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续藏经
- 中国撰述
- 诸宗著述部
- 华严宗
- 五教章集成记
五教章集成记
中间下二具释三乘二。初标。中间三者。清凉曰。始终顿三。名为中间。以初有小乘。后有圆教。故名中间。
一或下二列三。初或为一。或总为一。谓一三乘教等者。指上显法本末门中普超三昧等。然其泯二之教。亦此中菩萨藏摄。於中则有普超大品法华涅盘维摩思益大般若等。义方圆足。无爽通理。
二或下二。或为二二。初标立。然渐顿略有二义。一约历位无位。清凉曰。始终二教。皆悉历位。顿教不历。故合始终。以为渐教。二约化仪。圭山曰。菩提场初成正觉。不移其处。便兴顿教。顿教之首。便是华严。自后乃至。灭度中间。每遇上根。即顿说真性。时处不同。皆名顿教。有数十部。又三七日后。往波罗奈仙人住处。而兴渐教。渐之首。即是五比丘所问。四谛法轮中间三时五时。渐次而说。处所各别。终至法华涅盘。皆名渐教。三乘权实。部类尤多。此初义应知。
以始下二列释二。初渐二。初释二。初释相。十地论二曰。渐者次第故。故楞下二引证。圭山曰。庵罗果生熟渐次。贞元曰。如庵罗果。渐熟非顿。
顿者下二顿二。初释相。演奥曰。顿者拣渐为名。疾速之义。言说等如次教理行果。如诸记说。
故楞下二引证。约地位释彼经义。如演义十四卷。以一等者。思益云。诸法正性不待等者。论云。离言说相。离心缘相。如净等者。文云。文殊师利问维摩诘言。我等所解。各自说已。仁者当说。何等是入不二法门。时维摩诘默然无言。文殊师利叹曰。善哉善哉。乃至无有文字语言。是真入不二法门又宝等者。圆觉亦云。此经名为顿教。大乘顿机众生从此悟入。
三或下三或为三三。始开教会深密。复古记曰。约大乘初浅后深故。开为二会。深密者。以三时收渐教也。五时则於后开出法华涅盘常住妙典为四五时。今合五作三。第三时中。收经甚宽。又持法轮。义亦通也。深密经亦说真如妙有。奘师所尚。尚於堪然。今约经宽。略分教耳。释曰。此得章意。若承探玄大经疏等者。即如起信论。演奥钞曰。始分两名。然有二说。一云。始则破相教分。则法相教。此约疏中文势然也。二云。破相法相。各有两名。此约清凉意也。应云。於中但说诸法皆空。未尽大乘法理。故名为始。有不成佛。故名为分。於中但说一切法相。未尽大乘法理。故名为始。有不成佛。故名为分。华严疏云。以深密第二第三时教。同许定性。俱不成佛。合为一教。此既未尽大乘法理。故立为初。有不成佛。故名为分。问彼既分为第二第三。何故此中合为一教。答此且据皆说定性不成。又皆未尽理。故合为一。彼自约摄生宽狭等义。故分为云。故清凉云。深密对般若。更高一级。般若一向不说有五果回心。深密说定性者。不得菩提。不定性者。五果回心。名渐悟菩萨。(云云)终实教依所诠立名。依主释。清凉曰。夫能诠教。皆从所诠以立。
依是下二依义引法鼓三。初定义。依是义者。依渐中开二之义也。故彼下二引经。初问答示义。圭山曰。有余者。余义未了也。复次下引喻。诸佛下合显可见。解云下三解释。二教不同。复各有二。太一真如章云。终教门者。复有二种。一始二终。言始门者。则维摩经中。不二法门品。三十二菩萨显不二法门者是。言终门者。则不二法门品。文殊所显不二者是。其始终两门。并具无分别教义空有二门。始教门者。复有二种。一始二终。言始门者。如百法明门论。六种无为。属一切法。摄人法二空。方入空摄。得知真如。不及二空。二空为上。此门亦通分别无分别教义。言终门者。如维摩经弟子品内。为迦旃延说。不生不灭。是无常义等。又金刚般若经。微尘即非微尘等。又依对法论。开六无为。成八无为。三种真如。则属无为摄。得知真如。成无为上。此初教始终。并通分别无分别教义。无分别义者。谓证真如。无分别教者。谓此观意言。无分别境语。大乘言教故。分别教义者。谓教义则空故。今初教门中真如。但是空义。不同终教。
又起下三约理。引起信问。此与彼疏不同如何。答不杂任放二辨。思之。
此约下三示意结指。言法义者。摄论说法人及法义。法谓色受等眼耳等。人谓信行法行等。法谓修多罗祇夜等。义谓十二部经所显诸义。又法谓眼等。人谓我众生等。法谓十二部正教。义谓十二部正教义。
二以下二以理开宗二。初标。俊法师曰。小乘诸师。本是上座大众二部。展转分支。成二十部。然久远流传。但有五部。一摩诃僧祇部。应着黄衣。二法藏部。弘四分律赤衣。三一切有部。皂衣。四饮光部。木兰衣。五化地部。五分律主。着青衣。舍利弗问经说。如是五部。虽各别异。而皆不妨诸佛法界及大涅盘大众部。其味停正。余部如被添水。诸天余之。但饮其露。弃於水去。人间饮之。水露俱进。或时消疾。或时成病。其读诵者。亦复如是。多智慧人。能取能舍。诸愚痴人。不能分别。故文殊问经云。十八及本二。皆从大乘出无。是亦无非我说未来起。以义相从。合二十部。兼诸大乘。为十宗也。
一我下二列十。初我法俱有宗二。初标。小乘下二释。清凉曰。犊子部等。余四部。谓此计中。总有五全。或一小分。言五部全者。一犊子部。二法上。三贤胄。四正量。五密林山。故总为五部同计。言一少分者。泰师云。更等取经部中根本经部。不等末经部。以本经部亦执有胜义。我非即非离。即计菩萨出离生死。故名胜义。然此一部诸部论师。共推不受。呼为附佛法外道。以诸外道所计虽殊。皆立我故。二法有我无宗。清凉曰。言等者。等取余二部。半谓此计都有三全一少分。一一切有部。二雪山部。此即上座部。宗轮论云。多同说一切有故。亦等取也。三多闻部。宗轮叙多闻部云。余义多同一切有部。并不立我计法有实故。言一少分者。化地部末计。彼云。过去未来并皆实有。亦有中有一切法。所知所识故。名法有我无。以无我故。异外道计。
三法无去来宗。清凉曰。谓大众部等者。先标宗。说有现在。下释而云等者。等取七全一少分。谓都八全一少分。同有此计。一大众部。二雪山转部。三鸡胤部。四制多山部。五西山住部。六北山住部。七法藏部。八饮光部。宗轮论叙。制多西山北山云。余义多同大众。叙法亦然。叙饮光云。余义多同法藏。在上八部。类同此计。言一少分者。取根本化地部。彼云。过去未来世。无现在。无为是有。叙雪山转云。余义多同说一切有部。亦无去来也。北京素公云。以前义故。四分律法藏部义。及四阿含僧祇律大众部义。并是第三法。无去来也。
四现通假实宗。清凉云。等者。一全一少分。一全即说假部。一少分即末经部。以根本经部是第一宗摄故。其成实论。先是数论弟子。以所造为能造。后出家入佛法时。经部摄故。三藏云。经部细实而粗假。实义同故。现通假实摄。此说假与一说。说出世别。此谓从真谛中。皆有假实。蕴门明义是。实者实积聚故。界处门明义是。假者假积聚故。今章云。成实论即是少分末经部也。
五俗妄真实宗等者。清凉曰。以世俗是假。假故妄也。出世为真。真非是假。故是实也。少似中论。一半向前。
六诸法但名宗等者。清凉曰。则显出世亦假名耳。故云。一切我法亦如中论。若有世间。则有出世间。既无世间。何有出世间等。此通等者。圭山大钞曰。早欲参涉大乘等。
七一切法皆空宗。秀法师云。心境俱空宗。大乘初教。此中有二。一境空。谓心外无境。如深密等。三心亦空。如诸般若等。唯深密经。虽了不了。然皆依八识五性。方便建立故。解云。准此深密。亦皆空宗。若约说三性及真如不空理等分。通八摄无违。八真德不空宗。秀法师曰。谓修多罗说。一切法唯是真如。如来藏中。实德摄故。九相想俱绝宗。秀法师曰。性德俱绝宗。谓顿教。十圆明具德宗。秀法师云。性德圆满宗。谓圆教。然此中依立教之次。玄文承拣相之余。故演义曰。如前西域中二宗不同。今符法性。又加后二。以显甚深。
第五乘教开合三。初牒分。崔翰林曰。以梁陈间。有慧文禅师。学龙树法。授衡岳思。思传智觊。觊付灌顶。三叶腾芳。宛若前朝佛澄安远听。忆灵山之会。梦聆台岭之居。说通判四教之归。圆悟显一乘之极。藏以寝处定慧。异代同心。随决教宗。加顿为五。其一曰小乘教。其二曰始教。其三曰终教。其四曰顿教。其五曰圆教。就是或开或合。有别有同。融正觉之圆心。变方来之邪见。永标龟镜。实淬牛刀。从学如云。莫能悉数。
初约下二列释二。初正释三。初约教开合二。初标示。一或下二开释五。初合一。圆觉大疏曰。初总为一。谓圆教摄於前四。一一同圆。海中百川。无非海也。唯是如来一大善巧。一音所演。二或下二开二。探玄曰。或开为二。谓一乘三乘。前诸教中。虽有存三泯二不同。然皆通三乘趣入。故名三乘教。后一直显本法不通二乘。故唯是一。即智论中。名共教不共教。此亦同上。印师等所立二教也。余义具如周疏等。
三或下三祈三。探玄曰。或分为三。谓小乘三乘一乘教。智论既将此经。为不与二乘共。故名为不共。即是一乘。大品等为通三乘同观得益。故名为共。即是三乘义。准四阿含经。既不共菩萨亦名不共。即是少乘。依此三位。梁摄论第八云。如来成立正法有三种。一立少。乘。二立大乘。三立一乘。第三最胜。故名善成立。
四或下四分四。探玄曰。或分为四。此有二义。一於上共教中。约存三泯二。开两教。故为四。一别故小乘。二同教三乘。如深密等。三同教一乘。如法华等。四别教一乘。如华严等。二约历位。开渐顿二教。故为四。一小乘教。二渐教。三顿教。四圆教。释曰。彼修权实二重。复拣深密。故增一转。五或下五散五。探玄曰。或散为五。於上渐教。复分始终二教。
二以下二以教摄乘二。初标。先一下。二释二。先一乘。於中别教一乘。约持业释。如义即大。名为义大。同教一乘有二。若约持业释者。即如法华。若约依主释者。即一乘之同教。如教从所诠。亦名为大。大之说故。名为说大。绝想等者。孔目一云。会彼五乘。成无分别。离相一乘。出楞伽经。佛性等者。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一切众生。实有一乘。以无明覆故。不能自见。镇国曰。以皆有佛性。故唯一乘。又佛性者。即第一义空之理。理运弥载。即是乘义。密义等者。演义曰。为引不定性故。一切悉成。即一乘义既未说。定性不成故。是密意不出小乘者。探玄曰。或唯三无一。如俱舍等。
二明下后三乘。於中小乘。探玄曰。一始别终同三。谓始约因。修四谛缘。生六度别。终就得果。三乘之人。身智同灭。如俱舍等说。此约初时小乘教说始教。探玄曰。二始同终别三。谓同闻般若。同观无性。三乘之人。各得自果。如前所引说。若据圣谛缘。生六度行异。亦得名为始终各别。此是第二第三时教说也。终教今用复古。自具四句义。而引文小异。一始同终别三。谓同闻般若等。二始别终同三。探玄曰。谓法华等。初以三乘方便。诱引后同。以大乘令得座等。三始终俱别三。以大品等共集三乘众。通说三乘法。具获三乘益等。四始终俱同三。始同者。探玄曰。三乘教众生心中但有因性。涅盘云。非佛性者。谓草木等。终同如文。然上一三终教之始。内章曰。三乘熟教。初分已下。名同不异。二四二义。终教之终。内章曰。熟教终义。与顿教之义。唯一真如。顿教可见。圆教。按三韩本并决择第五卷。并云。同教中三。始终俱同。所以定知。此中圆字悞者。上文曰。或唯一乘。谓如别教等。
三诸下三诸教相收二。初标。复古曰。然此二门。本即一乘。末即诸教。虽有相收为本之义。而本义不成。以毕竟是方便故。如共教中。亦上下相望。有共不共。而皆共教也。
初中下二释二。初以本收末门。复古曰。圆内余相尽者。本来是一乘故。或具五等者。摄前四为方便也。顿教中亦余相尽者。一切不可说。不知一故。或四等者。从渐入顿。熟教中或一者。亦以余相尽故。或三等者。小乘及初教根不定。堪入熟教。初教中或一者。亦余相尽故。或二等者。小乘根不定。堪入初教等。小乘可见。二以下二以末归本门。复古记曰。小乘或一。自宗不知大乘故。或五。皆有为方便故。初教或一。约自定故。或四。皆有作方便故。熟教中或一。约自宗或三。於后二教。皆有为方便故。顿教中或一。约自宗。或二。於后作方便故。
是诸下二劝思。所明等者。即所依心识等。准上二门。思之。又手镜云。传之理法界。融乎生灭门。传之事法界。徧乎真如门。二门交彻。即理事无碍门。此理事融通。非一非异。即周徧含容门。斯亦交络分齐。
是则下三结成二。初结叹。太一曰。问一乘教相建立云何。答此义相难。今举喻显。如一楼观。内外严饰。尽其功思。唯有一门。有智慧者。能扣开门。示无智者。一乘教义。亦复如是。性起树藏。内庄一乘。外严三乘及小乘等。有一觉门。向菩提树下。唯有因果二位。佛及普贤二人。开见为诸有情。可化众生。张大教网。絙生死海。漉天人龙。罝涅盘岸。复古曰。是则融前诸教。为究竟之圆。涝漉根缘。无孑遗矣。是知人天善根。皆圆教摄。有谓但融圆中。自四谛等。不取前教者。岂足以语道也。
故此下二引成。
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集成记卷第一
嘉兴府崇德县邑将仕郑珙家眷等。舍钱贰拾贯文。功德保扶。身位安康。增延寿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