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续藏经
- 中国撰述
- 诸宗著述部
- 天台宗
- 十不二门文心解
十不二门文心解
一性无性三千宛然。
对别云一一复成待待对俱绝是谓空中空中之体且非断无三千色心妙假斯立应知心性之理虽具三千以未曾变造故所有假法同名空中也三千之事虽即真性以全体起用故所有空中皆属假法也问若据下文修性之义但云离谓修性各三合谓修二性一若如向说事理之义应云离谓事理各三合谓事一理二耶答实如所问故玄义明事理本迹则以实相真谛为理本森罗俗谛为事迹记云即指三千为其森罗又文句明事理权实亦以诸法实相为实理如是相等为权事记云空中为理假法为事斯皆合义也下文观内外二境各云即空假中岂非离义耶当知若约谛境而论须合真中为理俗但名事若约顺修对性而辨须合谛境为一分智行为二各有其致学者详之又复须晓三千之法定属於假空中之体断非数量故止观云第一义中一法不可得况三千法世谛中一心尚具无量法况三千耶又辅行云三谛无形俱不可见然即假法可寄事辨人之多僻见诸文云三千空中便谓空中亦有数量竞执理体有差别者几许误哉殊不知约假以立空中妄认世谛而为臻极净名记释行於非道通达佛道云三千世间皆名非道不离空中方名佛道庶观此解用格前非。
当知心之色心。
上心字是总下色心是别前云一念此单云心皆指心念之性也。
即心名变变名为造造谓体用。
心性变造三千色心即全体起用也变义从性造义从心性非心而所变无因心非性而能造无体变造相显体用方成他本云造谓体同者误释者云祇由理具方有事用此事即理所以徧观所造唯见理具故云造谓体同若言体用但得从理变事之谈而失指事即理之义今试辨之且文中三句皆迭相释成耳初即心名变乃成上心之色心也次以造释变后以用释造若不尔者则名谓二字并无所以责云失指事即理之义者上文摄别入总下文结示三谛岂非其义耶祇缘中间开总出别全理造事成三千色心即点此色心而为三谛文理婉顺何事固迷。
是则非色非心。
真也。
而色而心。
俗也。
唯色唯心。
中也一切法趣色趣心故谓之唯。
良由於此。
良实也此指理事之境也由事即理故色心本常由理即事故变造无碍后总结云如境本来具三义见於此。
故知但识一念遍见己他生佛。
还就总念示观体之要前明变造之用不逾生佛之法己造他造事虽有殊但识一念三谛三千遍见己他无二无别言己他生佛者己即自心他即生佛为显他性各具生佛故此言之有本无生佛二字者误。
他生他佛尚与心同况己心生佛宁乖一念故彼彼境法差而不差。
境法即三法权实所造也。
二内外不二门者凡所观境不出内外。
他释己心名内生佛名外前门自己色心虽已融一对外生佛尚成二法故示己心三千摄彼生佛以成不二也原夫前门从境妙而立此门约智行而谈岂可境妙唯明心法三千智行方明三无差别况复前门显示一念遍见己他生佛何忽尚成二法之见耶今详究文义祇以前门总在一念为内别分色心为外前释总别既前别后总今释内外亦先外后内外观云托彼依正色心岂非指前十如等七境色心耶内观云是则外法全为心性岂非同前一切诸法无非心性耶况一家教观以理事为内外其文非一如止观不思议境破四性中以法性为内无明为外又辅行释观烦恼境中云理性为内诸法为外又文句记释如来入定履历法缘云履历即历事对境法缘即内缘真理又涅盘疏释十功德非内非外云非真故非内非俗故非外斯等明据足显此门所立之义也应知内外二境即占察经中唯识真如二种观境也彼经云学唯识观者於一切时处随身口意所有作业悉当观察知唯是心习真如观者思惟心性无生无灭不住见闻觉知永离一切分别之相辅行云唯识历事真如观理又曰观於十界四运义当占察一切唯心由是而知彼之所观即今之二境也明矣诸文有以生佛依正等为内外者随义甄分不可一准此门消释历代不同吾宗达人试与评品在理或当能无从乎。
外谓托彼依正色心。
境也。
即空假中。
观也他本作即空即中者误。
即空假中妙故色心体绝。
三观冥理故云妙色心即性故云体绝所言绝者非无体断绝之义如义例云诸色心现时如金银隐起金处异名生与金无前后今观隐起纯是一金则异名体绝矣他本但云空中妙故心色体绝释者谓此中但明空中二观不言假观者以此门正指前门即假三千之心收彼外境故此但以空中亡之令内体显也且前门云彼彼境法差而不差已摄生佛亦示泯亡如何至此方收外境始显内体耶况复文云外谓托彼依正等而今反显於内者名义甚疎也。
唯一实性无空假中。
上文色心体绝亡其事境也今云唯一实性显於谛理也无空假中泯乎观照也下文色心宛然等只是点示外境三谛净相耳。
色心宛然豁同真净。
外境显时三谛皆离妄染之相故曰真净亦可空中为真假法为净应知此义通於浅深今意且约住前而说以记主用智妙对名字行妙对观行相似此门既从二妙而立故未可滥同分真净相然又虽通住前若据豁同真净之言合是六根净位。
无复众生七方便异不见国土净秽差品。
此下释成上义众生总示假名七方便略举正报国土通收依果即三种世间也斯等皆即空中故云无异及不见也。
而帝网依正终自炳然。
空中即假如帝释珠网光影交错体相自分有本作终日炳然者误如玄义云诸大乘经虽明法界平等而菩萨行位终自炳然。
所言内者先了外色心一念无念唯内体三千即空假中。
心性何在徧在色心若欲观内必先了外内外虽异实性本融是故三千色心同居一念念无念相三谛现前当知观外三千亦见心性空中之理观内心性亦见三千即假之事故义例云本末相映事理不二辅行云修三昧者於此二涂一不可废尝试研核止观十境初阴入界或唯观理下之九境随发而观多是历事且初境中拣去界入的就识心观不思议境此属於理若例余阴等遍修三观亦属於事义例云修观次第必先内心内心若净以此净心历一切法任运唇合若尔外观必须内心净后方可修耶此有二意一者如义例所示即不思议境后历一切法是也二者自有内心未净复修外观如破法遍末历余阴入界是也故文云若总无明心未必是宜更历余心等问所观识心及余阴等并是达事即理何故分对事理二观耶答识心未起分别之时此与真如内体弥近其用观者如伐树得根故可唯达法性更不余阴也余阴既是根尘和合所生之法其用观者如寻条知本故今专照起心四性叵得也虽复体达若对若起不出法界此即已当从末从事而观应知内心不起而已起则十界之中必属一运观此一运即具十界百果千如即空即中未必具足推捡四运方名唯识况占察无四运之说盖今家依龙树观道为防末代深计故以正起之心形於三运委悉而破若了斯义则内外二境事理二观无相夺伦不同旧云内外各有二观之相也。
是则外法全为心性心性无外摄无不周。
辅行云但观理具俱破俱立俱是法界任运摄得权实所观。
十方诸佛法界有情性体无殊一切咸遍。
前明心性遍彼生佛今例生佛之性互遍亦然金錍云以无始来心体本遍故佛体遍由生性遍是则诸佛无异心故复其性而已矣。
谁云内外色心己他。
以理遣情。
此则用向色心不二门成。
用向总别二境成今内外二境。
三修性不二门者性德只是界如一念。
百界千如同居一念理具常乐我净故名性德。
此内界如三法具足。
界如即空性般若界如即假性解脱界如即中性法身此即前门内观之境故云此内下文云理性三德三谛三千盖指其义。
性虽本尔藉智起修。
至理玄微非智莫显故依理起智以智导行二修若立一性乃彰他本云藉知曰修释者云知训照也如妙乐记释知法常无性云知者照也今观智者并荆溪之意并不以知字为修故文句释欲令众生咸得闻知云闻知即闻思二慧也记云既有二慧必入修慧但以知释修未可全当明文若此岂今着述特反其言乎虽凭训照之文全皆非修之义亲疎可验何苦诤锋彼又云若言藉智起修即成行三是修智三非修也今恐斯难非理智起即修谁此分隔。
由修照性由性发修。
以智照於境则一性而三性以境发於智则修二而各三。
在性则全修成性起修则全性成修。
二修在性则般若解脱全成法身一性一性起修则法身全成般若解脱。
性无所移修常宛尔。
性虽起修其体不动修虽即性其用弥彰。
修又二种顺修逆修。
此门摄智行二妙彼之修相不出二种智妙中有二十智始从世智洎乎别教佛智皆逆修也圆教五品至於妙觉则顺修也行妙中约四教明行前三是逆修唯圆为顺问别教佛智何名为逆耶答此约教道悉是权施故。
顺谓了性为行。
五品已上即三障之事了三德之性而为行也。
逆谓背性成迷。
世智着有二乘取空菩萨以二边为因别佛以但中为果皆背性也。
迷了二心心虽不二。
心体即理故二而不二。
逆顺二性性事但殊。
性变成事故不二而二。
可由事不移心则令迷修成了。
责於以理混事。
故须一期迷了照性成修。
一期犹一往也故须一往且分迷了变迷修而顺了修也他本作一其字误纵为巧释终非文意。
见性修心二修俱泯。
初住见性真修体融复何分於迷了之异乎故文句记云若至初住修性一合无复分张今言俱泯由合性故也。
又晓顺修对性有离有合离谓修性各三合谓修二性一。
玄义明智行二妙与前境妙一而论三三而论一记曰一谓涅盘三谓三德境是法身智是般若行是解脱当知祇一涅盘而论此三又境即理三智即名字三行即观行相似三也当知九只是三三只是一一尚无一岂有九三。
修二各三共发性三。
此释离义也即以修六为能发性三为所发性三既为三障所覆故须修六显发三德德障虽一发覆且殊不分而分修九之义於兹立矣。
是则修虽具九。
覆唯在性发乃由修以所从能故云具九。
九祇是三。
性中智脱全成二修修中法身即是一性义虽具九体祇是三。
为对性明修故合修为二。
此释合义也离既各三合何一二良修中法身其性无作故合修三但名智行亦应例云为对修明性故合性为一以性中智脱非修勿功故合性三但名理境。
二与一性如水为波。
一性起修。
二亦无二亦如波水。
二修即性。
应知性指三障是故具三。
阴入界共即法身贪恚痴性即般若业行系缚即解脱。
修从性成成三法尔。
性三如水具火性氷具水体修三如火生於木冰融於水。
达无修性唯一妙乘。
对性辨修皆是权巧苟契神於不二何修性之有乎如是乃能受赐大车悟入中道矣。
无所分别。
中道亦亡。
法界洞朗。
三谛俱照也。
此由内外不二门成。
因观内外故有智行。
四因果不二门者众生心因既具三轨。
玄义明性德三轨云凡心一念具十法界一一界悉有三道性相体即是三轨性相体。
此因成果名三涅盘。
文句明位中若研性德三法入於十信名如是力如是作若入四十一地名如是因如是缘若至佛地名如是果如是报初三名本后三名末初后同是三德名究竟等问性中三轨但是性相体三修中因果唯有力作等七然则十如是法修性互阙耶答性具力作等只是全修在性修中性相体只是发彼性三理事相收十如无减言三涅盘者即三德异名也大经云三德具足名大涅盘故知性圆方便皆具常乐我净。
因果无殊始终理一。
因果俱三始终不二。
若尔因德已具何不住因。
据理难事。
但由迷因各自谓实。
记云方便诸乘皆悉不知无始藏理一心三法故各於一法少分起计并谓究竟方便尚尔况凡夫乎。
若了迷性实唯住因。
金錍云果佛具自他之因性我心具诸佛之果德果上以佛眼佛智观之则唯佛无生因中若实慧实眼冥符亦全生是佛故知了性则无别修。
故久研此因因显名果。
此因者即前众生心因也如大经以十二因缘为因性记主指为理性三因故知果上祇显此因其犹磨镜发光光非外得。
祇缘因果理一用此一理为因。
即观心因而起修因。
理显无复果名岂可仍存因号因果既泯理性自亡。
夫因果者取理之幻事故得理而亡事理性者取证之假名故得证而亡名大论曰佛坐道场时不得一法实空拳诳小儿诱度於一切。
祇由亡智亲疎致使迷成厚薄。
上言泯亡且寄理显须知亡智通乎始终祇由亲疎随功涉位如六即位后之五即由亡智故所以俱即由亲疎故所以分五他释唯以初住为亲相似为疎又以亲疎配属利钝此不应尔下文义开六即何止分真强分三惑宁关利钝但约一人五即迭论亲疎於义自允也。
迷厚薄故强分三惑。
圆人初缘实相造境即中不断而断本断无明以由二惑任运先除故说初信断见七信断思等其实见思体是无明故文句云性德之理而为通别二惑之所染着难可了知记曰二惑叵分故云难了今言强分盖由此耳。
义开六即。
记云约理则证法无名约事则不无诸位今言义开六即其意也。
名智浅深。
亲疎从行浅深约位。
故知梦勤加功空名惑绝。
勤加三智泯绝三惑他释引大论云空但有名而无真实惑即法性亦但有名故用空名以喻惑妄。
幻因既满镜像果圆。
因果位通故以圆满言之所举梦空幻像四喻者前三喻体不可得后一喻任运所现。
空像虽即义同而空虚像实。
体虚虽同然空无形而像可见以像望空虚复名实。
像实故称理本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