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续藏经
- 中国撰述
- 诸宗著述部
- 三论宗
- 肇论疏
肇论疏
二。何者下。正辨果性。就悟辨中即是正果。名名始有。而此始有非今始成。祇涅盘性空如显今日。故始而非始。得而无得耳。道者异於玄也。妙尽有无常数也。融冶二仪涤荡万有者。融大明也。平等正果。天不为高。地不为下。万有虽殊。归之无异也。均天人则是融冶二仪。一同异是涤荡万有也。内视下。就见闻返照。照无能所也。未尝无。结本有理性也。未尝有。结始有果性也。本有始有理性正果。平等大道归于无二也。
三。经曰。举人法一异证理无得也。涅盘非众生亦不异众生者。众生即空中道名涅盘。故名非众生也。而离众生更无别空。故云不离也。果德虽多不过智断。初。引净名证断无得无。法本不起今即无灭。义即是理灭也。然则下。遣情。云众生者非众生。可作两释。一云。言众生者。本无众生相。谁能得者。一云。非众生者。木石也。涅盘例解。次。引放光证智无得。文相显然也。得者谓之得也。独不然也。此句者遣情也。今实相涅盘既云正果。修成涅盘应名缘果。虽云心识对缘果名正因。若对中道正性皆名缘因也。然则正果缘果。正因缘因。更果因果。可作四句遣其性谓也。一句。对正果名正因。故注云。平等大道以无行为因。无上正觉以无得为果。对缘果名缘因。故注云。劳尘众生即成佛道。更无异人成佛。又云。以顺万行故得佛果。故是佛种也。二句。缘因亦为正果之因。正因亦为缘果之因。何则。非众生无以成中道果。非正因无有修成之义。三句。缘正非正。正缘非缘。四句。非正非缘。第一大道无有两正。大无所得也。
第三义。结论。大意有三段。初。以四句结境智无所得。然则下四句也。次段至能下。结难理用。囊括终古导达群方者。通三世遍万有。易自括囊无咎无誉。以多容为用。括。结也。结之者。不受括也。亦不贵贤士隐。上不受命。下不施令。有似囊括之。
亭毒苍生。踈而不漏者。汪哉洋哉何莫由之者。远师云。汪之焉莫得其量。洋之焉莫其盛之也。引梵证理。深得而不失。谓之成就也。
后段。然则下。结论用者。上十演开释。莫过境智因果。故初四句结境智无得。次辨理用。此下四句结论用。后因果结宗也。因则三乘为宗。果则涅盘为致。此中初二句结因。后二句结果。三乘之路开者。上云三乘众生俱越妄想。无为岂异。异自我也。因教悟道。此言不虚也。真伪之路辨者。若论正行实在七地。而之得者。如提见瓦石。故简真伪也。玄圣之道存者。此下明果。上云玄道存乎妙悟者是也。无名之致显者。圣德虽多。今论涅盘无名是也。
无名论义记上
不真空论
若如两不释意。此亦并俗。何则。上明不迁。正就今昔以明不迁。今明不真之文。亦就俗法以明不真。故文云。欲言真有。有非真生。又诸法假号不真。譬如幻化人。非无幻化人。幻化非真人也。而上不迁论。正对执教之人以明有诸法不动不迁。今明不真。直就万法以明即空之真。此不真空名。所作两释。一云。世法不真。体性自空。一云。俗法浮伪。遣伪之空亦非真空。名不真空。若以俗空名不真者。般若之空应名真空。故无知论云。真波若者清净如空。又云。真谛何也。涅盘道是。今即简异真空。故以不真立言。若以圣智对之。亦名真空也。
文有二义。一。明论所由。二。顷尔下。正辨论体。夫至虚无生者。有非真生所以为空。空故所以无生。故云至虚无生。正释不真空义也。盖是波若玄鉴之妙趣者。此乃举智释境。与玄一体。即自照谓之玄鉴也。有物之宗极者。若对圣智名为真空。故此万法以此为体。故云宗极也。何能契神於有无间者。唯至人特达独空之中。故云间也。上云非圣非理。非理非圣。此之论也。此是表宗耳。
是以下。明所由。有三科。一。举至人叹不真空。二。就顺物叹应化用。三。就万物结明所由也。通神心於无穷穷所不能滞者。通道理之无穷。故是非不能为寻也。声色所不能制者。五色令人目[穴/具]。五音令人耳聋。此声色之所不能制也。岂不以下。举物空释所以不制也。
第二科。是以乘下。就顺物叹用。乘真心以履顺无滞而不通者。体真之心履顺物性。故滞惑之物无不通其情也。至人观仲气以化众生。过化之徒无不适其性也。一者物之始。至妙有一而未形也。适者秤也。无滞而不通者。夫与物[穴/具]者为能无待而常通。作但自通而已。夫顺有滞者。同劳於大道。是以凡圣虽殊。至於各得其性即不能殊也。故能混杂致纯者。睹之无色。听之无声。捣之无形。此三不可得。故名混而为一也。至人与反化为一。而常游独。故云杂也。纯者不[虚*予]其神。百行周举。万返参备而不[虚*予]。故云致纯也。所遇顺适即触物而一者。无物不同。唯化所适。故所化为一也。
第三科。如此下。就万物及无二理结理难。解明造论所由。从初至虽像而非像。就因缘空万物一异明造论所由。然即下。无二大道幽隐难解。所以造论也。
第二义。顷尔下。正弁论体。有五科。一。弁理者不同。二。夫以物下。就万物明不真。三。放光曰下。就二谛明不真。四。童子下。就因缘有无明不真空。五。夫以名下。遣名物劝学也。众论各异而同适不二。以异端而同趣。岂不以泾渭乎。上言教异旨同者。就教为论也。此云性异莫同者。就情而言也。第一解心无者。竺法温法师心无论云。夫有。有形者也。无。无像者也。有像不可言无。无形不可言有。而经秤色无者。但内正其心。不空外色。但内停其心令不想外色。即色想废矣。第二解即色者。支道琳法师即色论云。吾以为即色是空。非色灭空。此斯言至矣。何者。夫色之性。色虽色而空。如知不自知。虽知恒寂也。彼明一切诸法无有自性。所以故空。不无空此不自之色。可以为有。只己色不自。所以空为真耳。第三解本无者。弥天释道安法师本无论云。明本无者。秤如来兴世以本无弘教。故方等深经皆云五阴本无。本无之论由来尚矣。须得彼义为是本无。明如来兴世只以本无化物。若能苟解无本。即思异息矣。但不能悟诸法本来是无。所以名本无为真。末有为俗耳。卢山远法师本无义云。因缘之所有者。本无之所无。本无之所无者。谓之本无。本无与法性同实而异名也。性异於无者。察於性也。无异於性者。察於无也。察性者不知知无。除无者不知性知性。知性无性者其唯无除也。破三家说。如文解也。
第二科。夫以物下。就万物以明不真。有三段。初。就名物明真谛。次。依论明不真。后。依人证不真即空也。初段有二阶。一。标是非。夫以物物於物即所物而可物者。举不也。以物物非物虽物而非物者。标是也。二。是以下。就名物明所表真。是以物不即名而就实者。物无当名。即是物之实义。名不即物而履真者。名无得物。即是名之真义也。物无当名。名无得物。名物无当即是真实真谛义。然即下。明名物所表真谛绝名教也。
次段。摩诃衍下。依论明不真空义。有二阶。一。依二论标中道。释之有三双六句。并结真谛。寻夫下。弹旧义。二。诚以下也。即物顺通故物莫之逆者。此句明相不违无相。即物之真遍达万法。无有一法逆此真谛也。即伪即真故性莫之易者。此句明无相不违相。既顺通万物即伪即真。故不断烦恼而得涅盘也。性莫之易者。虽无而有。物莫之逆。故虽有而无。此第三双以有无表非有非无也。此下正结不真空义也。
后段。故经下。以人证不真空。有二阶。一。以境智证。色之性空非色败空者。依经证色境即空。次。以明圣人下。以至人智证即空之义。二。以致证引[穴/投]疾证不真之说。引超日证即空之教。然即下。通会之也。
第三科。放光曰下。就二谛明不真空。有三段。初。就真俗明不二。次。明有无相即。后。正结不真有不真空也。上云诸法即空似无二谛。故初立二谛真伪明得无得。次。言真下。归于无二也。真谛无成无得俗谛故有成得者。依经立二谛。明得无得也。夫成得即是无得之伪号者。其功可见。其德可秤。与成得义。而真谛无成无得。於中成得。即为伪法也。无成得即是有得之真名者。真谛无成得。常是无为而无不为。无不为故无不得。故言有得之真名。此两句真俗相对明真伪也。真名故虽得而非得者。万物得其真而不知所以得。故得而无得也。伪号故虽伪而非无者。依真起伪故不得而得。此两句真俗相对明得不得。亦名忘不忘也。言真未尝有。言伪未尝无。二言未始一。二理未尝殊者。遣真俗明不二。有不自有由无故有。无不自无因有故无。有无相待二不相会。故云二言未始一也。有无所表大道无二。故云二理未尝殊也。故经下。引经证所表无异也。此经云直辨真谛以明非有俗谛以明非无者。一往直论真谛以表非有。俗谛以表非无。虽是二。所表无二。此即竖论也。若再往。真谛亦表非无。俗谛亦表非有。何者。由真故俗。俗是真俗。由俗故真。真是俗真。故俗真表非无。真俗故俗表非有。此是横论也。竖横虽殊。俱是无所得二谛也。
次段。然即下。有无相即。有二节。初明不有不无。后以不有不无相即非有非无也。
后段。结不真空。虽明无而非无。无者不绝虚。此句结无非真无。绝虚空无也。虽有而非有。有者非真有。此句结非真有也。真有者偏有也。若有不即真无不夷迹者。若言有非偏真。言无亦非断灭。
第四科。童子下。就因缘明不真空。有三段。初。就教理非定有无明不真空。次。约因缘有无表非有非无。后。释因缘结不真空也。初段有章门与释。章门有二。说法不有亦不无者。境界章门。注云。自有即不有。自无即不无。以因缘故诸法生者。性有亦不由缘。性无亦不由缘。以非性有性无。故因缘生也。
二。转法轮下。言教章门。注云。法轮常净犹若虚空。圣人无知至若虚空故。经曰。说而无说。亦所说法轮既不当有无。能说之教言而无当也。
何者下。先释言教章门。从初至常见为得。言偏有无即堕断常也。次。物非无故至常见不得。释非也。然即理非有无。故所说言教言而无当。是论真谛之教也。下举道行。以心无相证教无当也。
中论云下。释境界章门。初从因缘故不有不无者。即上云说法不有亦不无以因缘故诸法生义也。故四谛品云。众缘所生法。我说即是无。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所以然者下。正释性有性无。夫有若真有下。先释性有。譬彼真无下。类释性无也。若有不能自有下。破性有。明因缘有。有非真有也。不无者下。破性无。明因缘无。缘无非真无。若一向无即法不得起。如虚空无。不能与无也。夫缘起故不无者。非如性无。故不可谓之无也。若尔。非有但非真有。无亦非真。故不真有不真无。以明不真空义。次段摩诃衍论下。以因缘有无表非有非无俱是因缘。文可见。假有以明非无借无以辨非有者。上明真俗以表理。今以假义明表理。若论理体并绝四句。而非论无以显理。故以假义略示。表相假者不自义。何者。无自故。假他故。故非无。又若有云何假。若无云何假。然即义不即有无不离有无也。此中假有表中道非无。借无表中道非有。若反[雨/复]言。假有表非有。假无表非无。故云理一秤二。论虽有二。所表不异也。
后段然即下。正结因缘。何即下。明不真义。欲言其有有非真生者。若相对立句。俱就有无明不真义。而今但就有边言不真者。惑情多滞有边。故就有明不真耳。若就无言之。欲言其无。无无真形。欲言其有。无相无形。不即有。非真非实无也。下引幻化人譬上不真有。故中论观业品云。如佛反化人。更作反化人。如初反化人。是名为作者。反人所作。是即名为业。皆如幻与梦。如炎亦如向。
第五科。以名求物下。遣名物以劝学。上来谈论皆依名物。今若不遣义犹未周。故遣名物以观学。有三段。初。以名实无当类空万物。次。以彼此无定类遣万法。后。引证结劝也。物同非物故无当名之实者。名是谁名而有得物之物。名物无故。功实亦无也。
次段。性观下。现见彼此无定。证成名实无当之义也。既悟彼此类空万法也。
后段。是以成具下。引证结劝。以成具证名实无当。以园林申彼此无定说也。是以圣人下。举圣智以劝学。故经云下。引经证理。理为有之本。然即下。就境智以劝学者也。
不真空论竟
肇论疏上
此疏惠达师撰(云云)未详之。
康永三年闰二月廿九日以尊良上人之本重校点之。
(件本云)文永三年五月四日於光明山东谷往生院以东南院御本写了。本字极草之间。老眼难见解。定多其谬欤。后学正之。 三论宗智舜(春秋六十八)
(写本记云)神龟三年正月七日写竟。
宝龟二年(年次辛亥)四月二十七日 沙弥慈晋
贞和四年谈肇论了。
仙光院肇论述义中多引惠达言。其文悉合。此疏惠达撰无疑者哉。
般若无知论义私记卷中
○辨体相第一
释论云。问曰。波若是何等法。答。有人言。无漏惠相是波若。一切惠中第一故也。复有人言。有漏惠是波若。何以故。菩萨至道树下乃断结。只虽有大智惠。诸烦恼未断故。复有人言。从初发意乃至道树下。於其中间所有智惠是名波若。成佛时转名萨婆若。有人言。有漏无漏智惠总名波若。观菩萨行佛道是无漏。未断结使边是有漏。有人言。波若无漏无为。不可见无对。有人言。波若不可得相。若有若无。若常若无常。乃至非法非非法。无取无舍。不生不灭等四句。适过所着。譬如火炎四边不可触。有人言。上说皆是实。复有人言。最后者为实无过失。非常非无常乃至非生灭非不生灭。如是甚深般若云不取波若相。若取波若相是为住法位。今显然当略说波若有四解。第一。毗昙义。无漏惠释为正体。兼取相从则为五别。一自性波若。则无漏惠也。二共有波若。惠不孤立。如假戒定念等此因而生。故云共有也。三方便波若。见道之前有七方便。故云方便。四境界波若。四谛真法能生圣惠。故以四谛为境界波若。五文字波若。理不自显必假文言。故指言说为文字波若也。第二解。波若有二。一真修波若。显真成用。二缘修波若。假藉修行除妄想也。第三解。波若二种。一实相波若。二观照波若。言实相者。无相真境当体。非智而能生智惠。故云实相也。第四。江南诸师。解有二种。一真波若。即是定惠。二有中诸智。相从波若也。凡说波若莫过此也。今依此论。波若有二种。一真波若。亦名实相波若。亦名体波若。则无二正观实相中道能所俱寂。亦名中道观。亦名平等观。亦名可观。亦名体观。亦名第一义观。始体[穴/俱]义也。二用波若。境智对。如境而智名用波若。故释论四十二卷云。波若二种。一者体波若。不愚不智。二者智惠。为破愚痴故名智惠也。今意说彼皆是皆非。故求那法师偈云。诸论各异端。修行理无二。偏执有是非。达者无违诤。修行於众妙。今我不宣说。为起妄相故。欺诳诸世间。又大品偈云。波若是一法。佛说种种名。随诸众生力。为之立异名。又安法师波若略云。夫波若之为经也。文句累迭。义理重复。或难同而答异。或殊问而报同。难同而答异者。所由之途同。会通之致别。殊问而报同者。发源之[这-言+至]别。终合乎一归也。今一往对诸前解。则波若以不住无得为宗。言不住者。非住漏无漏非空非实。只此不住则是无得。故睿法师序云。启重玄门以不住为始。归三惠以无得为终。又摩诃衍论云。有二种法印。一不住。二不可得。又有二种。一者但空。二者不可得空。行但空者堕二乘。行不可得空。空亦不可得。即无所堕。此不可得空即波若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