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诃止观辅行助览


脾脉来时。何何如綖曰平
  何何字误。应作阿阿。王叔和脉诀云。阿阿。缓若春扬柳。此是脾家居四季。

论[病-丙+习]
  思习切。小痛也。

击攊
  律音指归云。以手於人腋下捵弄。令人惧痒而笑。

师子[豸*童]
  [豸*童]误。应作[泳-永+董]。即乳汁也。

譬如酿酒滓浊为粪
  酿酒是喻。滓浊下八字是法。糟喻粪。酒喻尿。

论。若发重触而数出入
  入息顺地而重。若出入相违故病。

其帝太暤
  音浩。此则伏牺氏也。

句茫
  上古喉切。太暤之子。

炎帝
  神农氏。

祝融
  乃重黎也。佐帝誉有功。光融天下。帝誉命曰祝融。祝融明也。

少暤
  金天氏。黄帝之子。

蓐收
  少暤之子。

颛顼
  高阳氏。

玄冥
  少暤之二子。曰修。曰熙。

黄帝
  轩辕氏。

后土
  颛顼之子曰黎。为土官也。上[土*页]五帝五臣。并着德立功於尧之前。今之有天下者祀以为神。

论腭
  五各切。应作腭。谓土腭。

应作症
  论元作征。

不得冲突於一上坐
  上是掌反。俗谓坐一上是也。息若粗。是冲突也。

鼻中补
  鼻中清凉安和是补。

息有四
  声。气。喘。三伴也。非三是主。

布置骨解
  解应作节。

笼笼
  应作胧。谓朦胧。

惊掷
  惊跃之义。掷未详。

壁[书-曰+皿]蛇影
  晋书乐彦辅有亲客。久不来。问其故。答曰。前在坐。蒙赐酒。方欲饮。且见杯中有蛇。意甚恶之。既饮而疾。辅曰。于时河南厅壁上有角弓。弓边漆[书-曰+皿]作蛇。彦辅意杯中蛇即角弓影也。复置酒於前处。谓客曰。酒中复有见不。客曰。所见如初。彦辅告其所以。客豁然意解。沉痾顿愈。

药草
  药与樵同。

治哕
  於月切。气逆也。

暴汝
  蒲木切。谓暴露也。以犬牙埋於阳地已。咒云。不瘥当暴露汝。

匠伯辍釿於郢人
  釿当作斤。介斧也。郢人多巧。

和者必寡
  宋玉对楚王曰。客有歌於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其为阳阿薤露。国中属而和者数百人。其为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数十人而已。引商刻羽杂以流征。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人。是以其曲弥高。其和弥寡。

论。得汗为度
  专精其志。如患者得汗。明病愈。

琴[弓*互]
  [弓*互]应作弦。

勿[口*豸*句]说
  [口*豸*句]应作[言*暴]。谓噪[言*暴]也。

众障峰起
  障高如众峰之起。或只是锋字耳。如刀锋起。文选云。是非锋起。

榜治
  步行切。汉书郭舍人谓汉帝曰。臣愿令东方朔覆射。朔中之。臣榜百。颜师古注云。榜。击也。

亦遮
  遮应作邀。

要君者无上
  要音邀。无上者。谓不尊於上也。左传僖二十八年冬。晋文公召天子会于温。使诸侯朝之。仲尼曰。以臣召君。不可以训。书曰。天王狩干河阳。此晋侯之谲也。

俱舍云。能作及俱有
  前第二卷已引俱舍疏释毕。记主既云习佛法不可全迷。请更检前注。

十一徧使名为徧因
  苦下五见及疑。无明集下邪见。见取。无明。疑。无明即痴也。故有十一耳。

论衣裳蓝缕
  应作褴褛。

缚切
  谓紧切。

间构
  间。去声。谓斗构使离间。

渐染
  渐音尖。浸渍之义。

十法往验
  在下文。


  丑廉切。

未舍失来任运恒有
  律中舍戒者。用口传心。弃本受体。应具仪对首云。我比丘某甲。舍三宝戒律。和尚阇梨学事。一说。其体即无。失戒者。发邪见。失带佩男女二根。失法灭失。若未舍未失已前。戒体常在。此乃善无作也。言恶无作者。如畜杀具等。虽未杀畜。恶罪常在。亦相续常有。

作俱无作
  成论云。作时具作无作者。此是作俱无作。并是戒因。至第三羯磨竟。其业满足。是二戒俱圆。故云作俱无作。不妨形俱无作。仍后生也。又多论云。如作善恶二业。与作方便齐生。

后时违教
  破戒。

及违本要
  要。平声。谓要其尽形。

禅门
  禅波罗蜜中。

游逻
  逻。去声。巡也。

掌山泽之官
  今之虞部郎是也。

法门佛
  八万四千陀罗尼为发。第一义谛为髻。种智为头。慈悲为眼。无漏为鼻。四辨为口。四十不共法为齿。二智为手。如来藏为腹。三三昧为腰。

若本缘理。不能治恶
  详此二似如义势未足。若加一句云。须应报俱观。方义显也。故搜要云。法门之言。义兼色报。

不名菩萨。皆名魔事
  总结上文。谓若说恶魔化作佛等像坏六度者。不名菩萨。

余四通者如前通释
  如菩提。法。智。魔。通二乘及菩萨。

与界内四名同者
  即一五六并二三四并。合为界内四魔。

[怡-台+追]愓
  [怡-台+追]。篇韵不出。昔人皆作堆。音愓。音逖。小止观中作推剔。

啾暩
  千结切。

金薄薄之
  下薄恐应作传字。如傅粉。

种种非时浆
  过午乃非时也。佛听饮浆。谓甘蔗浆。蒲萄浆等。

伏翼
  编蝙。


  下各切。正应作貈。似孤。善睡兽也。

狯[狂-王+吏]
  音决使。搜要云。今江东呼貔为狯[狂-王+吏]。貔。音毗。猛兽也。虎狗之属。

雌者曰[豸*(止/(止*止))]
  搜要云。乃步切。


  音枢。虎之大者。

[豸*契]貐
  上乌八切。下音羽。尔雅云。[豸*契]。貐类。貙。虎爪。食人。迅走。

  止观辅行传弘决第十四
初地乃至十住
  魔不能说圆。言初地等者。乃指别地圆住。余文只云说别地前。

论狡掷
  掷恐是猾字耳。

通教见位同三藏伏
  见本断位。未详。或写误。

论。前四分观
  多贪不净观乃至慈心观。

文殊问经三十六垢
  经有两卷。上卷只明三十六使是欲界苦下十使。集灭各七。道下二使。加四思惟为三十六使。经无垢名。恐是此耳。垢使义同。故得引用。

九禅中通有事理。但约自行化他而分大小
  理者。如云菩萨闻思前行。世间出世间善。一心安位。或止或观。离一切妄想。身心止息。第一寂灭(云云)。事者如利益众生。禅中菩萨依布施众生。所作以义饶益。皆与同事。为除众苦。所应说知恩报恩。护诸恐怖离诸忧苦等(云云)。九禅并是菩萨不共之禅。二乘尚不闻其名。今以自行为小。化他为大。

通八地前亦复如是
  若八地后下根受接入中者。此乃无缘慈耳。

论。自行十二门化他。赞法赞者
  十二门禅。或自行。或劝人修也。赞法者。赞支林功德法也。赞者者。赞十二门。赞禅者也。

五轮禅后方始验於善恶相性
  又云。今明因止证五轮。一地轮。因止出生初禅功德。如地生万物。二水轮。於地轮中若证水轮三昧。即发诸禅功德。三风轮。三昧即相似无漏。解发即入十信。四金沙轮。是菩萨即入三贤十圣位中。破尘沙烦恼。五金刚轮。三昧断一切结使。菩萨心中破无明细惑。言验善恶根性者。五轮之后。文云验善恶根性有四。一善法章门。二善根发相。三虚实。四拣简。

及以性等
  外道世性。

九双
  前文中次第不次第。杂不杂。乃至更不更等。

故全不列
  九双中全不列作意。

修发相对合为一十六句
  前第七记中已笺。

今止观文则无事修理发事发十二句。但有非事非理修事发四句
  事修理发。事修事发。事修双亦发。事修双非发。理修亦四句。双亦修亦四句。今止观中无此十二句也。但有非事非理修事发。乃至非事非理修非事非理发。

论[明/心]然明净
  [明/心]字无出。只恐是匆字耳。

[怡-台+龙]悷
  上力董切。下音厉。多恶也。

有人具久
  欲久未到久。

节节邪正如修证中
  如根本禅中有八触。触中邪相有十双。一触体。二定乱。三空有。四明暗。五忧喜。六苦乐。七善恶。八愚智。九缚脱。十强软。正相者。一触相如法。二定相。三空相。四明相。五喜相。六乐相。七善相。八智相。九解脱。十心调。十皆如法。一禅既尔。诸禅亦然。

欲界净色在诸根上
  胜义根在浮尘根上。

料乱
  料应作缭。

热[榷-木+月]
  黑各切。肉羹也。


  音征。煮鱼肉也。亦作[月*正]。

相承释四欲界
  四应作云。

落漠
  无分齐冥昧义。

实体唯十。初一二三禅同一乐故。不应别说
  一二三同一乐支。则不应开为十八与十一。

一修方便。二证中间证相。六初禅发相
  释云。行者於未到地中证十六种成就。即初禅发相。十六者。谓动。痒。凉。暖。轻。重。涩。滑。又掉。猗。冷。热。浮。沉。坚。软。

二支义
  支离为义。如因树根根茎则有支条。

三因果体用
  因果者。内外方便及未到地为因。感得初禅为果。又五支为因。第六默然定体为果。体用者。还以默然心为定体。从默然触至初发起。五支为用。从体起用。用则在后。又默然果起五支之法。此就默然为体。五支为用。

四明浅深
  佛弟子修诸禅时。有下中上。离此三品。故有九品。若细而论。应有无量品。

五进退
  证初禅时。有四种人。根性不同。谓退。住。进。达分。若退分者。若人得初禅时。或有因缘。或无因缘而便退失。住分者。不退失。进分者。或不加功。任运自进。或勤修乃进。达分者。有人得初禅时。即发无漏。达到涅盘。

六功德
  得离淫火则获清凉。得离过善。心正行二善。二禅三禅四禅证相。皆有此六义。

禅门明触有一十六。四大各四。地大重沉坚涩。水大凉软滑冷。火大暖热猗痒
  释云。如热是火。体兼水故有暖。兼风故痒。兼地故猗。余三各兼。类此。

风大动调轻浮者四大
  者应作问。

次以三禅对中十界五阴名
  应云以三禅对四禅。文脱四禅两字。又多中十界五阴名六字。

为对五欲名为五支。若对善法名为五法
  修证中释云。若对不善法。即破五欲五盖。若对善法。即对行五法。故释论云。离五盖。行五法。具五支。

初禅八触四大。体用各别
  轻暖冷重是体。动痒涩滑是用。

论。经论出之或前或后
  如成论明五支次第者。舍念智受乐一心。阿毗昙明次第者。慧念乐舍一念。大集次第者。念舍慧安定。璎珞经中次第者。乐护念智一心。释论次第。文则不定。

论云。缘少许识。若尔即是无所有处。亦是不用处
  禅门中问云。有人言修无所有。取少识缘之入定。此事云何。答。不然。应舍一切。但念无所法。故名无所有处。而言少识者。但意根对无所有法尘。生於少识。非是缘少识也。入定名少处也。


  普防切。脂也。

三事通修
  身。息。心。

大论。如旋师旋师弟子。知绳长短
  旋。论中作旋。论云。譬如旋师。若旋师弟子。绳长知长。绳短知短(云云)。旋者。圆辘轳也。辘轳运转须以绳。

黄淡癊
  淡应作痰。

[狦-(狂-王)+月]
  先安切。脂肪也。

有八复次。皆自结喻。除一阐提
  菩萨品云。譬如良医善解八术。所谓吐。下。涂身。灌鼻。若熏。若服。若丸。若散。而贫穷人不肯服之。经中喻意药除诸病。如大涅盘能除无量烦恼。犯四重禁五无间罪者。悉令发心。除一阐提。经有八复次。即八法。喻意大同。

胜处一切处。合在背舍中明之
  胜处中内有色相外观色少。内无色相外观色多。并一切处青黄赤白地水火风等。同合在八背舍中内有色相外观色并内无色相外观色中明之。

阿罗汉退
  约六罗汉说有退不退。一退法。最是钝根。才遇少缘便退学位。二思法。於所得果恐有所失。恒思自害。三护法。於所得果恒自守护。既得之又患失之。四安住法。於所得法能自安住。五堪达法。谓堪能修练根达不动。六不动法。最为利根。不为烦恼所动。更无有退。前之五种是钝根者。随信行性。名时解脱。要得好衣。好食。好卧具。好房舍。好同学。好说法人。於此六中但随得一方得解脱。若第六不动法人。从前随法行。见至性生。名不时解脱也。又此六种有退不退及果退与性。且第一退法者唯有果退。无性退。第六不动法。性果俱不退。中间四类有退不退。若果退者。退归学位。若性退者。但退种性不失无学。若至学位中。本是思种性。今至无学。从思上练成。护.住.堪达。此三容有。是一道所成故。若思种性。即定不退。以是二道所成。故论云。四从种性退。五从果非先。言非先者。非学位中根性也。又四句分别。一退果不退性。第一退法者是也。二退性不退果。即从思法上练成者。但退此练成种性耳。三性果俱退。谓退法上练成种性。四俱不退。谓二道所成种性及不动种性。已上为约第四果说也。若通约四果论者。三宗不同。有部中说。初果不许有退。以断迷理惑。定无漏故。从三果断事惑。证得事相浮伪。故许有退。二大众部说。前三果皆许有退。以断惑未尽故。唯第四果不退。断惑尽故。三经部说。初后果不许有退。定是无漏道证故。中间二果容许有退。若无漏道证不许有退。若有漏道证即许有退。问。经部若不许第四果有退者。何故教中说有退果等六。答。但约现法乐住说有退不退。谓退此静虑名退法。思此静虑名护法等。故通明退不退等。今记中云。并依世道用欣厌断者。即彼文云。有漏道乃世禅六行观。

作初果人所作事
  非妇不淫。垦地不天。


  徒感切。又他感切。黑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