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不二门文心解

续藏经 十不二门文心解
 宋 仁岳述
  

  十不二门文心解

    沙门 仁岳 述
  玄义申经记释玄义文已三矣讵假染笔以四其说良由妙法难解圆宗牢通在乎上智文若过矣至於中人犹若不及历观荆溪着撰尤得意於十门辞实体要览之使人见佛慧之渊乎且释者数家莫能一贯义学之士未免持疑故因讲次輙复笺解矢石之论者得以辨之帝虎之讹者亦以正之岂曰无考盖率由先训也章安云玄意述於文心文心莫过迹本十门既接迹本今解遂以文心命题分节科目具在别纸。
  然此迹门谈其因果及以自他。
  迹者望本为名皆从喻立也如人从本处则有行来之迹故因其迹以通其本尘点劫前成佛之事犹本处也华严已降设教之相犹行迹也法华既开近显远如来已因迹通本今智者谈迹中诸法以成十妙十妙不出因果自他因谓境智行位果谓三法自即能化他即所化感应具能所神通说法是能化眷属利益是所化也他释前五妙为自后五妙为他此不应尔以自他不二门正从感应等立虽玄义约前五为自因果后五为他能所建言有异未必例同。
  使一代教门融通入妙。
  理境乃至利益既是教下所诠之法故开法妙则使教融教何所融融其情耳。
  故凡诸义释皆约四教及以五味意在开教悉入醍醐。
  约教简於其法体则三粗一妙约味辩於其化意则四粗一妙此相待判也若判余经但用四教於义即足若释法华不辩五味其旨永失言开教入醍醐者即开前四味三教入醍醐纯圆之教此绝待判也。
  观心乃是教行枢机。
  观者圆修三观心者通指四阴文句记云创心修观莫不皆以第六王数为发观之始纵使观境圆融不二其如粗惑尚未先落乃至未净六根已来未离王数应知理性如火四阴如燧三观如钻火非燧而无寄燧非钻而不燃故理无所存徧在於事即事显理者其唯观心乎枢机者易曰言行君子之枢机枢谓户枢机谓弩牙户枢之转弩牙之发皆为要也譬教之所归行之所由要在观心下文云若了一念十方三世诸佛之法本迹非遥教之要也又云众生心因既具三轨此因成果名三涅盘行之要也。
  仍且略点寄在诸说或存或没非部正意。
  寄犹附也诸说之后有附法一相及附事相义明观心者皆略点示耳存没者且如境妙七科四谛十二因缘则存二谛三谛等则没以玄义正释经题广谈化意非约行之宗故。
  故纵有施设托事附法。
  止观义例云夫观心者义唯三种一者从行唯於万境观一心万境虽殊妙观理等如观阴等即其意也二约法相如约四谛五行之文入一念心以为圆观三托事相如王舍耆山名从事立借事为观以导执情如方等普贤其例可识今十妙中托事即感应神通等附法即义例所指然此二观皆备学者即闻而修故玄义云观心十妙即得行用不如贫人数果头实又记云随闻一句接事成理不待观境方名修观近人谓事法二观不通修者无乃相反乎虽义例中有破邪师依十二部经观心之文但由此师偏指一句两句以为顿顿十境十乘以为渐顿是故破之若於托附之文以广决略何往不通故文句记释王舍耆山观后云应於此中辨方便正修简境及心等苟不通修何须简辨。
  或辩十观列名而已。
  位妙中五品十信皆有十观斯乃泛论约行之相正由辩位故但列名也。
  所明理境智行位法能化所化意在能诠诠中咸妙。
  能诠之文该乎一化诠中咸妙功在法华。
  为辨诠内始末自他故具演十妙搜括一化出世大意罄无不尽。
  始因末果自他如前是故不谈十妙摄法不周不论一化示妙不徧言其广则河沙无以喻其法语其要则指掌可以观其妙斯是三昧发旋总持不同文字之师寻经安布。
  故不可不了十妙大纲。
  群经如网十妙如纲故揽为所观故先劝此解。
  故撮十妙为观法大体。
  十妙之法唯极果之所究尽若不用为观体於己徒施观体者何即下文一念三千等是。
  若解迹妙本妙非遥应知但是离合异耳因果义一自他何殊。
  玄义云迹中因开而果合合习果报果为三法妙本中因合而果开因合者束境智行位为一本因妙也果开者开习果出报果离三法妙为国土涅盘寿命三妙也感应等五妙名同迹门。
  故下文云本迹虽殊不思议一。
  语出睿公九彻肇亦承之彼第六本迹无生彻云多宝为本释迦为迹本既不灭迹岂有生本迹虽殊不思议一今家但借其语不用其事故下本门云非今所明久远之本无以垂於已说之迹非已说之迹岂显今本本迹虽殊等。
  况体宗用祇是自他因果法故况复教相祇是分别前之四章使前四章与诸文永异。
  玄义云释名通论自行化他体非自非他宗是自行用是化他教相分别自他又云释名通论因果显体非因非果宗自因果用教他因果教相分别上法耳问体既双非今那况指答若克论实相则名教宗用并非其类也若通论所依则自他因果皆由此立也故大乘因果皆是实相三千理满自乃益他当知其体即诸法之本也又迹门境妙即体之异名玄义复以自因收之今意亦尔。
  若晓斯旨则教有归。
  若晓十妙贯彻五章教法虽多但以自心妙境观之其归一揆。
  一期纵横。
  能仁出世为一期五味相生故纵四教各被故横。
  不出一念三千世间即空假中。
  一念者能造之心也三千世间者所造之法也在理则心性本具在事则因缘所生即空故一相不存即假故诸法皆立即中故妙绝无寄此三即一体不可分也即一而三相不可混也三皆名谛为不思议境全境发观为不思议智虽发观之始皆依王数苟顺凡情尚无并虑何三千之可具乎今反常情方合妙理介尔有心心体即具具即是假假即空中妙法之门不远而入矣或问三千世间为只心具色亦具耶答曰心性即色色性即心心色一如无复别体彼彼法界何局唯心故四念处云非但唯识亦乃唯色唯声唯香唯味等又辅行云从事则分情与非情从理则无情非情别是故情具无情亦然当知色心不出三千三千但是俗谛若论互具并由即真故记云俗则百界千如真则同居一念若但指俗事不论真理何但外色不具抑亦内心不融故止观明世人取着一念不具三千辅行云能了妄念无一异相达此无相具足三千今谓真如随缘变造三千想澄为色知觉为心若望真如俱非即离非即故皆是幻有非离故无非一性性既无外岂有此具彼不具耶诚由因通易知果隔难显心为造法之本譬如画师之手故诸教所明具法多指归心往人未明乃生异执难曰有情心具则能随缘变造十界无情既具胡不起善作恶造十界耶释曰若言造十灼然唯心今言具十须於一尘一念不前不后而论具耳若非即理安得顿收以缘生之心难法性之色不知其可也或复以不轻唯礼四众涅盘唯记有心偏计心具者斯是人情何关佛性理章安明一念具十法界云法性自尔非作所成亦何必对境觉知异乎木石然后为具耶。
  理境乃至利益咸尔。
  境妙即性德三千空假中也智行依此而修位法由此而证感应等五从三千空中起三千化事十妙虽广三谛无殊三谛非遥一念即是。
  则止观十乘成今自行因果起教一章成今化他能所。
  十乘初观不思议境境为所观即理境也观为能观即智行也上根一观即入位法中根未悟更修余乘或二或七下根障重须具十法辅行云观法非十对根有殊虽复根殊但是一不思议观观不思议境应知止观十章前六是十乘之解果报是三法之相旨归是息化之理今故不言但举正观成前五妙及指起教成后五妙然起教一章虽广文不说准望五略即裂大网是也旧云裂网之文泛论生起虽在果后化他细寻其意多明初心自行故文云种种经论开人眼目执此疑彼是一非诸今融通经论解结出笼岂非始行能裂他网又文云若人善用止观观心则内慧明了通达渐顿诸教等岂非自行起教故知能修起教之观则能成就应机说法之用若云但修十乘果用自显者则合云十乘成今化他耳今谓不然若自裂网则通初心若裂他网须至果后故辅行释化他不思议境云初心依理生解为他说者与起教不同此唯实报八相被物发起权实施开废等何得云始行能裂他网乎抑又起教之言须起八教徧逗群机而反用自裂之文作自行起教者不亦谬滥乎又令修起教之观成说法之用不许但修十乘果用自显者且辅行云若不善用不思议观观不思议境何由可裂执教大疑岂非但是修十乘耶况今文云理境乃至利益咸尔故知起教更无异涂若谓十乘不该果用后之五妙更须别修是则众宝之车翻同坏驴之运但以起教之义正明感应等事彼此相显故曰成今止观云起教一章转其自心利益於他辅行云自证妙理称机说法教由机生故云起教。
  则彼此昭着法华行成。
  彼观此教二说交映其犹目足互相资成则法华三昧由斯可入矣。
  使功不唐捐所诠可识。
  以教资观故功不唐捐以观成教故所诠可识。
  故更以十门收摄十妙。
  述作之意不逾二焉一为摄教成观即前文云故撮十妙为观法大体二为观略知广即后文云使一部经旨皎在目前然其后意亦成前意故十门竟复总结云令观行可识。
  何者为实施权则不二而二开权显实则二而不二。
  出世本怀唯为一实物机未熟故说三权在理虽融於教且隔故云不二而二法华开显理教齐均即指三权无非一实实复何有假名一乘故云二而不二。
  法既教部咸开成妙故此十门不二为目。
  妙名不可思议不二乃妙之异名门名能通通於所通当以观行为能心性为所何者玄义迹门之后判前十妙权实凡有所说皆名为粗唯取悟理方名为妙荆溪於是明观法大体故建兹十门傥三观不修则十门仍塞旧云十妙法相该博学者难入此文撮要径显彼意以略显广以易显难义立能通所通者尚失於能况得其所。
  一一门下以六即检之。
  十门所诠咸归不二三千事异故六空中理同故即然则门门之下皆有理即不二乃至究竟不二以此检之不生上慢不自下屈。
  本文已广引诚证此下但直申一理使一部经旨皎在目前。
  迹门之初广引法华证成十妙所以为生信也今但撮其梗槩直指十妙权实之法归乎一心是使学者览斯妙文明了经旨。
  一者色心不二门二者内外不二门三者修性不二门四者因果不二门五者染净不二门六者依正不二门七者自他不二门八者三业不二门九者权实不二门十者受润不二门。
  十门名义亦复不出因果自他前四从因至果后六以自化他生起伦次下文备矣。
  是中第一从境妙立名。
  色心二法是一切世出世法之根本能生一切法能摄一切法是故以此二法收彼七境。
  第二第三从智行立名。
  境分内外者乃发智起行之所由也修即智行性即前境由修照性故此属焉。
  第四从位法立名。
  因该五即之位果通分满之法记云位妙若立实通因果为对三法且从因说又云三法属果义可通因即指初住为因妙觉为果也他释位是住前所历故属因法是登住分证故属果今文正示初心观体所以唯指初住为果正与止观文同以彼感大果只是初住故也今谓不尔且因果门中义开六即又云幻因既满镜像果圆染净门云分真垂迹十界亦然乃至果成等彼百界此等岂非因该五即果通分满耶而欲例同止观唯指分果其可得乎应知彼感大果盖示行人当报之相故且言其初也今明三法乃是佛地已证之德故须显其终也岂以果法太高使乖於初心观体耶。
  第五第六第七从感应神通立名。
  染净二法所以对辨者为示染体摄於净用也净用之事属乎应通应通之相在乎依正此为能化必对所化故有自他自即应通他即机感。
  第八第九从说法立名。
  说必三业俱运法乃权实迭兴。
  第十从眷属利益立名。
  眷属即受化之人利益即蒙润之相。
  一色心不二门者且十如境乃至无谛一一皆有总别二意总在一念别分色心。
  色心万法通论其理一一法体无非是总以由别相唯心所生如枝派之有根源故的指一念而为总也此中双标则先总后别下文各释则先别后总者盖非别无以明总即以生显具之义也问十如境乃至三谛可有总别一实及无总别安在答玄义虽说一无亦对事辨故一谛中引涅盘二谛其实是一无谛中引法华诸法常寂灭相故知是并就色心之境以显一无之理总别二意例亦有焉。
  何者初十如中相唯在色性唯在心体力作缘义兼心色因果唯心报唯约色。
  不言本末究竟等者本末只是前之九如指所归处为究竟等归处者三谛也下文云俗具色心真中唯心今正约俗谛而判。
  十二因缘苦业两兼惑唯在心。
  问前十如境报唯约色今因缘境苦何两兼答苦报二名大同小异报据酬因可云唯色苦通三受不可无心然又报非无心从习果受称也。
  四谛则三兼色心灭唯在心。
  灭以灭无为义若论所灭即苦集二境色心两亡也若论能灭即道灭二智以道有正助故兼於色灭唯约证故但属心。
  二谛三谛皆俗具色心真中唯心。
  二谛有复俗之义空虽在俗不可云色今色且从假为言耳然真中二理本非色心而心法虚通有名无状由兹悟理故曰唯心若下文唯心色之义非同此例。
  一实及无准此可见。
  此谓真中。
  既知别已摄别入总一切诸法无非心性。
  七境色心缘起差别若了心性差别同趣止观大意云随缘不变故为性不变随缘故为心是则即理之事名心心生故一即一切即事之理名性性融故一切即一须弥入芥子正显於斯当知此文既云摄别入总祇是摄事入理若乃理具三千本非色心何必令其摄别入总下文一性无性三千宛然等即是开总出别全理造事不须更立两重总别也问旧云非谓约事论别以理为总今何违之答此语偏矣文句记指此为事理不二门岂非理总而事别耶但是指事即理以理为总自异偏指清净真如若只以事中一念为总岂有摄别之义乎如净名疏释须弥入芥子云若得芥子真性之小能容须弥之大得须弥真性之大不碍芥子之小辅行云然此真性遍於法界迷谓内外悟唯一心是故四眼二智万像森然佛眼种智真空冥寂今虽初观岂令顺迷制心从理无非心性由是明之旧说讹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