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教章集成记

  若彼下二遮异解。古有难云。方便品偈。叙昔说小是方便。不叙大是方便。当知佛子大乘非方便。那忽有索。文句第五答曰。汝不闻。寿量品中。我小出家。得三菩提。乃至中间。若小若大。若己若他。皆我方便。诸佛亦然。宁得不索。亦不下。古又难曰。二是方便可言索。文云。唯此一事实。余二则非真。以此推之。但二索一不索。彼又答曰。被会绝待之唯一。一外更无法。昔待二之唯一。一外更有法。一名同而体异。暗执瓦烁鱼目。谓夜光月形。愚蚩而智愍。
  是故下三示经本。文句曰。索有三意。一大机有感果之义。机中论索。二情中密求。为得为不得。三发言索。即是殷懃三请也。昔教之中。已有二求。但未发言。至於今日。具此三索。问昔出宅索三。是机情索者。文云。如先所许。此乃求三。何阙求一。答出外不见。必有异途。将昔许三。以求异意耳。亦得是索一也。
  此中下二合法显索果。文句曰。若依大品云。是乘从三界出。到萨婆若中住。若未出时。已乘是乘。争出火宅。何故复言。车在门外。若先在外。乘何而出。然乘通因果。三十七品断见思惑。皆是因乘。尽无生智。皆名果乘。要因因乘。断除惑尽。方得果乘尽无生智。故言车在门外。但果正因傍。就果为言。车在门外。若内因断结。运义名乘。外果不运。何得名乘。然果无断惑之运。要以尽无生智。入无余涅盘。方是好运也。
  问二下三作问以伸释四。初二乘有果不索问。文句曰。若乘因到果。何意方更索车。
  答依下二三车无得应索答二。初立理作答二。一引经正答。大乘者即是一乘。若望下二约宗料拣。是故下经曰。各各与之。不宜差别。文句曰。不移本习。而示真实。如身子於智慧。开佛知见。目连於禅定。开佛知见等。
  为欲下二通伸回意三。初正示。文句曰。今文具有请与欢喜。法说中千二百人。身子为首。殷懃三请。菩萨众中。弥勒为首。佛口所生子。大数有八万。合掌以敬心。欲闻具足道。譬说之初。身子为中根人请。又总为四众请。傍为下根请。文云。善哉世尊。愿为四众。说其因缘。法许云。汝已殷懃三请。岂得不说。譬说许云。当以譬喻更明此义。因缘许云。我及汝等。宿世因缘。吾今当说。法说竟。身子欢喜。譬说竟。迦叶等欢喜。宿世说竟。楼那欢喜。又合譬文云。令诸子等。日夜劫数。常得游戏。与诸菩萨。乘是宝乘。直至道场。故云。为欲等也。若不下二揩定。古有难云。若菩萨索。菩萨应领解。领解既无。故知不索。文句答曰。汝不闻。法说竟天龙四众皆领解。其非菩萨。谓是何耶。
  以至下三结示。经云。如彼长者。见诸子等安隐得出火宅。到无畏处。自谓财富无量。等以大车而赐诸子。
  问临下。三克示三车虚实问。
  答实下。四方便二义俱通答。圭山曰。因同而宗异。此义实为玄也。然文句曰。今佛与世。四十余年。始显真实。而上来具引者。是则用夫彼文。成此之义。妙之至也。二教义差别。教者因也。义者果也。因果不同。故云差别。於中三。初正明。下文曰。或教义俱教。以三乘望一乘故。或教义俱义。以一乘望三乘故。
  是故下二引证。亦不下三遮谬。亦同二乘俱不得故者。演义曰。羊鹿是虚指。出门不上车。牛车若是实。出门即合上。牛车亦不上。明三皆虚指。约法说者。昔指三乘。三界门外。二乘出三界。无有真实证。菩萨出界。岂有真实证。俱无实证。名不上车。明知三乘皆是权设(寻教至义即教理二量)。
  三所期差别四。初正明。文句曰。本求羊鹿水牛。期出分段。今得白牛。尽於变易。过本所望。岂不欢喜。是故下二引证。亦不下三遮谬。
  良以下四结成。
  四德量差别二。初同教二。初示相。谓宅下三中大乘。而露下一乘。又彼下准知。
  此等下二结指。复古记曰。同者。同前诸教三乘。故名同也。此为同教得名所以。即能同名同。今不取者。若作此解。则与集玄曰。但於别教。法体之内。约於一分。似顿实义。立为同教。何异设使真如章。同教门者。则与三乘义同。则不合引善财。见三千尘数知识。以三千知识。太一列属别教。如自海水。故况义同。言非同教得名所以也。今释曰。同犹通也。为通三乘。故名为同。云云。
  又彼下二别教二。初示相。又彼等者。亦三中大乘。太一曰。一相孤门。下文曰。随机少说。一相一寂。一味理等。非穷尽说。
  此则下一乘。大师曰。理无孤起。必眷属围绕。又曰。以自为主。望他为伴。重重无尽。
  是故下引证。
  无量下牒释。
  此义下指经。非华严宗。无有斯理。
  此约下二结指。
  五寄位差别三。如本下初引示寄乘。然彼经论。约寄诸乘。显诸地不同。今此却约寄位。显诸乘差别。皆以等者。祖曰。初地明施。复显人王。即是人乘。二地十善生天。是欲天乘。三地八定。是色无色天乘。故以初三为人天乘。四地初断俱生身见。观於道品。同须陀洹。五地四谛理。终寄阿罗汉。六地观缘。寄於缘觉。七地一切菩提分法。方便涉有。故寄三乘之中大乘菩萨。八地已上。以得自在。故寄一乘法。
  若大下二进退折理。若大等牒计。七地下进析。又不下退析。是故下配析。
  问若下三结问会释。即第十五卷。二乘等者。指就胜门。
  六付属差别四。初引经示教。利喜者。国师曰。示义教行。既得义利具解行。故成喜。
  解云下二释义。大即菩萨。探玄释多劫六度曰。此同法华中。若不信此法。当於如来余深法中。示教利喜。小若愚法。即异时三乘。
  亦不下三遮谬。
  是故下四显宗。
  七根缘受者。差别即根器机缘受行之者。於中二。如此下初引示。佛陀三藏曰。渐教之机。纵使三阿僧祇修满。若更回心。得入顿教大乘信位。若不回心。以不信不闻故。名一阐提。
  解云下二略释。文处可见。
  八难信易信差别二。初引示。清凉曰。三乘之信。展转难得。况於一乘。明文昭然。权实有据。解云下二略释。信满摄位。如行位中列。
  九约教显理差别二。初引示。唐经曰。若有众生。心下劣。为彼演说声闻行。若心明利乐辟支。则为彼说中乘道。若有慈悲乐饶益。为说菩萨所行事。若有最胜智慧心。则示如来无上法。探玄曰。以此文证。知有一乘。及顿教三乘差别。清凉曰。既特云最胜智心。示如来法权实明矣。故缨络经中。说十种善。前九依三乘人。各成三乘。第十名佛乘种性。谓初闻佛法。即发佛心。唯观如如。修佛智慧。终不为彼悲愿缠心。一向不起二乘作意。今第九地。正为悲愿。缠其心故。此云慈悲乐饶益。明文若斯云何不信。
  解云下二略释。等者。等初教染净即空。云以此等者。经又曰。佛子。此菩萨善能演说声闻乘法独觉乘法菩萨乘法如来地法。疏曰。此法师位。能随机宜说权实。即三乘一乘。解脱差别。各含教证。教道以将化生。令器熟故。证道以将度生。令得解脱。体正度故。
  十本末开合差别二。初引示二。初本末分异。如是下二会末归本。如是等者。即声闻等三法。毗卢等是佛第十地。举后摄初。十皆佛法。会末归本。故云皆入。此文下二演释。检焚薪。此上下三喻。结大钞。曰龟镜者。神龟有灵。能知吉凶。秦镜照胆。能鉴邪正。
  其别下四指示决判。略如下辨。即所诠等中。计唯权三。固宜毙矣。
  二该下二说摄门二。初标章。一切下二释相二。初指本圆彰绝待。一切三乘者。即同时异时等也。本来悉是彼一乘法者。圭山曰。总为一。谓圆教摄於前四。一一同圆。旨归云。总浑同一无尽大修多罗海。随於其中。一会一品。一文一句。皆具摄一切。及一一文句。遍入一切。以是普法。无分限故。圆满教法。理应尔故。如因陀罗网。无分齐故。尽佛能化。无边境故。
  何以下二结所以现全收二。初征。
  以三下二释三。初总示。
  初不下二列释二。初不异二。初立理一。以三即一故。不异者一乘也。二以一即三故。不异者三乘也故下文云。此即一之三。与上即三之一等。
  问若下二问成二。初示前问二。初问。答有下二答由。初二义等者。法界品曰。一念悉知三世法。亦了一切众生根。譬如善巧大幻师。念念示现无边事。又遮那品曰。其佛为说法界体性清净庄严修多罗世界海微尘等修多罗。而为眷属。镇国曰。主经谓。法界体性。大方广也。清净佛也。庄严即华严也。有多眷属者。显此教圆由。后二义等者。法界品曰。佛智广大。同虚空。普徧一切众生心。悉了世间诸妄想。不起种种异分别。镇国曰。一切众生。无不具有如来智慧。况於二乘无漏因果。探玄曰。法界广故。摄於二乘。二乘狭故。不摄法界。上皆法尔。有约开显。违此教宗。直须思之。
  二以下二明后义。独反四句。於理甚明。应云一由即三。故不待隐。二由即三。故不碍显(虽同一处。岂寻梦游天宫)三由即三。故无不隐。四由即三。故无可显(经曰。唯髻中明珠不以与之。镇国曰。以权隐实。各在髻中。又曰以权覆实。即昔开三。三即为髻。隐一乘旨)二不下二不一是则下三结指二。初结成。
  又此下二指配前第本门。此通分相。故云又也。然则高胜难齐。智明映夺。拣收自在。不离普门。
  二同教二。初牒。分同教者。具如法真别出二章中释。分诸乘者。显法不同也。如经露地所授。并临门三车等。融本末者。说一切乘无差别也。如会三归一等。
  初中下二演释二。初分诸乘三。初标数。
  一明下二列示六。一明一乘三。初标数。
  初约下二列释七。初约法相交参二。初释相。谓一乘垂於三乘。於中有举事拣劣。应思因陀罗网。如四卷楞伽第一。微细诸记。指净名不思义品。须弥入芥子中。四大海水。入一毛孔等。华藏世界者。记皆指梵网莲华藏世界。或一等者。三乘参於一乘。先举事。十眼如离世间品。十通如十通品。而义理皆别者。后显胜要。问上曰据义分量。深浅宽狭。并皆不同。今举义门有差别。名字有同。欲引三乘信乐故也。
  此则下双结可见。
  是则下二示意。两宗交接者。诗曰。习习谷风。以阴以雨。黾勉同心。不宜有怒。成根欲性。亦见闻成种义。令人别教。清凉曰。彼谓同於我法。后因熏习。方信入圆也。
  二约摄方便二。初演义。文初应云。二约摄方便。以明一乘。下例然。
  所以下二引经。即法花。
  三约下三约所流辨二。初演义。从一乘流者。即於一佛乘。分别说三。
  故经下二引经。又经下胜鬘云。毗尼即大乘。学大乘者。即是佛乘也。
  四约下四约就胜门三。初纵夺显义。三中大乘。正拣羊鹿。权通三教。实唯后圆。同是等言。得名一乘。所以内章曰。大乘中乘小乘分别。大乘即是一乘。何以故。大乘尊上。即无尽故。中乘小乘。义即不定。如经会三归一故。
  故经下二引经证成。初方便品。次化城喻。此文下三约教委释。以一事实。就初意即别教。次意当同教。又宜以字。
  五约下五教事深细。深细拣粗浅。内章二曰。法华经云。此土常安隐。当知三界内。有粗细众生。粗者见劫坏。细者常安隐。佛所以不同说。然细即一乘。粗即三乘。何以故。细同无尽故。粗即不定。
  六约下六八义意趣。其略曰。一乘语字。几意故说。答有八意说。即八意所说。一乘即一乘也。依摄等指广。
  七约下七十义方便。如孔目第一卷。
  依上下三结判。还丹一粒。点铁成金。至理一言。革凡成圣。故云。点化之术。理数然也。皆随本宗定故者。表是同也。主伴不具故者。示非别也。通意可知。
  二明下二明二乘三。初标数。即太一谓。二通三也。
  一者下二显相三。初约一乘。一乘等正显。谓如下指经要。问云依法华经。三乘一乘。约界分体相方便究竟不同故。此中下释。所以可见。
  二者下二约三乘问答。曰大小二乘。於方便中。从教趣果分二故。
  三者下三约小乘。回心者。即回心二乘也。
  又初下三定宗可知三明下三明三乘二。初蹑前标数。即太一三通二也。此由蹑前。故云三种。
  一者下二开门显法二。初显法本末门二。初正明本义四。初本末分宗。一乘等者。探玄曰。或分为三。谓小乘三乘一乘教。智论既将此经。为不与二乘共。故名为不共。即是一乘。大品等为通三乘。同观得益。故名为共。即是三乘义。准四阿含经。既不共菩萨亦名不共。即是小乘。此上配法义同。故引来显法。本末者。演义第六曰。本是一乘。末是小乘。三乘。焚薪同此。
  以经下二圣言拣定。搜玄曰。如法华经。三界之中三车。引诸子出宅露地。别有大牛之车。又声闻等为穷子。是所引。故知小乘之外。别有三乘。互得相引。
  问何下三征析所引二。初问答。以下二答四。初以义正答二。初正答。约终教已去者。断惑中前义也。法真曰。始教许出。终不许者。则二乘是。一教有了不了也。问还可约始教已去。答不答亦可。所以知者。法真曰若言断惑。后义许二类者。愚法则始亦不许。通大则终亦许出。又曰。若后义虽始教。而愚法亦在所引中。问始教是一。何於愚法。有许不许之殊耶。答此教具深密第二第三时教故。思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