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经行愿品疏钞

  △疏此二皆是诸佛境界。
  △又境界者即是相净谓七珍等。
  △第八一句摄於三净。
  △谓四以如幻二字即是果净果亦有二。
  △一所生果即是相净略在境界广则影在后承事中。
  △二示现果临机示现故云如幻。
  △五解脱威力即受用净谓受用净土离过成德如用香饭得三昧等今解脱烦恼即是离过道力之能即是成德。
  ○钞如用香饭得三昧等者净名经香积品因日时欲至舍利弗念食时维摩诘令化菩萨往众香国香积如来所取佛所食之余来维摩诘告舍利弗云云大众食已至菩萨行品维摩诘文殊及诸大众共诣佛所阿难闻诸菩萨毛孔之香问佛佛语阿难从众香国取食食者一切毛孔皆香若此阿难问维摩诘香气久如维摩诘言若声闻人未入正位食此饭者得入正位然后乃消乃至得无生忍一生补处等释曰入正位得无生忍等即三昧也。
  △疏故十地经云成就清净道。
  △六梵本此句无及威力字有眷属字即住处众生净人宝为严故。
  ○钞无及威字有眷属字者此句应云如幻解脱眷属力故判为住处众生净也。
  △疏七者相净已如前说。
  ○钞相净已如前说者即第三因净句中指境界二字为相净也。
  △疏九承事愿。
  於一毛端极微中出现三世庄严剎十方尘剎诸毛端我皆深入而严净所有未来照世灯成道转法悟群有究竟佛事示涅盘我皆往诣而亲近。
  疏愿往诸佛土常见诸佛恒时敬事听受法故。
  ○钞第九於一毛下二偈承事愿彼第六也。
  △疏第八句为总余皆是别。
  ○钞第八句为总者往诣亲近正是承事故。
  △疏初之一偈即承事处。
  △初二句通是真实义相互相涉入如帝网故。
  ○钞真实义相者彼经有三种相一一切相二真实义相三无量相今即第二也彼经云如帝网差别释云土土同体不守自性互相涉入故名真实。
  △疏就中三世庄严剎即一切相净土体相有差别故。
  ○钞就中至差别故者就上两句中取不守自性为一切相净也彼经云广大无量粗细乱住倒住正住若入若行若去彼释后三句云入者摄他入己去则遍於他中行则往来不住。
  △疏第三句即无量相谓前二相遍十方故。
  ○钞第三句即无量相者彼经云十方无量种种不同彼引菩萨藏经云虚空中世界重数多於大千所有微尘但由业力不相障碍一处重重尚尔况复横周。
  △疏其第四句辩能知见故地经云智皆明了现前知见明为智知非识境故。
  ○钞辩能知见者以彼科为两段一所知即前三种相二能知即此所引两句是也彼释云真实义相但可智知余一切相可现眼见。
  △疏梵本云我甚深入庄严剎。
  △深入有二一智深入二身深入。
  △入彼庄严剎中承事如来非严净彼。
  △若去而字下加剎字理无违矣。
  ○钞若去而字上加剎字者此句应云我皆深入严净剎也。
  △疏第五一句所承事佛所有佛故。
  △六七二句即承事时八相故。
  △地经中但列土相殊阙此经。
  △疏十成正觉愿。
  速疾周徧神通力普门徧入大乘力智行普修功德力威神普覆大慈力徧净庄严胜福力无着无依智慧力定慧方便诸威力普能积集菩提力清净一切善业力摧灭一切烦恼力降伏一切诸魔力圆满普贤诸行力。
  疏愿与一切众生同时皆得无上菩提恒作佛事故。
  △文有十二力。
  △前九明业用后三结因成果前中九句有其七业前之六句力字居中。
  ○钞第十速疾周徧下三偈成正觉愿彼亦第十也文分为二先标释愿名二随文配释於中二先标举料二依次解释於中有二先明业用后结因成果初中又二先标指料简后随文解释今初疏有七业者以彼经有两段一成菩提体即自分已圆经云於一切世界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二作业即运他不息文有七业今疏全依彼但不次耳故云有其七业也次第不同亦不须会力字居中者以随义便且回经文释之令显如初应云神通力速疾周徧意云由神力故得速遍力字在中义则易见下五句准知。
  △疏初一句即自在业以神通力普周徧故。
  ○钞自在业者彼经云以法智通神足通幻通自在变化充满一切法界。
  △疏二一句示正觉业。
  △不离一毛端处而於一切处八相成道故名普门。
  ○钞示正觉业至八相成道者彼经云不离一毛端处於一切毛端处悉皆示现初生出家往诣道场成正觉转法轮入涅盘一切诸佛示化门中多现八相但名目前后稍别义意大同或一升天相二降母胎三初生四出家五破魔六成正觉七转法轮八入涅盘相此是大庄严经中说也一升天相者一切诸佛将欲示生说法利物皆须先往兜率天於彼天中寿四千岁为十种自在业一为欲界诸天子说厌离法二为色界诸天说入出诸禅解脱三昧三入三昧名光明庄严常照三千随机说法众生闻已生兜率天勤发觉心乃至第十说无量无边如幻法门遍十方界示现种种形仪事业随机令喜又为成熟彼天同行天故令其闻法发菩提心是升天相也二降母胎者四千年满将欲下生现十种事一足下放安乐庄严光普照恶趣遇者获安皆知菩萨将欲出宫二者毫相中放觉悟普照光普照宿世同行菩萨令知下生各兴供养乃至第十於随好中放日明庄严光示现菩萨种种诸业菩萨如是放百万阿僧祇光明已从兜率天没下生人间十方菩萨咨嗟相送化作白象降神母胎如大经说处母胎时住离垢藏三昧以三昧力於母胎中现大宫殿种种庄严兜率天宫不可为比而令母胎安隐无患菩萨放光如明镜中见其面像也三初生者先辩初生时后明童子时如大庄严经说菩萨处胎满足十月将欲生时王宫先现三十二瑞尔时圣后以菩萨力知欲诞生初夜诣王说自所愿我今欲往龙毗尼园节物芳春林木荣茂堪可游玩愿王排比王闻即许严妙宝舆庄严园内广备受用令称所须龙天歌赞四兵防卫与众婇女同至园中见波叉树蓊郁敷荣众宝严持妙香芬馥百千诸天伎乐围绕即以右手攀树东枝嚬呻欠呿欲天扶持梵释捧承即於右胁安庠而诞如涅盘说於十方面各行七步步步生华垂光普照地六震动唱言我於一切最为尊贵释梵诸天咸来亲奉又现微笑放百千光事毕还宫父王欢喜多令婇女给侍承奉后明童子时如无量寿经说又现习学书计算数声明伎巧医方养生符印及余博戏擅美过人如庄严等说父王令於頞顺那边学书算等太子发问彼不能酬乃至与难陀调达掷象射鼓及余博戏无能及者与执仗大臣等一一此试无不过人广如本行庄严等说此初生竟四明出家中先明出家缘后正明出家且初谓如悉达太子年十七时父王为纳三妃一耶输多罗二瞿夷三瞿比迦并嫔婇八万人菩萨见诸婇女如白骨宫殿如丘冢塌后因四门游观见老病死悟世非常捐舍国位踰城学道下正明出家者菩萨将欲出家先以七梦令父王知耶输梦中见二十种可畏之事菩萨得不忘念自忆阿私陀仙当相我时言若作轮王王四天下出家为道作三界尊菩萨自思烦恼旷野生死河中若不修行终难出离於众睡后即呼车匿被马去来车匿闻之彷徨不已诸天摧促帝释开门四王捧足释梵引路光照无边遇者解脱渐去宫远诣大仙林诸女觉来不见太子悲号闷绝水洒乃苏即奏王知闻已大怒何不谨之失我爱子即遣五族大臣各令一子寻之承事寻之不获山中而住菩萨即诣二仙学求真道彼仙被问堕质归成取剑自落绀发以衣贸易袈裟遣车匿将马却回令白父王知委然后六年苦行为破邪见制伏多心为降外道常为诸天龙鬼神供养令十二洛叉天人住三乘路广如经说五破魔六成道此二相如下究竟果中明七转法轮八入涅盘此二相如前劝请随喜中已明也以八相异教文繁广今缘疏中举着故略明之。
  △疏合云以大乘力徧普门谓大乘称理互相即入而普徧故。
  △三次三句即说实谛业谓说实谛令物悟故。
  △文中通举说德及益谓一以智行力内满功德二以大慈力普覆而说。
  △故梵本云以智行力功德满以大慈力覆一切。
  △后句以福德力徧清净即是自他离障亦说之益。
  ○钞说实谛业至亦说之益者以彼经此一业中文有两段一明能说经云得佛境界大智慧力念念随众生心示现成佛二明说益经云令得寂灭故此云通举说德及益意配彼文全备也说德者即彼能说此中初句即彼佛境界智力次句即彼随机示现成佛后句疏云自他离障即彼令得寂灭之意也。
  △疏四以第六句即证教化业说自所证以化物故。
  △谓以菩提智契涅盘理故无所依。
  ○钞证教化业至无所依者彼经云以一三菩提知一切法界即涅盘相释云以一极无二之菩提契无差别之性净涅盘则不复更灭说此令物生信名教化业也今云智慧力即彼一三菩提云无着无依即彼涅盘相。
  △疏梵本云以智慧力无所依。
  △五一句种种说法业具足定慧方便等故。
  ○钞种种说法业者彼经云以一音说法令一切众生心皆欢喜即定慧方便也。
  △疏六一句不断佛种业积集菩提佛种岂断。
  ○钞不断佛种业者彼经云示入涅盘而不断菩萨行。
  △疏七一句法轮复住业依大智慧能净一切诸善根故。
  ○钞法轮复住业者彼经云示大智慧地安立一切法释曰唯一事实即是佛智能生万物故名为地而智慧门随机万差名安立一切前即涅盘能建大事此即於一佛乘分别说三对实施权故名复住。
  △疏后三句结因成果。
  △由内伏烦恼外降诸魔普贤行圆故成菩提。
  △亦可后三复为三业以成圆十八摧灭烦恼业九降伏魔冤业十普圆胜因业上已别说十愿竟。
  △疏二总结大愿二一总结十愿。
  普能严净诸剎海解脱一切众生海善能分别诸法海能甚深入智慧海普能清净诸行海圆满一切诸愿海亲近供养诸佛海修行无倦经劫海三世一切诸如来最胜菩提诸行愿我皆供养圆满修以普贤行悟菩提。
  疏前之八海结前九愿。
  △谓一净土愿二成熟众生愿三转法轮愿四受持愿五修行二利愿六利益愿由愿圆故七有二愿亲近二字即承事愿供养二字即供养愿诸佛海言通上二愿八即不离愿同志行故长时无倦。
  ○钞不离至无倦者若离同见同志法缘眷属修行即厌倦也。
  △疏后之一偈成正觉愿以三世因圆正觉果满故。
  △疏二结归二圣及摄所余。
  △归二圣者谓普贤文殊彰行所属亦即十成普贤行名法门主故。
  △言摄所余者谓余不说一切大愿是故文云一切愿海。
  △即同地经如是无量百千万亿阿僧祇大愿。
  △疏文二一偏同普贤。
  一切如来有长子彼名号曰普贤尊。
  △我今回向诸善根。
  △愿诸智行悉同彼。
  △愿身口意恒清净。
  △诸行剎土亦复然。
  △如是智慧号普贤愿我与彼皆同等。
  △疏偏同普贤也所以同者普贤行故称法界故。
  △言长子者最尊胜故。
  △出现品亦云谁是如来法长子故。
  ○钞出现品云长子者即此品初如来放出现光绕世界已入如来性起妙德菩萨顶便请出现之法末偈云谁是大仙深境界而能真实具开演谁是如来法长子世间尊导愿显示。
  △疏若表法界者既表法界先万物生无过此故。
  △如有偈云普贤真身徧法界能为世间自在主无始无终无生灭性相常住等虚空。
  △既无有始即是长义不舍因行故为佛子。
  ○钞既表法界至故为佛子者三圣观中先明二圣三重表法初重普贤表所信法界即能生如来藏此是缘起法界非直指一真法界也以真法界但是根本於真界中就能起诸法义边为普贤能照法界义边为文殊其所信法界带能所故亦属缘起第二重理智契合者即会缘释归一真法界也故诸法相生千差万别莫不皆在能生普贤之后故知能生之主最初全以真界为体以合体故生即无生由是下偈云遍法界为世间主无始无终等此偈即金刚瑜伽顶经偈也所遍即一真法界也能遍即普贤也世间即一切缘起诸法也主即最初能生也无始终者全同真界也。
  △疏但云同等非但无量阿僧祇愿如法界量无尽愿行皆悉愿同。
  △疏二双同二圣。
  我为徧净普贤行文殊师利诸大愿满彼事业尽无余未来际劫恒无倦。
  △我所修行无有量。
  △获得无量诸功德安住无量诸行中了达一切神通力。
  △文殊师利勇猛智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随彼一切常修学。
  疏双同二圣也。
  △文殊表解解发愿故普贤表行解起行故故愿与行分属二圣理实皆通。
  △又表理智一相契合。
  △行愿相扶所以双同。
  ○钞故愿与行分属二圣者此意以解为愿而对行也余表法等义兼前段普贤等义广如归敬请加中具明。
  △疏三结归回向。
  三世诸佛所称叹如是最胜诸大愿我今回向诸善根为得普贤殊胜行。
  疏上来诸愿皆属回向弥显三段皆属回向。
  △疏二颂愿生净土。
  愿我临欲命终时尽除一切诸障碍。
  △面见彼佛阿弥陀即得往生安乐剎。
  △我既往生彼国已现前成就此大愿一切圆满尽无余。
  △利乐一切众生界。
  △彼佛众会咸清净我时於胜莲华生。
  △亲睹如来无量光现前授我菩提记。
  △蒙彼如来授记已化身无数百俱胝智力广大徧十方普利一切众生界。
  △疏全同长行显经胜德转生之益。
  △此令起愿彼约说益为意不同。
  △然准兴善三藏所译从文殊师利勇猛智下兼此四并在显经胜德之末末后三偈之前即颂长行。
  △则此下十二偈皆颂显经胜德应分为四初五偈颂生净土次二偈颂校量闻经功德次四偈颂通显五果后一偈颂究竟果。
  ○钞应分为四者且依兴善科之以顺重颂长行成显经胜德之段故如此科至铺文处即不用之。
  △疏即应改於愿我二字为是人二字则无惑矣。
  △今且依文文则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