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论疏

  开宗有四义。一依名释义。即玄义中第二简名也。二余尝下。正辨涅盘无名义。即玄义中第三无名也。三经曰下。引经论释义。四然则下。经用也。以所申经。目能说人。故云无名曰也。
  依名释义有二科。一释涅盘名义。二明余无余也。释名者。翻为灭度。亦名无为是也。释义者。无为取於虚无寂漠之义。虚者虚心。无者无形。智灭为寂。安静为漠。斯即虚心无形智灭安静者。是释妙无义也。妙绝有为者。释其非有。亦无三相所为。故言妙绝有为也。灭度亦是妙无。大患为果。四流为因。因果累尽也。四流。欲流.有流.见流.无明流。斯即以永灭释灭。以超度义如是。光宅云。灭则重无。度则系有。义通人法也。
  斯盖下。举譬双释无为灭度义也。
  镜像之所归者。举用释义。绝秤之幽宅者。就体释绝相也。以体用二义释譬。一者体云毕竟空。谓如镜也。像即生死。故经云。如镜中像也。何者。理本清净。净如明镜。以初无明心。迷毕竟空。起业涅盘。构造生死。业风既息。即心无为。心既无为。超度三有。如波自息为清净水也。问。若尔。水清始出。答。清水动波。风息归清。然水动成浊。无别本清。若浊清并有。堕真宗义也。二者如镜中像。来无所出。去无所至。内合亦尔。三界火宅八苦烧燃。今此火宅本自不燃。今得涅盘亦无灭相。如镜像无去来相也。斯即言灭度者。言其非是灭。非谓是灭度。言无为者。言其非是有。非谓是无为。名无得物之功。物无当名之实。相名实无当。归于绝宅也。
  第二科。明余无余。此即略标感应义也。良是出处之异名应物之假名。易云。君子之道出处语嘿不违其中。其迹虽异。道同即应。故云。居而龙见渊。嘿而雷声虚。桑注云。出即天子。处即人民。俱以[券-刀+(恭-共)]然而自得。非为而得之也。今义亦尔。本迹虽殊。有余无余俱是假号。何即本迹虽异。同无名相。假名相说。故远师云。玄不同方。迹绝两[穴/俱]。今明三义。一俱就迹明余无余。二就法身妙有妙无弁余无余。三本迹合论。此云出即有余。处即无余也。经论说假有三种三假。一因成假。相续相待。此直论万法相假而成。不关此中也。大品说三假。一法假。二受假。三名假。所以说此三假者。佛命善吉转教自陈其意云。般若洞达无相。则无菩萨可教。亦无般若可说。云何教菩萨使其行波若耶。佛答。波若但有名字。菩萨亦但有名字。是名字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所言菩萨行般若者。但是三假施设耳。上云所归幽宅。从用归体。今余无余。从体起用。用不自用。由体故用。体不自体。由用故体。体用虽殊归于无二。亦可出入相对也。
  第二义。正辨涅盘无名。上依名释义正释妙无。此中兼辨妙有。有二科。一无形相故心行灭。二然即下举人证。初科有三段。初明心相多忘。次以虚空譬无三世。后辨异虚空也。寂寥空旷四字。明无形相也。微妙无相四字。证心行灭也。
  次超群有下。以虚空譬至人。形容永超生死。故云超也。
  非明亦非暗下。故云幽升也。欲譬其相久又同虚空也。
  随之下三句。明非三世。次一句。明无三相也。随之不见。故无过去。迎之不见。故无未来。六趣不摄。故无现在也。力负者。三相也。庄子云。无力之力莫大於变化。而凡人不知。将思深藏难至深至。同而无敢禁其化变者。故藏而有之者不能制其遁。无藏而任化者变不能变。故云力负无以化其体也。
  后漠漭下辨异。虚空漠漭无为若亡。恍忽无形若在。五目即五眼也。分耳为二。谓天与人也。[穴/俱][穴/俱]窈窈。谁见谁哓。庄子云。视乎无色[穴/俱][穴/俱]。听乎无声窈窈。[穴/俱][穴/俱]之中独见晓焉。无声中独闻和焉。窈。深也。弥沦者。即毕竟空。深之又深。穷其原也。靡所不在者。遍在诸物义也。东廓子问庄子曰。道恶乎在。答无所不在。东廓子曰。斯而可。庄子曰任蝼蚁。曰何其下。曰在瓦壁。何其俞甚乎。曰在屎溺。东廓子不应。庄子云。夫子之问也。问不及质也。无为无处而问所在。故不及质之也。斯即形名绝。心知灭。见闻亡。而云不无其道。可谓出有无之外矣。
  第二科。然下举人证。上直弁法相。言相两绝。今举人法而证也。法者言智有无四法也。凡欲立言谈理。莫过此四。言即失绝言。知即反心灭。此云之者是至义也。言知论用。有无就体也。次举四人证。故寄至极於四圣。表理绝相也。斯乃有言於无言未若无言於无言。所以杜口而雨花也。
  释迦掩室於摩竭者。释论第七卷云。佛得道后五十七日寂不说法。自言我法甚深难解。一切众生缚着世法无能解者。不如嘿嘿然入涅盘也。杜口者。净名经入不二法门品。众圣菩萨问维摩。维摩默然不答也。是唱无说者。佛命善吉传教。自陈其意云。般若洞达无相。无菩萨可教。亦无般若可说。云何使其行耶。佛答。般若但有名字。菩萨但有名字。此名字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但三假施设耳。绝视听而雨花者。散花品云。帝释及四天王作是念。时遍於虚空中化成花台。须菩提心念。是所散花从心树生。非树生花。释帝桓因语须菩提。是花非生花。亦非意生花。须菩提言憍尸迦非。但是花不生。色色不生。乃至波若亦不生。又不坏假名而说诸法。所以明花不生者。上幻听品云。众生如幻。听法者亦如幻。众生如化。听法者亦如化。乃至涅盘亦如幻如梦。是幻梦涅盘不二别。如是人无闻无听无知无证。欲证此义。故以散花品证无生无说也。所以须嘿者。言意是有所言所意者。即故求之於言意之表。无意之城即是语嘿两教也。上以言表无相。是立教之本意。今以无言表无相。是嘿教之诠理。语嘿虽殊。所表无二也。今明涅盘。非但遣其有言有名。若以无言为无名。无名即为名。然即名与无名相与而有。相与而无。兴言即[穴/俱]。癈言即寂。寂与不寂归乎无极。上即举法明无相。下即举人证无言。此是人法相对。亦语嘿相对也。
  斯盖下。排于上士。何者。上士受道以神。中士受道以知。下士受道以耳故。
  第三义引经证。释所以绝。即有三科。一引经证。上云无形故心行灭。及虚空喻义。文云证者。谓证得之证也。
  第二科。论曰下以论释经也。中论涅盘品云。若涅盘是有。不应名无不受。若无是涅盘。云何名不受。是故知涅盘。非有亦非无也。
  第三科。果有下双释经论意。此中先立有章门。何者下正释。释之中。初三双六句。就体释有无。次两双四句。约用弁非有无也。本是推扸义。本末有境乃得涅盘。既得涅盘五阴永灭。故不可言有。即是有之所无。无有物也。推之无乡而妙智不竭。故不可言无。即是无之所有。又万德炳然。此一双两句释义也。
  幽灵不竭抱一湛然。傅释上句。是妙有也。五阴永灭万累都损。遂释上句。是妙无也。此一双两句释妙有妙无也。万累都损故与道通洞。明物空智空。结不一不异也。
  神而无功常存下两双四句。约用弁。此句正弁智用也。道通洞故冲而不改。此句举物空以结智用也。冲。虚也。深也。清也。下两句结智用非有无之。庄子注云。未曾有谢生於自然者。而必欣赖於针名。故理至即迹灭。以至理为一神而无功者也。体故有用。用故有体。体用虽殊。归乎无二也。第四义结修成用。有三科。一从初至伯焉而泰。结境智相绝也。暨。其冀反。训至也。泊。依也。舟所依处也。
  第二科。九流下结。其初用四禅四空欲界为九流。又九流者。外书有六家九流。一阴阳家。四时之顺不可失。二儒家。于初之有不可失。三墨家。弹本节用不可癈。四法家。君臣亦不可改。五名家。正名实不可不察。六道家。七纵横家。即上诳而弃其信。八杂家。兼儒墨而无不贯。九农家。劝耕桑足求食之业。所谓九流之哉矣。
  第三科。斯乃下。戒劝也。希夷之境太玄之乡者。劝道必也此也。而欲下。戒勿恶取空也。搒。方莽反。之方域谓毕竟空为方域。境也。神道谓体毕竟空之智也。

  ○折窍体第一

  窍。实也。亦研窍也。汉书陈平传云。稻麦食其没。又衔辙云。甲之剥。其曰实。窍。定实也。
  此中难意。上开宗中有四义。第一依名释义中余无余义作难也。什师论云。此妙行生身佛有二种。一常住法身如虚空等。第二十住菩萨得神通未作佛时具足佛十力等。以大智力广度众生不作佛。如普贤文殊等名为佛。名寿量佛。此中两难。初就学佛作有余难。后就学佛报谢归於无为作无余难也。文有三义。一以名定实申经意。二请诫下各难余无余。三然即下双难也。以名定实者。夫名号在法。秤谓在言。不自起必因可名之实。名谓释迦。号谓十力等德也。反本者。就本为无余。神道者。据迹为有余也。
  第二义别难有二科。一有余难。二无余难。初有余难。如来大觉法身初建者。义开断惑。三家不同。一云。金刚时断惑尽。种智不断。但无常报身未谢。故云学佛。大亮师.爱师.旻师与文等同用此说也。二云。唯佛时惑尽。故云佛智所断。即儒师.宗师.藏师等所用也。三云。金刚终时惑尽。佛智为解脱。证得常住。瑶师.诞师.云师等皆用此说也。地论师有两说。一云。金刚心断烦恼涅盘鄣都尽。佛智断智障尽。一云。金刚心时智障涅盘障都尽也。此三义中未知肇师适用何义也。什师注维摩经菩萨入不二法门云。实相慧要尽法性然后乃止。今此一文二家诤之。一家执此文云。不道佛尽法性。故知金刚尽也。一家云。尽法性者唯佛是也。又婆沙出顿悟者说云。金刚心时顿断众惑。而释道安师游疑略云。萨云若者。言其得一。於金刚惠一时成一切智。无知也无不知。今此论云。曜萨云以幽烛。斯即金刚之惠无幽不烛。即种智满。种智既满惑无不尽。即惑尽义也。而报未尽。故是无常也。生法师亦云。断惑实是金刚。而佛智有功。犹圣王由治。
  下理民而秤治归王。大论云。成佛有二种。一实行。二权迹。实行者。菩萨坐树下入第十地名为法云。譬如大云澍雨连下。无间心自然生无量无边清净佛法。念念无量。放眉间光降伏魔怨。十方诸佛庆其功勋。圣放眉间光从菩萨顶入。十地功德变为佛惠。断一切涅盘。习得无碍解脱。十力大惠一切佛法也。权迹者。住是十地中以方便力。此中更说第十地。所谓菩萨行六度以方便力故。过乾惠地乃至菩萨地。住於佛地。佛地即是第十地。故十地经第十地云。十方诸佛光明入菩萨顶时。名为得职入诸佛界。具佛十力。当堕佛数也。今此中难意俱就修成.应化二种法身为双难也。本即法身。初建迹即树王成道。本渗八解之清。迹浴尼连禅河。本憩七觉之林。迹坐菩提树下。下皆例之思。
  结僧那至溺丧。明本地发心智也(僧那翻为弘誓)。结弘誓於初心。如成山於初[竺-二+遗]也。
  仰攀玄根俯极溺丧者。即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也。溺丧者。丧谓云失乡而殊奔者也。远师云。然极溺俗相。说相拔幽根於重劫也。
  三域下。明学佛出世拟化之用也。三域谓三界。大方谓涅盘。一缘应现大千谓之大方也。开八正之平路。即是教也。坦众庶之夷途者。谓平等说无境也。驰六通之神骥。即是权智也。乘五衍之安车者。谓五乘人秤机如安车也。出生入死与物移者。庄子云。至人无死生。但排前返化之理而行於天下。穷化母之始物下至永伦大虚。还就金刚本地。终照周义也。物无名时为始。有名即为母。言穷真谛用也。玄枢者。枢是制动之主。门户扉枢。庄子云。是非莫得其偶。任之道枢也。言极俗谛用也。廓灵宇於无壃者。金刚心报谓之灵宇。什师实相论引往生品云。犹处玄廓之境者。若以犹独处玄廓为本。来化众生此复何咎。如四大河水从池流出。到诸方域尔乃得用。诸佛法身止如如也。当其独绝玄廓之中。人不蒙益。从真身化无量身。一切众生尔乃得益也。虚室曰廓。庄子云。不可内於虚台。虚台者心也。离骚云。闭空于之孤子。住宇居也。实而无处者宇也。天地之间曰宇。人心曰宇也。曜萨云以幽烛者。以金刚惠无幽不烛。智用万境。惑尽於此也。
  将绝眹於九止者。金刚报谢即入无余。九止即九众生居也。
  而有余缘未尽下。结难。若於缘未尽。到金刚报。住寿无量。报身交谢。故云业报犹魄圣智尚存也。旧云。魄即人神明。魄即是人形体。郊特牲云。体魄即降知气於上。又云。魂气归天。形魄归于地。又制旨曰。精气为魂。浊气为魂。又月生三日谓之魄。故知是魄者谓之是形器者也云尔。
  经曰下。以经证有余。难智断双结也。
  无余者下。第二科。正难无余也。大意如法花云终归於空言。归空者乃是归於[穴/俱]真无相涅盘。非是灰身灭智为归空也。何者。文云超然与群有永分。浑尔与大虚同体。又[穴/俱][穴/俱]长往莫知所之。故智非是昔灭。乃是金刚报谢归於[穴/俱]真涅盘也。形智两軨修途无息也。在足曰桎(之曰反)。在手曰梏(古酷反)。无趾语老聃曰。孔丘於至人未胜。何宾宾以学久为也。不知以此为桎梏耶。
  经曰下。以经证无余难。亦可据迹也。
  第三义。双结两难。有三科。一然即至轨辙。立宗结难。陈立教之大意。明其用大也。典。经也。诰。告法也。轨辙转。[跳-兆+(辙-车)]。徒列反。车一迹音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