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续藏经
- 中国撰述
- 诸宗著述部
- 三论宗
- 肇论疏
肇论疏
三然即下。就法身波若明丈六即真。有三双六句。初两句立章门。心生於有心者。於尧即治天下。百姓皆托我有也。次明形非我出。故金流不燋。下两句别释也。此句法身即丈六。何者。至人推理任在。故世不然。为悉既在天而天。即在火为火。火岂能烧乎。心非我生故日用不懃者。波若即丈六。何者。圣人无心。以万物心为心。故几现不同。我体善生不劳我用。现非我现。用非我用。我无劳矣。故日用不懃也。云云自彼於我何有者。感应双结。何者。感虽云云。三千不同。论其应照。无异寂然之地。四所以下。结答有余难。智周结般若。形死结法身也。八极者。一东北仓明。二东方开明。三东南阳明。四南方暑明。五西南自门。六西方阊阖。七西北幽都。八北方寒门。是论八极也。益不可盈者。注而不满。论境生而智不增也。损不可亏者。酌而不竭。论境智而不智。释智周义。庄子云。益之而不加益也。损之而不加损。圣人之所保之也。宁可下。释法身形无义也。疠。役病。八方并天为九。云中逵。如云我今背病也。天冠。寺名也。
第二科而觌者下。非其难意。觌秉执规矩而拟大方者。以无规有规拟仪至人也。拔玄根於虚坏者。远法师云。世号知沈根可移之於冲根也。
○折征出第二
尔雅曰。贤士隐山。王征犹验也。明也者。征之令出也。又一成者之也。今所明涅盘。出有无外。征召有无之内也。开宗中云。涅盘独申有无之表。今难此意。文有二义。一明有无二法摄一切法磬无不尽。何处有有无之。若有妙道字。二而论下。正设难也。
夫浑源判创万有参分者。浑。下昆反。水原流浑周一貌也。据说而言有大易大初大始太素者。未见气也。总气形质三而名混沦。混沦者。万物浑原而未相离也。视之不见听之不闻修之不得也。易曰。有易大[示*通]是其二仪。太极亦云太一。亦云无一。一即太极。二而二仪。如无秤取其有之所极谓之太极也。清者上为天。浊者疑为地。流为江海。结为岳。受天地清气为天。欲云创判也。参分者。随参也。亦三也。三文世既立。万有参分。此言无者只是偏无。极似粗泪而难宗降於主。其宜然矣。化母所育者。言道所出物即非有也。幽即鬼道。显即人事。恢。大也。诡。居为反。诈一青。谪。古穴反。小也。怪。古怀反。异也。正是连字成训也。凡物事太者可怪曰恢诡。小者可怪曰谪怪者之矣也。
经曰下。引证涅盘为数灭无为。
第二义。正设难。有三段。初领上语。次请穷下。正作有无两关。后总而下。结也。总而括者。上云有无二法摄一切法故。总括诸法莫出有无也。即而究之者。结虽妙非无等也。而曰下。双唱六解。
○演超境第二
问家道理不过有无。今明出有无外。故云超境也。此义明佛果二谛摄不摄。略出四解。第一。光宅云。相成招果。不即空不异空。故即体虚。假真解感果。体不即空。不即空故实而非假。但妙有真常。非二谛摄。至如三无为。龟毛兔角等。此非俗有。何即空。第二。庄严云。名相假有。此四义中得云佛果。名相有而不之假。故非二谛。第三。开善云。佛果是相续假。是相待假。既云二假。非俗如何。但有粗妙耳。第四。埵法师云。妙绝於有无之域。玄越於名数之表。故佛非二谛。今明二谛。自有四阶。然二谛之名非至极之体。但弁法相非有非无。故先破执然后显示中道。故借名显相以表之。四阶者。一有无二谛。二因缘二谛。三生死涅盘相对二谛。四佛果二谛也。有无二谛者。亦名偏有偏无对凡性心所谓二谛。何者。假名众生有名用体。名为俗谛。名用体空。名为真谛。因缘二谛者。对於圣心所明二谛。因缘和合假名众生。万法相假名为俗谛。因缘无处本自不生。名为真谛。相待二谛者。生死有无名为俗谛。佛果涅盘名真谛。何者。俗是俗情。凡是有无。万法阶是倒情也所作。故名俗谛。佛果涅盘永绝有无。超出生死。今对生死为俗。涅盘名真谛也。就佛果明二谛者。广修万行得佛菩提。行因得果是因缘果。名为俗谛。佛果万德一圆。一相无相。因果相绝。名第一义谛。凡言因缘即有四种。一和合因缘。二相续因缘。三相待因缘。四境智因缘。是故从此因缘生法皆名世谛。因缘无当即无所得第一义谛。故此佛果二谛所摄。中论偈云。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无。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此四种二谛配四论者。第三第四二即涅盘无知所申之理。第一第二两阶二谛即不迁.不真所明理也。文有三义。一述难。二何即下。释难家有无义。三论称下。申宗。初述难者。有无之数法无不该者。如难家云。经曰下。证俗谛有无也。
第二义。何即下。述释有有无。有无所以称有者。即释有者有於无句也。无有所以称无者。即释无者无於有句也。然即下。重释有无假。其犹高下相倾。未足拟其幽玄涅盘。故成论破云。如虎吟子。若急即伤。若缓即失。过犹不知。二俱有过。若定说无是为过。若定说有是咎不知。故经云应舍二边也。
第三义。论秤下。第三真谛更申上宗出有无意。此忘言绝域。岂有一有而可称乎。故旧云。肇师义唯真无俗。正谓此矣。第四阶佛果二谛。即涅盘.无知两论释其义也。经曰下。释所引三无为也。数缘无为。明其非有非无。故即无相无为也。
○折几玄第三
支道琳师物有玄几论云。物有几玄於未兆。易云。玄几者。物动之微。吉之先出也。注解背无向有有而未见。又几谓几开。制动之王者之也。若论内义。是可生理。言几玄者。是[穴/俱]嘿无所有而有可生理者。为当以有无得。为当离有无得。文有二义。第一义。蹈即离两关。难其得义。第二义。然后下。牒论所明理。以圣不虚反。仍请闻妙旨也。云不出有无不在有无者。超境可云借出以云即不在义。又云岂曰有无外而可秤哉者。即不出义。
○演妙存第四
涅盘之道不在有无而不出有无。然即[穴/俱]真妙道存乎即真。故曰妙存也。
文有二义。一正难。遣其闻义。二净名下。正说[穴/俱]义也。正中有三段。初遣名相。理即可说。次经曰下。引经证理无相。遣其闻义。后虽然下。心戒听。无心而受无听而听者。书云。大士受道以神。中士受道以心。下士受道以耳之。以神听者通无生。以心听者知内情。以耳听者闻外声也。注云。无说岂曰不言。谓能无其所说也。无闻岂曰无听。谓能无所闻也。无其所说。故终日说而未尝说。无其所闻。故终日闻而未尝闻也。吾当以下述言许答也。
第二正说[穴/俱]义。有二科。一依经立宗。二然即下。正弁[穴/俱]义也。立宗者。净名曰。不离烦恼而得涅盘。就烦恼法明不出不在。注释烦恼真性即是涅盘。惠力强者观烦恼性即入涅盘。不待断而入也。又不出魔界而入佛界。就邪法立不出不在。注释佛性魔性本不殊。为舍邪而正乎。此即明理不殊。故是不出不在义也。
第二科然即下。正弁[穴/俱]义。招提判经文唯说同无生。如实际无正明文广说[穴/俱]义。若如惠仰经说。亦非[穴/俱]非不[穴/俱]。此止有言也。今先出异解。开善云。心法本无。今乃始有。此心研修。[穴/俱]彼万物之真谛。心是有法。境是真谛。心[穴/俱]真谛境。境无境相。智无智相。境智无二即[穴/俱]真无相。而云唯智是照。境即[穴/俱]会也。约用冥明不出不在。后然即下。遣能所泯境智也。然即玄道在乎妙悟者。初就体冥。此中有两种四句。结二句并十句也。初四句弁[穴/俱]齐即义。言玄道者。即迷弁中。以其未显谓之玄道。解悟此理妙於迷昧。故云妙悟。迷时中道於今即显。迷中在解。谓之为存。一句也。
妙悟在於即真者。妙悟之智体自成真。非别有真。以智即真也。今谓即义有二。一两物相即。二举体成真为即也。如开善义。善心[穴/俱]境。不即成真者反难开善二谛相即义。俗亦不应举体成真。若俗举体成真者。今亦心法反成中境。此复何妙。若犹不许。即非大道。无二句也。
即真即有无齐观者。体即成真。真即中道。中道即有无齐观。观者异於万法中道。故云观。三句也。
齐观即彼己莫二者。上云齐观即如。有智惠能齐前境。故释之。彼即境也。己即智也。理无有无之相。观无彼己之解。故注云。观生於缘。离缘故无观。可谓[穴/俱]中观。亦名平等观。亦名第一义观。亦名中道观。亦名即体观。四句也。
所以下四句。证成前义。天地与我同根者。无二中道为根。万物与我一体者。以是非为一体。此二句也。故注云。第一道理无不极乎。若虚空无升降之殊也。同即非复有无者。同亦二义。一两物不异为同。二举体反成为同。如十迕金融成一圆。既同此理。体非有无。三句也。异即乖於会通者。若我与理异。乖於中道会通之义。四句也。
所以下两句。就体[穴/俱]结不出不在以答问也。同非有无即不在矣。异乖会通即不出矣。次段就用[穴/俱]弁不出不在。二谛为用[穴/俱]。此二谛即是用[穴/俱]。如两物相即为即。若就用[穴/俱]论相即义。亦不当四句。一亦不即。异亦不即。即亦不即。离亦不即也。就此有四阶。一总标[穴/俱]会。夫至人虚心[穴/俱]照理无不统者也。二从怀六合至其神岂虚明。照俗[穴/俱]有即异物[穴/俱]也。天地四方为六合。圣照无尽。谓言有余照俗也。方寸者心也。虚心照物智。其心常虚也。[穴/俱]有也。三从至能妙契自然。照真[穴/俱]空也。隐而未明谓之玄根。为万物本谓之立根。为学之本谓之玄道。今即显出谓之拔也。物虽群动而照即空。谓之静心照真也。天地之平。道德之极。圣人所休。谓之恬惔。言不着也。圣人神静为天地鉴。谓之渊嘿也。理无人作。故曰自然。[穴/俱]契无二。谓之妙契[穴/俱]空也。有言肇师是有所得义。既有渊嘿之解。有所契自然。岂非有所得乎。今谓不然。可二义释。若论体[穴/俱]。久绝能所是无所得。论其用[穴/俱]。境智相会是有所得。有所得无所得归于无二。即大无所得也。四所以下。就用[穴/俱]结不出不在以答问也。处有不有居无不无者。[穴/俱]俗而不为俗。契真而不为真也。居无不无故於无处有者。释上非真也。居有不有故於有处无者。释上非俗也。始注云。在有不舍无。在无不舍有。处有常修空。修空当万化也。引一本证上不出不在。居无不无故能不出於有不无於无故者。此明居无不出有也。处有不有故能不出於无不有於有故者。此明居有不出无也。处於有无而不在有无者。此句双结不在也。若言处於有无而不在有无者。即可对语不在有无而不出有无。上已明不出。故此句阙也。
后段泯境智。今言不出不在。如有境智以遣境智归于无二。正是开善[窅/大]无相义。法无有无之相。圣无有无之智者。境无境相。智无智相也。圣无有无之智无心於内者。智相绝於内也。法无有无之相即无数於外者。境用相绝於外也。於外无数於内无心者。遣内外也。此彼寂灭物我[穴/俱]一者。境智泯能所。一归于无二。故注云。观生於缘。离缘故无观也。泊尔无朕乃曰涅盘者。指言有在也。理既如此。岂可征在有无而可责出有无耶。
○折难差第四
上已明果。此下四折难三乘行。理既无二。悟不应异。故曰难差也。
文有三义。一就理领宗。六境者。六尘也。穷理尽性者。穷万物理。尽心神性。
第二义。放光曰下。就行作两关难。初就小乘难三乘差别。次就大乘明三位不同也。初获无生者。肇师执小顿悟。七地始悟无生。又三乘得道有声闻义。第三义答。涅盘一也下。双结两难。众经殊言何以取正。
○演弁差第五
理虽无二。约理教悟异。故曰弁差也。
文有三义。一述经意。二而难下答。三夫以下结答也。大道无二。而随根性於一说三。然其所证无为无二也。法流汉地贤者不少。今言盛者。支道林.竺僧弼.竺法汰.释道安.鸠摩罗什等。皆无三六说。唯竺道生执大顿悟云。无量三乘有因三乘。肇师.[王*垂]师等执小顿悟。非但无小行得道。其登地以上六地以还亦非真理。即不言有菩萨而无声闻也。开善曾用此义。会稽东山寺名法花山寺。从此出於兴皇寺讲导有声闻义。上入堂言业靳都亭头。业靳者谓语事也。都亭契头有寺名灵喜寺。开善曾在彼寺道有声闻。与学士论志。上虽不在彼而云知其事尔者也。明三乘同观义。都喜宾奉法要云。二乘着无以舍有。大乘同志以即真。此明同观义。远法师执异观为问。什师以同观为答。即同观之说与肇师不异也。而不迁论云。声闻闻无常以成道。缘觉觉缘离以悟真者。此是从诠为言也。但乐小功德。厌畏生死。即为声闻。乐独善寂。少多济物。即为缘觉。志安生死。不求自出。名为菩萨。即七地以上过於二乘。此不须论。今六地以下与三乘同。同尔许空智断见思义尽。俱出火宅。更不受三界。出火宅义也。故释论云。罗汉出三界。於净土中闻法花经。具足佛道。此明罗汉生中间净土也。於义必须中间出者。二乘改小学大多用其功。若上受变易。都无声教受悟。良难报身亲承质也。
第二义正答难。此中但答三乘差难三位不同问。第八章中自当释也。此以人三三无为非无为有三者。以人约法故有三无为也。放光曰下。引证及譬。文可解。如来结习都尽声闻结习未尽者。什师实相论云。大乘中论结有二。一凡夫结使三界所系。二诸菩萨闻法实相义。三界结使唯有甚深佛法爱慢无明等等细微之结受法身也。深着佛身不借身命也。无明者。於深法中不能达通也。慢者。得是深法不在无生忍。或起高心。我於凡夫闻殊异之法。以人不识。此言残气。是残气不生三界。唯受法身教化。众生具足佛道也。譬释可见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