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论疏

续藏经 肇论疏
 晋 惠达撰

  肇论疏目次

卷上
涅盘无名论义记上
  表上秦主姚兴  演开宗第一  折窍体第一  演位体第二  折征出第二  演超境第三  折几玄第三  演妙存第四  折难差第四  演辨差第五  折责异第五  演会异第六  折诘渐第六  演明渐第七  折几动第七  演动寂第八  折穷源第八  演通古第九  折考得第九  演玄得第十

  不真空论

卷中
般若无知论义私记下
  辩体相第一  般若翻不翻第二  般若无知第三  释文第四(有九问答)

  隐士刘遗民书问无知论  肇法师答刘隐士书  物不迁论

  肇论疏目次(终)

  

  肇论疏卷上

  目有余无余泥曰止取无余。又道行译音。泥洹是无为灭度。泥曰是灭讫尽也。古净名法供养品云佛般泥洹曰。今经云诸佛灭度。正谓无余为泥曰。放光经云。泥洹泥曰此二名间出也。
  表上秦王姚主者。姚。舜姓也。造论后作序奉上秦王姚主也。表是表送於王也。序有七义。一叹王德。二涅盘下叹所述涅盘。三肇以下自谦。四而陛下叹王论。五能圣下依王论作论。六论未下出异义。七今演下结作论奉上也。
  初叹王德者。末代述涅盘论疏释僧肇者。安师传云。自魏晋沙门依师为姓。故姓各不同。而法师以为大师之本莫尊卑释迦。乃以释命氏。后得增一阿含。果称四河入海无复河名。四姓以为沙门皆称释种。既悬与经符。遂为永息之。涅盘泥洹泥曰。即此论云楚夏(中花州曰夏。南越都曰楚)不同而涅盘音正(观师大亮师亦述此义也)。然须真天子问经云。於泥洹行不盘泥洹。於泥曰行不盘泥曰。招提意。泥洹通。作必有所依。故佛灭度后造论必先归敬三宝也。今肇师依王作论传行於世。是以先陈王德。有三科。一引古。二正叹。三证今也。
  先今引古言而不用。言叹者。将叹大人不敢专輙。故依古人成言以冠章首也。老子云。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侯王得一以为天下镇。而今云三者为明三文故也。既述古言。释此一义。三解不同。王弼云。一数之始。物之极也。各是一物之所以为主。故外篇天地云。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形也。郭象释云。一两有之初至妙者也。一之所起起於至一。非起於无也。河上公云。一。无也。道之子也。果简文序云。一。空也。木有木空名有名空。故舛通自生者之也。若论内义。即是因缘无住为一也。
  第二科伏惟下正叹。有四双八句。伏惟陛下者。此是总句。汉杂事云。汉有天下号也。天下号曰皇帝。自称曰朕。臣称之曰陛下。蔡邕曰。天子尊贵。不敢斥言。故呼陛下。近类足下。初两双四句叹体用及境智。后两双四句叹知机及作论也。睿哲钦明。道与神会。此二句叹体用。睿哲钦明此句叹体(系词云。古之聪明德圣人常睿知武有此六不衰之也)。睿。圣也彻也。喆者哲字。
  (丁列反智)钦(敬也。美也。亦大貌也。亦想也)。道与神会此句叹用也。道谓所修道品。与心神契会无二也。神(神也引。神所反。无所不在。不可以方测知。故曰神也。亦幽明不测谓之神之也)妙契环中。理无不统者。此二句第二双。此二句举境叹智。环中为境。妙契是智(庄子云。是非反覆相寻无穷。故谓之环中。环中空矣。今以是非为环。而得其中者。无是非者)。若论内义。非环中空为中。若以环中空虚为中者。空有异体也。上二句明所修道品与心神无二。此二句明所修道与境无二也。是非为环。无是非为中。环即俗。中即是真。言妙契真俗也。既会真俗。环无不会。故云理无不统也。亦可上句为真。下句为俗也。
  游刃万机下后两双四句。叹知机及作论。此句正叹照机之智。游刃万机者。庄子养生云。庖丁为文惠君解牛而刀刃若新发。於所用之刀十九年。所解数千矣。形彼节者有间。刀刃无享。入有间。怪怪必有余地。以喻知机养生全之也。弘道终日。此句明不癈道。终日万即而不癈道也。依被仓生。垂文作则者。第二双。正叹作论。依被仓生。此句明所为圣人之德。衣被万物与依附也。所以加也。衣音於被反。被扶之也。仓生者。兵府为库。谷府为仓。仓。藏也。释论云。谷仓喻身也。行者身业因缘结实入仓。因缘熟便得人身。仓中麻麦等即是身中种种不净也。农夫开仓即见种种子异。如惠眼开见身仓不净也。腹藏谷谓之仓生也。垂文作则。此句正明作论。手自作文为垂也。为后世轨是作则义也。
  第三科。域中下证今。正结叹王德也。四大谓通天地有此四。言大者。万物虽富莫大天地。故火劫烧燃天地创判。天地既分中有其人。人中之大莫过王。故云三大也。道为通生万物。故是最大。故云域中有四大也。道域异者。王弼云。凡物名有秤。无非其极。言道无有。一有所由。所由然后谓之道。然则道是秤之大。不若无秤之大也。无名不可得而称谓之。域。域限也。居封也。若论内义。此四皆在毕竟空中。无住为本。故言域中有四大也。此云一者。数之一也。
  第二义叹涅盘理。有二科。一叹用。二眇莽下叹体。此云涅盘道者。果地涅盘为道也。道与神会之道。以所修道品为道也。弘道终日之道。凡是因果境智有无等为道也。三乘之所归者。举行叹理。可二义释。一云三乘虽殊皆归一乘道。一云三乘皆证无为。无为无二故云所归也。方等之渊府者。举教叹理。渊是水之深处。众鱼之所聚也。府。椋也。财贿之所藏也。亦为官所聚居曰府也。亦二义释。一云行因教起。果从行立。故云聚会处也。一云教中明果地万德。故云渊府也。二叹体。眇莽者。目远望目眇。目无精曰[瞄-田+奔]。远法师云。眇[瞄-田+奔]无明。犹促夜之有旦。似寐而不觉也。庄子云。眇[瞄-田+奔]。[尸@羊]碎之谓也。乘群碎驰万物。故能出处常通而无滞狭之地。视之不见形曰夷。听之不闻响曰希。然即眇[瞄-田+奔]希夷。明境智绝也。此云域者。以有为之域异上毕竟空域。即是有无两域义。幽致虚玄者。言心行灭也。
  第三义自谦。有二科。一出受学处。二余下明自谦。就受学处有三段。初明自庆。次出受学处。后明所受学谓也。
  猥蒙国恩者。明其自庆。此句庆被王命。猥之言再。一命出家。二命生肇睿等与什师助定经论。故云再蒙也。
  闲居学肆者。此句庆预学徒。郑玄云。敷陈孝理必处讲堂。两人侍以还谓之闲居。三人侍谓之居茵也。王肃云。曾子独侍。闲而陈孝。故云闲居。居。处也。
  次。在什公门下。正出受学处。十有余载者。夏年曰岁。岁。起也。起。限也。殷年曰载。载谓生载物也。周岁曰年。年。进也。孰新而进也。今在什门下。以虚衿得实。故云载也。
  后虽众经殊致下。明所受学。理言殊致者。明经旨不一也。胜趣非一者。般若无相。法花同归。各是胜趣。如云诸经之王也。虽胜趣非一。而宗学者涅盘是也。第二科。但肇才下自谦。有三段。初自谦。次明造论之由。后叹师背世也。才暗识短者。才。能也。识谓宿彼修习智也。诲。教也喻也。犹怀漠漠。玉篇云。漠漠。犹成就之貌也。又定也。静寂也。泊也。静安之貌也。言才暗识短。一无所获也。
  次愚竭不已下。出造论之渐。今於师边竭愚未尽。而义宗有本。亦如似有解。然未示高名胜建先兴之处。故自未决也。后不幸以下。叹师背世。若在什师。敢有是非决处。师既背世。谘参无所也。远生下句。以依王论輙拟十翼翊也。
  第四义叹王论。有二科。一叹王论。二自非下教同大士。正叹中有三段。初明体用者不害言声。次明论宗。后结明无相也。
  圣德不孤者。论语云。德不孤必有邻。又文言曰。坤释第爻云。君子解以直内。义以方外。敬义立而德不孤之也。言陛下与什师德邻。故云不孤也。
  目击道存者。庄子云。见所见而来。闻所闻而去。仲尼云。若夫人者。目击而道存。目裁往而达心也。子路曰。孔子欲见子雪也久矣。今见之而不可言何。仲尼曰。若夫人者。目击而道存。不可以容声矣。自裁士意已达故之也。
  次故能下明论宗。传云。秦王姚兴。道味玄深。游心佛法。托志大乘。乃着通三世论。永定因果。王公下并服厥风。其中当山公显。安城侯嵩。作信业缘预众次矣之也。振理敷於教。谓之振玄风。亦可佛教为玄风也。夫建立生死皆因爱欲。爱欲既亡生死永绝。名为涅盘也。
  潜神玄汉者。易云。潜龙勿用。言圣人即拟无名。无名之圣。圣未有功。迹非所拟知也。潜。深也。泛也。藏也。上也。思也。察发之也。玄者[穴/俱]嘿无有也。
  虚空合其德者。生死无所有为涅盘。如万物无所有为虚空。故云合德也。后既名涅盘下。结无相。如文可见也。
  第二科。自非道参下。同大士。有三段。初举二大士合王。次现得度悟。后明来世轨也。
  为法城堑者。文殊为释迦祖师。今为弟子。相成教法。如妨非为城水流无罪土为堑也。大教卷致更显。明释迦法灭。弥勒出世。更显是也。
  次寻玩下明现得悟也岂直下明来世轨也。
  第五义依王论作论。有二科。一造论所由。二輙作下正出所作论也。造论所由有三段。初就理教明所由。次就愚智二人明所由。后引类作论也。理教者。圣旨幽玄。此句明王论之理深也。理微言约。此句明理上之教昧也。次不可以下。就愚智二人明所由也。先进高士即是智人。言提即是愚人。离骚云。焉呼小子。未知臧否。[这-言+非]面命之。言提耳讽谏为要也。
  后庶拟下。引类作论之意。十翼者。一解云。一曰彖。彖折也。次折卦中诸义。二曰象。象以法象为义。尽卦所拟法即谓之为象。三文言。四系辞。五况卦。六序卦。七杂卦。唯有七。多而谓十。祖者。以仲尼之七成先圣之三。三者伏羲卦。文王卦辞。元亨利贞是也。周文辞。初九潜龙勿用是也。十名生於仲尼。故云十翼之也。
  岂贪丰文图以弘显幽旨者。结造论之由也。
  第二科。輙作下正出所作论。有三段。对上三段。从初至托证成喻。对上理教。明作论。次仰述下至远当。对上曰如人述论也。神心者。大王神心也。今穷究心虑。未足远当。后聊以拟仪下对上引类结所作论也。玄门者。老子云。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庄子云。入出而不见其形。谓之天门。门有四义。一教为理门。以教诠理。二境为智门。因境生智。三权为实门。开方便门示真实相。四三解脱为涅盘门。亦如十地为佛果门也。玄是[穴/俱]嘿绝相之理。门是遍生不壅之义也。
  第六义弹异家。有二科。一述王论。二实如下明损益肇师辞也。述王论有三段。初出异解云云。
  次吾当下就情弹。后依理破也。就情弹者。王论云。殊太径庭。逍遥云。肩吾问於连舛曰。吾闻实於接与。大而无当。往而不反。吾惊怖焉。太有径庭。不近人情。而其言谓何哉。[廿/狼]姑射山有神人居焉。肥[虍-七+(土/用)]若氷雪。淖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立以抂而不信也。言圣人抚机未贪。即如射香燃之时也。而惑者不得信。谓径庭直往不付人情者也。
  后若无圣人知无者谁。正是依理破也。
  第二科。实如明语下。肇师对上明损益。有三段。亦对上三段。初依随顺释对上异家。次违情明损对就情弹。后顺随明益对依随破也。
  怳惚窈[穴/俱]其中有精者。老子云。怳乎惚乎其中有精。东宫云。无象而为象。以怳惚为致也。窈[穴/俱]者。理之深远无极难见貌也。注云。窈[穴/俱]者可无也。其中有精。精。此举外说者。心反[穴/俱]极。穷理尽性是谓之精。是以东宫云。异於大虚谓之而况内理教也。
  次顷诸学士下。违情明损。躇踌。行不进之貌。怏怏。心不服之状也。
  后幸遇下。顺随明益也。叩关之畴者。睿师大品序云。究摩罗什师。惠心风悟。遗风振响。秦王扣其虚关。匠伯陈其渊致。末法中兴将始於此之也。
  蔚蹬玄室者。远师云。名冠入室。迹并绝尘也。贤人为升堂。圣人为入室是也。蔚。於贵反。草木盛貌也。支道林与高丽道人书云。炳蔚中士。既其日立曜也。徐广云。室。实也。物实其中。法轮再转者。教譬法轮。以三义释。一调伏众生。如王金轮能伏四方。二灭烦恼贼。如王金轮勇凶恶人。三转下成上。如王轮自下升上也。若论轮体。境智悉为轮体。转者如说而行谓之轮。以释迦为二。故云再也。云映者。远法师云。至道映於当年。
  第七义总结作论。有三科。一今演论下明论宗。第二科。疾扶下明取舍。今不取廓然无圣。唯取至人。排於方外也。第三科。条牒下奉上也。如左者。我之所谓如下所云。左。下也。承御法也。奉也。从也。传也。

  ○演开宗第一

  十演九折。正辨论体。即是十释九难。故远法师云。九折三难也。演。广也。弘也。近也。亦水门也。非渐出曰演。今渐开宗故云演也。折是屈折义。亦弃财之言。亦曲也。折之以取中之。更折以成偏。故睿法师中论序云。折之以中道之也。
  开宗大意言趣难像。是以先述什师三粗佛见文意。庐山远法师问曰。佛於法身中为菩萨说法。法身菩萨乃能见。如此即有四大五根。与色身有何差别。又经云。法身无来无去。无有起灭。与泥洹同像。云何可见而复讲说经。什师答曰。佛法身者同於变化。即四大五根。然经云。法身有三种。一者法身实相无来无去。同於泥洹无为无作。二者妙行法性身。真为法身。犹如日视遍法界光明。悉照无量国土。说法音声当周十方。十地菩萨乃得闻法。三者从是法身方便化现。随众生类若干差别。同若日光。如首楞严经。灯明佛寿七百阿僧祇。即是释迦无有异也。今谓开宗之意。正辨妙行法性生身之涅盘。此妙行生身佛无来无去。即是法身实相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