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绀珠


三专(善导和尚说)
  身须专。礼阿弥陀佛。不杂余礼。口须专称阿弥陀佛。不称余号。意须专想阿弥陀佛。不修余观。若专修者。十即十生。百即百生。

三通(大行和尚说)
  心惟信佛。佛则知之。他心通故。口惟称佛。佛则闻之。天耳通故。身惟礼佛。佛则见之。天眼通故。

三慧(藕益法师说)
  闻说阿弥陀佛。即闻慧。执持名号。即思慧。一心不乱。即修慧。

三较量(十疑论)
  无始恶业虽重。临终十念能敌。今以三种较量。一者在心。造恶之时。从虚妄颠倒生。念佛者。从善知识。闻佛真实功德名号生。一虚一实。岂得相比。譬如万年暗室。日光暂至。岂以久来积暗而不灭也。二者在缘。造罪之时。从痴暗心。缘虚妄境界生。念佛之心。从闻佛功德名号。缘无上菩提心生。一真一伪。岂得相比。譬如有人。被毒箭中。箭深毒惨。伤肌破骨。一闻灭除药鼓。即箭出毒除。岂以箭深毒惨而不出耶。三者在决定。造罪之时。以有间有后心。念佛之时。以无间无后心。遂即舍命。善心猛利。是以即生。譬如十围大索。千夫不制。童子挥剑。须臾两分。又如千年积柴。以一豆火。少时焚尽。

三不可(锡明居士说)
  念佛不可附邪教。念佛乃正大法门。虽觉平易。实该圆顿。窃恐愚夫愚妇半途厌怠。被人诱入天主无为等教。反以净土一门。为非生犯重刑。死遭地狱。可哀可悯。奉劝念佛之人。老实念去念到。一心不乱。自然花开见佛。切勿捏怪求神。妄生别想。非徒无益。而又害之。念佛不可当钱用。出世大法。莫如念佛。每见世人信根不正。皆谓所念之佛。死后可当钱用。以是临终颠倒。但知冥府用钱。而不知回向净土。岂不大误。奉劝念佛之人。必须归依阿弥陀佛。及观音势至诸大菩萨。万不可以此出世大法。仅作应酬无常使费也。念佛不可妄杀生。念佛以慈悲为本。如不戒杀。功效减少。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历劫以来。同为眷属。杀彼养我。情何以堪。奉劝念佛之人。每下箸时。常设此想。自能断荤。早成净业。即或不能常斋。能持六斋。亦得往生。若杀生则断乎不可。

三策(净土或问)
  古人有三种痛鞭之策。一曰报恩。二曰决志。三曰求验。第一报恩者。既修净土。当念报恩。佛恩国恩。固未暇论。只如父母养育之恩。岂非重恩。师长作成之德。岂非重德。你最初出家。便说要报重恩。后来行脚。又说要报重德。离乡别井。二三十年。父母师长艰难困苦。尔总不顾。父母老病。尔又不看。及闻其死。尔也不归。如今或在三途。受罪受苦。望尔救他。望尔度他。尔却念念间断。净土不成。净土不成自救不了。自救不了如何救他。既不能相救。尔是忘恩负义。大不孝人。经云。不孝之罪。当堕地狱。然则一念间断之心。便是地狱业也。又且不蚕而衣。不耕而食。僧房卧具。受用现成。尔当勤修净业。图报信施之恩。祖师道。此是施主。妻子分上。减刻将来。道眼未明。滴水寸丝。也须牵犂拽把。偿他始得。尔却念念间断。净土不成。净土不成。酬偿有分。然则一念间断之心。便是畜生业也。第二决志者。若学专修。志须决定。尔一生参禅。禅既不悟。及乎看教。教又不明。弄到如今。念头未死。又要说几句禅。又要说几句教。又要写几个字。又要做几首诗。情挂两头。念分四路。祖师道。毫厘系念。三涂业因。瞥尔情生。万劫羁锁。尔却志无决定。情念多端。间断正念。然则一念间断之心。便是三涂羁锁业也。又且守护戒根。志不决定。或因身口。念念驰求。教中道。宁以洋铜灌口。不可以破戒之口受人饮食。宁以热铁缠身。不可以破戒之身受人衣服。况因诸戒不严。邪心妄动。因此妄动。间断专修。然则一念间断之心。便是热铁洋铜业也。又且断除憎爱。志不决定。每於虚名浮利。自照不破。名利属我。便生贪爱。名利属他。便生憎妬。右人云。贪名贪利。同趋鬼类。逐爱逐憎。同入火坑。尔却因此爱憎。间断净土。然则一念间断之心。便是饿鬼火坑业也。第三取验者。既学专修。当求灵验。尔如今发白面皱。死相现前。知道临终。更有几日。须在目前。便要见佛。只如庐山远法师。一生之中。三度蒙佛摩顶。又如怀感法师。称念佛名。便得见佛。又如少康法师。唱佛一声。众见一佛从口飞出。喝佛十声。则有十佛从口飞出。如贯珠焉。此等灵验。万万千千。尔若心无间断。见佛不难。间断心生。决不见佛。与佛无缘。既无佛缘。难生净土。净土不生。必堕恶道。然则一念间断之心。便是三涂恶道业也。戒之戒之。如上三策。当自痛鞭。使其念不离佛。佛不离念。感应道交。现前见佛。既见乐邦之佛。即见十方诸佛。既见十方诸佛。即见自性天真之佛。

三独推(净土或问)
  十方如来皆可亲近。今独推弥陀。其故有三。一誓愿深重。二娑婆有缘。三化道相关也。愿重者。经云。弥陀往昔因中。尝发种种广大誓愿。其略曰。若我成佛已来。其有众生。愿生我国。或闻我名。修诸善本。称我名号。乃至十念。若不生者。誓不取正觉。既生我国。若有退转。不决定成佛。誓不取正觉。故华严钞曰。弥陀愿重。偏接娑婆众生也。有缘者。我佛释迦。现在世时。众生闻佛。所教归向。弥陀固已多矣。观佛灭后末世众生。无问僧俗男女贵贱贫富。稍闻佛教者。无不信向。未闻佛教者。亦会称名。纵是顽愚暴恶无信之徒。或遭厄难危险之处。或发赞叹怨嗟之声。不觉信口。便叫阿弥陀佛。至於儿童女子戏弄之际。聚沙抟泥。图墙画壁。便作弥陀佛像。甚至於学行未稳。学语未成者。自然能唱阿弥陀佛。此皆不劝而发。不教而能。非有缘而何。无量寿经云。此经灭后。佛法全无。但留阿弥陀佛四字名号。救度众生。其有不信而谤毁者。当堕地狱具受众苦。故天台云。当知彼佛於此恶世。偏有缘耳。相关者。先觉谓。两土圣人示居净秽。以折摄二门。调伏众生。此以秽以苦。以促以多魔恼而折之。俾知所厌。彼以净以乐。以延以不退转而摄之。俾知所欣。既厌且欣。则化道行矣。又我释迦。於三乘授道之外。其有度未尽者。度在弥陀。故於诸大众经。丁宁反复。称赞劝往者。盖化道之相关也。以是三者之故。乃独推焉。

三道(净土法语)
  夫念不一。不生极乐。一念之道有三。曰信。曰行。曰愿。第一信者。不疑谓之信。苟有疑焉。则心不得其一矣。是以求生极乐者。要以敦信为之。始必须遍读大乘。广学祖教。凡是发明净土之书。皆须一一参求。悟极乐原是我惟心之净土。不是他土。了弥陀原是我本性之弥陀。非是他佛。一悟妙有。遍周遍具。以为欣净之本。一悟真空。圆离圆脱。以为舍秽之原。第二行者。前敦信如目视。今修行如足行。信而不行。犹有目而无足。行而不信。犹有足而无目。是故信解既备。应当念佛修行。犹如目足兼备。然后能到凉池。故次信而说行。第三愿者。夫净土般若舟航。要以信为点头探水。行为篙橹风帆。愿为船柁拨正。无点头探水。则不知通塞浅深。无篙橹风帆。则不能至其所止。无船柁拨正。则无约束要制。故次行以明愿。如此三法。可谓生净土之弘纲。觐弥陀之宝筏。一切净土法门。举不外乎是矣。

三持(莲池大师说)
  念佛有默持。有高声持。有金刚持。高声觉太费力。默念又易昏沈。只是绵绵密密。声在唇齿之间。乃谓金刚持。又不可执定。或觉费力。不妨默持。或觉昏沈。不妨高声。须句句出口入耳。声声唤醒自心。如一人浓睡。一人唤云。某人彼即醒矣。所以念佛最能摄心。

三劝(莲池大师说)
  一劝极闲人念佛。婚嫁都毕。子孙克家。安闲无事。正好尽心。尽力念佛。每日念几千声。乃至几万。一劝半忙闲人念佛。半了不了。或忙或闲。虽不极闲。亦可忙时治事。闲时念佛。每日念几百声。乃至几千。一劝极忙人念佛。勤劳王事。奔波家业。虽无闲时。也须忙里偷闲念佛。每日晨朝十念。乃至日间或念几百。

三关(莲宗宝鉴)
  兜率悦禅师示众三关。一拨草参玄。只图见性。只今上人性在甚处。二识得本性。要脱生死。生死到来。作么生脱。三脱得生死。要知去处。四大分离。向甚处去。透此关则不拘生死。不碍去来。今念佛人。於十二时中。持一句阿弥陀佛。思专想寂。更能回光。自看如何是我本性。四大分离。向甚处去。常有此疑。蓦然识得。便知落处。即此是直捷底修行正道。

三观(莲宗宝鉴)
  夫无明翳乎法性。尘沙障乎化导。见思阻乎空寂。由是立三观。破三惑。证三智。成三德。空观者。破见思惑。证一切智。成般若德。假观者。破尘沙惑。证过种智。成解脱德。中观者。破无明惑。证一切种智。成法身德。行者念佛之时。意根为因。白毫圆光为缘。所起之念即所生法。谛观念佛心起。即是假名。体之即空。洞见此心。有如来藏。是离边显中。若根若尘并是法界。诸佛众生一念普应。是即边而中。无佛无念。此乃大乘圆修。三观念佛也。故曰。无相无空无不空。即是如来真实相。

三即(莲宗宝鉴)
  阿弥陀佛有广大愿力。摄娑婆众生。而归净邦。是令反妄而证真也。净土之道。其为体也。以弥陀即本性。其为宗也。以净国即惟心。其为用也。以仁恕即灭恶生善。此之三者。盖显三世报应。制其事。一心空寂。穷其理。俾达乎理者反其妄。信其事者迁乎善。使一人能行是道。以训于家。家以导於乡。乡以达於邦。以至於无穷。则天下之民。涵道泳德。融神实相。高步无何。而极佛境界。岂止以为善人君子而已哉。夫如是则何患乎忠孝。不修礼让不着欤。

三囚(净土晨钟)
  钱孝直曰。从来三界生死轮回。比于牢狱。然则但未出生死。皆三界狱中囚也。囚有三种。其一自谓决无生理。聊于此中苟图安逸。一朝刽子手到。觳觫就毙。其一。自负千金之子。不惜金钱。打点营生。而情非决定。一面且偷游釜之娱。倘再生路绝。亦道尽甘心而已。别有负性崛强之夫。不耐束缚。伺守者少间挣断枷锁。一往无前。似此决烈。彼安肯于未死前。偷享余生。或出不出。情悬两可哉。噫此亦我辈生死狱中一榜样矣。第一种人。滔滔皆是驾言於功名富贵。辛苦博来。极宫殿妻妾之奉。以自娱乐。语以生死。恬不关心。语以生死外别有出路。哑然第付一笑。以全不具信根故也。第二种人。生来亦具宿根。礼佛参禅。护持教法。造寺斋僧。金钱不吝。然插足世网之中。名缰利锁。如入荆棘丛。牵绊不得自由。夫人生出世一件。大事因缘。不专心去做。而欲以余力及之。世间岂有扬州鹤哉。虽生平作福。不离人天生死关头。总跳不出。亦缘其怖生死。心原未真切故也。如第三。种人。不求生富贵。但下死工夫。乃真能求出生死者矣。今见缧绁中人。呼天乞命。莫不哀其愚。而[强-弓+口]其求生之不早。吾谓死囚求生。太晚比之。我辈犹为早计也。死囚秋决。岁不过一日。一日前后皆可宽然。打点我辈。在三界狱中。岁岁可死。月月可死日日刻刻可死。贱死贵亦死。老死少亦死。恶人死好人亦死。不序爵。不序德。不序齿。一息不来。便分今古。不早打点。姑待一刻万一。即此一刻驾帖到来。刽子当面手忙脚乱。何以御之。然罪人入狱。时刻求出。以知棘墙之外。更有许大安乐世界故也。今众生以烦恼为家宅。以生死为园囿。不知大铁围山是我棘墙。三界法场之外。各各自有家乡乐地。诸佛悯此。为分别净秽。指以脱归。路程而岁久。抛业之人。了无归处。诸佛又大建宅舍以安之。一则往来狱门。为治道路。一则长伺狱外。修饰旅馆。如是之恩。何身可报。诸佛既不惜垂手接引众生。反恋此毛头许事。死而不悟。何哉。

三待(寂室大师说)
  世人欲修净业。不可言我今忙迫。且待闲暇。我今贫乏。且待富足。我今少壮。且待老时。若分定常忙。分定贫乏。分定夭折。即於净业。无缘修习。忽尔丧亡。虽悔何及。奉劝诸人。趂身康健。努力修之。

四种念佛(普贤行愿记)
  一称名念佛。谓称名阿弥陀佛名号。於昼夜间。一心专注。或一万声。乃至十万声。如是岁月既久。则念念不断。纯一无杂。临命终时。定见彼佛现身迎接。决定往生极乐世界矣。二观像念佛。谓观阿弥陀佛形像相好。口称佛名。则心不散乱。心不散乱。则本性佛从而显现。如是念念不断。纯一无杂。临命终时。定见彼佛现身迎接。决定往生极乐世界矣。三观想念佛。谓端坐正念。面向西方。心作妙观。或想阿弥陀佛眉间白毫相光。乃至足下千辐轮相。如是从上至下。从下至上。展转观之。观想纯熟。三昧现前。临命终时。决定往生极乐世界矣。四实相念佛。谓念阿弥陀佛法性之身。即得实相之理。无形无相。犹如虚空。心及众生本来平等。如是之念即是真念。念念相续。三昧现前。决定往生极乐世界矣。

四土(莲宗宝鉴)
  一凡圣同居士。此土但有信愿念佛。不断烦恼。不舍家缘。不修禅定。临命终时。弥陀接引。皆得往生。便获神通。得不退转。直至菩提。二方便胜居士。此土皆是定性。小乘根性。怕怖三界。如虎鬼龙蛇。破见思惑。杀贪瞋痴。断如来种。偏执小见。沈空滞寂。乃生如来纯说大乘调伏。三实报庄严土。此土皆是大乘圆修。三观十住十行十向十地等觉法身大士。如尘若沙。各各分破无明。分身十方。度脱众生。菩萨所居。四常寂光土。此土是最上乘境界。惑尽情忘。诸法不生。般若不生。名大涅盘。端居此土。名清净法身。名到彼岸。亦名空劫以前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