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续藏经
- 中国撰述
- 诸宗著述部
- 华严宗
- 五教章集成记
五教章集成记
续藏经 五教章集成记
宋 希迪述
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集成记序
周易系辞云。尺蠖之屈。以求信(伸音)也。龙蛇之蛰。以存身也。精义入神。以致用也。故我毗卢遮那如来。按海印发辉。融金山特说。其名大方广佛华严经焉。
唐国师贤首尊者。得门而入。作一乘教义分齐。以示未悟。记释虽众。莫造其源。是以法真大师叹云。嗟乎宣政之来。佛祖奥义。经论大途。陆沉迨尽。耻贤首之业。没世而无闻。欲述自悟。大愿未终。奄然归寂。唯存焚析薪。自答同教策。心经连珠记。盛行於世。遂使华严宗义学。得以为矜式。(希迪)无似。滥制斯文。皆准大师乘教切当之说。以为主意。前诸记销文指事。亦间用之。而教章之旨豁如也。庶得说听之家不至多岐而亡羊矣。 孟子曰。孔子之谓集大成也。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之也。故詺其记。云集成尔。
时大宋嘉定戊寅岁仲春一日(希迪)谨叙
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集成记卷第一
武林住惠因沙门(希迪)述
略释此章分三。初诠旨标题。华严者。所依经也。备乎本疏。而言一乘者。贤首曰。一者无他义。乘者运载义。圭山曰。统收不异。谓之一。运载含容。谓之乘。故名一乘。即一佛乘。谓教理行果。总名为乘。皆有运载义故。又不一名一。谓一切即一。一即一切。一切非一切。一亦非一。一切诸法互相涉入。事事无[得-彳]。相入相即。无不镕融。同一法界。皆如幻故。故大经云。一即是多。多即一等。总一切法。都是一乘。教义者。可堂曰。方余疏钞。但是所况。并分齐义。并如下释。然此一题。能所两重。初者章是能释。上皆所释。二者华严能诠。次六字所诠。从诠就旨。以立章题。全取他名。有财释也。其崔志远传中。一曰华严五教章。一曰华严一乘分教记。作者一时略举耳。
二国师嘉号。京大荐福寺。京者大也。总指其处。即有唐西京。古之长安。今之永兴。大荐福寺者。别指述处。拣非安国荷恩等处。梵云毗呵罗。正云尾贺罗。此云行处。出家道人。所行止处。今云寺者。自摩腾初来汉国。同诸宾客。权止鸿矑。后建伽篮。标名白马。因得寺名。沙门等者。正举能述人。沙门梵语。具云室啰末拏。此云勤息。故经云。息心达本源。故号为沙门。然有胜义世俗示道行道之异。如十轮经。次之二字。即教主名也。字之与号。俱称贤首。生有唐。为金轮皇帝之师。如传广述。言述者。礼记云。无忧者。其唯文王乎。以王季为父。武王为子。父位之。子述之。又云。仲尼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上律天时。下袭水土。今贤首不敢有作。亦祖述而已。
今将下三正释本文二。初约所依。以定宗如来者。圭山曰。一乘主即十身。海即者。即本经所依定也。下文曰。一乘教起。要依佛海印三昧中出。不同三乘等依佛后得智出。故标海印。清凉曰。海印是喻。从喻受名。谓香海澄渟。湛然不动。四天下中。色身形像。皆於中现。而有印文。如印印物。亦犹澄波万顷。晴天无云。列宿星月。炳然齐现。无来无去。非有非无。不一不异。如来智海。识浪不生。澄渟清净。至明至静。无心顿现。一切众生。心念根欲。心念根欲并在智中。如海含像。故下经云。如海普现众生身。以此说名为大海。菩提普印诸心行。是故正觉名无量。非唯智现总。亦依此智顿现万形。普应诸类。贤首品云。或现童男童女形。天龙及以阿修罗。乃至摩睺罗伽等。随其所乐悉令见。众生形量各不同。行业音声亦无量。如是一切皆能现。海印三昧威神力。广如贤首品疏说。问贤首品有十种三昧。何独依海印。答初一无不摄。故地论云。一切所说十句中。皆有六种差别相门也。又出现品。是佛菩提。贤首品谓普贤等。故探玄曰。海印有二。一约果位。如前差别无尽教法。皆如来海印定中。同时炳然。圆明显现。二约因位。要普贤等诸大菩萨。方得此定等。释曰。虽因果不同。德用相似。如贤首品疏。会虚空喻云。彼就果行。此就因德。然普贤行德。似同佛果。是故皆以虚空为量。上下文中。皆同此说。思之。然仪式不同。曾无出入。言三昧者。探玄云。等持。离沈浮故。定慧均故。名等也。心不散故。住一境故。名持也。纳法在心。名为正受。
建立下。演玄言以开释二。初分门。
初明下。二随释有十。初建立一乘三。初标章。言初明建立一乘者。孔目曰。一乘法义。佛及普贤。果则同。约不可说与可寄。言则异。
故地下二引证。探玄曰。有说能诠之教为因分。所诠之义为果分。此说甚踈。镇国曰。全乖文旨。又曰。直望论意。即指义大为果分。故不可说。说大为因分。是则可说。更以义取。略有二种。一唯就十地以明。以证智为果分。方便寄法等。并为因分等。二约究竟佛果。对普贤因说。义通一部。释曰。初唯约十地。二约究竟等。对详可见。
问薪引探玄后段如何。答以别为总。问奈何祖自云。此义通一部经中大意。答清凉曰。岂不向言宜同果海。有能所同。因果非一。即曰宜同。则因果非异。非一非异。为真地智。思之。
二缘下二教大。内章曰。教大有三。清凉曰。一因成就大。谓慈悲愿力。为起行本。故名为因。二因渐成就大。谓闻思慧等。为出世智因。起之不顿。故名为渐。三教说修成就大。谓即修慧。真修契实。如於正证。可寄言诠。故名教说。教说二字。正拣义大。非如果分不可说故。前二不似正证。体非玄妙。不假言拣。但为出世智因。故并称因。当分获得。三皆成就。此三地位。为在何所。此有二意。一约初地。则前二容在地前。地加行故。后一唯居地上。二约通说。地地之中。加行修等。慈悲愿力。即是因成。闻思慧等。即为因渐。正证后得。皆教说修。
缘起等者。太一曰。所言因者。谓方便缘修。体穷位满。即普贤是也。
此二下二示双融地疏曰。(亦是叙贤首文)三约双融。此上六中。各说即无说。无说即说。无二俱融。准思可见。又果海离缘。故不可说。所证就缘。是则可说。二所证非修。故不可说。能证修起。是则可说。三正证离相。故不可说。后得带相。是则可说。四后得无分别。故不可说。加行有意言。是则可说。五加行观无分别。故不可说。寄法表地。是则可说。此上不可说。皆各不异於可说。以真理普徧故。可说不异不可说。以缘修无性故。是故下文。虽说一分。义亦不少。故论云。如实满足摄取故。评曰。三约下科名同此。上下义意同。
就普下二就普因彰不共二。初分门。就普贤者。太一曰。虽始起於妙德。圆满在称周。故隐文殊。独言普贤也。可堂曰。分相者。方便无体。莫不皆空。究究正乘。坐断法界。该摄则三乘无已。普法所成。旧曰。圆融无是普法。色即是空。空中无色。三即是一。一内无三。故曰三乘竟必有尽。若尔。则余乘皆尽。唯有一乘。云何是中更容他物。是故二门共诠别旨。
分相下二随释二。初分相门四。初权实分宗。分相门者。分别三一教相差别也。下文曰。良由此法。出情难信。是故圣者将彼三乘。对比决之别教一乘。别於三乘者。太一曰。别教者别於三乘。清凉曰。后一直显本法一向不共。又曰。唯后一是不共一乘。智论指此。以为不共。大品等经。共二乘说故。又曰。别即不共。不共顿实故。又曰。不共二乘。然一与三。於五教中。有乎二说。一前诸教为三乘。后一为一乘。略如前引。广如孔目问答探玄杂章。二者以始小为三乘。后三为一乘。备如华严圆觉疏等。所以尔者。终顿二教。进退殊故。若约皆为三人。则中三为三。若约泯二异前。则后三皆一。故太一曰。若后破执成正义。则是终教。则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大乘涅盘四句佛性者。非小乘及回心人。则是顿教终教佛性。及大盘涅般。从是已后。亦说后三为一。前二为三。今章正用前说。勒成文体。思之可见。
如法下二以经印定。如法华等者。即太一谓。法华经云。三界外别索大牛之车也。
然此下三云张圣言三。初标示。问章家望至相尚华瞻如何。答十义差别。始末均融。理数应然。庸讵责让。况为义丰文约。勒成斯章者也。又如起信。根本不过一卷。而末论成帙。岂亦得失为论。问小钞云。然大乘与一乘异者。法相宗学人。多不信之。故华严藏和尚。制五教义分齐文中。料拣大乘一乘十义差别。都引二十余部经论证之。故知学识寡浅者。难免谤法如何。答文章以意为主。以意逆志。方得之矣。何者。且此释大经。通拣前四。彼疏圆觉。独贬权三。輙以圭山一时引成癈替。贤首千载衡量。其可得乎。不然。如光宅四乘。岂以吾祖。引证彼昔日之实。便与今日之实无殊。思之。
一权下二正释十。一权实差别三。初引喻明权实三。初正显相。权实者。此约究竟方便以明。方便者。权施也。於五教中。后一究竟。前四方便。问终顿名实。何以为权。答三四二教。虽则泯二异前。而对三显一。曲巧顺机。亦名为权教。问大经疏叙光宅云。若依昔未显说。一切具有如来知见。根败之种。今并说成。则今昔有异。配此如何。答但了彼文。自知霄壤。圭山曰。法华之前。亦有一实。谓对一类利根。顿说如来藏性真常之理。又诸般若及净名之类。皆密约实理。弹呵二乘。但以机闻各殊。不兼权教。故迦叶自责云。譬如根败之士。其於五欲。不能复利。如是声闻。诸结断者。於佛法中。无所复益。(自知不成佛也)又云。我等何为永绝其根。於此大乘。已如败种。此显烦恼已断不能生也。今法华三根声闻。皆与授记。一切声闻。不在此会。令转演说。一切众生。皆是吾子。开权会权。唯是一实。法华云妙。妙在於此。然所归之实。即昔实也。但以昔未会今会之。而为妙矣。乃至但光宅不显出昔日自有一乘实教。(法华唯会昔权。不会昔实。昔实不滞方便故)而乃唯说法华为实。则抑诸大乘了义之经。斯为缺事。四乘之义。教理善成。释曰。圭山既不会实。岂独清凉会之。祇由光宅。并以昔经属权属会故。清凉特列数科而破之。今却谓清凉此科通会昔实。何昧之甚耶。若云光宅不分昔实。一浑会之。故成其违。清凉分出昔实。然后却约实体不足。并皆属会。故成其顺者。是则於昔权实。虽分与不分为异。而一等是会。正犹五十步笑百步。虽远近不同。一等是走。奚必清凉是。而光宅非。若光宅云。我正约实体不足。总拨为权。故皆会耳。则清凉之破。徒骋繁文。以燕代燕。何克之有。岂清凉若是之党己行人耶。问何故钞云。一乘三乘。昔权今实。实体不足。皆属法华等耶。答法华但会昔日权教。归今一乘。不会昔实。昔实本是一乘故。无同此体。不假会之。如转识成智之时。不转识体。识体本净。是无垢识故。妙哉此义。谁人得知。取要而言。但可将今家始教为权。后三为实。配彼一乘三乘。昔权今实。故镇国曰。法华云。决了声闻法。余诸声闻众。亦当复如是。又曰。引法华有二文。以证定性二乘皆成佛义。一即法师品。药王汝当知。如是诸人等。不闻法华经。去佛智甚远。若闻是深经。决了声闻法。是诸经之王。闻已谛思惟。当知此人等。近於佛智慧。释曰。既言决了声闻法。明昔净名等经声闻。如根败之士。其於五欲。不能复利。及如燋谷芽。佛名经说。如燋谷芽。虽逢春阳。无希秋实。及深密等。说於定性不得成佛。三乘圣人心皆犹豫。今皆作佛。故云决了第一。经云。菩萨闻是法。疑网皆已除。千二百罗汉。悉亦当作佛。故云决了。复恐人云。千二百外。定性声闻。即不作佛。故引次文。即五百弟子授记品初。千二百人。悉皆求记。如来先授陈如作佛。次授五百。末后偈云。其五百比丘。次第当作佛。同号曰普明。转次而授记。我灭度之后。某甲当作佛。其所化世间。亦如我今日。国土之严净。及诸神通力。菩萨声闻众。正法及像法。寿命劫多少。皆如上所说。迦叶汝已知。五百自在者。余诸声闻众。亦当复如是。其不在此会。汝当为宣说。释曰。据此。非唯列千二百。则灵山之会。万二千人。五千拂席增上慢者。应是声闻。不厕灵山法华胜会者。令此会中声闻菩萨。转为授记。余如玄中。又亦可以始终二教。收彼四乘。(但拣昔实法华不会)镇国曰。然法华渐教之终。将收败种。加令其去。激励在会。使其信受。此经顿教之始。为显深胜。留使不闻。令诸后学。修见闻种。又曰。然法华下。会释二经。此依化仪。渐顿二教。通释经意。法华是渐者。化仪渐故。先说三乘。引导众生。然后但以大乘。而度脱之。故云渐也。非法门为渐。言将收败种者。义如前引。谓二乘结断。如根败士。无利五欲。如燋谷子。不能生芽。即昔教意。今至法华。三根声闻。皆得记别。不在此会。亦为宣陈。则燋谷生芽。盲龙规听。死尸再起。寒灰熏热。而言将收者。尚未广说。先且行之。使在会者。自欣多幸。故云笃励。是以经云。此众无枝叶。唯有诸贞实。门中云繁柯既亡。则贞干存焉。广说之后。方复收之。故不在会。亦令为说。言此经顿教之始者。初成顿说。故未有滞权。不须引行。直彰不共。显法难思。在会不闻。由无因种。若修因种。于何不闻。故云令修见闻种。评曰。纵不信彼圭山。则此清凉亦可信矣。勿得妄执。然则可堂纵夺。且有过乎。曰古之君子。过则改之。今之君子。过则顺之也。问但会权三为即已否。答通会权实三乘。乃是吾宗大义。非光宅法师所得也。如下文说。问此中羊鹿为愚法耶。通大耶。答此有三说。一云愚法。一云通大。一云俱。今从第二。太一云。声闻等为穷子。是其所引。故知小乘外别有三乘。又准天台藏教。断而未动。无量义经。断而动故非愚法。四衢者。觉钞云四谛。大白下。真元曰。法华大车。以况佛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