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续藏经
- 中国撰述
- 诸宗著述部
- 天台宗
- 摩诃止观贯义
摩诃止观贯义
一二乘证中具相 二大乘得中现相(大)
二出相好多少任缘(无量)
三结示(此)
○八知位次(三)
一标(第)二释(四)
一藏(夫) 二通(通)三别(二)
一简非境示别(别)二明别教位义(二)
一指经论(一)二推别义(二)
一位义多途毋失方便(但)二四门推说得意无诤(二)
一四门推说以得意(今)二今有十意以融通(三)
一列十意(又) 二随判明(唯) 三点位次(次)
四圆(二)
一标示(若)二释明(二)
一出五悔作方便(若)二今悔明位相(二)
一五悔位相(二)
一标(今)二释(三)
一总意(二)
一内修三观(先) 二外加五悔(但)
二别明(五)
一忏悔(忏) 二劝请 三随喜 四回向 五发愿
三结示(今)
二正明位次(三)
一别出五品(二)一出品相(五)
一随喜(若) 二读诵(又) 三说法(又) 四兼行六度(又) 五正行六度(又)
二定位置(若)
二通判次次(复)三示明后次(三)
一似位(又) 二真位(次) 三究竟(如)
三结(无)
○九能安忍(三)
一释名(第)二示相(三)
一出忍成胜术(二)
一用有三长(始) 二志专胜术(若)
二明不忍教损(三)
一明致损由(但) 二出所损事(初)三引古人证(二)
一洛师后悔(昔) 二武津预择(武)
三明修忍办事(三)
一审择当宜(二)
一标(修)二释(二)
一审宜当安忍(智) 二择忍在此时(若至)
二能修安忍(二)
一示忍术法(若彼)二正修忍术(二)
一修外术确乎不拔(若名) 二修内术端心正观(若烦)
三结责示意(那)
三结成(若)
○十无法爱(三)
一标示(第)二释明(二)
一明法爱(三)
一三藏爱堕文(毗) 二通别顶堕义(通)三圆法爱堕义(三)
一法(今) 二譬 三合(不)
二离法爱(若)
三总结(今)
○二譬以大车(二)
一标征(是)二引释(三)
一引经(如)二合观(二)
一合明乘是宝乘(止) 二合明直至道场(复)
三结责(今)
○二於余仪修阴入(二)
一结上(端)二明今(二)
一总示(历)二别明(二)
一历缘习观(二)
一正明行缘(三)
一示意(若)二正观(二)
一法观十乘(三)
一标(略) 二释(初) 三结(十)
二譬以大车(传)
三结示(是)
二例余五根(行)
二对境习观(二)
一六根各观(二)
一观眼根受(二)
一眼色一受(二)
一简非大乘(对)二正明今观(二)
一眼受乘法(二)
一法(二)
一初乘(三)
一标(若观)二释(二)
一三观观色(眼色)二五眼照色(二)
一正明(虽) 二料简(问)
三结(是)
二九乘(我)
二譬(其)
二眼用佛事(若眼)
二例余二受(眼)
二例余五根(余)
二六根互用(将)
○三结示观用(二)
一示意(若)二正明(三)
一标示(今)二释明(三)
一以破魔喻观用(二)
一举喻(四) 二合明(学)
二以除病喻观用(二)
一举喻(又) 二合明(观)
三以显义喻观用(二)
一举喻(又) 二合明(学)
三结显(若)
○二观烦恼境(二)
一示意(三)
一示应观(第)二出观法(三)
一明上非发(前)二出所发相(二)
一所发难制(今) 二所发盛相(此)
三示不识过(若)
三结观意(为)
二正明(二)
一列(观)二释(四)
一略明相(二)
一释名(初)二明相(二)
一示相(即)二释明(二)
一合各释相(二)
一明利钝合各惑相(二)
一一往合明(三)
一标(此) 二释(五) 三结(当)
二约位各明(二)
一标(今)二释(二)
一正分(二)
一分利钝(若未) 二定所观(若发)
二释疑(二)
一举疑(若利) 二释明(毗)
二明利钝四分障定(三)
一标示(若开) 二正束(三)三释明(二)
一明四分障定(二)
一正明(三)二转释(三)
一引散不障定(元) 二释散亦障定(成) 三出今别有意(今)
二示具分妨观(三)
一正示(但烦) 二简明(若尔) 三结指(但)
二示明通别(三)
一四分通别(复) 二通别相关(若) 三通别不思议(若)
二明因缘○ 三明治异○ 四修止观○
○二明因缘(三)
一标因缘数(二)二出四起相(二)
一标(起)二释(二)
一第四句非发相(第) 二三句当发相(三)
三正明因缘(三)
一标(因)二释(二)
一约水譬释(三)
一习因种子 二业力击作 三魔所扇动
二约火譬释(若)
三结(魔)
○三明治异(二)
一正明(二)
一小乘五治(二)
一标(三)二释(三)
一明治四分(此)二别释五治(五)
一对治 二转治 三不转治 四兼治 五具治
三结用三后(是)
二大乘一治(大)
二结示(此)
○四修止观(三)
一标章(四)二释意(二)
一法明(十)
一观境(二)
一思议境(三)
一标(初)二释(二)
一正观贪欲(三)
一藏(二)
一六道(一) 二三乘(又观)
二通(若观) 三别(又观)
二例观三分(其)
三结(次)
二不思议境(二)
一体达烦恼无碍道(三)
一引经释意(二)
一引释(二)
一无行烦恼即是道(二)
一引经(不思) 二释明(如)
二净名烦恼调不调(二)
一引经(不住)二释明(二)
一住调不调(所) 二不住调不调(菩)
二会意(不断)
二斥失碍道(二)
一喻失(今)二正斥(三)
一标无慧(无)二出三失(三)
一斥住不调(闻) 二斥住调伏(复) 三斥住调不调(又)
三依经判(如)
三正体无碍(三)
一体达(今)二释明(二)
一就现句观(二)
一随义出观(何) 二称法圆观(虽)
二历余句观(用)
二结益(三)
一结上无碍(如)二随出益相(二)
一善巧观益(二)
一正明(云) 二结示(如是)
二引人证明(如)
三结示无失(二)
一正结(巧) 二反显(若不)
二正观烦恼不思议○
二发心(如) 三巧安(为) 四破徧(若) 五识通(於) 六调品(又) 七助开(若) 八知位(於) 九安忍(若) 十离爱(得)
二喻显(得)
三结广○
○二正观烦恼不思议(二)
一略明观(三)
一明烦心千法(若)二喻明暗无碍(二)
一引经无碍(经) 二点出妙慧(不)
三结智明常住(以)
二示准上(准)
○三结广(二)
一正结四名(是)二重广三意(三)
一涅盘三十六句广不断而入(三)
一总标(广)二别释(二)
一藏通三十六句(二)
一正明(二)
一入涅盘十六句(二)
一根本四句(须)二句各开四(四)
一初句四句(句) 二次句四句(次) 三三句四句(第) 四四句四句(第)
二结数(此)
二出涅盘十六句(二)
一根本四句(又)二句各开四(四)
一初句四句(一) 二次句四句(第) 三三句四句(第) 四四句四句(第)
二结数(若)
二别圆三十六句(二)
一问二答(二)
一示该(答)二更明(三)
一标示(若)二别明(二)
一入涅盘十六句(二)
一根本四门(二)
一正开四门(根) 二门门四悉(於)
二门各开四(二)
一一门开四(又) 二例余三门(此)
二出涅盘十六句(二)
一征(依)二释(二)
一一门四句(谓) 二例余三门(一)
三结数(三)
三结示(此)
二般若三十六句广烦恼菩提(二)
一问二答(二)
一明即是(答)二出重说(三)
一标示(今)二别说(二)
一根本四句(诸)二句各开四(二)
一境发智十六句(四)
一俗境发诸智四句(初) 二真境发诸智四句(第) 三两境发诸智四句(第) 四中境发诸智四句(第)
二智照境十六句(四)
一道智照诸境四句(次) 二真智照诸境四句(次) 三两智照诸境四句(次) 四中智照诸境四句(次)
三结数(是)
三法身三十六句广非道佛道○
○三法身三十六句广非道佛道(二)
一问二答(三)
一明可意知(答)二为重略示(二)
一示明(二)
一根本四身(又)二一一四身(二)
一一身起四身十六句(於) 二四身入一身十六句(又)
二结数(合)
三结起入意(身)
○三观病境(二)
一示意(三)
一出权实二病(第)二明今观实病(二)
一标(病)二释(二)
一权病非观(若) 二实病正观(今)
三结应观意(二)
一示重说意(上)二出应观意(二)
一正出应观(夫) 二示四悉意(即)
二正明(二)
一标(观)二释(五)
一明病相(二)
一标示(一)二释明(四)
一五脉病相(夫) 二四大病相(若身)三五藏病相(二)
一正出五脏病相(又)二推知由克病生(五)
一肺害肝病(若肝) 二肾害心病(若心) 三肾害肺病(若肺) 四脾害肾病(若百) 五肝害脾病(若体)
四六神病相(又若)
二起病因缘(二)
一标(二)二释(六)
一四大不顺(四)二饮食不节(二)
一明啖不安食(二) 二明五味增损(次)
三坐禅不调(三)
一身不调病(三) 二息不调病(次)三止观不调病(二)
一用无方成病(又但)二用观偏僻成病(二)
一五藏病(三)
一示明禅人思起(次用)二释出五藏致病(二)
一相囗致病(若缘) 二相囗致病(若就)
三示於禅梦验明(若五)
二四大病(又观)
四鬼神得便(四) 五魔所为(五) 六业起(六)
三明治法○ 四明损益○ 五明止观○
○三明治法(二)
一示众治之法(三)二释坐禅一章(二)
一标(今)二释(六)
一止治(五)
一止心脐中(三)
一正明(用) 二出意(所) 三结成(若四)
二止心丹田(又)三止心脚间(三)
一委明(头) 二出意(又常) 三明验(今)
四止心随病(二)
一止心病处(随) 二未必止心病处(又未)
五止随四大(又)
二气治(二)
一示意(二)二释明(二)
一正治病(二)
一治四大(若) 二治五藏(六)
二用治法(又口)
三息治(二)
一示意(六)二释明(三)
一明息相(先) 二出坐法(当)三正明治(二)
一通明常数法(用) 二别运十二息(次)
四假想治 五观心治六方术治(二)
一示意(三)二释明(二)
一咒术治(二)
一治三十六兽(三) 二治六神游身
二打捻治(二)
一手捻丹田治(若) 二杖打痛处治(又)
○四明损益(二)
一标(四)二释(二)
一外治渐顿损益(若)二内治渐顿损益(二)
一明渐顿意(内)二示损益相(三)
一责世损相(夫)二正明益相(三)
一标列(能) 二释明(信十章) 三结示(若)
三结示进修(三)
一正示(若) 二引喻(如) 三结成(但)
○五明修止观(二)
一十乘观(三)
一标(五)二释(十)
一观境(二)
一简思议境(三)
一标示(先)二释明(三)
一藏(二)
一六道(二)
一三恶(如) 二三善(若)
二三乘(三)
一声闻(若)二缘觉(二)
一明因缘病起(二)
一明正推因缘(二)
一从病死推至名色(二)
一略推病等(又)二广明名色(二)
一标(色)二释(二)
一诸色(二)
一根大(观) 二五藏(观)
二四心
二从识推至无明(识)
二明推求不得(三)
一喻(如) 二合(南) 三结(如)
二观因缘灭(既觉)
三菩萨(又)
二通(又) 三别(大)
三结简(如)
二明不思议境(二)
一正明(不) 二结示(达)
二发心(三)
一引经总示十乘之意(金)二明经正出慈悲愈病(二)
一分别三种调慰(三)
一入空调依慰喻(二)
一调伏(一) 二慰喻(心)
二入假调伏慰喻(二)
一调伏(又) 二慰喻(心)
三入中调伏慰喻(二)
一调伏(又) 二慰喻(心)
二实论一心慈悲(二)
一净名具法(二)
一结上圆法(如) 二出名能具(唯)
二文殊问人(二)
一文殊能问(彼)二问答发明(二)
一明慈悲愈疾(二)
一问答(问) 二出意(夫)
二结悲愿难思(誓)
三结明发心疾即除愈(慈)
三安心(安) 四破徧(破) 五通塞(识) 六调适(道) 七助开(助) 八知位(作) 九能忍(安) 十离爱(设)
三结(十)
二大车喻(得)
○四观业境(三)
一示意(二)
一正示(第) 二简明(疑)
二标章(明)三释明(四)
一相发因缘(三)
一标章(因)二释明(二)
一内 二外
三结示(是)
二正发相(三)
一标示六意(三)
一拣示(二) 二列章(其) 三示意(诸)
二释明习报(二)
一通释习报因果(二)
一约三法释(二)
一习因习果(云) 二报因报果(报)
二约四法释(又)
二别判禅中习报(二)
一但判报果(若) 二但判习因
三正明发相(二)
一善相(二)
一标(善)二释(二)
一释诸相六意(二)
一正出(二)
一六度相(六)
一檀相六意 二戒相六意 三忍相六意 四进相六意 五禅相六意 六智相六意
二例余善(六)
二结示(若)
二出相现偿法(二)
一方等师意(诸)二南岳师意(二)
一出师偿意(南) 二引经证同(此释)
二恶相(二)
一标(次)二释(二)
一诸相六意(二)
一正明二蔽(二)
一悭蔽相(悭) 二破戒相(破)
二例明四蔽(余)
二复明四习(复)
三料简○ 四止观○
○三料简(三)
一标示(三)二略释(三)
一初句(非) 二二句(障) 三三四句(俱)
三正简(三)
一简善恶业相(二)
一约有漏三谛简(二)
一判(若) 二简(此)
二约性无作简(二)
一正简善恶(复)二细意往验(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