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续藏经
- 中国撰述
- 诸宗著述部
- 天台宗
- 摩诃止观贯义
摩诃止观贯义
二结今从空入假(二)
一次第破(从) 二不次破(六)
二举要明破(举) 三总出结意(前)
○三两观入中破法徧(三)
一示章门(二)
一分别(二)
一一往(第) 二再往(生)
二结示(种)
二明观法(二)
一列(就)二释(四)
一修中观意(四)
一藏不须二观(其) 二通不须三观(通) 三别必须三观(别) 四圆正须三观(圆)
二修中观缘(三)
一列(二)二释(五)
一无缘慈悲(一) 二满弘誓愿(二) 三求佛智慧(三) 四学大方便(四) 五牢强精进(五)
三结(修)
三正修中观(二)
一标(三)二释(二)
一释所观无明(二)
一举二智为例(无)二出今观无明(二)
一明二智是无明惑(二)
一二智还成惑(今观)二此惑是智障(三)
一正示(此) 二举例(例) 三合明(此)
二出二智即无明相(云)
二出能观中观(三)
一列(观)二释(三)
一观无明(三)
一标定惑境(一)二正修止观(二)
一利根直观(二)
一观门(三)
一四句观破(观)二观解现前(三)
一法(作) 二譬 三合(起)
三结三观名(前)
二止门(三)
一四句止破(复) 二止解现前(如) 三结三止名(前)
二钝跟转观(复)
三结示观门(如)
二观法性(三)
一标定惑境(二)二正修止观(二)
一直观(为) 二转观(如)
三结示观门(虽)
三观真缘(三)
一标定智明(三)二四句止观(二)
一正观(如) 二得悟(四)
三四门得道(三)
一标示(若执)二释明(三)
一示四门缘说得道(若得)二出经论随缘异说(二)
一经说(所) 二论申(诸)
三结用门修观得道(若用)
三结责(经)
三简(二)
一法性无明互显(问) 二法性无明相即(问)
四明位利益○
三结破徧(前)
○四明位利益(二)
一标示中观(四)二释明观位(二)
一标(修)二释(三)
一明前修证高远(二)
一出二处修中(若) 二判於凡无益(如)
二明今双流修证(三)
一明修中发似(二)
一正明(今) 二例显(例)
二明修证一生(今)三明权高实下(二)
一正发明(前) 二重简示(复)
三广出一分双流(三)
一标示(虽) 二譬广 三合明(初)
○二诸法门横破法徧(三)
一标示(第)二正明(二)
一诸教门俱能通能破(二)
一诸门俱通(横门) 二度入破遍(若)
二以意通转释余经论(若)
三简显(问)
○三非横非竖破法遍(三)
一示意(第) 二列章(又)三释明(二)
一总明一心(三)
一示一心智境(总)二明悬解诸法(二)
一标(若)二释(三)
一出所解谛观(四)
一 二 三 四
二明一心中解(二)
一标(如)二释(二)
一约义分别(如)二论理融即(三)
一法(若) 二例(如) 三合(一)
三例观等三法(如生)
三结观成行位(二)
一观行(如)二品位(二)
一正明五住(此) 二重出初住(又)
二历余一心(历)
正破遍竟。
○三料简(四)
一简空假章二法有无(二)
一问二答(二)
一空观有因缘(答) 二假中不料简(夫空)
二释中观章无明智障(二)
一标异解(智)二明正释(二)
一出二解(二)
一法尚(今) 二经论(又)
二今释明(二)
一出无明为智障体(若)二释无明为智障(二)
一标(二)二释(二)
一释智障即惑(二)
一心智即障(二)
一是智惑名智障(二)
一无明为智障(无) 二爱是烦恼障(爱)
二从所障名智障(二)
一烦恼(复) 二智障(无)
二事理智障(二)
一标征(无)二释明(二)
一分别二说(二)
一二俱理障(地) 二但是事障(又)
二会通无二(若)
二释智障不断(三)
一正明(又) 二证成(是) 三结责(人)
三简中观章三观初地(问)四简空观章不判修位(二)
一问二答(二)
一明无位可判(答) 二出经文略示(又)
○五知通塞(三)
一示意(第)二正释(二)
一释通由旬名义(二)
一出诸异解(二)
一责人师(二)
一正出诸说(六)
一基师就四百立化(旧) 二摄师遗二种生死(摄) 三地家在界内立化(地) 四一师不开权辄实(复) 五有师四百外立化(有) 六有师数思不数见(有)
二示意结责(二)
一据经意应作三释(此) 二责诸师不与文会(诸)
二通释论(人)
二依经正释(二)
一正明(今) 二结示(此)
二明识由旬通塞(二)
一略责诸师初心无位(又)二正检通塞初心入门(二)
一立横竖通塞(二)
一标(今)二释(二)
一横通塞 二竖通塞
二今检校通塞○
三料简(二)
一简三名一异(问) 二简横竖通塞(问)
○二今检校通塞(二)
一次第检校(二)
一竖论三观校通塞(三)
一枢示(今)二释明(三)
一检从假入空(二)
一析空(二)
一标明通塞(二)
一三塞(如) 二三通(若)
二以法检历(当)
二体空(二)
一标明通塞(复) 二以法检历(用)
二检从空入假(次) 三检空假入中(次)
三结判(若)
二横论三观校通塞(三)
一依经示别(二)
一正明(三)
一修空破塞存通(复) 二修假破塞存通(又) 三修中破塞存通(又)
二结示(如)
二引论喻明(大) 三结示非用(三)
二一心检校(三)
一结前次第二正明一心(二)
一无生门识通塞(三)
一标示破法(若)二正检通塞(二)
一检校(空)二出意(二)
一即塞是通(良) 二双照通塞(通)
三结明得失(二)
一反明失字(若) 二正明失字(若)
二例余门识通塞(於)
三结名判位(是)
○六道品调适(三)
一释相(二)
一标章(第)二正释(四)
一当分(一) 二相摄 三约位 四相生
二示意
一正示(三)
一标(所) 二释(真) 三结(为)
二简明(二)
一问二答(四)
一明是菩萨道(二)
一出大论呵(答) 二引三经证(净)
二明是涅盘因(三)
一牒(若)二释(二)
一正释是因(道) 二转释无量(云)
三结(大)
三明通正通助(或)四明有漏无漏(二)
一难(又若)二释(二)
一标列(此)二释明(三)
一皆有漏(二)
一释明(二)
一有漏(如) 二无漏(皆)
二引证(从)
二皆无漏(二)
一释明(二)
一有漏(如) 二无漏(皆)
二引证(从)
三亦有亦无
三明观○
○三明观(二)
一拣余标圆(诸)二明无作观(二)
一行三十七道品(三)
一法观(二)
一别释(七)
一念处(二)
二引示(大)二释明(二)
一明一心观处(二)
一标(今)二释(四)
一法性身处(若) 二法性受处(若) 三法性心处(若) 四法性法处(若)
二出兼广之相(三)
一总标(如)二别明(三)
一征(兼)二释(四)
一深观色处(法) 二深观受处(法) 三深观识处(法) 四深观想处(法)
三结(治)
三总示(秪)
二正勤(若) 三如意(若) 四五根(若) 五五力(若) 六七觉(若) 七八正(若)
二总结(二)
一结示初心行道(如) 二结明涅盘近因(如)
二譬明(今) 三合显○
二入三解脱门○
○三合显(二)
一合明道树(法)二通释道树(二)
一别三观益(若) 二总三观益(若)
○二入三解脱门(二)
一由三脱门(二)
一标列(复)二正释(二)
一解脱三昧得名(三)
一定慧相由(二)
一由智入定(若从) 二由定入智(若由)
二伏断二道(或) 三定慧相即(或)
二三门王臣之相(二)
一出三教(三)
一藏(若) 二通(若)三别(二)
一别三观智(若) 二别出假智(复)
二别明圆(三)
一示名同意异(别)二出三门王臣(二)
一正明空门(二)
一缘空意义异(二)
一名同(大) 二意义异(智)
二观梦意义异(二)
一名同(又) 二意义异(今)
二以空例余(如是)
三结门相无碍(当)
三结示(如)
二入涅盘城(二)
一正明入(二)
一钝根双树入(又)二利根处处入(二)
一标(利)二释(二)
一声闻能入(如身) 二菩萨义知(声)
二出经意(若)
○七对治助开(二)
一示意(三)
一牒前(第)二出意(二)
一不须助治意(根利) 二正须助治意(根钝)
三引示(夫)
二释明(二)
一用六度为治以明助道(二)
一标示(助)二释明(二)
一正明对治(二)
一别治六蔽(六)
一施治贪蔽(若) 二尸治犯蔽(修) 三忍治瞋蔽(修) 四进治懈蔽(修) 五禅治乱蔽(修) 六智治愚蔽(修)
二总出厚薄(诸)
二转观四随(二)
一标示(若)二正观(二)
一正观悭蔽(如) 二余五例明(修)
二观六度助道摄诸法门(三)
一责前标后(於)二度相开合(三)
一出人言(有)二明今释(二)
一引申今意(此) 二示明开合(若)
三出意结(离)
三六度摄法(三)
一总标(今)二别释(十二)
一摄诸道品(三)
一标征(云)二正释(二)
一别明道品修事助(六)
一檀摄道品事助(三)
一出理观道品(二)
一标(诸)二释(二)
一三教摄舍(若三)一圆教摄舍(三)
一标(若圆)二释(三)
一正明(如是) 二重释(有) 三引证(故)
三结(当)
二明事檀进理(三)
一出事理偏失(如此) 二明修事所由(今明) 三正事助破蔽(今於)
三示事理相应(以)
二尸摄道品事助(三)
一标示(若)二释明(三)
一出理观道品(理)二明事(戒)进理(三)
一出两偏失(理) 二起行缘由(米) 三正修事助(如)
三示事理相应(即)
三结成(事)
三忍摄道品事助(三)
一标示(如)二释(三)
一出理观道品(是)二明事(忍)进理(三)
一出两偏失(若人) 二起行缘由(瞋) 三正修事助(如)
三示事理相应(得)
三结成(於)
四进摄道品事助 五禅摄道品事助 六智摄道品事助○
二总出须事助道意○
三料简○
二摄调伏六根○ 三摄十力○ 四摄四无所畏○ 五摄十八不共法(摄) 六摄四无碍智(摄) 七摄六通(摄) 八摄三明(摄) 九摄四摄(摄) 十摄陀罗尼(摄) 十一摄三十二相○ 十二摄八十种好○
三总结(当)
○四进摄道品事助(二)
一正明(三)
一标示(若)二释明(三)
一出理观道品(四)二明事进助理(三)
一出两偏失(而) 二起行缘由(当) 三正修事助(今)
三示事理相应(得)
一结成(开)
二出体(精)
○五禅摄道品事助(二)
一标示(若)二释明(二)
一明事禅进理(三)
一出理观道品(理)二明事禅进理(三)
一出偏失(但) 二明所由(若) 三正事助(为)
三示事理相应(事)
二出五门助道(二)
一标示(大)二释明(五)
一数息为治(若禅) 二不净为治(若缘) 三慈悲观治(若攀) 四因缘观治(若攀) 五念佛观治(若瞋)
○六智摄道品事助(三)
一出理观道品(若)二明事观进理(二)
一明失由(此解)二修事助(三)
一悔愿二行(应)二事观破倒(三)
一标(今)二释(二)
一明破四种倒(四)
一破净倒(三)
一总标(谛)二别明(五)
一种子不净(所) 二住处不净(居) 三自相不净(既) 四自性不净(其) 五究竟不净(一)
三总结(如)
二破乐倒(又) 三破常倒(又) 四破我倒(又)
二出修三种人(三)
一声闻(若修) 二缘觉(若鹿)三菩萨(二)
一正示(若大)二申明(二)
一久心菩萨(无)二初心菩萨(三)
一举示(若小) 二正意(虽) 三结示(多)
三结(是)
三事智行成(自)
三示事理相应(即)
○二总出须助道意(二)
一标示(若)二正明(二)
一举例(二)
一借小助大(所) 二逗机对治(又)
二合明(助)
○二料简(二)
一问二答(二)
一六度道品三番(二)
一总示(答) 二别释(如)
二通论诸法三番(三)
一通论(通) 二出法(若) 三示明(若)
○二摄调伏六根(二)
一标(三)二释(二)
一正明六度调伏法(四)
一三藏调伏(若) 二通教调伏(复) 三别教调伏(若)四圆教调伏(三)
一牒经释明(复)二示调伏法(二)
一明根法(二)
一六度调根(又) 二结明修证(於)
二例尘等(根)
三结示究竟(是)
二结示具足波罗蜜(当)
○三摄十力(二)
一通示摄佛威仪(云)二别约道品明摄(三)
一明十力摄(二)
一释四种十方(二)
一正出十力(摄) 二释有四意(是)
二明初心修证(二)
一问二答(三)
一据大论(二)
一引(答) 二释
二据华严(二)
一牒征(若尔) 二引释(若)
三据地持(三)
一引(又) 二释(十) 三结(岂)
二出相摄法(道)三释十力名(三)
一引二论释(十) 二出无量力(然) 三结显四种(此)
○四摄四无畏(三)
一正明(云) 二示摄(道) 三释名(大)
○十一摄三十二相(二)
一前二道品摄相好(二)
一三藏(摄) 二通教(若)
二后二道品摄相好(三)
一简前(复)二明令(二)
一标(若)二释(二)
一明相法皆以中道(二)
一二乘证中具相 二大乘得中现相(大)
二出相好多少任缘(无量)
三结示(此)
○十二摄八十种好(二)
一前二道品摄相好(二)
一三藏(摄) 二通教(若)
二后二道品摄相好(三)
一简前(复)二明令(二)
一标(若)二释(二)
一明相法皆以中道(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