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诃止观贯义

  一总示(又若)二别明(三)
  一列章(互)  二释明(次十章)  三料简(问)

  三结诫(此)
四私料简(四)
  一简数方(私)二简通别(三)
一十境通别四句(四)
一通(二)
  一境法俱通(问)二行人俱通(二)
  一正简(问)二重简(三)
  一通是无常(问)  二通是有漏(问)  三通是偏真(问)

  二别(问)  三亦通亦别(复)  四非通非别(非)

  二阴解非条然别(问)  三十境自条然别(问)

三简境观(三)
  一阴即是观(问)  二转阴为观(问)  三五分判境(问)

四简具界(三)
  一念具十界(问)  二具界因果(问)  三具界法尔(问)

  二正十乘观境○

○二正十乘观境(十)
一观阴入境(三)
一释所观境(三)
  一标列(第)二释明(二)
一通释三科(二)
  一释名(阴)  二开合(毗)

二正释五阴(三)
一明心王前后(二)
  二两论义(数)  二今判明(若)

二出阴从心造(二)
  一出五阴多种(又)二明源从心出(二)
  一标(如)二释(二)
  一心造六界(正)  二心造十界(若)

三斥凡小不知(三)
  一况斥凡小(世)  二引经示邪(故)  三以论结斥(故)

三拣示(二)
  一结心为惑本(然)  二示的观阴心(若)
二明能观观(三)
  一开章(观)二示意(二)
一示观法精妙(三)
  一法示(既)  二譬明(譬)  三合显(此)

  二出正由法华(盖)

三正释(二)
一於坐仪观阴入(二)
一法明十乘(十)
一观不思议境(三)
  一标起(一)二释明(二)
一思议境(二)
  一小乘生法(思)二大乘生法(三)
  一标心生十界(大)  二释十法界法(若)  三结非今所观(此)
二不思议境(二)
一正明初乘观境(三)
一法示(二)
一一念百界千如(三)
一明十界十如(三)
一一念十法界(二)
  一引示(不)  二释明(种)

二十界三世间(二)
一释(三)
  一五阴世间(十)  二众生世间(揽)  三国土世间(十)

  二结(此)

三三世间十如(三)
一五阴十如(二)
  一标示(又)二释明(二)
  一列(先)二释(二)
  一总释(十章)二类释(三)
  一标(二)二释(四)
  一三恶  二三善  三二乘  四菩佛

三简(二)
  一因缘逆顺(因)  二报法有无(若)

  二众生十如  三国土十如
二出三千具念(三)
  一正出(夫)  二例明(例)  三结合(今)

  三结妙境在此(故)

  二观心即空假中○

  二譬显○  三合明(若信)

  二结示九乘依境(此)
  三结示(说)

  二发菩提心○  三巧安止观○  四破法徧○  五识通塞○  六修道品○  七对治助开○  八知位次○  九能安忍○  十离法爱○

  二譬以大车○

  二於余仪观阴入○
  三结示观用○

  二观烦恼境○  三观病患境○  四观业境○  五观魔境○  六观禅境○  七观见境○  八观慢境  九观二乘境(余)  十观菩萨境

○二观心即空假中(二)
  一征起(问)二释明(三)
一观心三千即空妙境(三)
一出二论权计(二)
  一正出(答)  二断明(若从)

二检心法即空(四)
一约横四句生求不可得(二)
一四句求心生不可得(三)
一法检(二)
  一据计核破(若法)  二责违经论(又)

二譬推(三)
  一定计(更)  二推破(若依)  三结明(四)

  三合明(心)

  二四句求三千不可得(当)

  二约纵於灭等求不可得(既)  三约双亦求不可得(亦)  四纳双非求不可得(非)

  三结观心妙境(言)

二观心三千即假妙境(二)
一正示不可说可说以开假门(二)
一正说假门(二)
  一明四不可说(大)二明四俱可说(二)
一示假说意(三)
  一止示(当)  二引明(如)  三结示(虽)

二出假说法(四)
  一世界四句说(或)  二为人四句说(云)  三对治四句说(云)  四第一义四句说(云)

二结示说意(三)
  一示说意(佛)  二责人师(经)  三结得意(若得)
  二复出随便宜法说以结妙境(若随)

  三观心三千即中妙境○
○三观心即中三千妙境(三)
一别显圆中法门(六)
  一三法妙境(若解)  二三谛妙境(若法)  三三观妙境(若一)  四三智妙境(若因)  五三语妙境(若随)  六三趣妙境(若解)

  二总出名异义同(此)  三结示一切圆成(得)

○二譬显(三)
  一意珠喻(如)  二惑心喻(又三)  三眠梦喻(又如)

○二发菩提心(三)
  一牒章(二)二释相(三)
一明慈悲愿境(二)
一依境起悲愿(三)
  一立誓境(既)二明誓由(二)
  一於五道思惟彼我(自)  二於二乘思惟彼我(假)

三正发誓(三)
  一正发(即)  二释明(众)  三结正(今)
二依境起慈愿(三)
  一立誓境(又)  二明誓由(我)三正发誓(三)
  一正发(今)  二释明(虽)  三结正(是)

  二出愿境同时(如)  三结真正发心(不)

  三指说(自)

○三巧安止观(三)
  一示意(三)二释明(二)
  一出所安法性(无)二明能安止观(二)
一总安心(二)
一止观各安(二)
  一以止安(今)  二以观安(观)

  二止观俱安(止)

二别安心(二)
  一征起(若)二答释(二)
  一示意(夫)二正安(二)
  一初列(安)二释(二)
一论师教根性(二)
一能教道师(三)
  一标列(教)二释明(二)
  一圣师(圣)  二凡师(二)

  三结示(身)

二所教根性(二)
  一列(他)二释(二)
一二论明(二)
  一正明(萨)  二分解(若)

二今师明(二)
  一正明根性(今)  二根性利钝(若)
二随根性以安(二)
  一征(巳)二释(二)
  一示审定根性(师)二正止观安心(二)
  一总标(既)二别释(二)
一一向根性(二)
一示法(二)
一教他(二)
一正明(二)
一定根(二)
一信行八番安心(二)
一正明(二)
一以止安心(四)
  一随乐止安(咄)  二为人止安(又)  三对治止安(又)  四第一义止安(又)

二以观安心(二)
  一结前起后二正明(四)
  一随乐观安(即)  二为人观安(又)  三对治观安(又)  四第一义观安(又)

  二结示(如)

二法行八番安心(二)
一正明(二)
一止悉安心(四)
  一欢喜(其)  二生善(其)  三破恶(若)  四悟理(其)

二观悉安心(四)
  一欢喜(彼)  二生善(若)  三破恶(观)  四悟理(观)
  二结示(是)
二转根(二)
  一斥始终利钝(复)二明一时利钝(三)
  一示意(今)  二正明(若)  三结示(得)

  二结数(自)

  二相资根性○
  三结示○

○二自行(二)
  一总示(自)二别明(二)
一定根安心(二)
一法行八番(二)
一正明(四)
  一止观随乐(乐)  二止观便宜(其)  三止观破恶(若)  四止观悟理(修)

  二结示(是)

二信行八番(二)
一正明(四)
  一止观随乐(信)  二止观便宜(听)  三止观破恶(或)  四止观悟理(或)

  二结示(是)
  二转根安心(若)
○二相资根性(三)
  一标(复)二释(二)
一资闻法行八番(二)
一正示(二)
  一明止  二四观

  二结明(此)

二资思信行八番(二)
  一正示(结)  二结明(是)
三结(二)
  一结法(前)  二结数(就)
○三结示(二)
一结止观安心(三)
  一正示(夫)二斥失(三)
  一引人(一)  二出失(问)  三责成(若)

三结明(二)
  一正结数(今)  二明成显(三)
二结善巧安心(二)
  一结依境安心(若)二结巧安止观(三)
  一法(若)  二喻  三合(众)

○四破法徧(二)
  一示意(第)二释相(二)
  一标(然)二释(二)
一从诸门简无生门(三)
一经说四门今依教门(二)
一出经四门(二)
  一出四门(经)  二明通义(依)

  二置三立教(三)

二教有四教今依圆教(二)
一四教破义(二)
  一三教不徧(三)  二圆教破徧(今)

  二置三立圆(余)

三圆有四门今依空门(二)
  一别圆四门(所)  二置三立空(今)
二依无生门明破法(二)
  一标(无)二释(二)
一明无生备摄略示通显(三)
  一征(何)二释(二)
一无生教门竖摄(二)
一到因(二)
  一无生门通止观(止)  二止观显无生门(止)

二到果(二)
  一无生门通止观(门)  二止观显无生门(止)
二无生教门横摄(二)
  一结前生后(无)  二正明(大)
  三结(横)

二更引经示释然后破法(二)
  一标示(此)二释明(二)
一引经示相释义(二)
一佛藏示无生门立破徧相(二)
  一引经(佛)二释义(二)
  一依经释(彼)  二观心释(须)
二涅盘释无生门立破徧义(三)
  一标示(大)二释明(二)
一四句法明破立徧(二)
  一引经(初)二释明(二)
一正释四句(三)
  一总标(按)二别释(四)
一不生生句(二)
一正释(三)
  一经释(不)  二今解(今)  三结示(此)

  二合上(因)

二不生不生句(二)
一正释(三)
  一经释(经)  二今解(今)  三结示(此)

  二合上(因)

三生不生句(二)
一正释(三)
  一经释二今解(三)
  一正解(今)  二断明(此释)  三示识(莫)

  三合上(初)

二重释(三)
  一经释二今解(二)
  一正解明(今)  二示显胜(以)

  三合上(惑)
四生生句(二)
  一经释  二今解
  三总结(是)

二重释四住(二)
  一引经六住(四)二释经四住(二)
  一正释(经)  二会圆(将)
  二六句十缘明破立徧○

  三料简○
  二正说无生破徧○

○二六句十缘明破立徧(二)
一六不可说明徧破义(三)
  一出经(经)二释义(三)
  一总标(按)二别释(二)
一将经意释破法徧(三)
  一标示(若)二释明(二)
一前四句破思议惑解(二)
  一二句破思议惑(何)  二二句破思议解(若)

二后二句破不思议解(二)
  一一句破不思议惑(若)  二一句破不思议解(若)
  三结成(将)

二佛自释弥显破徧(三)
  一标示(佛)二释明(六)
  一不生生不可说(云)  二生生不可说(云)  三生不生不可说(云)  四不生不生不可说(云)  五生不可说(经)  六不生不可说(经)

  三结成(佛)
  三总结(依)

三会同(三)
一引经(二)
  一举示(又)二释明(二)
一释自法本法(二)
  一自法  二本住法

  二释不说一字(经)
  二出意(当)  三会合(此)
  二十缘可说明徧立义○

○二十缘可说明徧立义(三)
  一牒经(大)二释义(三)
  一标示(今)二释明(三)
  一标列(十)二正释(三)
  一立众生  二立机缘  三立声教

  三结成(众)

  三指结(故)

三证成(二)
  一引(如)  二释(佛)
○三料简(三)
  一简无生门具足四句(问)二简无生门互摄诸门(问答三)
  一正示(答)二释明(三)
  一出智断四门(欲)  二引大经月喻(大)  三合论智断意(实)

  三结显(若)

  三简生生等显无生门(问)

○二正说无生破徧(二)
  一结前(约)二正释(三)
一开章(二)
  一正开(次)  二示意(竖)

二释明(二)
一释(二)
一正於识阴破法徧(三)
一无生门始终竖破法徧(三)
  一标章(一)  二示意(如)三正释(三)
一后假入空破法徧(二)
  一标章(从)二释明(三)
一从见假入空(三)
  一列章(从)二释明(二)
一释见假(二)
一见(二)
  一名见所由(见)二正释惑相(二)
一外道见相(三)
  一标(见)二释(四)
一单句四见(三)
  一标章(单)二释相(二)
一八十八使(三)
一见相(二)
一出有相(二)
  一释明十使(於)  二历界成数(如)

  二例余三(余)

  二历数(若)  三结示(倒)

二一百八见(三)
  一见相(五)  二历数(历)  三结示(当)
三结斥(三)
  一叙(世)二斥
  一引经论定见(此)  二引外见对斥(诸)

  三结(今)
二复四句见(三)
  一标章(复)  二出相(此)  三历数(若)

三具足四句见(三)
  一标章(具)  二出相(此)  三历数(如)

四无言见(二)
  一出相(绝)  二历数(一)
  三结(如)

二佛法见相(二)
  一正出(又约)  二历数(如是)

  二假○

  二明空观○

  三结意

  二从思假入空○  三四门料简○
  二从空入假破法徧○  三两观入中破法徧○
  二诸法门始终横破法徧○  三非横非竖始终破法徧○

  二历余阴入破法徧(前)

  二结(是)

  三料简○
○二假(二)
  一名假所由(复)二正释惑相(二)
一出假惑相(二)
  一外道十六假(例)  二佛法十六假(依)

二释三假义(二)
  一标列(又)二释明(二)
一释大小三假(二)
一小乘随事三假(二)
一正明(三)
一约心三假(二)
  一叙(法)  二释(上)

  二约色三假(又)  三约报三假(又)

  二结示(此)

二大乘随理三假(二)
一正明(三)
  一标(附)  二释(附)  三结(是)

二引同(三)
一大论三假义(二)
  一出三种有假(又)  二会三假施设(论又)

  二璎珞三假文(婴)  三三经三假意(大品)

二出起见假意(三)
  一标示(当)  二指明(所)  三结(如)

○二入空观(三)
  一标列(二)二释明(三)
一破见假观(二)
一一正明(三)
  一标章(观)二释明(二)
  一标(破)二释(二)
一利根略观(三)
  一出见假(略)二明观相(二)
  一止破(应)  二观破(又观)

  三结观成(如)

二钝者广观(二)
  一结上利观(信)二正明钝观(二)
  一龙树为钝广作观法(其)二今论为钝广破诸见(三)
  一举示(今)  二用意(通)三正明(二)
  一标见(若)二观破(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