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诃止观贯义

  一以十法验(复)  二以三法验(又)

二明善识业门(二)
  一明恶业灭相(复)二示分别业门(二)
  一有解者自他无障(若)二无解者自他勿说(二)
  一正明(若)  二简示(问)

  三出业观整足(复)
○四止观(三)
  一标(四)二释(十)
一观境(二)
  一思议境(云)二不思议境(二)
  一识明经意(不)二正观业境(三)
  一正观(观)  二引释(举)  三结示(业)

二发心(三)
  一标示(既)  二释明(善)  三结成(若)

  三安心(安)  四破徧(破)  五通塞  六道品(道)  七助开(助)  八位次(如)  九能忍(又)  十离爱(若)

三结(二)
  一结法(是)  二明喻(如)
○五观魔境(二)
一示意(三)
  一动魔鬼意(第)  二说魔罪意(经)  三善魔来意(若)

  二列章(今)三释明(五)
一分别同异(二)
  一简示(同)二正分(二)
一内外四魔(二)
  一界内四魔(然)  二界外四魔(若)

  二华严十魔(若)
二明发相(三)
一标示(二)
  一标异二出相(三)
  三[怡-台+追]惕鬼([怡-台+追])  二时媚相(二)三魔罗相(三)
  一示明(次)二出相(二)
一内外中箭(二)
一正明(二)
  一内十八箭(大)  二外十八箭(复)

  二示意(昔)

  二善巧令堕(又)

  三结示(呵)

  二释明(二)  三结示(若)

三明妨乱(三)
一标示(三)
  一令人病(病)  二失观心(失)三得邪法(二)
一约正简邪(三)
  一标(邪)  二释(有十章)  三结(以)

  二结根相应(一)
  二释明(三)  三结示(夫)

  四明治法○  五修止观○
○四明治法(二)
一正治(三)
  一治[怡-台+追]惕(四)  二治时媚(治)  三治魔罗(治)

  二转治(善)

○五修止观(三)
  一标列(五)二释明(二)
一正十法观(十)
一观境(二)
  一思议境(思)  二不思议境

  二发心(魔)  三安心(欲)  四破徧(随)  五通塞(於)  六道品(道)  七助开(门)  八知位(若小)  九安忍(若欲)十离爱(二)
  一正明离爱(若人)  二复出三退(复)
  二出通别观(复)

  三料简(问)

○六观禅境(三)
一示意(三)
  一出禅定多障(第)  二示须观禅境(上)  三明示禅支(但)

  二列章(粗)三释明(四)
一明开合(二)
  一列十门(初)二出不同(五)
一开合不同(三)
  一总标(此)二正明(二)
  一开五为十(开)  二合十五为十(合)

  三结示(若)

二明漏无漏(二)
  一出二论意(次)二今明小异(二)
  一出意(今)二分别(四)
  一根本四禅是有漏(四)  二特胜通明是亦漏亦无漏(十)三九想等三是无漏(二)
一明事禅是无漏(二)
  一正示(九)二重辨(三)
  一法相应是无漏(若)  二事禅自有漏无漏(若)  三无漏缘称无漏(若)

  四慈心等四漏无漏两属(慈)

  三来亦不同(次)  四浅深不同(次)  五互发不同(次)
二明发因缘(二)
  一内因发(二)  二外缘发(又)

三明发相(十)
一根本(三)
  一示约坐修(三)二释发禅相(三)
一明欲界定(二)
  一明粗细位(若)二出欲界定(三)
  一出定相(两)二辨异名(二)
  三称为闪烁(成)  二譬以电光(又)

  三明定住(位)
二出未来禅(三)
一正出禅相(二)
  一正明(从)  二斥谬(无)

二辨明有无(二)
  一出二论偏申(若)  二今依论备出(尊)

  三出邪正相(若)

三正根本禅(二)
  一明四分横竖渐顿(初)二今且约进分竖论(二)
一四禅定(四)
一觉观俱禅(二)
  一出未到定(今)二出正禅相(二)
一初发支触(二)
一八触发相(三)
一所发八触(二)
  一正示(於)二释明(二)
一辨内外发(二)
一出二家(二)
  一外发(有)  二内发(若言)

  二明今意(若定)

  二以体用明(又)
二发时功德(二)
一明发(二)
一竖发(二)
一动触发功德(二)
一初起相(二)
  一发处(若)二功德(二)
  一标(动)  二释(空)
  二久住相(又)

  二余七触功德(余)

  二横发(若)

一结示(二)
  一八触不同(虽)  二功德差别(然)
三分别邪正(二)
  一拣欲界(若)二别初禅(三)
  一示须简邪正(但)二正识明邪触(二)
  一举示(若)二释明(二)
  一八触过不及(如)  二十种过不及(又)
  三明有邪之由(原)

二五支发相(三)
  一出五支名(正)二正明发相(二)
一初禅五支强弱(三)
  一出经论(毗)  二斥他说(有)  三正明今(五)

  二四禅一心通别(若)

  三指释名义(释)
  二数发深利(复)
二喜俱禅(二)
  一未来禅(若欲)  二正禅相(若不)

  三乐俱禅(此禅)  四舍俱禅(此乐)

  二四空定○

  三指广修证(委)

  二特胜○  三通明○  四九想○  五背舍○  六大不净○  七慈心○  八因缘○  九念佛○  十神通○

  四修正观○
○二四空定(四)
  一空处(虽)  二识处(此)  三无用处(此)  四非非想处(此)

○二特胜(三)
  一总示(次)二别明(二)
一正明(十)
  一息入出长短对欲界粗细住(持)  二知息徧身对未来定(若)  三见三十六物对初禅(又)  四心作喜作摄对二禅(心)  五心作解脱对三禅(心)  六观无常对四禅(从)  七观出散对空处(从)  八观离欲对识处(观)  九观灭对无用处(观)  十观弃舍对非非相处(观)

  二结示(此)

  三指广(委)

○三通明(三)
  一总示(次)二别明(二)
一正明(三)
一支名(三)
  一经释(大)二今释(三)
一觉支(四)
  一如心觉(初)  二觉大觉(觉)  三思惟大思惟  四观於心性

  二观支(心行)  三定支(心住)

  三指广(具)

  二发相(发)  三结判(有)

二结责(二)
  一结禅道具足(比)  二责论人不用(成)
  三指广(委)

○四九想(二)
  一标(次)二释(二)
一坏法九想(三)
  一列(若)二释(二)
  一释观意(此)  二辨有退(此)

  三结(若)

二不坏法九想(三)
  一示此具诸禅(若不)二明观法治相(三)
一正示(三)
  一明发相内外(若修)二出所发八相(二)
  一先修死想(於)  二正出八想(是等)

  三结定相转妙(如)

二喻明(二)
  一喻见相(未)  二喻证相(若)

  三总结(如)

三结观法无漏(二)
  一正结(前)  二引明(释)
○五背舍(三)
  一总示(次)二别明(二)
  一列(一)二释(八)
一内有色背舍(二)
  一标示(所)二释明(三)
  一欲定发相(行)  二未来发相(此)三正初禅相(三)
  一明所发色相(如)  二明八色无漏(若三)  三出位在初禅(若发)

  二内无色背舍(二)  三净背舍(三)  四空处背舍(四)  五识处背舍(若)  六无用处背舍(又)  七非非想背舍(识)  八灭受想背舍(此)
三结责(二)
  一责成论约外修禅(毗)  二示灭定不论宿习(若过)
○六大不净(二)
  一示意(次)二释明(二)
一修观(三)
  一明观所见相(若大)  二出禅中发相(於)三明定力转变(二)
  一明业力感色(复)二出定力转变(二)
  一正示(若执)二释明(二)
  一示无漏缘通(若根)二出大不净相(三)
  一示大不净变处(若人)二出胜处一切处变相(二)
一胜处转变(二)
  一标示(若论)二释明(二)
一明前四胜处(二)
一正明(二)
  一内有色外观多少二处(若多)  二内无色外观多少二处(若内)

  二结示(若)

  二出后四胜处(后)
二一切处转变(三)
  一示念慧广普(十)二释徧一切处(二)
  一一切处(以)  二一切入(若)

  三辨不借外缘
  三别明菩萨除入具众行(复)

  二入位(行)

  三总结(齐)

○七慈心(三)
  一标示(七)二定相(二)
一正明慈定(三)
一慈附根本四禅前后发(二)
一观相(二)
一释(二)
  一能缘慈(忽)  二所缘境(俱)

  二判(此)

二发相(二)
一释(二)
  一出四禅发相(若先)  二辨止齐三禅(但)

  二判(然)
  二慈附特胜通明前后发(若)  三慈附大小不净前后发(或)

  二余三准明(余)

三示广(二)
一正示(三)
  一法示(若)  二喻明(譬)  三合显(色)

  二结责(众)
○八因缘(二)
一因缘发相(三)
  一引经标示(八)二正明所发(二)
一因缘发诸禅(二)
一因缘发根本(二)
一观因缘(二)
一正观(二)
一推现在(二)
  一现三因(於)  二现五果(爱)

二推过未(二)
  一过因(识)  二来果(从今)
  二结示(三)

二发根本(二)
  一总示(如)二别明(二)
一发五支(二)
一发根(二)
  一单发(觉因)  二合发(或)

  二判明(此三)

  二发十德(此)

  二因缘发余禅(乃)

二诸禅发因缘(二)
一明根本发因缘(二)
  一所因根本(若)  二发因缘相(如)

  二例余禅发因缘(乃)
  三结属事观(此)

  二因缘观门○

○二因缘观门(二)
  一牒(此)二释(二)
  一示三种不同(璎)二出龙树立观(三)
  一标示(龙)二辨明(二)
  一辨斥论师立宗(论)  二辨明北师立宗(北)

  三结成(佛)

三明今家观法(二)
  一标列(今)二释明(十)
一观境(二)
一三智因缘思议境(三)
  一下智因缘声闻菩提(思)  二中智因缘缘觉菩提(若翻)  三上智因缘菩萨菩提(若转)

二上上智因缘不思议境(二)
一正明因缘得佛菩提(二)
  一明因缘菩提(若转)二显难思佛境(二)
  一简前同异(若五)  二明后妙境(若最)
二重明因缘即十如境(二)
一对明如境(二)
  一对十如(复)  二对十境

二显示一心(二)
  一正示(复)二释明(二)
一正示一念(二)
  一示(华)  二简(问)

  二发明一意(复)

二发心(二)
  一简示真正(真)二正明发心(二)
  一立慈悲境(拔)  二起弘誓心(约)
  三安心(善)  四破徧(彼)  五通塞(善)六道品(二)
一修三十七道品(二)
一正明念处(二)
一出念处因缘(二)
  一通论(善)二别论(二)
  一正明(若)  二科简(问)
  二明破倒见性(若通)

  二例明余六(勤)

  二入三空门(观)

七对治(三)
  一示意(对)二正明(二)
一明事度助开(二)
  一正明(若起)  二结示(若有)

二出助成功德(二)
  一总示思作(助)二略出佛仪(二)
  一标(又)二释(二)
一同居三相(三)
  一坐道场相(大)  二转法轮相(又)  三入涅盘相(又)

  二二土略指(方)
  三结成(是)

  八知位○  九安忍○  十离爱○
○八知位(三)
一知位(三)
一正示(二)
  一四教行位(识)  二六即行位(十二)

  二结明(故)

  二释疑(若寂)  三结责(若入)

○九安忍(三)
  一示境(安)  二明忍(业)  三结成(能)

○十离爱(二)
  一正示(无)二释明(二)
一於三法生爱明似(二)
  一标示(若)二释明(二)
  一不堕二乘(观无)  二不入菩萨(爱)
二不着似三法明真(三)
  一正释(若不)  二简明(大)  三结成(如)

○九念佛(三)
  一标前后(第)二明发相(二)
一正明(二)
一念佛发诸禅(二)
  一念佛定(於)二发诸禅(二)
  一根本(定)  二余禅(特)
  二诸禅发念佛(云)

二辨正(三)
  一标示(此)二明相(二)
  一正相(若先)  二邪相(若内)

  三示意(若得)
  三出三昧(又)

○十神通(三)
  一列名(十)  二示意(唯)三释相(二)
一明禅发通(二)
一禅发诸通(二)
  一正发五通(若通)  二举譬况明(譬)

  二禅通支相(一)

  二出不隐没(若就)
○四修观(三)
  一标示(第)二正明(二)
一十乘正观(十)
一观境(二)
一思议境(三)
  一明发缘(若)二正明境(三)
  一藏教境(初)  二通教境(又)三别教境(三)
  一摄成王三昧(又观)  二变成摩诃衍(变)  三要言五行十德(举)
  三总结示(是)

  二不思议境(不)

  二发心(若观)  三安心(若不)  四破徧(若二)  五通塞(如其)  六道品(若不)  七对治(道定)  八知位(若)  九安忍(若)  十离爱(若)

  二乘至道场(十)

  三指余(余)

○七见境(三)
  一释名(第)二示爱(三)
  一斥二人互失(夫)二推今是见发(三)
  一明见发(若)二出发相(二)
  一出相因发相(此)  二举人师验明(南)

  三示观意(通)

  三结迷者过患(若)

三明相(二)
  一标(今)二释(四)
一明诸见人法(二)
  一标(第)二释(二)
一邪人不同(三)
一佛法外外道(二)
一本源(二)
  一三计(一)  二四计(又)

二枝派(三)
  一明本派(从)  二列六师(所)  三辨同本(此)
二附佛法外道(二)
  一标(二)二释(二)
  一犊子(起)  二方广(又)
三学佛法成外道(三)
  一标执教夫理(三)二出小大二例(二)
  一小乘倒邪(大)  二大乘倒邪(若)

  三斥论师滥破(三)
二邪人执法不同(三)
一佛法外人执法(三)
  一标示(二)  二释明(切)  三结显(师)

  二附佛法人执法(犊)三学佛法执法(二)
一明三藏执法(二)
  一执法失意者(若)二不执得意者(二)
  一修三念处(若)  二证三解脱(后)
  二明衍门执法(执)
  二明见发因缘○  三明过失○  四修止观○

○二见发因缘(二)
  一标(第)二释(二)
一明诸见发(二)
一明发见因(二)
  一标(一)二释(二)
  一发见两因(众)二所发见慧(二)
  一见慧无碍(一)  二见慧由禅(如)

二释发见相(二)
一因禅发相(三)
一发佛法外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