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诃止观贯义

○三结旨归离名(三)
  一举示(旨)  二正离(不)  三结显(当)

○大章二释名(二)
  一征起(第)二答释(二)
  一列章(略)二释明(四)
一相待(三)
  一标(一)二释(二)
一止三义(二)
  一列(息)二释(三)
  一止息止  二停止止三对不止止(二)
  一标示(对)二释明(二)
  一出上通约智断论(何)  二今明别约谛理论(今)
二观三义(二)
  一列(观)二释(三)
  一贯穿观  二观达观三对不观观(二)
  一标示(对)二释明(二)
  一出上通约智断论(上)  二明今别约谛理论(今)

  三结(是)

二绝待(二)
  一标示(二)二释明(二)
一破前相待止观(二)
  一列(先)二释(二)
一横破(二)
  一出堕四句(若)  二示明可破(故)

二竖破(二)
  一出待对生(又)  二示明可破(皆)

二明今绝待止观(三)
一示止观绝相(二)
  一示明绝法(今)  二显出绝相(待)

二出绝待观名(二)
  一示绝待观名(灭)二出绝待观名(三)
  一出止观名字(绝)  二显名字性离(此)  三结绝待观名(是字)
三明绝待证入(三)
  一责世不绝(世)二明今证绝(二)
  一正示(若)  二证成(故)

  三结无滥失(若)
  三会异○  四通三德○

○三会异(二)
一止观会异名(二)
  一出三名(三)二会异名(三)
一正会(二)
  一会止(诸)  二会观(余)

  二释明(所)  三结示(若)
  二止观自相会(又)

○四通三德(三)
一对明(二)
一直明义对(二)
  一征(四)  二释(为)

二重出意对(二)
  一征(诸)  二释(大论)
二正通(二)
一止观通三德(二)
一共各会通三德(二)
一二字通三德(三)
一二字共通三德(二)
一正通(二)
  一智断舍三德(若)  二他那等三德(又)

二简明(二)
  一问二答(三)
  一正示(答)  二引明(又)  三结显(是)

二二字各通三德(二)
  一标示(复)二正通(二)
  一以三止通(如)  二以三观通(贯)
  三二字合通三德(复)

二三德通二字(二)
  一标示(复)二正通(二)
  一共通(三)  二各通(三)

二直下信入秘藏(二)
  一直信秘藏(若)二举偏况圆(二)
一正举(二)
  一偏举(而)  二圆举(涅)

  二结况(偏)

二止观通诸名(二)
  一通诸异名(止)  二通诸三名(又)
  三料简○

○三料简(三)
一简纵横不纵横义(二)
  一问二答(二)
一众释纵横义(二)
一释(二)
一小乘师纵横(三)
  一横义(答)  二纵义(又)  三别异义(若)

二大乘师纵横(三)
  一纵义(诸)  二横义(又)  三别异义(又)
  二结(众)

二今不纵横义(二)
一释(二)
  一理藏不纵横(今)  二因行不纵横(身)  三字用不纵横(即)

  二结(真)

二简三德四德意(二)
  一问二答(二)
一示通别解(二)
  一通二解(答)  二别二解(若)

  二出顿渐义(是)
三简三道四倒至极(二)
  一问二答(二)
  一总例(答)  二别明(何)

○大章三体相(三)
  一来意(第)  二开章(一)三正释(二)
  一用释意(夫)二释体相(四)
一用教相显(二)
一用相简(二)
  一示意(教)二正简(三)
  一简凡夫止观(若凡)  二简二乘止观(若二)三简次第止观(三)
一出次第相(二)
一三止相(二)
一出三止名(三)
  一标列(巧)二释明(三)
  一体真止(一)  二方便随缘止(二)  三息二边分别止(三)

  三出意(此)

二参详同异(三)
  一标示(详)二参详(二)
  一详名似同(同)二详相永异(二)
  一出谛相(其)二论成具(三)
  一标(前)二释(三)
  一前三成体真体真具前三(何)  二前三成随缘随缘具前三(若)  三前三成息二息二具前三(息)

  三结(故)

  三简非(亦)
  二三观相○

  二明次第意(此依)  三简非今用(此则)

  二正显体○

  二用眼智显○  三用境界显○  四用得失显○

○二三观相(二)
一列三观名(三)
  一列名(次)二释相(三)
一从假入空二谛观(三)
一释明(二)
一由假会真二谛(二)
  一正示(所)  二复明(又)

  二破用合论二谛(又俗)

  二分判(又分)三料简(四)
一简下二受名(二)
  一第二从胜(问)  二第三从用(问)

  二简前二入谛(问)三简俗法称谛(二)
  一正明俗谛(问)二随简余义(三)
  一俱涅盘义(问)  二俱无漏义(问)  三俱无生义(问)
  四简破假入空(问)
二从空入假平等观(二)
  一由真出假平等(从)二破用合论平等(二)
  一正示(前)二譬明(二)
  一明前观不能用假(今)  二明后观能用於假(若)

三中道第一义谛观(二)
  一双遮二谛入中(中)  二双照二谛入中(又)
  三料简○

  二参详同异○

○一料简(二)
  一问二答(二)
  一正明定慧偏多不能见性(答)二重简偏空慧眼不得见性(二)
  一问二答(三)
  一示次第眼不见(答)  二出圆慧眼能见(所)三明前二眼不见(三)
  一经譬(故)二释明(二)
  一观释(乾)  二教释(又)

  三结责(二)

○二参详同异(二)
  一标示(此)二参详(二)
  一详名示同(同)二详相永异(二)
  一出谛相(其)二论成具(二)
  一总示(又)二别明(三)
  一前三成空空具前三(所)  二前三成假假具前三(从)  三前三成中中具前三(中)

○二显体相(二)
一正约三一一心显体(二)
一明相(二)
  一止三一一三(圆)  二观三一一三(以)

二显体(三)
  一正示(不)二引明(二)
  一中论(故)二金刚(三)
  一引(又)  二释(若眼)  三结(眼)
  三结成(若见)
二总前诸义一心显体(三)
  一标明(何)二体显(二)
一体次第止观(二)
  一三止一心相(其)  二三观一心相(体)

二体相待止观(二)
  一三止一心相(体)  二三观一心相(又)
三结示(三)
  一结在一心(如)  二释出所以(不)  三显示圆相(相)

○二用眼智显(二)
  一示意(二)二释明(二)
一出次第眼智(二)
一正释(三)
  一标示(今)二释明(二)
一三止成三眼显体(三)
  一止眼得真体(眼)  二止眼得俗体(若)  三止眼得中体(若)

二三观成三智显体(三)
  一观智得真体(三)  二观智得俗体(若)  三观智得中体(若)
  三结成(是)

二分别(二)
  一问二答(二)
一分慧眼真智(三)
  一标(答)二释(二)
  一约教分(凡)  二约行分(复)

  三结(然)

  二例二眼二智(此)

二显一心眼智(三)
  一示不分知见(若一)二正眼智显体(三)
  一示眼智一意(若阅)二释一法眼智(三)
  一标举具摄(佛)二引经证观(二)
一正引(二)
一佛智具三智(二)
  一引示(大)  二点明(问)

二佛眼具五眼(二)
  一引示(金)  二点明(虽)
二释明(三)
一释五眼一用(二)
  一正释(所)  二结示(当)

二释三智一心(二)
  一正释(佛)  二结示(故言)

  三会显一心(故知)

  三结眼智显体(今)

  三结说本观心(如)

○三用境界显(三)
  一示意(三)  二标章(就)三释明(二)
一明说境意(二)
  一示谛理不可说(经)二明为缘可说(二)
  一立意标章(若)二随章解说(二)
一本说(二)
一正明(二)
一赴缘三说(二)
一正说三谛(三)
一随情说三谛(三)
  一标示(云)二释明(二)
一喻明(二)
  一说者顺情如乳(如)  二诸盲不了而诤(虽)

二法合(二)
  一说者随情示谛(凡)二闻者不了而诤(三)
  一明凡情不了(虽闻)二出诸家各执(二)
  一正出执异(所)  二引古责今(经)

  三结皆未识谛(如)

  三结示(若)

二随情智说三谛(三)
  一分示(随)二释明(二)
  一征(若)二释(二)
  一正释(此)  二类明(如)
  三结成(情)

三随智说三谛(三)
  一标(随)二释(二)
一正示(二)
  一明唯智所照(三)  二出言思路绝(言)

  二提喻(如)

  三结(如)
二引经显成(二)
  一标示(今)二正明(二)
一引二谛文(三)
  一随情二谛(若)  二随情智二谛(若)  三随智二谛(若)

二显成三谛(二)
  一正例(二)  二释疑(疑)
  二每说四悉○

  二结示(若知)

  二私录

  二境智离合○
○二每说四悉(三)
  一标示(又)二释明(二)
一随情具四(二)
一正释(四)
  一出世界(随)  二为人(夫)  三对治(夫)  四第一义(夫)

二证明(二)
  一经证(故)二释明(二)
  一直释(何)二重释(二)
  一征(何)二释(二)
一性善行恶(二)
  一示(若)  二释(如)

  二忆想第一义(种)

  二例明二法(随)

  三结成(是)

○二境智离合(二)
一境智离合(三)
  一牒列(二)二释明(四)
一谛离合(二)
  一标示(众)二辨明(二)
一三二一谛离合相(四)
一藏二谛三谛离合相(二)
一出谛相(二)
一二谛(三)
  一标(三)二释(二)
  一俗(菩)  二真(后)

  三结(前)

  二三谛(菩)

  二判离合(三)

二通二谛三谛离合相(二)
一出谛相(二)
  一标俗同真异(次)二释真谛异相(二)
  一示空异智别相(大)二今合一真谛释(二)
  一标(既)二释(二)
一正明真谛(二)
  一二乘入空(二)二菩萨入空(二)
  一钝者入但空(菩)  二利者入不空(上)
二成昔二家(二)
  一正成(昔)  二出意(古)

  二判离合(但)

三别二谛三谛离合相(二)
  一明谛相(次)  二判离合(若)

  四圆二三一谛离合相(次)
○二四谛离合相(二)
  一明谛相(次)二判离合(二)
  一离相(主)  二合相(今)
○二智离合(二)
  一出经智(二)二明离合(三)
  一征(若)二释(五)
一一智观三谛(二)
  一出经一智(一)  二以智观三(此)

  二二智观三谛(若)三三智观三谛(三)
四四智观三谛(二)
一正明四智观谛(二)
一出经四智(二)
  一经智(四)  二论释(释)

  二以智观三(如)

  二例明五智等观(若)

  五十一智观三谛(十)
  三结(是)
○二谛智合辨(二)
一正辨(四)
  一藏谛智合(次)二通谛智合(二)
  一当教(通)  二别接(若)

  三别谛智合(别)  四圆谛智合(圆)

二简明(二)
  一问二答(二)
  一正明(答)  二出义(不)

○四用得失经(三)
  一标(四)二释(二)
一取四性为失(二)
  一示四性见着(若)  二出四性过患(此)

二破四性为得(二)
一正破性计(三)
  一标示(当)  二正破(诸)  三结责(若)

二性破明得(三)
  一正示(今)二释明(二)
  一破四境智以得实(以)二说四境智以得权(二)
  一正明四说(虽不)  二显不思议(虽作)
  三证成(故)

三判(二)
  一标举(若)二正判(四)
  一藏教得失(如)  二通教得失(又)  三别教得失(若)  四圆教俱得(若)

○大章四摄法(二)
  一叙疑(第)二正示(二)
  一示(今)二释(二)
一略明摄(二)
  一约喻明(何)  二引论明(大)

二广论摄(三)
  一开章(今)  二次第(此)三正释(二)
一六意次第摄(六)
  一摄一切理(一)二摄一切惑(二)
  一总标迷谛无明(二)二别释止观摄惑(二)
一入空止观所惑
一明迷权理惑(三)
  一示能迷(若)二出迷事(三)
  一正明因缘(是事)  二束为三道(是十)  三出诸异名(经)

  三结过患(覆)

  二出止观摄治(此)

二假中止观所惑(二)
二明迷实理惑(三)
  一示能迷(若)二出迷事(三)
  一正明因缘(故)  二束为三道(束)  三结示所以(故)

  三结过患(此十)

二出止观摄治(二)
  一标征(此惑)二简明(二)
  一假观摄治(三)  二中观摄治(若别)

  三摄一切智(三)四摄一切行(二)
一示意(三)
  一示智必行至(四)  二出正助二行(行)  三结行随智转(正)

二正明(二)
二横竖明摄(二)
一约四教竖摄(四)
  一析智入空行(若)  二体智入空行(若)  三道智入假行(若)  四中智入实行(若)

二约诸法横摄(三)
  一摄世间禅(复)二摄出世间禅(二)
  一事禅(九想)  二理禅(四念)

  三摄出世间上上禅(四弘)
  二结示摄尽(如)
  五摄一切位○  六摄一切教○

  二六意更互摄(上)

○五摄一切位(二)
  一示意(五)二释明(二)
一正摄诸位(四)
  一藏位(若)  二通位(若)  三别位(若)  四圆位(若)

二辨有位意(二)
  一问二答(二)
  一示说位无碍(答)二引论意发明(二)
一点一语明有位(三)
  一引论(中)二释明(二)
  一斥外无位(无)二点明有位(三)
  一标示(如)  二点明(何)  三结显(点)
  三结示(但)

二约四句明有位(三)
  一标(又)二释(三)
  一即空位(借)  二即假位(偈)  三即中位(偈)

  三结(秪)
○六摄一切教(二)
  一示心能起教(六)二释止观摄教(二)
  一摄世间教(若)二摄出世间教(二)
一出经二喻(二)
一附有为喻(二)
  一喻(云)  二合(如)

  二约空为喻(又)

二明心摄法(二)
一正摄(二)
一略摄(二)
  一标(云)二释(三)
  一四教(修)  二五时(又)  三不定教(又)
  二指广(略)

二出意(三)
  一标(复)二释(二)
  一众生本具教法(一)  二如来为说教法(二)

  三结(悉)

○大章五偏圆(三)
  一来意(第)  二列章(就)三释相(二)
  一出意(夫)二正释(五)
一明大小(二)
一示明二观(二)
一析法止观(三)
  二标示(小)二释明(二)
  一邪析(如)二正析(二)
一明析观(三)
  一正示(论)二辨明(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