因罪障更造过失。故重下三种意耳。

魔境后明阴入十乘度曲入别
  文云。通用一意为观者。行人根钝。先解通意。度曲入别。中论品品别意而俱会无生。通别互举。得意相成也。

堕世
  四肢落谢故也。

可不误哉
  诸部虽异。别圆无异。何必曰过。又以华严为顿顿。法华为渐顿。亦异计也。

或见是诸佛境界
  诸佛境界可见。故四明谈寂光有相。

若七生初果
  或断欲惑上上。或上中上下等。断未尽者。值无佛世。例名为小。

不断恼
  脱烦字。

自护止作
  止作者。律钞云。方便正念。护本所受。防禁身口。不造诸恶。目之曰止。止而无违。戒体光洁。顺本所受。称之曰持。恶既已离。事须修善。必以策勤三业。修习戒行。有善起护。名之为作。

亏点
  应作玷。玉之瑕也。

众法作行或当稍缓
  有众别两法。若对首者是别法。四僧行羯磨事是众法。稍缓者。或预十师受戒。或行结戒等事。虽是善行。恐乱禅观。故少缓。

又止持中双持双犯事必须具
  持犯事细。亦难以明。今且明身口双持犯。身二持者。钞云。离杀盗等过名身止持。受食食等名身作持。口二持者。离口四过名止持。知净语等名作持。身口各二。犯者反上应知。又如淫戒。依教防禁即止持也。作蛇口等想。纵为境逼三时无乐。即作持也。违作即止犯。违止即作犯。此一既尔。余戒亦然。

单持别犯作中无止。或当未具
  谓作持行中不具双持犯也。以由善事善法圣多制作。作则成持。止则成犯。岂有不作而成止持耶。所以作中无止。但单持犯耳。故曰或也。既有或字。此亦一往之义耳。若委辨者。作中亦有双持犯也。且如三衣。佛令备具。不敢违侮。名为止持。如教策修。顺行不犯。名为作持。违此二持便成两犯。此一既尔。余可准知。

又止作中自行从制事必不废
  自护止作。必无所犯。

为物从开或可未具
  为他作行犹未能也。

事理不二
  白四单曰众别两行平等事。不妨理观。

若性若讥
  夷罪名性。余篇名讥。

住於俗谛名为不卒暴
  疏云。安於俗谛。忍众机缘。称适机宜。体忍违从。故心不惊。

论以智慧有无明爱取故
  如经云。若有赞叹便生欢喜。若复诽谤便生憎嫉。

如是相好从此功德生
  此言相业也。涅盘经云。菩萨修习三十二相业因缘者。若持戒不动。施心不移。安住实语。以是业缘得足下平如奁底相。若於父母和尚师长乃至畜生以如法财供养供给。以是因缘得足下千辐轮相。不杀不盗。於父母师长常生欢喜。得成三相。一手指纤长。二足跟长。三身方直。乃至不隐他德称扬其善。得白毫相等。报恩经言相因者。即是相业。

相体
  前记云。别圆真因所证理体而为相体。

非谓报身不思议海
  今念佛发禅。乃是五品人观境。且见应佛相耳。若报身相海。是十信人所见相也。

所得神通不共二乘
  经云。二乘所作神通变化。一心作一。不得众多。菩萨不尔。於一心中则能具足现五趣身。又云。菩萨化身犹如三千大千世界。以此大身入一尘身。其心尔时亦不随小。二乘虽能化身令如三千大千世界。而不能以如此大身入微尘身等。

经中广明修通之相
  经云。先取声相。所谓象声马声车声人声贝鼓箫笛歌笑等声而修习之。以修习故。能闻无量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地狱音声。复转修习得异耳根。异於二乘天耳。乃至云菩萨能闻无量无边恒河沙等世界音声。记主云。虽非正亦欲略知。

彼经本斥菩萨住禅
  维摩经云。贪着禅味是菩萨缚。以方便生是菩萨解。

五行文末虽复重释第一功德
  如备检中。

稍似未齐
  论引诸禅发无漏以例禅已见发。或禅见俱发。见已禅发则少。文中例已却释云。未到少六。九地发多。故记云未齐也。若云得无漏已。发禅例发。见已禅发者始可齐耳。

细历四见
  总说只是计一。若细历者。或身与神异。亦一异。非一异。乃成四见也。

相与分等
  相者谓神与相一。神与相异。亦一异。非一异。分者谓分与有分一。分与有分异。亦一异。非一异。

三四两句
  三计一异。四计非一异者。亦各计四见。

如何以母显子
  富兰那迦叶本是六师之名。付师云。迦叶母姓。富兰那母字。是以母显子。

约於五众成十二耳
  更加五众。即是人人。即是五众方成二十。

不以数缘为第四句
  三无为中只以虚空无为为第四句。必不用数缘也。数缘者。谓择灭无为也。非择灭中非数缘者。心缘五尘。若专缘色尘者。则但眼识起耳。余尘余识不起。

楞伽宗於大乘文中处处破外破小
  楞伽正宗决。广辨六七八识而开为多门。谓二藏。二空。五法。三自性。二无我。四智。三身。三有性。三无性等。言处处者。指此也。言破外者。如云一切心性悉是无相。非坏事名无相也。若坏事名无相者。不异外道。若外道无相者。坏事作空。如抽叶拔柱。廓尔无处。乃是外道无相也。破小者。如云一人无我。谓阴入界。二法无我。谓真如法。此二无我者属二乘行等。又引经云。如来藏者是法界。是法身。是自性清净。不同外道所说之我。二乘之人迷於自性。不觉藏识。起於妄想等。

觜参
  上音兹。

角亢
  亢音刚。亢则喉也。故古之烈士有扼亢而死者。乃扼亢也。

圆教三者。性谓观十界色
  文中性念处中三谛有双非共。念处中有双照。缘念处中言身受心法从义便也。亦互显也。

九念处
  藏三因大异故三。通三因大同故一。别地前三登地一。圆教一共九念处。在此论末。

保弱
  老云。柔弱生之徒。刚强者死之徒。

论常无欲以观其妙
  老子语。

庄云皇帝问道德
  庄子在宥篇云。皇帝立为天子十九年。令行天下。闻广成子在空同之上。故往问曰。吾闻子达於至道。敢问至道之精。吾佐五谷以养民。官阴阳。遂群生。广成子曰。所问者物之质。欲官者物之残。皇帝又问。治身柰何而可长久。广成子曰。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静必清。无劳汝形无摇汝精。乃可以长生。

跨企
  [企-止+上]应作跂。老子云。跂者不立。跨者不进。解见备捡第三引疏注。

守雌
  老云。知雄守雌。可以为天下溪。

两为云
  两当作雨。庄子曰。云为雨乎。雨为云乎。为去声呼。注云。二者俱不能相为。各自尔也。

孰降施是
  降。庄子天运篇作隆施。施。式氏切。与弛义同。意谓凡外物。或隆盛。或弛废。无人使然。皆自尔耳。

庄子虽防小盗。不意大盗揭仁义而谋国
  记主斥诸侯如田子成杀君之类是也。老庄之教使人绝圣弃智归乎淳朴。果用圣智乃大盗也。贵难得之货。乃小盗也。外篇胠箧曰。世俗所谓智者。有不为大盗积者乎。所谓圣者。有不为大盗守者乎。何以知其然。昔者齐国邻邑相望。四境之内立宗庙社稷。治邑屋。州闾曷尝不法圣人哉。然而田子成一且杀齐君而盗其国。故绝圣弃智大盗乃止。谓去其所资则未禁而自止也。擿玉毁珠。小盗不起。谓贱其所宝。则不如形而自息也。庄子禄之以天下尚不顾。又何时禄国耶。恐学者误记主之意。故繁此注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