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不二门文心解

  喻理具三千果满即现。
  空虚故迷转成性。
  喻无明转故即变为明他本云性成者误。
  是则不二而二立因果殊二而不二始终体一若谓因异果因亦非因。
  因不具德此非圆因。
  晓果从因因方克果。
  果藉圆修方获妙果。
  所以三千在理同名无明。
  果德三千在理名三道法身为苦般若为惑解脱为业今略言惑也又无明是无住之本业苦是所立之法今云在理举本摄末故也。
  三千果成咸称常乐。
  因理三千至果称三德苦成法身惑成般若业成解脱皆具四德今略云二也又常乐属法身净属般若我属解脱今云果成举体摄用故。
  三千无改无明即明。
  释上句以三千法性随缘不变故曰无改。
  三千并常俱体俱用。
  释下句以三千全是法身之体二法之用故曰并常此又从略耳。
  此以修性不二门成。
  修性为因因成名果问前修性门摄智行二妙记以智行对住前三即今以修性为因亦合因属住前果在初住何故此门有因满果圆之说答记云今言行者多在住前故知所对且据一往又记云若至初住名随分果又云境智行三历六即位以至於果故知他人唯指初住为果者局之甚也。
  五染净不二门者若识无始即法性为无明故可了今即无明为法性。
  欲明染净缘起先示无始无住之本也记云法性即无明法性无住处无明即法性无明无住处无明法性虽皆无住而与一切诸法为本今既示其观体是故须了无明即法性以法性为本若识其本则所立一切染净之法在乎剎那。
  法性之与无明徧造诸法名之为染。
  法性随无明缘实造九界皆是三道流转故名为染而云与者地论云唯真不生单妄不成真妄和合方有所为又圆人未破无明已还虽造佛界亦名为染以今明净法唯取果后应用也故文句记释事理权实中谓心意识等净不净业是染缘立一切法释体用权实中谓初住分果百界之用是净缘立一切法记自指云如染净不二门明。
  无明之与法性遍应众缘号之为净。
  无明感法性应权造十界并是果中胜用故名为净亦云与者辅行明圣人变化所造亦令众生变心所见又辅行云自行由观染因缘生化他则以净因缘生自他相对则以染净和合因缘而生此中既云遍应众缘正是染净和合也故知与字不可阙之他本无二与字者恐往人不善其义妄有除削耳。
  浊水清水波湿无殊清浊虽即由缘。
  清浊二水皆由风故起於二波染净二体并由妄故起於二用。
  而浊成本有。
  众生无始唯有烦恼业苦而已。
  浊虽本有而全体是清。
  三道全是理性三因。
  以二波理通举体是用故三千因果俱名缘起迷悟缘起不离剎那。
  合上浊水清水波湿无殊此摄事归理也无谓剎那非真是妄。
  剎那性常缘起理一。
  合上二波理通举体是用此指理融事也但合初后中间自明。
  一理之内而分净秽。
  即就缘起理一之内而分缘起净秽之相。
  别则六秽四净。
  此言十界当分也。
  通则十通净秽。
  此言十界互具也如章安问十界互相有为因为果答俱相有因果隔难显因通易知如慈童女以地狱界发佛心等他释十界相望地狱唯秽佛界唯净中八展转望下为净望上为秽既互有净秽故名为通其实八通总举言十故知通义方是今文染净意也则唯佛界名净九俱通染今谓若如是者祇合云别则九秽一净通则十通净秽以谓染净与净秽同故反显别义方是今意也应知染净从迷悟体用而言净秽约凡圣界如而辨在迷以无明为体造九为用则净秽界如皆悉染也在悟以法性为体造十为用则净秽界如皆悉净也。
  故知剎那染体悉净。
  既了十通净秽故知剎那无明染体悉同圣人法性净体以法性任运具十界故言剎那者举至促之念也如止观云无心而已介尔有心即具三千。
  三千未显验体仍迷。
  见思未破偏得迷名尔雅云仍因也。
  故相似位成六根徧照。
  七信已上肉眼具五眼故即能遍照十界乃至意根亦尔问身根如何遍照答十界色像皆身中现又以普现三昧而化十界即其相也当知六根徧照即因果具十之义彰矣章安谓因通果隔者盖约前三即为言耳。
  照分十界各具灼然。
  照既似真十必成百界兼假实任运三千请观各具灼然以验十通净秽。
  岂六根净人谓十定十。
  以法师功德品文未委示十界互具之相恐人定谓故此释之。
  分真垂迹十界亦然。
  相似徧照犹属缘修初住已上真修体显证法身之本垂十界之迹名不思议应也。
  乃至果成等彼百界。
  妙觉果成无别所显只是与彼理体百界究竟齐等他本作乃由果成者误释者云由分证佛果故能於百世界八相成道今谓百界纵尔等彼如何岂不以前文云三千未显验体仍迷故约相似已来明乎体显故知等彼须指前文况似位中云照分十界各具灼然斯亦照前百界之相耳又下文云三法只是证彼理三百界成道谅非此意。
  故须初心而遮而照。
  所显百界虽推上位能显三观要在初心。
  照故三千恒具遮故法尔空中。
  三千是权空中是实即法华诸法实相也实相必诸法故云恒具诸法必实相故云法尔盖显三观同时也问一家圆教二谛多以空假为俗中道为真何故权实复以假法为权空中为实答真俗约中边而辨权实约事理而分当知空者若望中道中既绝待空犹对假故属俗谛若望权法权是建立法空须泯亡故属实相然则不思议空体即中道以其名义涉於修成是故同俗也。
  终日双亡终日双照。
  此复亡前遮照照前遮照亦显同时故云终日如文句云非空假中照空假中又如止观云非三而三三而不三复疎成妙其例非一。
  不动此念徧应无方。
  此念之体廓周十界彻三际果上徧应何莫由斯易曰神无方而易无体[泳-永+韩]康伯曰不可以一方一体明也。
  随感而施净秽斯泯。
  施应由照泯相由遮。
  亡净秽故以空以中仍由空中转染为净。
  空中二观不独亡於所造之法抑亦转於能造之体何者无明非空中不转法性非空中不显非但无明法性体性不二空中二观即无明是自非即惑成智何由转染为净问圆破无明只应中道何用於空答空是中观之用中是空观之体空无中道未异偏真中道不空安能荡相是故诸文所说中观观无明显生法二空者良由此也问假观何不转染为净答假破尘沙尘沙障事事属化他非自行迷理之惑其实三观修在一心今就别论是故唯二。
  由了染净空中自亡。
  断德为了智德为亡前明亡相则云净秽后明转义乃言染净若谓同者那反其文。
  此以因果不二门成。
  因观染体果获净用但前属自行此摄化他也。
  六依正不二门者已证遮那一体不二。
  法身所住名常寂光法身非阴入之形寂光无庄严之相净名疏云真如佛性非身非土而说身土离身无土离土无身名身土者一法二义今举遮那身必兼土故曰一体不二况毗卢遮那遍一切处当知一切诸法无非佛法金錍云一佛成道法界无非此佛之依正一体不二又此义焉。
  良由无始一念三千。
  等彼百界。
  以三千中生阴二千为正国土一千属依。
  大论立三种世间谓众生住处五阴也众生世间即於五阴实法之中假立名字妄生宰主十界凡圣无不依此三种世间造十如是法。
  依正既居一心一心岂分能所虽无能所依正宛然。
  遮那身土如镜如器三千依正如像如饭镜器常一故无能所像饭常异故云宛然。
  是则理性名字观行已有不二依正之相。
  举此三位者即同前文三千未显验体仍迷所言相者即佛法界如是相也。
  故使自他因果相摄。
  自心因果及生佛因果常无间然。
  但众生在理果虽未辨一切莫非遮那妙境。
  问此与前文理性等已有不二依正之相何别答前一向明理具今徧指事造即是妙境如金錍云众生自於佛依正中而生殊见。
  然应复了诸佛法体非遍而遍众生理性非局而局。
  法体非遍约证云遍理性非局随情曰局问局义可尔法何不遍耶答理绝百非何遍之有盖从迷悟事说强分两端不二之性奚尝暂异。
  始终不改大小无妨。
  此约生佛各辨诸佛化他始终法体不改众生自行始终理性不改而皆大小依正无所妨碍。
  因果理同依正何别。
  此约生佛合论恐疑者云诸佛大小无妨固其然矣众生既局安得无妨故此释之。
  故净秽之土胜劣之身。
  同居方便实报皆有净秽之相尊特为胜生身为劣又通佛为胜藏佛为劣又丈六为胜随类为劣他释净谓寂光秽谓尘国胜谓法身劣谓尘身同居虽有净土比寂光还秽应身虽有胜应比法身还劣今观他意既寂光外唯言同居必法身外但论生身耳是则佛佛之化用岂有三千依正耶又若通取方便实报为秽尊特为劣者诸无此例况此中身土正谈自在之相安可以寂光为净法身为胜乎。
  尘身与法身量同尘国与寂光无异。
  身之与国皆言尘者显无数量也如文句记云寂光既徧遮那亦等诸身既与法身量同诸国亦与寂光不异以彼例此诸尘义同非谓举劣况胜。
  是则一一尘剎一切剎一一尘身一切身。
  身剎化事事既即理理无碍故事亦无碍良由诸佛已得即事之理所以身剎重重互现众生但有即理之事是故依正各各不融问众生虽自不融何不见佛互现答是盲者过非日月咎故无明未破纵生方便犹有障碍若至实报非但见佛亦复自融仍须知此互具现之相由无明未尽见如是事无明若尽法身究显则无彼此色相迭相见矣故文句记曰若云尘剎重重相入重重相有重重事等重重说等为未了者以事显理。
  广狭胜劣难思议。
  国之广狭既即寂光身之胜劣既即法身故难思议也此结前二句。
  净秽方所无穷尽。
  净秽方所亦必兼正报既一即一切故无穷尽也此结后二句。
  若非三千空假中安能成兹自在用。
  应如染净门云故须初心而遮而照等今但略示非专理具而已由观三千空中而证法身寂光由观三千即假而现尘身尘剎。
  如是方知生佛等彼此事理互相收。
  前云故使自他因果相摄言其理也今云如是方知等者谓其证也不思议理理则胜事故互相收。
  此以染净不二门成。
  转染为净净用之相故有依正。
  七自他不二门者随机利他事乃凭本本谓一性具足自他方至果位自即益他。
  由性本不二故事用相即。
  如理性三德三谛三千。
  三千真俗中皆名为理俱以不改为性此指果人已显之性故以三德三谛言之记云德若无谛德无所依谛若无德谛不得显故以修成之德显於理性之谛今若不作此解如何消释下文。
  自行唯在空中利他三千赴物。
  常在寂光遍赴三土。
  物机无量不出三千能应虽多不出十界。
  机应之相不出十界十界之法不出三土若晓此已方会下文不出寂光之意何者且十如是中报最居末六凡界报止在同居两教二乘报在方便菩萨界报兼於二土三藏同凡通如二乘别教空假亦齐方便唯佛果报则属实报谓别圆修中地住所感也问寂光何得无报耶答有二种若自受用则属寂光即自行空中也若他受用则属实报即利他赴物也今论机应必须约他但以实造为机权造为应义斯见矣。
  界界转现不出一念土土互生不出寂光。
  转现即十界机应正报之相也互生即三土机应依报之相也斯皆指事即理正明自他不二问转现互生合是能应无记化化之用那通物机耶答众生身土亦是唯识变现随缘发生不定系於一界一土故言转言互耳他释四土互生皆是果上之用意谓身既现十土须生四而不思佛身有相寂土无形又若以寂土为生亦合以法身为用也。
  众生由理具三千故能感诸佛由三千理满故能应。
  理具三千以佛感佛三千理满以生应生方诸挹水阳燧引火类同则相亲气同则相合。
  应徧机徧欣赴不差。
  机发为欣应益为赴。
  不然岂能如镜现像。
  普门玄义云若依地人明阐提断善尽为阿梨耶识所熏更能起善梨耶即无记无明善恶依持为一切种子阐提不断无明无记故还生善佛断无记无明尽无所可熏故恶不复生若欲以恶化物但作神通变现度众生耳此则作意方能起恶如人画诸色像非是任运如明镜不动色像自形可是不思议理能应恶若作意者与外道何异。
  镜有现像之理。
  诸佛三千有起应之理异乎作意神通也。
  形有生像之性。
  众生三千有致感之性异乎梨耶所熏也。
  若一形对不能现像则镜理有穷形事不通。
  若一众生机发感动诸佛不应则理有所穷感而不通也问上句既云形有生像之性此中合云形性不通何谓形事耶答上据理性今即取事行如玄义明冥显二机并由过现善修三业方能感应岂可唯藉理具端拱待应乎他本云形事未通释者仍节此句属於下文非但喻义不全亦乃文势不便。
  若形与镜隔则容有是理。
  若机未交感则容有不应之理问如佛为阐提说法将非无机亦能致应耶答玄义明阐提阿鼻不断性善亦可为机但今正约显机为论故非冥非显机不取也。
  无有形对而不像者若镜未现像由尘所遮。
  理具三千未能显应由三惑所覆故见思无明障自行空中尘沙障利他三千。
  去尘由人磨现像非关磨者。
  去惑虽由三观现应实唯心性故粗垢先落则似像已彰无明后除则真应斯显。
  以喻观法大旨可知。
  观字音观察之观。
  应知理虽自他具足必藉缘了为利他功。
  果上利他之用不出智断二德此但由因中修了因故方获智德修缘因故乃成断德今推果从因意在观行也。
  复由缘了与性一合。
  缘了二因不但能成利他之功亦复自行由兹显理了因智慧正破三惑缘因福德助显三谛二修泯性故云一合。
  方能称性施设万端则不起自性化无方所此由依正不二门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