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续藏经
- 中国撰述
- 诸宗著述部
- 华严宗
- 五教章集成记
五教章集成记
何以下征释。以人等者。下文曰。诸声闻於烦恼障。尚不能断。但能折伏。何况能断所知障。
故弥下二引教印成二。初行果非真二。初行断。非真四无量。如三地经疏四十一卷钞说。
又经下二果证不实。此有二意。一者二乘涅盘。是所破病。故非真灭。又亦可拣。非如来究竟涅盘。胜鬘云。言诸二乘得涅盘者。是佛方便。法华又云。不知不觉菩萨所行。自於所得涅盘。生灭度想等。又云。虽生灭度之想。入於涅盘。而於彼土。求佛智惠。则知小乘涅盘。非真灭也。又经下二实证在大二。初禀大方得果二。初反明经未详。又大下二顺结。经具云。欲得声闻乘。当学般若波罗蜜。欲得缘觉乘。当学般若波罗蜜。
是故下二衍门具三乘二。初结前生后。故普下二引经示论要问。下曰诸教中说二乘及三乘。各有二义。言二乘者。一就初心机性及种子说。则回心已还。并是声闻藏。直进已去。是菩萨藏。未回心者。是声闻藏。三乘准可知。是故下三结示三车。
其瑜下四指判诸论。大小有差。如所诠中出。问此上为独断惑中前义耶。为亦具后义耶。答双备二义。将通配之。三宝章曰。谓彼愚法二乘无漏。亦非可归。以非究竟安隐处故。如彼化城。终须舍故。乃至如经中归声闻僧犯菩萨戒等。此约三乘终教说。解曰。即断惑中初义。终教不许出也。彼云。亦非可归。即此约大乘终教已去。不名究竟出三界也。今此不能如实修四无量。即彼云。归声闻僧犯菩萨戒者。是也。彼又曰。如前愚法。亦是可归。以诸趣寂。皆究竟故。诸不定性。必回心故。此约始教说。解曰。此亦初义。始教许出也。故下章曰。以同上。亦许二乘全断惑障。分断所知障也。彼又曰。此大乘中。自有二无漏故。又亦自有二乘法故。故说通二。非摄愚法。此通始终渐教说也。解曰。即断惑中后义也。彼云。亦自有二乘法。即此是故。大乘必具三也。此云罗汉。实义在大乘中。即彼云。此大乘中。自有二无漏者。是也。以彼证此。二义宛然。问始说五性。故有三乘。终顿谈真。何属三摄。答探玄曰。若约三乘。即从始至终。皆说三乘。通益三机。如力士经大般若等诸大乘经。於中虽有权实不同。皆具三乘。下文曰。中间三者。或总为一。谓一三乘教也。以此皆为三人所得故如上说。是故下四结归。本义可见。
由此下二重示三宗四。一引论重明三。初引论。此摩诃衍者。指所释大品等。及余方等者。方等部。不与声闻共说者。即二乘在座如聋如哑。
解云下二释义二。初释不共二。初正辨。一乘不思等牒示。纂灵记曰。大智度论云。不思议经。有十万偈。摄大乘论曰。有百千偈。名百千经。释论云。即华严经十万偈。为百千也。又涅盘经。名此以为杂华经。然百千举数。而标目杂华。即相以彰名。举数者失其源。即相者违其主。不思议则推宗有在。直造其庭。佛华严则以人标法。曲详其致。四名之中。后二为得。以其等结释可见。
如四下三引况。小乘四阿含如析薪出。如大下后释共。太一曰。大品经三乘终教。可堂曰。始终说三通盖三机。於中亦有权实不同。此中之实。是终顿之实。又曰。顿实二教共二乘。
此中下三料拣。探玄曰。此中共大之小非愚法。共小之大非别教。
依此下二即以梁论。要问曰。依摄论一乘三乘小乘。谓於教门中。成机欲性。显法本末差别不同故。若言下三遮止异释。是故下四结示三宗。问此之分齐何与诸文不同。答要问约自相显分齐。故云即小乘三乘等。此约教用显分齐。故云显法本末。说诸乘等。亦可彼约浅深。此就阔狭。是故分二而来。一乘与本。当第五圆教也。
二者下二从理成行。门合愚下但小乘者略也。约一乘辨者。可堂曰。被中自说。凡合二声闻。大乘之中。虽有权实。皆菩萨乘者。是约一乘宗中所辨之义。非三乘等宗义也。如上所说者。指衍门具三等慈悲爱行。即四等四摄之二。
四者下四明四乘二。谓等者。按三韩本。一乘独一。三乘共为第二。小乘为第三人天共为第四。故云总开余可知。
五者下五明五乘。内章曰。五乘之义。有其三种。一人天共一。二声闻缘觉共为第二。三始终渐教。共为第三。第四顿教独一。五一乘独一。总为五乘。第二者。人为一。天为一。声闻为一。缘觉为一。大乘为一。第三者。天一。梵一。声闻一。缘觉一。如来一。会彼五乘。成无分别。离相一乘。出楞伽经。同异评之。
六者下无量乘。圭山曰。无量乘中。有其二意。一以随机设教多门名无量。二以彼宗一切诸法一一皆能显义益物。一一无不说摄名为无量。初义应知。上来下三结指。
二融本末二。初牒章。此同下二释相二。初标分。此同至一法界者。晋经二十八曰。能说诸乘无差别。清凉曰。药草喻品云。如来知是一相一味之法。所谓解脱相。离相。灭相。究竟涅盘常寂灭相。终归於空。即解脱中。无差别也。有二门者。略也。具足应云。何以故。法界有二门故。
一泯下二释相二。初正释二。初示义二。初明权实。一泯等者。地疏曰。唯一事实故。二榄等者。地疏曰。就彼根性。有三乘故。初则下二彰无碍。问此与前存坏等何异。答配属是同。为意则别。何者。彼成该摄。此意明中。故云一三融摄。体无二也。
问若下二问成二。初问答。
义下二答三。初直答。要问。上曰。似成内外及教义不同。内章曰。惟一实之渊旷。嗟万像之繁杂。真俗异而体同。凡圣分而道合者先人已通斯趣耳。何者下二征析。
是故下结成。
由此下二作句二。初句数。初句无他故。次句贞无。曰若实声闻。不见不闻。何以能知后句非一非三。如果海者。龙树曰。卢舍那佛。虽摄三世间。而摄不摄故。
此四下二会通。思益云。譬如痴人畏空而走。经恒沙劫。不能得出。在所至处。不离虚空。又十定品四十一经云。譬如虚空。於虫所食。芥子孔中。亦不减小。於无数世界中。亦不增广。存坏者略也。
余释下三结指。
第二下二教义摄益二。初牒分教义。二大如向已说。初中下二演释二。先辨教义分齐二。初标分。
一者下二释相二。先示相三。初别教。如露等者。向曰。一乘无尽教义。广说如华严中。即五教中。第五圆教也。
二者下二三乘。仍教等者。太一云。其始终两门。并具无分别教义。空有二门乃至无分别义者。谓证真如。无分别教义者。谓比观意言。若尔则无分下。缺一别字。又云。三乘三界内。成其行故。未敢详定。此当三乘者。即前四教也。三者即前四教也。
三者下三同教。此有二意。一者由修权因。若入地后。即入实故。此通余经。二者第四经云。此经开方便门。示真实相。则唯法华。
二开下后开合二。初开章。开合者。如别中具教义则开。唯教唯义则合。总中俱教俱义则合。皆具教义等则开。
别中下二释相二。先别二。先标。三乘下后列二。初三乘。目者詺目。如大树叶。不离本茎。一外无三。树言目。尽桓温在石头曰。若能目此城者。当赠二姬。
一乘下二一乘。隐彼无尽教义者。大经曰。舍利弗等。在逝多林。皆悉不见如来神力。如来严好。如来境界。如来游戏。如来神变。如来尊胜。如来妙行。如来威德。如来住持。如来净剎。亦复不见不可思议菩萨境界。菩萨神变。菩萨游戏。菩萨眷属。菩萨方所。菩萨庄严师子座。乃至如是等事。一切声闻。诸大弟子。皆悉不睹。疏曰。以显一乘因果不共。探玄警诸后学。令习因种。又曰。身厕祇园。目对尊会。而不睹神变。其所何耶。意云。彼境殊胜。宿因现缘。并皆缺故。其犹日月丽天。盲者不见。雷霆震地。聋者不闻。道契即邻。不在身近。故菩萨自远而至。声闻在会不知。后总下后总。或具者。具教义也。三乘为教。一乘为义。此三句者。牒第三或具句也。余悉可见。
二明下后摄益分齐二。初牒分。一或下二演释三。初摄界内机。二或下二摄界外机二。初通标。若先下二别辨。一乘三乘和合说故。属同教者。法真曰。先三乘后一乘。不失和合。亦名回三入一。示唯法华故。太一曰。如法华经宗义。是一乘经也。先於一乘已成解行者。随好品云。天鼓发音而告之言。诸天子汝以心不放逸。於如来所种诸善根。往昔亲近众善知识。疏云。示宿因心不放逸。显曾修行於如来所。种诸善根。通见闻等。亲近知识。必曾闻法。成金刚种。后於出世身上。证彼法者。彼又云。尔时诸天子。闻说普贤广大回向故。便得十地。获诸力庄严三昧等。
三或下三通摄二机二。初通标。若先下二别辨。於中先以三乘引出者。摄界内机。得出世益。后令得一乘者。摄界外机得。出出世益。此通余经。太一曰。余经是眷属。若界下界内见闻。如善财前生。曾见闻普法。成金刚种。出世得法。即从文殊。至於安住地。神出出世证成。即婆珊婆已上也。此中解行当地前。证入地上故。妙趣云。一乘法义。出出世证。余时见闻。及此解行。亦可今生解行。亦可今生生解行。后生证入。
第三下三叙今古立教三。初牒章总叙。一依下二依人别示十。一菩提流支。此与玄文相违。薪云。玄文传写之悞。若尔岂圆觉亦悞也。古记悞探玄。令字为含。又与出现语业中疏钞相反。彼钞云。第二唯是一语。无多音等。一云。人法影略。但此引随类音。与彼随根解为异。一云。各随见闻不同。如天台叙流支半满二教也。彼二随意取舍。
二护法师三。初依经立教。谓以下二以义显相二。初渐教。如直下二顿教。清凉曰。此虽约机说有渐顿。而所说法。不出半满。
远法下三后世相承。
三光统律师三。初标人立教。李通玄曰。后魏光统律师承习佛陀三藏。立三教者。一渐。二顿。三圆。又曰。於二教之上。分为三教。光略疏曰。如约以辨一化始终教门差别。有其三种。三种者何。一曰顿教。二曰渐教。三曰圆教。
光师下二伸其释意三。初渐教。彼曰渐者。为於始习。施设方便。开发三乘引接之化。初征后着。从浅至深。次第相乘。以阶彼岸。故称为渐。为根下二顿教。彼曰。顿者始於道树为诸大行。一往直陈宗本之致。方广法轮。其趣渊玄。更无由籍。以之为顿。
为於下三圆教如文。
后光下三传袭宗承。
四大衍法师。清凉疏曰。随朝大衍法师。总立四宗。乃至又此四宗。初名立性。二名破性。三名破相。四名显实。初二小乘。后二大乘。名初浅后深。此亦有理。但收义不尽。以十八部中但判二故。钞曰。各从所立得名。四中各有二句。上句立义。下句指教。又此四不出性相。而前三从所破。后一从所显。乃至但判二者。唯明有部及经部故。除本二部。故云。十八部中。
五护身法师。义苑曰。护身寺名。师讳自轨。探玄曰。此於前第四宗内。开真佛性。以为真宗。即涅盘等经。第五名法界宗。即华严。明法界自在无碍法门。
六耆阇法师。义苑曰。耆阇寺名。曰凛师。清凉曰。前四名即衍云四宗。义在立宗之初。第五同第五时。
第六同诸师圆教。故略不引。又真宗说真空理。常宗说真理恒沙功德常恒。既真宗真理。非常宗应同无常。又三与四。但法喻之别。
七陈隋二师二。初师资立教。一名下二依彼列释。一三藏教。探玄曰。亦名小乘教。二通教。探玄云。亦名渐教。三别教。探玄云。亦名顿教。四圆教。探玄曰。亦名秘密教。
八江南敏师。清凉云云。
九梁朝云师二。初正判四乘。信行下二依立二教。薪云。此中有二对。初普别一对。以渐顿一对。
十大唐三藏三。初指人依教。一转下二所立三轮。一转法轮。深密云。四谛轮二。名照法轮。深密云。隐密轮三。名持法轮。深密云。显了轮故。慈恩云。金光明经。说此三法。名转照持。
此三下三彰摄不摄。须弥偈品钞曰。法相宗三性即有性。三无性则无性。有无义殊。故彼偈云。故佛密意说。一切法无性。意云。既言密意。说三无性。则不碍於三有性也。若法性宗。此二三性。有无无碍。互夺双巳。皆悉自在。评曰。此约后义。故摄於终。若约前门。则与探玄一致。有谓。后来方改。良恐未然。
此上下三述德结益二。初总述德。此等下二别结益集。玄六云。轸动也。探玄问答。
第四下四分教开宗二。初牒章标分。就法分教。教类有五者。谓约圣言量。判一大藏经。总为五种教。故义苑后义曰。岂不观此中但约教诠。立其教名耶。如云以经本中下文内。为善伏太子所说。名为圆满修多罗。故立此名等。以理开宗。宗乃有十者。清凉云。依教文必影略。
初门下二随门演释二。初就法分教三。初以类分判。圭峰曰。斯之五教。映古夺今。可为依准。通玄曰。然今唐朝藏法师。承习俨法师为门人。立教深有道理。亦可叙其旨趣。一小乘教。二大乘始教。三终教。四顿教。五圆教(云云)。
初一下二随义演释二。初略释初后。愚法者。祖曰。不了法空。又愚法者。如不识赤盐。准台宗杂录第三卷曰。大论二十四云。六师不听食五种盐。未审彼土五盐如何。若此土五盐。谓颗盐。绿盐。赤盐。白盐。印盐。盐有多种。大略五耳。西方准此。亦应可见。有阿罗汉。为他所问。何名赤盐。不识所从。而问三藏。三藏曰。盐是味。赤是色。未晓小事者。由未有出假智故。贞元经第十卷。善财见自在主童子文云。阿陀那识。行相微细。究竟边际。唯佛能知。住地菩萨。愚法声闻。亦不能觉。后一即别教。有谓。二教宽狭。更烦熟视。其云圆教有二。即以别说同。非内析出。直须思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