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诃止观贯义

续藏经 摩诃止观贯义科
 明 天溪说 清 灵耀补定

摩诃止观贯义科序

  荆溪注解三部。均提大义。而於辅行事实尤为详晰。但湛师着述之时多。讲说之日少。故於科章殊逊劼毖联贯之妙。后人谬称荆溪三部必要谨遵。以念注解为讲经。读科头为家法。甚至猜科为注。扯注为科。牵合讹蔓。祖意翻晦。昔天溪老人唯提大师义意。立科讲授。文旨昭明。如日出地。彼时予有私记。未敢成书。所以冀天溪定科出耳。不图老人即世。片言只字俱付丙丁。哲人既逝。斯文恐湮。因於讲次。缀辑前闻。参以管见。移易增损。成止观科上下卷。诒赠后贤。尚亦小补。名贯义者。惟使止观义理联贯昭明。不致埋没於注解家葛藤脚下去耳。或曰。然则是科特为智者功臣欤。答。予若讲贯佛经时。亦单提契经义理示人。不能步趋智者注解。累累叙科於前。屑屑念注於后。为弘经也。敢谓佛祖功臣。庶非埋没佛祖宗旨於后人脚跟下之罪人云耳。
  壬戌秋日嗣兴天台教观第五世比丘灵耀序於楞严讲寺之大树方丈

  

  摩诃止观贯义科上

    清 天溪和尚说
    门人灵耀补定
  一总题(摩)二别文(二)
一缘起(二)
一说(二)
一标举所闻(三)
  一未闻(止)  二正闻(智)  三不尽(虽)

二述明宗本(二)
  一征讨宗元(然)二正述宗本(二)
  一标(行)二释(二)
一付藏宗传(二)
一叙付法缘(二)
  一佛传迦叶(大)二诸祖递承(二)
  一正叙(迦)  二结数(付)
二出付法益(三)
  一标益多(诸)  二引事明(昔)  三结付意(佛)
二今家宗传(二)
一检宗承(四)
一章安所承(三)
  一所说法门(此)  二现世化道(智)  三证入品位(位)

  二智者所承(智)  三南岳所承(南)四北齐所承(二)
  一正叙(文)  二简明(疑)
二述传观(三)
一正述传观(三)
  一举示(天)  二列名(一)三释相(二)
一略说(三)
  一出旨(皆)  二明相(渐)  三结意(为)

二广说(三)
一渐次观相(三)
  一结上标起(略)  二释明观相(先)  三结成止观(是)

二不定观相(二)
一观相(三)
  一不定法(不)  二不定观(或事)  三不定名(或息)

二辨差(二)
  一不定与渐次辨(二)二二观与圆顿辨(二)
  一问(疑此)  二答(然然)

三圆顿观相(三)
  一正示(图)二详明(三)
  一详初缘句(系)  二详造境句(一色)  三详无不句(无苦)

  三结显(法)
  二引证劝信○  三示知文意○
  二结(已)

  二正说○

○二引证劝信(二)
一引证(二)
一正证圆观(三)
  一拣示(渐)二正明(二)
一如来分别为说(三)
  一引经(如)二释明(二)
  一开章(此)二随释(六)
一闻圆法(三)
  一标(云)二释(二)
  一闻一念圆常(闻)  二例诸法皆具(闻)

  三结(是)

  二起圆信(云)  三立圆行(云)  四佳圆位(云)五圆自在庄严(二)
  一征起(云)二释相(三)
一法明(三)
  一标(彼)  二释(或)  三结(是)

  二譬解  三合显(菩)
六圆建立众生(三)
  一标(云)二释(三)
  一法(或)  二譬(故)  三合(菩)

  三结(是)

  三结况(初)

  二闻者恩大难酬(如)

  三例余(一经)

二重证三种(二)
  一请(疑)二证(二)
  一示引略(然)二正引文(二)
一一经具证三观(四)
  一净明三义  二大品三义  三法华三义  四涅盘三义

二一经单证一观(三)
  一无量义证渐(无)  二六种经证圆(华)  三华严证不定(华)

  二劝信○

○二劝信(三)
  一举示能证(上)  二出指所证(过)  三结明定信(如)

○三示知文意(三)
  一标指(既)二示明(二)
  一正出三文(次)二示三文意(二)
  一示说文意(虽)二问答说意
  一以默难说(疑)二责徧示正(二)
  一责偏(然)二示正(二)
一对默示说(四)
  一教法通别皆可说(大)  二谛理真俗皆可说(大)  三行事说默皆是道(净)  四示人人法皆能示(法)

二明说示人(三)
  一原说教意(若)  二明示文意(大)  三出三文旨(若)
  三结成(为)

○二正说(五)
一开章(二)
  一标列(合)  二出意(十)

二生起(三)
  一示意(生)二释义(二)
  一通论(至)二别论(二)
  一释名(别)  二明相(所)
  三结成(秪)

三分别(二)
  一示意(分)二正分(二)
  一征列(今)  二答释(初)
四料简(四)
  一简今是一顿(问)二简皆是显观(二)
  一正简观显不观秘(问)二任论有得有不得(二)
  一问二答(二)
  一立(答)二释(二)
  一明教得不得(教)  二明观得不得(若)
三简皆是大乘(二)
  一简初后二深(问)二简初后俱浅(二)
  一简小非三观(问)  二简小非是渐(问)
四简文门并实(二)
  一问二答(二)
  一直示(答)二转明(二)
  一文是其门(众)  二文门并实(文)
  五解释○

○五解释(二)
  一牒示(解)二正释(十)
一大意(二)
  一牒章(初)二释明(三)
  一示意标门(蠧)二生起因缘(二)
  一正明(云)  二对广(生)

三随章解释(五)
一发大心(三)
  一标章(就)二释明(三)
  一方言(菩)二简非(二)
一简非心(二)
  一标示(今)二释明(三)
一列心道非相(三)
  一举数(略)  二列相(若其)三结示(三)
  一结略数(若心)  二明开合(或)  三示举端(举)
二出浊心起相(三)
  一法(或先)  二譬  三合(集)

三简起心浊相(二)
一约苦谛升沉世间简(二)
  二约苦谛二双法简(又)  二举集等六双法例(有)

  二约谛智曲拙灰近简(又)

二发是心(二)
一止非观是(二)
  一正明(若)  二结位(初)

二感应发心(二)
  一问二答(二)
一正出感应道交发心(三)
  一正示(答)  二释明(如)  三结显(动)

二示明经论此观感应(二)
一示感应意(二)
一正示随悉五复(二)
  一禅经四随(禅)二智论悉复(二)
  一四悉(智)  二五复(更)
二随出五缘与同(二)
  一举示(此)二释明(三)
  一示意(若)  二引释(论)  三结成(故)

二会意义同(二)
  一标示(然)二会同(二)
一会五缘同经论(二)
一正会同(二)
一五缘与随悉意义同(二)
一意同(二)
  一会通(四)  二结示(当)

二义同(二)
  一出经论(随)  二正会通(又)
二五缘与五复意义同(二)
  一会通(又)  二结示(所)
二明成显(二)
  一出感应(又)二明相成(二)
  一略出(或)  二结广(如)
  三结观名(还)

  二会十广同五略(又)

  三显是○

  三结示○

  二修大行○  三感大果○  四裂大网○  五归大处○

  二释名○  三体相○  四摄法○  五偏圆○  六方便○  七正观○  八果报(如上)  九起教(如上)  十旨归(如上)
○三显是(二)
  一标列(显)二释明(三)
一约四谛显是(二)
一分四种四谛(二)
  一标列(四)二释明(二)
一大经总别说(二)
一总说名四四谛(二)
一明四四谛(四)
  一生灭四谛  二无生四谛三无量四谛(四)
  一苦无量相(无)  二集无量相(又集)  三道无量相(又道)  四灭无量相(又灭)

  四无作四谛

  二以谛对土(若以)

二别说名四因缘
  一举总标别(又总)  二别说因缘(苦)  三引明四种(故)
二中论总别说(二)
一正明(二)
一总说四四谛(二)
  一正示(又偈)  二重解(又解)

二别说四因缘(二)
  一会前后法(又偈)  二指前后文(故)
  二结示

  二明依谛发心○

  二约四弘显是○  三约六即显是○
○二明依谛发心(二)
  一指上四四谛竟(已)二正明依谛发心(二)
一列章(二)
  一正列(诸)  二指广(略)

二解释(二)
一正释发相(二)
一详释四章(四)
一推理发心(三)
  一总标(推)二别释(四)
  一推生灭理发心(法)  二推无生理发心(推)  三推无量理发心  四推无作理发心

三示意(二)
  一正示(若)  二例下(下)
二观相发心(二)
  一标牒(观云)二释明(四)
  一观劣应相好发心(若见)  二观胜应相好发心  三观报佛相好发心  四观法佛相好发心
三见通发心(二)
  一标牒(观云)二释明(四)
  一见劣应神变发心(若见)  二见胜应神变发心  三见报佛神变发心  四见法佛神变发心
四闻法发心(二)
  一标(云)二释(三)
  一明闻法所从(或从)二出闻法起解(二)
一闻一众解(二)
一从教四闻(四)
  一闻生灭四解(闻)  二闻无生四解(若闻)  三闻无量四解  四闻无作四解

  二得意一闻(若得)

二约偈重说(二)
  一标示(夫)二正说(四)
  一生灭四解是缘生意(若言)  二无生四解是即空意(若因)  三无量四解是即假意(若谓)  四无作四解是即中意(若谓)

  三结闻法发心(当)

  二略指余六(此)

  二以观结成○

○二以观结成(二)
  一标示(上)二正明(二)
一结成推理(二)
一结观(二)
一推分四理(二)
  一问起(然)二答明(二)
一分一二三四(二)
一四种苦集(二)
  一迷有轻重即离(说)二理有一二三四(二)
  一示明(约界)  二正分(若)
二四种道灭(二)
  一解有巧拙即离(法)二理有一二三四(二)
  一示明(约界此略)  二正分(界)

二释轻重诸相(二)
  一总征(所)二别释(二)
一浅深轻重相(二)
一正释轻重(二)
  一正灭无量意(事)  二无生无作意(若体)

  二例明五法(粗)

  二更互轻重相(或云)
二用结三观(二)
一结观法(三)
  一示意(如)  二正结(若)  三重诫(皆)

  二结发心(若见)
二料简(三)
  一简苦集(问)  二简道灭(问)  三简法性(问)
  二例明余九(若见)
○二四弘显是(四)
  一标示(中)二分别(二)
  一正分(又是上)  二示意(如)

三释明(三)
一正释(四)
一生灭四弘(二)
一明四弘相(三)
  一标缘生谛境(夫)二明依境起誓(三)
  一所依谛境(此)  二起誓所由(经)  三正发弘誓(是)

  三结双非发心(以)

  二点权是意(显显)

二无生四弘(二)
一明四弘相(三)
一标即空谛境(三)
  一标示(次)  二释明(妄)  三断定(凡)

二明依境起誓(三)
一所依谛境(二)
  一正示(思)  二释明(集)

  二起誓所由(经)  三正发弘誓(但)

  三结双非发心(以)

  二点权是意(显显)

三无量四弘(二)
一明四弘相(三)
  一标即假谛境(秪)二明依境起誓(三)
一所依谛境(三)
  一示心为迷解本(假)二释四谛无量相(二)
  一总明(谓)二别释(二)
一迷十界苦集(二)
  一总示(三)二别明(二)
  一十界集相(谓)  二十界苦相(如)
二解四种道灭(三)
  一标(还)二释(二)
  一四种道相(所)  二四种灭相(是)

  三结(分)

  三结诸法从心生(分)

二起誓所由(二)
  一示心无量(观)  二正出所由(九)

  三正发弘誓(虽)

  三结双非发心(是)

  二点权是意(显)

  四无作四弘○

  二简显○  三结观○

  四结劝○

○四无作四弘(二)
一正明无作(三)
一示即中谛境(三)
  一标一心三观(次)  二释三观所以(云)三出三观圆妙(二)
一正释三法圆妙(二)
一己一念心三法圆妙(三)
  一法当  二譬  三合(此)

二生心佛心三法圆妙(二)
一诸生心(二)
  一举类(非但)  二正明(当)

二一切法(二)
  一举类(一心)  二正明(当)

二释明语偏意圆(二)
  一正明(若尔)  二诫示(勿)

二明依境起誓(三)
  一所依谛境(若得)  二起誓所由(众)  三正发弘誓(是)

  三结双非发心(故)

  二会显实是(前)

○二简显(二)
  一问二答(二)
一明简显(二)
一权实显是(二)
  一体权(答)二识实(二)
  一正明(若)  二结示(权)
二唯明一是(二)
一正显一是(四)
  一一大事因缘是(又)  二不思议是(又)  三无作是(又)四破随发心是(二)
  一引经(又)二明是(二)
  一出本经意(如)  二例合前三(若)

  二广简一是(前三)
二出发心(三)
  一正示(若)二喻明(二)
  一五喻初心体胜(譬)  二五喻初心力大(此)

  三结功(虽)

○三结观(二)
  一正结(若)  二会通(止)

○四结劝(三)
一结益(二)
一宝梁生善德(二)
一引经(二)
  一明不能受供(宝)二明能受供者(二)
  一小乘极果(一)  二大乘初心(比)
  二况明(当)

二密藏灭恶功(三)
一引经(三)
  一明犯处(又)  二出解法(若能)  三结灭相(如是)

  二释明(此)  三况胜(初)
  二正劝(行)  三简明(问)

○三六即显是(三)
一示意(二)
  一问(约)二答(二)
  一六即圆成(答)二须知六即(三)
  一正示(若能)  二列名(谓)  三显功(此)

二释相(三)
一示明(六)
一理即是(二)
一正明(理)
  一出理即未闻(名)  二明今闻名字(或)

  二结观(亦)

二名字是(二)
一正明(二)
  一出理即未闻(名)  二明今闻名字(或)

  二结观(亦)

三观行是(二)
一正明(二)
  一出徒说不行(观)二明说行相应(二)
  一示(必)二释(二)
  一华首但行不说(华)  二今观说行相应(此)

  二结观(亦)

四相似是(二)
  一正明(相)  二结观(圆)

五分真是(二)
  一正明(究)  二结观(亦)

六究竟是(二)
  一正明(分)  二结观(亦)
  二喻显(总)  三合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