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续藏经
- 中国撰述
- 大小乘释经部
- 华严部疏
- 华严经行愿品疏
华严经行愿品疏
[○@、]前中杂修万行。略分为四。初有二十三门。福智庄严行。二有十二门。八大人觉行。三有一门。菩提分法行。四有一门。十度圆满行。初中二。先二门总明。余门别显。今初。一令如实觉悟。二令护持正法。此之二门。无法不摄。又初法义遍知。后词辩广演。即四无[得-彳]。利生之用。法施之本。后二十一门。别明中二。先五门辨福。后十六门辨智。前中亦二。先二门净戒。后三门忍辱。今初。於中。前门总明遮性。性谓不煞生等。遮谓不坏生等。有罪则遮。无罪则听。有罪是犯。无罪是持。后门别明性罪。略举绮语。以细况粗。后三门明忍中。初门安受苦忍。次门耐怨害忍。后门谛察法忍。二汝应勤修善巧法句下明智。其精进与定。摄在应勤修中。通於福智。智中分三。初七门实智。二有六门权智。三有三门双行智。今初。即般若相。於中二。一相即非相。二合即非合。此二即所知法体。故光明觉云。佛法微妙难可量。一切言说莫能及。非是和合非不合。体性寂灭无诸相。次三门约时。以明其过未知相。以第三门。该令平等。法谢名过。未生名未。生已未灭假名现在。名各不同。皆因法立。时无别体。故说平等。若取时中所有法者。过去已灭。未来未至。现在无住。皆不可知。故皆平等。金刚经云。过去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等故。随法差别。法尚无体。时安有差。次一门三轮清净。然瑜伽说。六度等行。各有三轮。大同小异。此中二意。一者成上三世叵得。即三轮净。二者别明该前诸门。所知为一。能知心意为第二轮。合为第三。远离觉所觉此二和合相故。三清净。末后一门明无住门。心之所住不出此三。若在於内。不应因境。若在於外。不合由心。合而可住。便是无性。或应有二。故皆叵得。二汝应勤修守护威仪下六门。权唯约事故。即方便相。三汝应勤修随顺觉智下三门。权实双行智。即中道相。初门性相齐觉。次门了生无生。后门言即言断。二汝应勤修远离无益下十二门。明八大人觉行。分之为七。一有四门。是无戏论。谓远离恶缘诸戏论故。二不轻一门。即是正定。观性平等为上定故。三有三门。即是正意。慈悲摄生为正意故。四如说行门。即是精进。不如说行是懈怠故。五相应善门。即是正慧。善巧修行是智慧故。六一门寂静。七一门少欲及与知足。文并可知。三汝应勤修相应行法。即菩提分法行。四汝应勤修菩萨行境。即是度圆满行。
[○@、]第二汝应勤修菩萨地法下五门。劝修位法。初门因位。言入住出者。十地各有入住出心。言相及得果者。亦通十地。相者。即随诸地中所有诸障。及对治相。是能所观相。别十地故。得者。即正证出世间智故。果者。因证智力。得於世间出世间智故。相即方便智。得即根本智。果即后得智。后得缘俗。故名世间。无分别故复名出世。言皆证知者。通则三皆名证。别则证唯根本。而知通二智。二一门即果位菩提智者。如诸性相。觉诸法故。通於根本及与后得。及所断所知。兼断烦恼。种种体用者。四智菩提相应心品。一真法界。皆菩提体。受用身土。教化众生。即名为用。三有一门。遍觉三乘不思议境。法身同故。又诸佛菩萨深不思议二乘之境。秘密难思。四一门不取诸相。即显般若。总该前三。证无证相。何况於余。五有一门。即解脱相。澄渟清净。即真解脱。即金刚三昧。亦金刚智。利无不摧。能坏尘习。坚不可坏故。妄念不动。即是三昧。
[○@△]第三善男子有如是等下。结劝修学。结有剎尘。并须修学。我已修证。决定无疑。
第二善男子汝向所门下。答第一境界问。问中据果推因。答约以因招果故。前后不同。於中二。先牒问总显。后又善男子我以下。别明广知。於中分三。一念最初劫。二又忆下。念中间诸剎。略举九劫。三善男子如是忆念恒河沙下。总结多劫。非唯忆念。亦於彼劫。於多佛所。闻持此门。
第四善男子我唯下。谦己推胜。
第五善男子此迦毗罗城下。指示后友。
第六时善财童子下。恋德礼辞。下诸善友。六段之文。虽皆具有。而词句多少。故或不科。
第二尔时善财从天宫下向迦毗罗城下。童子师遍友。幻智师范善知识。遍与众生为善友故。居迦毗罗黄色城者。中道轨物故。不得法者。略有四义。一与众艺法门同故。二法有所付显流遍故。三表诸法门体无二故。四显无所得为真得故。
●第三尔时善财即至其所下。善知众艺童子。幻智字母善知识。文亦具六。
第一依教往诣。
第二顶礼其足下。设敬谘问。
第三时彼童子下。授己法界。於中二。第一辨法体用。第二问答显因。
△前中二。先标名体。谓以无[得-彳]智。穷世出世诸技艺故。后我恒唱持此之字母下。辨其业用。字母乃为众艺之胜数说之本。故偏明之。文分为三。谓标释结。今初可知。二所谓唱婀字时下。别显四十二字母。大品名四十二字门。涅盘十四音为名字功德。金刚顶瑜伽毗卢遮那等经。皆具说之。兴善三藏新译三本。一文殊问经字母。二名金刚顶经字母。三别译出华严四十二字母。今参而用之。皆言般若波罗蜜门者。字义为门。从字入於无字智故。故毗卢遮那经中字皆有不可得言。智无所得即般若故。又文殊五字经云。受持此陀罗尼。即入一切法平等。速得成就摩诃般若。才诵一遍。如持一切八万四千修多罗藏。然初五字。即文殊真言。今依五字经中释之。一婀者是无生义。以无生门。入般若也。然有二意。一以无生即般若。般若一法。多门不同。或无生门。或无灭门。如是无住无依等皆般若门。今以无生为门。若见无生。即见般若。二以无生为门。不得无生。方真般若。其无灭等诸门例然。言以菩萨威力者。晋本云威德。具云威德力。以菩萨得此无生之门。能达法空。断诸障故。二啰者。即是清净无染离尘垢义。今云显示无边微细解者。谓无处不解。则无尘沙微细垢矣。三跛者。亦无第一义谛诸法平等。谓上无生无尘违俗显真。今此真相亦不可得。真俗双亡。是真法界。诸法皆等。即是普照。四者者。诸法无有诸行。谓诸行既空故。遍摧差别。五曩者。诸法无有性相言说文字。字皆不可得。谓性相双亡。故无所依。能所诠亡。故云无说。无能所依。则无所住。无住不住。称无住际。彼经复云。以那字无性相故。者字无有诸行。者字无有诸行故。跛字无第一义。跛字无第一义故。啰字无尘垢义。以啰字无尘垢故。婀字法本不生。以婀字法本不生故。那字无有性相。汝知是要。当观是心本来清净无染无着离我我所分别之相。下诸字义。多依遮那及兴善所译。而梵音轻重。字义不殊。六攞字。悟一切法。离世间故。爱支因缘永不现故。今云离名色依处者。名色即是十二有支生死之体。四蕴曰名。羯逻蓝等为色。识缘名色。名色缘色。如是二法。展转相依。如二刺芦俱时而转。故生死体不出名色。名色即是众生依处。离此名色。入般若矣。七娜字。悟一切法。调伏寂静。真如平等无分别故。由此方为不退方便。即加行方便也。八婆字。悟一切法。离缚解故。缚解双绝。方入金刚圆智道场。九拏字。悟一切法。离热矫秽。得清凉故。是普摧义。轮即摧伏。圆满两字亦即是轮。亦清凉义。十洒字。悟一切法。无挂[得-彳]故。如海含像。像之与海。不相障[得-彳]。十一嚩字。悟一切法。言语道断故。谓理圆言偏。若随於言。言一之时。不得其二。由入无言。无所不言。故普遍出生无所不住。十二哆字。悟一切法。真心不动故。真心不动。则无不照。如星月圆满凝空不动流光遍照。十三也字。悟一切法。如实不生故。则差别积集皆不可得。十四瑟咤字。悟一切法。制伏任持相不可得故。今普照光明。即能制伏及任持义。故能伏除一切烦恼。若有所伏。不能息除。了惑性空。能照体寂。方能究竟息灭烦恼。十五迦字。悟一切法。作者不可得故。若定有作者。作业无差。由无作者。作业差别。如云不断不可揽取。故净名云。无我无造无受者。善恶之业亦不亡。十六婆字。悟一切法。时平等性不可得故。谓时若至矣。大雨降雪。百卉齐润。是为平等。而雨无心。故不可得。得平等性。即证一切智故。文殊问字母云。婆字是现证一切智声。十七莽字。悟一切法。我所执性不可得故。慢能长流生死。故云速疾。是以。旧经云。湍流奔激。慢有多端。云种种色。我慢高举。如众高峰。十八誐字。悟一切法。行取性不可得。五蕴名行。行即取蕴。能取生死故。积集即是蕴义。普轮有二义。一约所空。即属行取。圆满名轮。二约能空。轮即摧坏。遍摧行取。为不可得。十九他字。悟一切法。处所性不可得故。真如等理。无差别智。蕴摄名藏。此二并是万德依处。今智契合亦不可得。无智无得真般若故。二十惹字。悟一切法。能所生起不可得故。能所生起即是世间。悟不可得故。游行清净。二十一婆嚩字。悟一切法。安隐性不可得故。念佛庄严是安隐性。二十二驮字。悟一切法。能持界性不可得故。能持界者。即真法界。法界能持一切法聚。微细观察。无有一法出法界者故。兴善译云。唱驮字时。入观察法界道场般若。二十三舍字。悟一切法。寂静性不可得故。诸佛教轮。是寂静性。随顺即是悟入之名。故十地经云。而诸佛法。如是寂静。言光明者。即能顺智。二十四佉字。悟一切法。如虚空性不可得故。悟虚空性。能生因地现前智慧。故名为藏。二十五乞叉字。悟一切法。尽性不可得故。息诸业海即是尽义。出生智慧即尽智也。二十六婆哆字。悟一切法。任持处非处令不动性不可得故。开净光明为处。诸惑障为非处。以净光明。除诸惑障。即是任持。二十七娘字。悟一切法。能所知性不可得故。世间是所知。智慧为能知。了世无世。名为智慧。既无所了。安有能知。故不可得。二十八曷啰他字。悟一切法。执着义性不可得故。谓利益众生。有我人相。名执着义。了无我人。是智慧灯。二十九婆字。悟一切法。可破坏性不可得故。世之宫殿。是可破坏。圆满庄严。故不可破。三十车字。悟一切法。乐欲覆性不可得故。得行方便即是乐欲。藏与普覆。皆是覆义。不覆乐欲一切皆圆故。文殊问字母云。蹉者。是不覆欲声。然梵云曼荼罗。此翻圆满。亦云道场故。此及前门。兴善皆悉翻为道场。轮是义翻。亦取圆满。若正翻轮。梵云斫羯罗也。三十一婆么字。悟一切法。可忆念性不可得故。十方诸佛是可忆念。旋转则是无尽之义。三十二诃嚩字。悟一切法。可呼召性不可得故。谓方便摄受一切众生。出生深广功德藏故。兴善译云。一切众生堪任力般若。其堪任力即是可化。故可呼召。三十三哆娑字。悟一切法。勇健性不可得。勇健则能趣入功德。三十四伽字。悟一切法。平等性不可得。平等故能普持平等之理。坚不可坏。深广如海。蕴摄名藏。三十五姹字。旧为此咤字。悟一切法。积集性不可得故。愿能积集。积集见佛。如虚空量。三十六儜字。悟一切法。离诸喧诤。无往无来。行住坐卧性不可得故。一切威仪。常观字轮无尽境故。三十七颇字。悟一切法。遍满果报不可得故。化诸众生。生圆果故。三十八娑迦字。悟一切法。积集蕴性不可得故。无[得-彳]辩才。光照圆满。能积众德。三十九夷娑字。悟一切法。衰老性相不可得故。唯演说法。能度衰老。四十室者字。悟一切法。聚集足迹不可得故。法雷遍吼是谓聚集。声不可寻。故无足迹。足迹即教迹也。四十一佗字。合是咤字。悟一切法。相驱迫性不可得故。谓以无我。开示佛境。则无驱迫。四十二茶字。悟一切法。究竟处所不可得故。一切法轮即究竟处。不住法相。故亦叵得。上已别释。然此中般若立名。总有二意。一从所破立名。如云衰老性等。观衰老性不可得故。即入般若。二从能破立名。如云婀者无生义。无生即般若故。是以前十三门。多从后意。故并不言不可得也。后二十九门。多是前意。皆言悟不可得。而经文中。或从所破。或从能破。或能所双辨。可以意消息之。三善男子我唱如是下总结。以一为首。旋转出生而无有尽。略如弥伽处说。具足演说。等虚空际。无有穷尽。为一切法所归趣处。而要四十二者。亦表四十二位故。智论中明。初阿具后茶。即初发心时便成正觉故。阿字即菩提心。茶即妙觉。为究竟处。一一圆融。是字母深义。略义已周。广如别说。
△第二善财白言圣者下。问答显因。先问。后答。答中四。一标章正答。二征释所以。三问答显发。四总以结示。
△今初有标征释结。可知。
△二所以者下。征释所以。先征意云。所以要此十者。后释意云。由有智慧展转至於真实智慧。得此解脱故。十句皆牒。由得前已。便得后句。文相甚显。唯初二句。义小惑人。今当分之。谓具足智慧是第一句。勤求善友下是第二句。以亲近故下。方是蹑第二善友生第三勇猛精进。余文可知。最后得真实智故下。以义加之。然真实智。即此解脱。
△三善财复言此真实者名为何等下。问答显发。即唯问第十真实一门。以最胜故。亦举一例余。文中分四。一展转征释。二总显超胜。三略示体相。四结成所住。今初五重问答。以显深玄。初问意云。向之十重。前前起后后。后转深。至真实智方得解脱。此真实智愿示其体。故言此真实智名为何等。答意云。即汝所问一切言说。皆即真实。实智体周。言语性离。不应舍言而别求也。今之禅宗。多用此势。二征意云。言语别施行真实离文字。云何即是。答云。世间所言说。一切是分别。故违真实。称理无虚。故名真实。三问云。不虚诳语。愿识其义。答云。契理常故。四复问云。若约理常。世言亦常。答云。心自证悟。方得称常。即同楞伽。自觉圣智故常。不同外道无因常也。五复问云。契理曰常。是义然矣。未知至理。其相云何而可契合。能证所证为一为二。二则数法。数法无常。一则无二。何有能所契合之义。答中。先答。后意明。非一非二。由非一故不坏能所。由非二故能所契合。一味平等。如明合空。不可分别。而非杂乱。由非二故说为内证。由非一故后得示他。故云由此力故。则能平等利益自他。内证则自利。后得则利他。犹如大地。假以喻显。地无分别。以况内证。能生万物。以况能所。后然其法性下。却答前问。所问相貌。体实非相。有相堕常。无便属断。有则生灭。无无所证。犹如虚空。是三无为。不可言无。但无[得-彳]相。不可为有。远离一切故。八地经云。入一切法如虚空性。故结云难知难解。谓不可以智知。不可以识解。唯证相应。二善男子此法微妙下。总显超胜。上寄言显理。令即言契真。今正言显理。令亡言会实。以理圆言偏。理与言绝。言虽即真。随言生滞。要须得意亡言契之。於中分二。先标微妙。总显离言。后何以故下。征释所以。征云。何以离言。释意云。理深玄故。非但言不能宣实。亦心智不及。是不思议。文有十句。初三句离言境。即不可议。一过文字。二过语具。三过语业。然梵本云。超语言道。道即语所行处。次五句超心境。即不可思。一超戏论。起心动念皆名戏论。谓有真性。以智契合。亦是戏论。便是分别。无分别智方能契故。然无分别智。离於五相。初一即离於真义异计度故。二超过有寻伺地故。三四即离无作意故。无作意者。谓睡眠昏醉不了境等。今三即约愚痴。不了心境。若善若恶。此非无分别智。四烦恼魔事即兼睡等。五离一切心识。兼离灭受想寂静。以灭受想定亦属心故。更有离於色性义。在后段故。无分别智难以显诠。遮诠以明。故离诸相。方为契合。后二句。总显离妄。明唯圣境。三善男子彼诸圣者下。略示体相。以离一切相为其相故。初句离色相。次在缠不垢。出障非净。体不可取。亦不可舍。犹如虚空。终日求空。求终不得。终日避空。空不可避。挠之不浊。本性净故。澄之不清。非今净故。於一切法最为胜故。名胜义谛。湛然常存。既非佛作。出与不出。性常无二。四善男子菩萨为此下。结成所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