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不二门文心解

  三千依正若望自行空中已属於他若望所赴物机仍属於自。
  八三业不二门者於化他门事分三密随顺物理得名不同。
  净名记云密者一一界中各具十故不可以一界测不可以多界测即名为密又文句记曰凡云三密必约应化自受用报平等法身何所论密。
  心轮鉴机二轮设化。
  玄义明三轮示现之相身轮示药珠二身药喻可畏破恶之形珠喻可爱生善之状口轮示毒天二毫毒喻说破恶法天喻说生善法心轮示随自他意随自如珠如天随他如药如毒然而身轮本属前门此门正在口密文举三者相带而明也。
  现身说法未曾毫差。
  身说无差必由心鉴。
  在身分於真应。
  真即法身应兼胜劣所以但言二身盖约相无相分不论报化之别故自受用报同名真身他受用报乃随类化身皆属应摄若据现身说法实唯应身今对真身辨者为欲从应显真相即非相以成三业不二故也。
  在法分於权实。
  说前三教七方便法皆名为权说圆教唯一佛乘法称为实。
  二身若异何故乃云即是法身。
  涅盘云吾今此身即是法身法华云微妙净法身具相三十二亦此义也当知圆应皆即真身前三教佛俱无是理。
  二说若乖何故乃云皆成佛道。
  法华明布施持戒等皆已成佛道乃至开方便门示真实相并即权显实也。
  若唯法身应无垂世。
  通论之十界色像皆名垂世别语之且是王宫丈六身也。
  若唯佛道谁施三乘。
  两教二乘三教菩萨正属施权以人天乘非出世教故且略之。
  身尚无身说必非说身口平等等彼意轮。
  上明应即是法身已融矣权皆成实但是所说已融未显能说无异故今以身例说以二例意三皆平等方名不二。
  心色一如不谋而化。
  三业即法故一如即法而化故不谋。
  常冥至极称物施为。
  法化俱时欣赴无失。
  岂非百界一心界界无非三业界尚一念三业岂殊。
  显前果上三业不二本由因中百界尚一心以界无别法唯是依正三业但在正报而已界尚融一业岂定三。
  果用无亏因必称果若信因果方知三密本有。
  若信因心而具果用方知三密事乃凭本有本若信下无因果二字义虽无损语似不全。
  百界三业俱空假中故使称宜徧赴为果。
  三观功成百界用显。
  一一应色一一言音无不百界三业具足。
  但举应色言音而不云心者以身口是赴物之相故又上云称宜徧赴即心轮鉴机之义也。
  化复作化斯之谓欤。
  地持处明九种大禅菩萨成道转法轮等并在其中第六一切行禅中有无记化化禅即化复作化也玄义云不须作意故名无记。
  故一念凡心已有理性三密相海。
  前云因必称果盖明诸佛之本也今云一念凡心正示众生之德也摄为观体诸门并然学者临文无忘郑重理性三密者如来藏云一切众生贪恚痴中有如来身结跏趺坐此语甚熟而解者无几灵味小亮云生死之中本有真神佛体万德咸具而为烦恼所覆若能断惑佛体自现章安引古破云若言众生身中已有佛果此则因中有果食中有粪童女有儿等此见讲者不了一家谈具之义往往有过灵味之说指性善则谓二严己着点性恶则谓三毒长存计未出於自生道何殊於常见传习滋蔓伤如之何应知三密相海乃是不思议解脱妙用果上普现四性推觅尚不可得况因中所具相貌奚陈良以无明之心体即是明已有解脱妙用之性有非实有无非断无虽捡之未形而修之可发请寻止观不思议境三喻之文当解其理。
  一尘报色同在本理毗卢遮那。
  三密是遮那之用遮那是三密之体心色互举二必相兼一尘报色者此举身业之至微也身必兼口则三业俱妙肇师曰圣远乎哉体之即神。
  方乃名为三无差别此以自他不二门成。
  以自化他必用三业。
  九权实不二门者平等大慧常鉴法界。
  语出璎珞平等者权实二智同时而照也法界者二智所照权实之境也若准余文实照空中权照於假则以三法为界若据下文九权一实即於权假之中自分权实空中乃属非权非实是则但取十法为界以今正对所化之机故也。
  亦由理性九权一实实复九界权亦复然。
  九界十如皆变真常故名为权佛界十如皆合中道故名为实十界互具故曰实复九界等。
  权实相冥百界一念不可分别。
  即下文一理非权非实。
  任运常然。
  而权而实。
  至果乃由契本一理非权非实而权而实。
  此门从说法立名权实之相须约对机设教而辩准玄义所明对六道说人天教对四法界说四教若四教本云三藏教明世间布施持戒禅定即人天教又辅行云人天亦三藏摄是则约机即九权一实约教即三权一实也。
  此即如前心轮自在致令身口赴权实机三业一念无乖权实不动而施岂应隔异。
  能说既一所说何殊。
  对说即以权实立称在身即以真应为名。
  说权在应说实名真真非离应应即真故。
  三业理同权实冥合。
  上云不动而施以明权实相即今言理同冥合意显二法双非苟曰不然辞则烦重。
  此以三业不二门成。
  虽通三业正由口论成兹法妙。
  十受润不二门者物理本来性具权实。
  权实亦约十界言之何者此门摄眷属利益玄义明四种眷属获七番利益四种岂非十界之机七番亦是十界之益此机此益物性具焉问四趣云何利益耶答因益破恶果益离苦具如玄文。
  无始熏习或权或实权实由熏理恒平等。
  熏习之义备乎起信彼云如世间衣服实无於香气若人以香而熏习故则有香气此亦如是真如净法实无於染但以无明而熏习故则有染相无明染法实无净业但以真如而熏习故则有净用前云性具权实即是真如无明也以此二法但有二名而无二体虽具权实之性实无权实之相今云无始熏习等者即是真如以无明熏故则生九权无明以真如熏故则是起一实然其二义皆是内熏必假外熏方得成就论明熏习染法即以妄境界六尘为缘熏习净法即以诸佛菩萨善知识等为缘如是内外二熏众生无始孰不由此成权实机机虽有殊理本无二。
  遇时成习行愿所资。
  此明熏习增长既云行愿所资乃是别示外熏之义也。
  若无本因熏亦徒设遇熏自异非由性殊。
  辅行云以内具故他竟能熏故观所熏唯见理具若观理具则识真如常熏内具诸论教道不见此实虽内外熏以立种子不了新熏本有之意是故种子但同冥初问辅行之意将非指斥起信之说乎答是何言毁岂不闻摄大乘云法性不为惑所染不为真所净故法性非依持言依持者阿梨耶是也无没无明盛持一切种子又唯识宗说真如无知无觉凝然不变但说八识种子生灭又小乘经部亦有假立种子之义记主所斥盖是此耳起信谈依如来藏故有生灭心岂与摄论等同耶两误哉然复须知诸论所说或云真如生法或云梨耶生法皆是随顺悉檀赴物之意傥专四性安论二空故止观云天亲龙树内鉴冷然外适时宜各权所据今有传山门教者确执具义弹射华严起信宗师谓无圆满之解者一何伤乎况彼宗法性圆融具德真如随缘即义潺然但未如天台委示理具善恶之性抑同别教殊昧通方如止观明地论师以法性持真妄真妄依法性即心具一切法也贤首清凉等所说不亦如是耶荆溪云弘法利他之功不补非法毁人之失后昆慎之。
  性虽无殊必藉幻发。
  大论云幻化象马及种种物虽知无实然色可见下文四幻所喻咸同。
  幻机幻感幻应幻赴。
  可发为机通圣曰感现身名应说法云赴。
  能应所化并非权实。
  夫能应说权实之法所化得权实之益并依染净二缘之所建立染净如幻权实亦然故玄义云若取悟理理则非权非实不见一法。
  然由性具非权非实成权实机佛亦果具非权非实为权实应。
  珠非水火水火从缘理非权实权实随物。
  物机应契。
  物既内熏而机发应即外熏而契之此如自他门云欣赴不差也有本作契应者误。
  身土无偏同常寂光无非法界。
  十界之身无非法界三土之体咸同寂光机应皆然故曰无偏也。
  故知三千同在心地与佛心地三千不殊。
  请以上文非权非实之理解此心地三千则依俙识具矣观心论疏云若定谓一念之心具含万法是如来藏者即同迦毗罗外道因中先有果计若定谓心无万法修之方有者即同沤楼僧迦外道因中无果之计乃至云闻心具万法是如来藏即谓如囊沙闻心无万法即谓如兔角斯并永执邪见之人何可论道。
  四微体同权实益等。
  夫一地四微生诸卉木卉木虽异四微元同喻一理三千起诸权实权实虽别三千不殊既以受润为名故兹取譬问玄义以四微喻四德今何故喻三千耶答此则前文三德三谛三千其理是一也。
  此以权实不二门成。
  以说法故乃受润也。
  是故十门门门通入色心乃至受润咸然。
  十门枢要咸备观心观为能通心即所通方是记主立门之意岂上高谈不二虚论三千而令色心等自然流入耶前叙云一一门下以六即捡之当知通入非专上位。
  故使十妙始终理一。
  玄义所谈妙则妙矣然复未以一念三千而为指南故今约彼止观不思议境三千三谛之文述此十门今十门所通无非一理门既摄妙故使始终一以贯之。
  如境本来具三依理生解故名为智智解导行行解契理。
  境既具三生解导行必须具六六发境三故云行解契理。
  三法相符不异而异而假立浅深设位简滥。
  境智行妙虽始终相符而智行有浅深故位妙有高下约事暂异据理常同故云假立玄义曰平等法界尚不论悟与不悟孰辨浅深既得论悟与不悟何妨论於浅深。
  三法祇是证彼理三。
  三法妙显祇是境妙三轨开发正属究竟傍通分真。
  下之五章三法起用。
  感应等五妙前三正是起用后二乃是用之所被又三法之中法身般若用之体也解脱体之用也又般若有权实二智实智真理为体权智鉴物为用。
  三法既是一念三千即空假中成故有用。
  牒前十妙始终三法悉是因观心性成故有用成谓从因至果因以自化他。
  若了一念十方三世诸佛之法本迹非遥故重述十门令观行可识。
  观行者即十境十乘也十境虽异皆以一念为所观十乘虽殊皆以三法为所显应知非玄义无以成智妙非止观无以成行妙兼而示之者在兹十门也又未捡玄义则不知十门所摄未寻止观亦不了十门之所通今之重述为令彼此捡寻者窥数纸之文睹二部之奥也梁肃云求珠问影之类稍见罔象功信不谨矣。
  首题既尔揽别为总符文可知。
  首题是总经文为别既而揽彼别文谈斯总义故可将此总义符其别文以至文句但粗分章段者盖有玄义总冠於别也故文句记云所以释题不可率尔题下别释理非容易前叙以迹例本又以名例四义已备矣是故结云首题既尔。

  十不二门文心解(终)

  自天圣六年冬十月寓钱唐石室兰若随讲私解至皇佑四年秋八月於吴兴西溪草堂因门人请勤版次方再治定见此注者可别新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