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论疏

  第三义。夫以下结答。根性不同故升降不一。而无为无二。然即教虽不一致归宁异。

  ○折责异第五

  就人法异为难。故曰责异之也。法即无为。人是能体无为者也。若所证无为无二。能证之人亦应无差。若言无为无异异自我者。即失三乘得道义也。
  文有三义。领宗定义。
  第二义。请问下。正作两关。若一。不应言异自我耳。若异。即失冥会之道也。
  第三义。然即下。结。一亦无三者。以法即人。法既无三。人亦无三。异亦无三者。若人法异。即人虽有三。无为无三。然即三乘之人。非因无为而有差别也。

  ○演会异第六

  三乘不一。而俱证无为而为一。故云会异之也。无为即乘。乘即无为。人法恒即而未尽无为。故有三名。文有三义。一引古况释证人法不异。二譬喻下。以譬合释。三。然即下。归宗结答也。夫止此而此适彼而彼者。理无彼此。唯反所适也。所以同於得者得亦得之。同於失者失亦失之者。无为无形成济万物。故得其道者与道同体。失其道者亦同体。我适无为下。人法为即也。
  第二义。初出鸟譬。然即下。牒譬合释可释。
  第三义。然即下。归宗结答。法有二种。一无为法。二乘法。乘法者智也。无患虽同而有高下之飞者。譬也。无为虽一而有深浅之贤者。合也。举乘法有三也。无为乘也者。有无法相即也。乘即我也者。以乘法而即人也。此非我异无为者。以人即无为法也。以未成无为故者。举人有三明无为不一也。

  ○折诘渐第六

  诘。治也。问其罪也。责也。让也。渐也。近也。此中难意。执顿悟义难三乘无为有浅深及位有上下。而顿悟者两解不同。第一。竺道生法师大顿悟云。夫秤顿者。明理不可分。悟语照极。以不二之悟。苻不分之理。理智惠释谓之顿悟。见解名悟。闻解名信。信解非真。悟发信谢。理数自然。如果就自零。悟不自生。必籍信渐。用信伪惑。悟以断结。悟境停照。信成万品。故十地四果盖是圣人提理。今近使夫者自强不见闻。信从教生。设非信是。义同市虎。答曰。信实解当[穴/俱]。由说主所谬。圣圣相传。信教冥符。出苦累亡。岂同市虎难。旧云。空若渐见。若言佛性亦渐见。若言佛性平等非渐见者。空亦如是。岂得渐见。故知诸佛乃能悟耳。用此义者。什师注云。树王成道。小乘以卅四心成道。大乘中唯一念确然大悟具一切智也。第二小顿悟者。支道琳师云。七地始见无生。弥天释道安师云。大乘初无漏惠称摩诃波若。即是七地。远师云。二乘未得无有。始於七地方能得也。[王*垂]法师云。三界诸结。七地初得无生。一时顿断。为菩萨见谛也。肇法师亦同小顿悟义。何者。即二谛是用。无二为体。二谛是筌。不二为之中。而六地以还有无不并无二之理。心未全一。故未悟理也。若七地以上有无双涉。始名理悟。释论第四十九卷云。舍有二种。一舍结行施。二舍结得道。此以舍结为舍。与第二舍结作因缘。至七地乃能舍结中代名德。执小顿悟者执此文。又十住论第一卷末初地不嗔。云是菩萨结未断故。多行善心少於瞋恨。今谓处文明七地方断。此文复说初地未断。龙树所说正自始之。此中难意。二乘三界结尽即齐七地。俱应理悟。文有二义。第一义。举结尽无为。无为无二。何说三人理无余翳。第二义。经曰下。证智无差。又曰下。证境无二。既下。结难也。

  ○演明渐第七

  理无阶差其实然矣。责令顿尽。义不然之。
  文有三义。一引经释譬。二举事况理。三引证答难也。箭譬智。的喻境。兽况人。河合法。即境智人河合法即境法也。三乘济缘起合兽河。鉴四济无为合箭的。然其下。结不一也。
  第二义。夫群下。举事况理。正使舍利之智富那之辨莫窥有崖之事。况无岸主玄之理一悟顿尽乎。远师云。非夫圣近善诱。孰窥其非。夫穷神冥应。孰岸其极也。
  第三义。书不下。引证答难。为学日益者。务欲进学益其日也。为道日损者。欲反无为弥损有为也。损之至于无损者。穷损有为而无不为。夫群生封深。不可顿舍阶级。渐遣以无遣。讫此答无为无二难也。经喻萤日者。即大品经习应品。日喻菩萨智。萤喻声闻智。此答者无差难。

  ○折几动第七

  七地法身进修三位。心智未寂故有微动。几者动之微者之也。上难差中引儒童时据大乘为难。其今未释故须更难。非别起也。判法身位。三家不同。第一。摄论云。地前卅心见思及习都尽。初地以上断迷理无明。故分证法身也。第二。梁时三大法师并云。八地为法身位。七地未合也。第三。什师肇师等并云。七地入法身位。心智寂灭。而云进修三位者。理未穷故。有进趣之功。若有进趣之功。动请未息。云何心智寂灭。故有几动也。
  文有三义。一引经释心智寂灭。二而后下。正难。三既以下。举文义结难也。法身以上入无为境者。六住已下以未全一。在有即舍空。在空即舍有。未能以平等真心有无双涉。七地以上二行俱寂。心不可以像得。故心智寂灭也。
  第二义。而后下。正难。既以取舍为情。心智未绝也。
  第三义。既以下。文义乖难定文乖殊致者。违经绝言之文。乖彼悟理之旨也。南喻暗进修三位也。谢康乐灵运弁宗述生师顿悟云。南为圣也。北为遇也。背北向南。非停北之谓。然向南可以至南。背北非是停北。非是停北故运可去矣。可以至南故悟可得矣。释惠观师执渐悟以会斯譬云。发出嵩洛。南形衡去山百里彷佛云岭路在嵩朝岑严游践。今发心而向南。九阶为彷佛。十住为见岑。大举为游践。若以足言之。向南而未至。以眼言之。即有见而未明。但弁宗者得其足以为五度度。况渐悟者取其眼以为波若之向南之行。而所取之义殊。犹不龟之能而所用之功异之也。

  ○演动寂第八

  法身大士体实相空。以智寂灭而形充八极。逾动逾寂。故曰动寂者之也。
  文有三义。一动寂无二。二道行下。明无相万行。三儒童下。明不住道也。经秤圣人无为而无不为者。大乘观空但见诸法唯空唯无。故曰无为也。无为观行不证因果。不舍生死。被万物功德曰藏。故无所不为也。无为故虽动而寂。无所不为故虽寂而动者。动静相即。如不起寂灭道场而现身七处八会。又身周十方而不离本土。即是二智方便。非二乘所见也。
  虽寂下。就二乘明同异。亦可以境为物。就境空明其同异。虽寂而动物莫能一者。智有应会之用。境即不尔。故物莫能一也。虽动而寂物莫二者。境空心寂体相无二。故云莫二也。若尔。七地已上如[穴/具]义。若论体冥。七地以上有方不生灭。故不得言若论用[穴/具]七地即能。故什师云。冥心真境即十地能冥。因其宜也。又注云。得无生法忍。即於法无取无得。心相永灭。故无所得也。
  物莫能二故下。结动静为无为相即也。若判惠者。四宗不同。一[王*垂]师云。六地以还名道惠。七地以上名道种惠。二。凭师云。初地至七地名道惠。八地名道种惠。三。亮师云。初地即能空有并照名道种惠。四。什师肇师等。七地名道种惠也。明地体不同。[王*垂]师以空惠为地体。诸功德为治地。乘一解一。行为地体。今意无相万行悉为地体也。七地习气尽。如舍利弗神力去花不能全者。注云。着与不着在心不在花。此分别心即是习气。既入七地是法身位。即花不着。故七地习气尽也。
  第二义。明无相万行。有二科。一心为行本。故先以二义释心无相。二明所起行损也。二义者。一就偏有偏无释心非有非无。有心即惑情。无心即偏无。偏无即是小乘灭心定也。岂可惑情偏无而标法身耶。
  二是以心不有。心不有下。就因缘有无释心非有非无。何者。凡行起非毕竟空也。注云。欲言其无万行斯修。万行斯修虽无而有。不可谓言无也。欲言其有无相无名。无相无名虽有而无。不可谓之有也。言有不乖无。言无不乖有。有无虽异。其致无二也。
  第二科。不有下。明无相行。有三双六句。因缘境界即是万行因之而起。故初两句冥二谛。故心无相也。不有故心相都灭。此句冥真之智。如不无。故理无不契。此句冥有之解也。理无不契下两句。明所起忘怀行也。所以应化下两句。明其并观。故注云。虽达法相而能不证。处有常修空。修空常万化也。经曰下。证上三双。义出有之。
  第三义。明不住道。有二科。一就空有行明不住道。二是以下。据为无为明不住道也。初有四阶。一。昔我下。举非。二。今以下。行有不住有。三。空行下。证空不住空。远师问。取证云何异。什师答。证欲令易解。故云取证。佛为须菩提说菩萨欲入三解脱门。先反愿不作证。今时学行时非是证时。如王子虽未有职。见小职位终不贪着。知当有大职。菩萨亦如是。四。然即下。就心行结不住道。故注云。冥空存德。彼我两济。济。成也。
  第二科。是以贤下。据为无为明不住。有四阶。一。引四经证成前义。所以重证者。上结难云文乖殊致。今云圣旨虚空殊文同弁。教虽万差所明理同。无以教异而异於理也。二。岂可下。简异二乘。二乘观空。以寂为寂。在有为有。以苦为苦也。三。菩萨下。正结有为无为不住道也。住尽不尽平等法门者。尽即涅盘。不尽即生死。以大悲故住於生死。以波若故住於涅盘。故云住平等法门也。不尽有为不住无为者。注云。有为虽伪。舍之大乘不成。无为虽实。住之惠心不明。是以菩萨不尽有为。故德无不就。不住无为。故道无不[雨/复]。此二无碍门。菩萨弘道之爱。佛事无方之所。由四转譬贬之苍颉。注云。迷者指东为西方也。

  ○折穷源第八

  此下四番明本始涅盘是众生所归之源。故云穷源者之也。前章明万行。今问所得果。文有二义。一。若行因人得。涅盘始有。有始有终。
  第二义。而终下。引经结难。若无始终。非复众生得涅盘也。

  ○演通古第九

  今於始有乃通於古。故云通古也。佛果有二。一实相中道果。二万行修成果。今言通古。是万行修成果。若论本始。中道果为本有。修成果为始有。文有三义。一明理圣无异。遣其本始之义。二。所以下。体理人法非三世。此义正是开善本有义也。三。然即下。正结非本非始义也。初有三段。初失至人唯圣人乎。总标圣人以万物为体。次。何即下。正明理圣无异。证非始有。理既本有。契理之圣宁可始终乎。后。天帝曰下。离境无智。即境而求智也。见缘为见佛者。离境无别智。故见缘即见佛。何者。若见十二因缘。为成佛之性。即是见法。若见成佛之法。即是见佛义也。此证理圣无异义也。
  第二义。体理人法明非三世。有三科。一。就人明非三世。二。经曰下。就法证其无边。三。以知下。归于无二。初有二段。初明三世智[戢-耳+(└/日)]玄几於未兆者。[戢-耳+(└/日)]。侧立反。聚也。易。不难也。[佥*殳]也。藏兵训也。物虽未有。理必玄有。可生之理而形体未现。谓之未兆者。未来也。可生理聚照未来。谓之[肯*戈]也。藏冥运於既化者。有物冥运入於过去。谓之既化。既化者。过去也。反化之理照过去。谓之藏。如总六合以镜心者。理照万象。如镜无心照物也。
  后段一去来虽照三世。体无异相。何者。上会万物以成己者。惑谓物有三世。佛亦宜然。故云一去来以成体而遍三世。故云古今通。始终同也。穷本极末莫与之二者。穷本即理始极有。不得两种涅盘。而体无二。故云莫二也。亦[穴/具]真有。两[穴/具]无异。故云莫二。浩然大均乃曰涅盘者。结言有在也。
  第二科。经曰下至无边以断两法。证其无边。即二经是也。
  第三科。以智下。遣得归于无二。
  第三义。然即下。结答无始终。初结物我无二。次结无始终。后。天曰以下。况上舍利弗嘿不答者。表理无久近也。

  ○折[孝-子+丁]得第九

  [孝-子+丁]。据也。引也。若众生得涅盘者。即征之得。城谓之[孝-子+丁]得也。
  文有二义。一作两关难。二结难。两关者。初关以昔难。今经云五阴都尽喻如灯灭。今日所云独在三有之外。具非众生得涅盘也。后关。果若有得下。以今疑昔也。
  第二义。结难。若不止五即不都尽。结后关。五若都尽者。结前关也。

  ○演玄得第十

  难家张两关以[孝-子+丁]得。今旨遣有所得心以辨正果。故云玄果之也。注云。菩萨空即是涅盘。玄得涅盘者但是果名。而今始显。非今始成。祇菩萨性空。今显性空中大道无二。得非始得。故云玄得。亦上云。通古是无所得中有所得。今云玄得。有所得中无所得也。
  文有三义。一立宗。二褒贬二且谈下辨无所得。三然即下总结此论大意。初有三段。初立宗遣情。夫真由离起。伪因着生也。着故有得离故无名者。此遣情谓。凡言得者。非有即是无。非无即是有。封此有无。即有所得。既离有无。即无有无之可得。故云着故有得。离故无名也。
  次段。是以下。明人法不相离则之言法。是以以真为法者。人亦同真。离有离无。以伪法者。人亦同伪。着有着无也。
  后段。子以下。丧贬同真伪者谁乎。子以着有着无故存得为得。吾离有离无故得在无得耳。
  第二义。且谈下。辨无所得。有三阶。一。就迷辨中则是理性。故云菩萨空即是涅盘。故不可离。即空而悟涅盘也。亦名本有。既云本有。得非始得。得者未得名之为得。若尔。谁独本非涅盘而今得也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