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绀珠

续藏经 净土绀珠
 清 德真辑
净土绀珠序

  余闻之。世间万法不外象数。故古昔圣王。见河骊而画八卦。得龟瑞而叙九畴。此寔为万有之纲领。众法之枢纽也。至若净土一门。是出世间之法。简易直捷。尚不落於阶级。安用此一二三四百千万亿之数目为也。但以浊世人修净土法根几不同。故证果之地自然而现四土九品。则何尝外乎此数目哉。法幢山虚舟长老。早悟宗乘。大阐玄风。真丛林之领袖。末法之津梁也。今取经论中净土句语属数者。辑成一书。名曰净土绀珠。盖取张燕公记事不忘之义也。在昔天台中峰天如憨山诸师。俱是禅宗大匠。门庭高峻。而及其诲人。又拈此门。谆谆不已。岂非慈悲心切。度人为急。指示出要之捷径耶。后之读是编者。亦须知师之婆心忉怛也。
  己卯季夏露莲居士题

自叙

  岁己卯秋。余方驻锡于法幢时。夜山月吐白。篆烟萦青。一榻趺坐。万籁俱寂。有客叩扃。飘然入揖曰。吾师宗承临济。荷担大法。据猊座。秉尘拂。拈一普光明智横竖棒喝。四十余年法筵雄徒。未闻有一人作家者。必是门风高峻。跻攀无级耶。季世根机承当无力耶。杷柄止此耶。缘法未熟耶。古德云。一向举扬宗教。法堂前草深一丈。何不按下云头。以简易方便。随机接引乎。余曰。愿闻其说。客曰。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若子逃逝。虽忆何为。子若忆母。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者。此见大圆通之创自沙劫也。念佛三昧者何。思专想寂之谓。思专则志一不挠。想寂则气虚神朗。气虚则智恬其照。神朗则无幽不彻。斯二乃是自然之玄符。会一而致用。假修以凝神。积习以移性者。是莲社结集之始于震丹也。嗣后历代宗师唱演者十百。正西乐邦往生者万千。若人信心纯至。正因凛然。重念生死。切思轮转。妄缘云散。乱想氷消。举起一声佛号。直下更无异见。即佛之念。如太阿锋。横按当轩。即念之佛。如大火轮。星腾焰炽。使万物婴之则燎。触之则伤。久久念成。念外无别佛。佛外无别念。身心一致。能所两忘。可谓破生死蛰户之雷霆。烛迷妄幽衢之日月。倘能如是蓦直做去禅净。何尝歧二修证究竟归一者也。吾师何不以此净土法门。摄化有缘。勉思汇征乎。余默然良久。示此绀珠。客披览已曰。而今以后。知师之垂慈苦心。末学浅劣。敢肆嘐嘐。拜谢而退。因缀录客问。以为之引。又系以偈曰。
  过去已受无尽苦  现在今受无穷苦  未来当受无限苦  百千万劫难可数  惟有一门可超升  念佛往生安乐剎  亲见如来无量寿  得闻微妙真正法  顿悟无上佛菩提  智慧神通悉具足  往来游戏十方界  供养诸佛受记莂  回入娑婆度群品  以报佛恩之万一  是则名为善男子  亦得名为大解脱  可得名为大夫丈  方得名为大菩萨  净土法要以数汇  见闻咸证胜妙乐  白毫祥光徧大千  泥犁翻成藕华国
  光绪六年己卯孟秋法幢山慧定寺虚舟堂德真识

  例言

  内典纪数之书。有三藏法数。搜罗颇广。而此编则祇取净土法门中句语属数者。撰成焉。  净土法门。自匡山大阐以后。历代诸上善人。继躅唱演。有论有文。有传录疏钞。有诗歌偈赞。各有发挥。而此则创以数汇。卷帙无几。六度万行包括具足矣。  自一至十。虽广略不齐。皆可胪列。而十外之数。随见随记。至四十八而止。其余不切於信行愿三门者。槩置不录也。  禅净分门立帜。交恶相疵。盖不识归元之无二也。而且参念止观之法。定慧双修。则禅净何尝有异。此编於参观二门。特加详明。欲使行者惟期曰净曰禅。同证寂光云尔。  唐张燕公说。少事淹贯。苦无记性。有客赠一绀色珠。执握在掌。已过瞭然。故曰记事珠。今取此勿忘之义。命名焉。  自顾寡謏。且藏弆无征。捃摭不广。未免漏万之诮。至於赞成全璧。庸俟后之博雅诸贤云尔。

  引用书目

  大宝积经  大阿弥陀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观无量寿佛经  文殊般若经  维摩诘经  般舟三昧经  称赞净土法(门经)  金刚顶瑜(伽念珠经)  业报差别经  增一阿含经  观无量寿经颂  普贤行愿记  甘露疏  安国钞  天亲论  净土十疑论  群疑论  宝王论  慈恩通赞  礼念弥陀(道场忏法)  净土立教志  净土十门教诫  万善同归集  龙舒净土文  劝修净土文  三时系念仪范  净土或问  念佛直指  福报指南  禅宗正指  归元直指集  净土指归集  莲宗宝鉴  云栖法汇  净土法语  梦游集  大明三藏法数  净土晨钟  净土资粮集  净信堂集  传家宝  西方公据  妙应录

  净土绀珠目录

  一心  一心  一乘  一念  一念  一大事  一行三昧  一相三昧  一境  一门  一息  一句  一声  一口气  一片  一生  一点真性  一言  一称  一个  二心  二心  二修  二持  二宜  二善  二出  二行  二不生  二念  二劝  二警策  二力  二道  二种病  三心  三心  三福  三力  三辈  三方便  三疑  三不信心  三故  三专  三通  三慧  三较量  三不可  三策  三独推  三道  三持  三劝  三关  三观  三即  三囚  三待  四种念佛  四土  四料简  四料简  四种饶益  四意  四关  四当  四不退  四色莲华  四念珠  四不得  四门  四教离念  四可  四行愿  四字教诏  四修  四生  四如  四孝  四行  五敬  五不退  五念门  五惑  五不可思议  五少不得  五禅  五必  五不正  五义  六度  六度  六种念  六根  六信  六不得  六净  六修  六药  七种胜  七正念  七宝  七不妨  八法  八信念佛  八功德水  八用  八念  八易生  九品  九品  九祖  九祖  十心  十信心  十无碍  十胜  十胜  十胜  十胜  十胜利  十易  十易  十易  十种功德  十只此  十念  十疑  十不念  十难  十难信  十失  十种庄严  十愿  十业  十二光  十二愿  十二不思议  十二力  十二检照心  十四守护心  十四相  十五念佛  十六彼此  十六观  十六想  十八贤  十九念了义  十九益  二十正好  二十四乐  二十八真念  三十种益  三十自庆  四十八愿  四十八愿

  

  净土绀珠

    释 虚舟德真 辑

一心(阿弥陀经)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

一心(慈照宗主说)
  古人教亲近明师。求善知识。而善知识实无口传心授秘密法门。只替人解黏去缚。便是秘密。今但执持名号。一心不乱。此八个字。即是解黏去缚秘密法门。即是出生死堂堂大路。朝念莫念。行念坐念。念念相续。自成三昧。

一乘(莲池大师说)
  念佛之人。惟求一乘佛果为期。不於余乘。妄有希冀。发如是心。乃修净土。是为正因。苟为不然。虽勤念佛。因地不真。果招迂曲。

一念(慈照宗主说)
  此道至玄至妙。亦复至简至易。以简易故。高明者忽焉。夫生死不离。一念。乃至世出世间万法。皆不离一念。今即以此念念佛。何等切近精实。若觑破此念起处。即是自性弥陀。即是祖师西来意。纵令不悟。乘此念力。往生极乐。且横截生死。不受轮回。终当大悟。

一念(莲宗宝鉴)
  要於静室。正身端坐。扫除缘累。截断情尘。瞠开眼睛。外不着境。内不住定。回光一照。内外俱寂。然后密密举念。南无阿弥陀佛三五声。回光自看云。见性则成佛。毕竟那个是我本性阿弥陀。却又照觑看。只今举底这。一念。从何处起。觑破这一念。复又觑破。这觑底是谁。○参。良久。又举念南无阿弥陀佛。又如是觑。如是参。急切做工夫。勿令间断。惺惺不昧。如鸡抱卵。不拘四威仪中。亦如是举。如是看。如是参。忽於行住坐卧处。闻声见色时。豁然明悟。亲见本性弥陀。内外身心一时透脱。尽乾坤大地。是个西方万象森罗。无非自己。静无遗照。动不离寂。

一大事(慈照宗主说)
  凡修净土之人。灼然是要敌他生死。不是说了便休。当念无常迅速。时不待人。须是把做。一大事始得。若也半进半退。似信似疑。济得恁么事。如何出离轮回。若是信得及。便从今日去。发大勇猛。发大精进。莫问会与不会。见性不见性。但持只执南无阿弥陀佛。如靠着一座。须弥山相似。摇撼不动。专其心。一其意。或参念观念。忆念十念。或默念专念。系念礼念。念兹在兹。常忆常念。朝也念。莫也念。行也念。坐也念。心念不空过。持佛不离心。日日时时不要放舍。即是净念相继。更加智照。则知净土即是自心。如此把得定。做得主。靠得稳。纵遇苦乐逆顺境界现前。只是念阿弥陀佛。无一念变异心。无一念退惰心。无一念杂想心。直至尽生。永无别念。决定要生西方极乐世界。果能如是用功。则历劫无明生死业障。自然消殒。尘劳习漏自然净尽无余。亲见弥陀。不离本念。功成行满。愿力相资。临命终时。定生上品。

一行三昧(文殊般若经)
  梵语三昧。华言调直定。又云正定。一行三昧者。惟专一行。修习正定也。谓修行之人。应处空闲。舍诸乱意。系心实理。想念一佛。专称名字。随佛方所。端身正向。能於一佛。念念相续。而不懈怠。於一念中。即能得见十方诸佛。获大辩才也。

一相三昧(宝王论)
  修持一相念佛三昧者。当於行住坐卧。系念不忘。纵令昏寐。亦系念而寝。觉即续之。不以余业间断。不以贪嗔等间隔。随犯随忏悔。不隔念。不异念。不隔日。不隔时。念念常不离佛。念念清净圆明。即是得一相三昧也。

一境(莲宗宝鉴)
  行人入日观者。须於静处。屏绝外缘。正坐摄心。谛观日轮。现在目前。注心。一境。凝然寂静如对明镜。自睹面像。心若驰散。制之令还。心息住定。即得三昧。

一门(慈照宗主说)
  妄念是病。念佛是药。久病非片剂所能疗。积妄非暂念所能除。其理一也。莫管他妄念纷飞。只贵在念佛精切。字字分明。句句接续。极力执持。方有趋向分。所谓真积力久。而一旦豁然。喻如磨杵作针。炼铁成钢者。定不诬也。入道多门。惟此一门。最为捷径。不可忽。不可忽。

一息(莲宗宝鉴)
  摄心念佛。欲得速成三昧。对治昏散之法。数息最要。凡欲坐时。先想己身在圆光中。默观鼻端。想出入息。每一息。默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声。方便调息。不缓不急。心息相依。随其出入。行住坐卧。皆可行之。勿令间断。常自密密行持。乃至深入禅定。息念两忘。即此身心与虚空等。久久纯熟。心眼开通。三昧忽尔现前。即是惟心净土。

一句(憨山大师说)
  凡念佛时。先将自己胸中杂乱念头。一齐放下放到。无可放处。单单提起。一句阿弥陀佛。历历分明。心中不断。如线贯珠。又如箭筈相拄。中间无一毫空隙处。如此着力靠定。于一切处。不被境缘。牵引打失。日用动静。不杂不乱。梦寐如一。念到临命终时。一心不乱。便是超生净土之时。

一声(憨山大师说)
  每日除二时功外。单将一声阿弥陀佛。横在胸中。念念不忘。心心不昧。把一切世事。都不思想。只将一声佛。作自己命根。咬定牙关。决不放舍。乃至饮食起居。行住坐卧。此一声佛。时时现前。若遇逆顺喜怒烦恼境界。心不安时。就将者一声佛。提起一拶。即见烦恼当下消灭。以念念烦恼是生死苦根。今以念佛消灭烦恼。便是佛度生死苦处。若念佛消得烦恼。便可了得生死。更无别法。

一口气(慈云式忏主说)
  在俗人尘务忙冗。每日清晨服饰已。面西合掌。念南无阿弥陀佛。尽一口气为一念。如是十念。但随气长短。气极为度。其念佛声不高不低。调停得中。如此十念。连续不断。意在令心不散。专精为功。显是藉气束心也。

一片(憨山大师说)
  若果为生死心切。念念若救火。然只恐一失人身。百劫难复。将此一声佛咬定。定要敌过忘想。一切处念念现前。不被妄想遮障。如此下苦切工夫。久久纯熟。自然相应。不求成片。而自成一片矣。

一生(藕益法师说)
  现前能念之心。本自离过绝非。不消作意离绝。即现前所念之佛。本自超情离计。何劳说妙谈玄。祇贵信得及。守得稳。直下念去。或昼夜十万。或五万三万。以决定不缺为准。毕此一生誓无变改。若不得往生者。三世诸佛便为诳语。

一点真性(禅宗正指)
  但一心念佛。不杂一切俗务。心无所扰。则气自静。气静则神自清。神清则耳无邪听。目无邪视。心口如一。则手口心身混合。大定之后。我之神。御子之神。我之气。御子之气。忘我为汝。忘汝为我。是二是一。是一是二。不此相。不彼相。不可以形声见。不可以色身求。如此浑浑沦沦。自然合体。运动随心。灵机不滞矣。必须静息观自己本来一点真性。务要认得大白牛耕田是如何。每夕如此行时。如在大兰若坐七相似。不过一七期内。心性自能领悟。即不看经。而无一时不诵。口不诵佛。而心无一时不佛矣。今夕行。今夕有益。明夕行。明夕有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