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续藏经
- 中国撰述
- 诸宗著述部
- 净土宗
- 净土绀珠
净土绀珠
一言(大颠禅师说)
欲识佛去处。只这语声。是未了之人。听一言。只这如今谁动口。经云。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谛观声声从自己胸中流出。念念不绝。十二时内。常读是经。叫佛一声应一声。本来面目太分明。若能如是。唤作返本还源。如何是源。水流元在海。月落不离天。
一称(增一阿含经)
若人以四事极好之物。供养大千世界满中阿罗汉辟支佛。所得福德。不如有人合掌一称佛名。百千万分。算数譬喻。所不能及。一称佛名功德尚尔。况复十念。一日一月。一年一生。念佛功德耶。现世安隐。众圣守护。离诸灾厄。功德无量。
一个(归元直指)
先德云。佛法不是死鱼。那怕烂却。如剥芭蕉相似。剥一层又一层。剥一层又一层。直要剥到无下手处。才得打成一片。然后着衣吃饭。屙屎放尿。一动一静。一语一默。无不是一个阿弥陀佛。自此心花灿发。洞照十方。如杲日丽天。明镜当台。不越一念。顿成正觉。非惟明此一大事。佛法世法无不明了。亦未可住着。须求证悟。作家投机。印可之后。圣凡不立。取舍两忘。徧法界是个自己弥陀。尽虚空是个惟心净土。
二心(永明禅师说)
九品经文。自有升降。上下该摄。不出二心。一定心。如修习定观上品往生。二专心。但念名号。众善资熏。回向发愿。得成末品。仍须一生归命。尽报精修。坐卧之间。常面西向。念佛发愿之时。恳苦翘诚。无诸异念。若在狴牢。怨贼所追。水火所逼。一心求救。愿脱苦轮。速证无生。广度含识。绍隆三宝。誓报四恩。
二心(真歇禅师说)
念佛法门径路修行。接上上根器。旁引中下之机。故一心不乱之说。兼含二意。曰理一心。曰事一心。若事一心。人皆可行。只一忆念。如龙得水。似虎靠山。即楞严经。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不假方便。自得心开。若理一心。亦非他法。直将阿弥陀佛四字。做个话头。二六时中。自晨朝十念之顷。直下提撕。不以有心念。不以无心念。不以亦有亦无心念。不以非有非无心念。前后际断。一念不生。不涉阶梯。顿超佛地。得非净土之见佛。简易於宗门乎。信知乃佛乃祖。在教在禅。皆修净业。同归一愿。入得此门。无量法门悉皆能入。
二修(善导和尚说)
众生障重。境细心粗。识扬神飞。观难成就。故大圣悲怜。劝修专称名字。正由称名易故。相续即生。若能念念相续。毕命为期者。十即十生。百即百生。何以故。无外杂缘。得正念故。与佛本愿相应故。不违教故。顺佛语故。修杂业者。百中希得一二。千中希得三四。何以故。乃由杂缘乱动失正念故。与佛本愿不相应故。与教相违故。不顺佛语故。系念不相续故。心不相续。念报佛恩故。虽作善行。常与名利相应故。乐近杂缘。自障障他。往生正行故。
二持(藕益法师说)
执持佛号有二持。一事持者。信有西方阿弥陀佛。而犹未达。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但以决志愿求生故。如子忆母。无时暂忘。名为事持。二理持者。信彼西方阿弥陀佛。是我心具。是我心造。即以自心所具所造洪名。而为系心之境。令不暂忘。名为理持。
二宜(锡明居士说)
念佛宜求生净土。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念佛自得成佛。世人不知。极乐净土人人可到。心中先自摇惑。反想他生福报。遂致一生念佛无成。此非佛打诳语。乃自己不肯承当。走入差路。奉劝念佛之人。信到十分。愿到十分。行到十分。九品莲胎断然有分。念佛宜广行众善。娑婆如苦海。念佛如乘船。生净土如到彼岸。积善如帆楫盘费。经中虽言临终十念。可以带业往生。此由夙生修习。一念回光。顿超三界。非可幸而致也。苟明知恶不可为。而犹任意妄行。且等临终片刻十念。天地鬼神岂容如此巧乎。往往业境现前。连一个佛字也念不出。何能十念。奉劝念佛之人。当以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八字。终身守之。终身体之。
二善(彦伦法师说)
诸大乘经。劝生净土因。通二种善。一定。二散。定谓即心观佛。想彼西方依正主伴。唯心本具。当处皆空。全体即假。二边叵得。中道不存。三谛圆融。一心具足。故唯心三昧。圆常观体。了彼净土依正色心。悉我自心性具功德。即境为观。心外无佛。性外无土。观之不已。证无生忍。散谓用纯实心。信有西方。一心不乱。系念弥陀。一日七日。声声不绝。念念无间。临命终时。佛及圣众。现在其前。唯事想彼国。但无三观。名散善。若定若散。利根钝根。皆净土因。咸趣无生。永无退转。
二出(桐江法师论)
横竖二出。竖出者。谓三乘行人。依四谛十二因缘六度万行。历涉地位。如取科第。须有才学。如历任转官。须有功效。横出者。谓念佛求生净土。如人荫叙。功由祖父。他力不论学问有无。又如覃恩普转。功由国王。不论历任浅深。
二行(十疑论)
欲生净土。须求厌忻二行。一者厌离行。常观此身。脓血屎尿恶露。臭秽不净。初观世人。从情欲贪爱生。是种子不净。二观父母赤白和合。是受生不净。三住母胎藏。即是住处不净。四在母胎时。惟食母血。即是食啖不净。五十月满足。从产门出。即是初生不净。六内身脓血。即是举体不净。七死后胮胀烂坏。即是究竟不净。观身既尔。观人亦然。次观娑婆秽境。众苦共集。应当厌离。才生厌离。净土必成。二者忻乐行。求生净土。为欲救拔一切众生苦故。是故希心起想。乐缘西方净国。百宝庄严。金地琼林。花池光彩。神通自在。任意他方。永绝死生。更无烦恼。受诸快乐。故须忻乐。
二不生(净土法语)
若求其为吾真切教诫。莫要乎杨次公之言。爱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极乐。夫念佛以一其心。恳切持名。专志不乱。此吾所当尽心者。然或忘之而不能念。念之而不能一。无他。为情爱之所牵也。夫轻爱以杜其妄。斩断情根。脱离爱网。此吾所当尽心者。然或念之而不能忘。忘之而不能尽。此无他。为念心之不能一也。故念佛求生净土之人。寻常有娑婆一爱之不轻。则临终为此爱之所牵。而不得生。矧多爱乎。即极乐有一念之不一。则临终为此念之所转。而不得生。矧多念乎。盖爱之所以为爱者。有轻焉重焉。厚焉薄焉。正报焉依报焉。历举其目。则父母妻子。昆弟朋友。功名富贵。文章诗赋。道术技艺。衣服饮食。屋室田园。林泉花卉。珍宝玩物。种种妙好。不可枚尽。大而重於泰山。小而轻於鸿毛。有一物之不忘爱也。有一念之不遗爱也。有一爱之存於怀。则念不一。有一念之不归於一。则不得生。
二念(莲池大师说)
念佛有二。一者念佛心性。二者念佛身名。念心性者。见真佛也。不妨觐光明相好之佛於西方。念身名者。见应佛也。亦能睹自性天真之佛於象外。本迹双举。理事同原。
二劝(净土晨钟)
决定如是可行之谓信。决定如是而行之谓修。可行而莫之行。修既不力。虽信无征。故亟劝焉。劝有二义。一劝自利。一劝利他。茫茫生死海中。惟有空劫以前自己。是我本来。不早思认取寻解脱之门。自甘沦没。谁任其辜。且己不修。其何以劝人修。盖净土法门。自他兼利。宜自他兼修。自他兼修故。须自他兼劝。
二警策(云栖法汇)
佛言。人命无常。促於呼吸。少年亦尔。何况老乎。我今殷勤来相警策。当观此身。目暗耳聋。发白面皱。背伛腰曲。骨痛筋挛。步履龙锺。精神昏塞。譬如夕阳西照。光景须臾。衰草迎秋。凋零顷刻。此身不久。前路茫茫。未知所往。诚如己事已办。非愚所量。其或不然。何不猛省无常。战兢惕励。谛思净土。决志往生。放下万缘。一心念佛。(老堂警策)佛言。人命无常。促於呼吸。平人亦尔。何况病乎。我今殷勤来相警策。当观此身。四大不调。百骸欲散。饮食渐减。医药无灵。便利床敷。呻吟枕席。譬诸鱼游釜内。倐忽蕉縻。灯在风前。剎那熄灭。此身不久。前路茫茫。未知所往。诚如己事已办。非愚所量。其或不然。何不猛省无常。战兢惕励。谛思净土。决志往生。放下万缘。一心念佛(病堂警策)。
二力(净土十疑论)
往生净土。必资二种力。一者自力。二者他力。自力者。此世界修道。实未得生净土。是故璎珞经云。始从具缚凡夫。未识三宝。不知善恶因之与果。初发菩提心。以信为本。住在佛家。以戒为本。受菩萨戒。身身相续。戒行不阙。经一劫二劫三劫。始至初发心住。如是修行十信十波罗蜜等无量行愿。相续无间。满一万劫。方始至第六正心住。若更增进。至第七不退住。即种性位。此约自力。卒未得生净土。他力者。若信阿弥陀佛大悲愿力。摄取念佛众生。即能发菩提心。行念佛三昧。厌离三界身。起行施戒修福。於一一行中。回愿生彼弥陀净土。乘佛愿力。机感相应。即得往生。
二道(净土十疑论)
十住婆沙论云。於此世界修道有二种。一者难行道。二者易行道。难行道者。在五浊恶世。於无量佛时。求阿[鞥-合+(白-日+田)]跋致。甚难可得。此难无数尘沙。说不可尽。略陈有五。一者外道相善。乱菩萨法。二者无赖恶人。破他胜德。三者颠倒善果。能坏梵行。四者声闻自利。障於大慈。五者唯有自力。无他力持。譬如跛人步行。一日不过数里。极大辛苦。谓自力也。易行道者。谓信佛语。教念佛三昧。愿生净土。乘弥陀佛愿力摄持。决定往生不疑也。如人水路。行藉船力故。须臾即至千里。谓他力也。
二种病(纯阳祖师说)
此是最圆通最直捷法门。必先静气。一丝不挂。实力遵行。自有好处。然有二种大病。而间断不在此数。第一是我要念佛。厌人多言。厌事多纷。未及一串二串。嗔心大动。无论念之不效。即使有益。亦不过为冥中官吏。不升净土。何也。嗔因所至也。此最大忌。最易犯。经云。一念嗔心。能焚七宝。岂不利害。此一嗔字。不知悞了多少人。添了许多病。肝气旺炽。相火奔腾。小则生狂昧昏乱之症。大则丧其本来有。如纸入红炉。灰扬顷刻矣。安能入佛国清凉法地乎。第二是念佛有求。求而不应。或生后言。佛虽不咎。其罪报难逭。凡人念佛。满五十日。三尸怒嫉。必生魔障。乃至六月。然后三尸服。而善神至。佑汝持佛。怒汝谤佛。况念佛原在大段上做功夫。若求财得财。求子得子。即使灵验不过得财得子而已。与净土全不关涉矣。不知汝一意行持。久久获效。自然财来子得。不必汝求也。命中所有。不念佛亦有。所以膏粱纨袴无意修行。而命中所无。念佛自有。所以老宿名僧半生富贵也。勉之。
三心(善导和尚说)
身礼彼佛。口称彼佛。意观彼佛。三业真实。名至诚心。信知自身具足烦恼。流转三界。信知弥陀本愿。下至十念得生。无有一念疑心。名深心。凡所作为一切善根。悉皆回向往生。名回向发愿心。具此三心。必得往生。
三心(念佛直指)
执持佛号一行。通具三心。一直心。正念真如法故。二深心。乐修一切诸善行故。三大悲心。救拔一切众生苦故。
三福(观无量寿佛经)
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者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
三力(般舟三昧经)
念佛往生有三种力。一者本有佛性力。言烦恼心中有如来藏也。二者慈光摄取力。言弥陀光明无量念佛众生摄取不舍也。三者念佛三昧力。言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也。
三辈(无量寿经)
十方世界诸天人民。其有至心愿生彼国。凡有三辈。上辈者。舍家弃欲。而作沙门。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无量寿佛。修诸功德。愿生彼国。此等众生。临寿终时。无量寿佛与诸大众。现其人前。即随彼佛。往生其国。便於七宝华中。自然化生。住不退转。智慧勇猛。神通自在。中辈者。十方世界。诸天人民。其有至心。愿生彼国。虽不能行作沙门大修功德。当发无上菩提之心。一向专念无量寿佛。多少修善。奉持斋戒。起立塔像。饭食沙门。悬缯然灯。散华烧香。以此回向。愿生彼国。其人临终。无量寿佛。化现其身。光明相好。具如真佛。与大众现其人前。即随化佛。往生其国。住不退转。下辈者。十方世界诸天人民。其有至心。欲生彼国。假使不能作诸功德。当发无上菩提之心。一向专意。乃至十念。念无量寿佛。愿生其国。若闻深法。欢喜信乐。不生疑惑。乃至一念。念於彼佛。以至诚心。愿生彼国。此人临终。梦见彼佛。亦得往生。
三方便(罗什法师说)
具此三方便者。则得生净土。一善於自行而不取相。二不取证。三善化众生。
三疑(慈照宗主说)
念佛人临终有三疑。不生净土。一者疑我生来作业极重。修行日浅。恐不得生。二者疑我欠人债负。或有心愿未了。及贪嗔痴未息。恐不得生。三者疑我虽念弥陀。临命终时。恐佛不来迎接。
三不信心(杨次公说)
世有善士。发三种不信心。不求生净土者。尤可嗟惜。一曰。吾当超佛越祖。净土不足生也。二曰。处处皆净土。西方不必生也。三曰。极乐圣域。我辈凡夫不能生也。
三故(莲池大师说)
世人念佛者多。生西方成佛者少。其故有三。一者口虽念佛。心中不善。以此不得往生。奉劝世人。既是念佛。便要依佛所说。要积德修福。要孝顺父母。要忠事君王。要兄弟相爱。要夫妇相敬。要至诚信实。要柔和忍耐。要公平正直。要阴骘方便。要慈愍一切。不杀害生命。不凌辱下人。不欺压小民。但有不好心。起着力念。定要念退这不好心。如此才是念佛的人。定得成佛。二者口虽念佛。心中胡思乱想。以此不得往生。奉劝世人。念佛之时。按定心猿意马。字字分明。心心照管。如亲在西方。面对弥陀。不敢散乱。如此才是念佛的人。定得成佛。三者口虽念佛。心中只愿求生富贵。或说我等凡夫。料得无有。我分止图来世不失人身。此则不合佛心佛指。引尔生西方。尔却自不愿生。以此不得往生。奉劝世人。凡念佛者。决意求生。休得疑惑。且如天宫。富贵福尽。也要堕落。何况人间富贵。能有几时。若说尔是凡夫。西方无分。则圣贤都是凡夫做。安知尔不生西方也。便可发广大心。立坚固志。誓愿往生。见佛闻法。得无上果。广度众生。如此才是念佛的人。定得成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