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续藏经
- 中国撰述
- 大小乘释经部
- 华严部疏
- 华严经行愿品疏
华严经行愿品疏
△第四善男子此是真实下。总以结示。即上真实契证之义。即是我之众艺解脱。
第四善男子我唯知下。谦己推胜。对众艺推。不舍世俗。不违实相。皆同般若。
第五善男子此摩竭下。指示后友。婆怛那者。此云增益。谓无尽三昧能出生故。友名贤胜者。无依道场是直善故。
礼辞可知。
贞元新译华严经疏卷第八
寿昌元年乙亥岁高丽国大兴王寺奉宣雕造
贞元新译华严经疏卷第九(从第三十二经尽第三十七经)
敕太原府大崇福寺沙门澄观述
(有七善知识半。第一贤胜优婆夷。第二坚固解脱长者。第三妙月长者。第四无胜军长者。第五最寂静婆罗门。第六德生童子。第七有德童女。(上二同会)第八慈氏一半)。
●第四尔时善财童子渐次行诣下。贤圣优婆夷。幻智无住善友。文亦具六。初二可知。
第三贤胜告言下。授己法界。於中二。先标名体。后显相用。今初。无住处无尽轮者。无住处体也。无尽轮用也。轮者圆满义。大同净名从无住本立一切法。无住即实相之异名。心之体也。众生迷真。起於妄惑。立一切法。菩萨体真。具恒沙德。有无尽用。故无所住。则无所不住。万行爰增。若有所住。如人入暗。不见心体。安有用耶。二既自开解复为人说下辨相用。於中亦二。先略标二利。后我住於此下。广辨用相。於中又二。先总明。上云解脱。是诸门总名。此云三昧。即此中别称。前后互出。非二法也。后所谓下别显。皆体用双明。以出生故。用无穷尽。不失智性。故常无住。又无尽二义。一体无尽。如虚空故。即无住摄。二用无尽。如有虚空必能包含出生万物。体用无[得-彳]。故双辨之。
第四善男子我□下。谦己推胜。
第五善男子於此下。指示后友。云沃田者。是南天竺。近水沃润。显无念定水能滋长故。友名坚固解脱长者。长者无着清净。惑不能坏故。
礼辞可知。
●第五尔时善财童子渐次南行下。幻智无着善友。法门名无着念清净庄严者。无着约境。无念约心。心体离念故。内外无着。障惑不生。是名清净。显现法身。是为庄严。又无着是智。智了性空。无所着故。无念是定。旷若虚空。无所起故。定慧二力。为庄严也。后我自得下。显其业用。既寂障惑。爱见不生。无所求中。求而不息。余文可知。
●第六尔时善财童子即诣下。妙月长者。幻智智光善友。廓忘照现。若秋空满月。故云妙月。常照慈悲及空寂舍。故於其宅。常有光明。不离先念在前城内。文中具六。初二可知。
第三妙月答言下。示己法界。於中二。先示名体。后征证因。今初。冥智廓忘名为无垢。后智照法名曰光明。亦无垢是断。寂二障故。光明是智。照事理故。权实双照。智断齐圆。故立斯称。
后善财白言下征。征问证因。於中二。先问。后长者告言下答。於中二。先始修十法。多近善缘。后终修十法。多明造行。
▲前中亦二。一正明所修。二问答显发。今初。文有标征释结。释有十法。皆言常不舍离。显无间故。文并可知。二善财复言圣者下。问答显发。有三重问答。第一问答。显其亲证。第二问答。征般若因。第三问答。难成上义。今初。先问。后答。问意云。向蒙十法广说胜缘。一切智体必能亲证。愿示枢要。答意云。般若相应。则能现证。二善财复言圣者为由听闻下。第二番问答。征般若因。问意云。所证实相。由於能证观照而得。能证观照。岂不因於文字般若。答意云。言说别施行。真实离文字。心冥至理。岂文字之能诠。故龙树云。般若波罗蜜。实法不颠倒。念想观已除。言语法亦灭。无量众罪除。清净心常一。如是尊妙人。则能见般若。尚忘观照。何况语言。三善财白言岂不由於从闻生智下。第三番问答。难成上义。先问后答。今初问意云。圣智所说。闻思修慧。为现证因。今言不因。岂不违理。后答意云。闻为胜缘。智须内发。执言求解。真智岂生。文中二。先以法总非。后善男子我於此义下。以喻别显。文有二喻。一砂碛求水喻。喻证唯行境非说能到。二闻说苏陀喻。喻於且绝行非常能到。前中亦二。先诫听许说。后如大砂碛下正喻。先喻后合。前中又二。先正举喻。后问答释成。前中有三。初砂碛旷绝喻。生死长远。犹如砂碛。迷於理智。如无井泉。二春忧热时下。热之求水喻。生死增长。如春夏时。一切众生。如有人也。从迷将悟。如西向东。东为明故。冥机叩圣。圣必垂应。如遇丈夫。丈夫者诸佛菩萨。依智起应。如从东来。众惑逼恼。故称为热。五欲境牵。犹如於渴。机能感法。义如问水。法能断惑。如除热渴。三彼大丈夫下。诸圣示导喻。内自亲证。故名善知。如行而说。故云善说。从此东行。令其向智。有二路者。世出世因。世逆法理。故名为左。涅盘之因随顺理智。故称为右。行出世道必获果证。如得泉阴。涅盘真味止生死渴。如彼甘泉。菩提树立能荫自他。如得阴庇。二善男子於意下。问答释成。於中三。初妙月问。二善财答。三妙月合释。今初。闻名喻闻慧。思惟往趣喻思慧。问意可知。二答言不也下。善财答。答意。成上要自亲证方除惑热。思趣近因。尚未得水。空闻名字。得非远乎。是知三慧。但可以因。现证真实。不属三慧。三慧行解犹非是证。空有言说。何涉道因。三善男子菩萨亦尔下。妙月合释。释彼三慧非是亲证。虽非亲证。而为证因。故云不但唯以。但犹独也。明知非是全弃三慧。远成善财从闻生智得见真如。非即非离。审之审之。二善男子言砂碛下合喻。向来合释。总举大意。今方委合。亦分为二。先合正喻。后合释成。今初。略不合於东西左右。余并合之。后得清净水下。合前问答。释成要依示道至泉池等。第二复次善男子下。闻说苏陀喻。喻亦绝行境。前喻意明。由解成行。行起解绝故。非但以多闻能得如来道。此明以行为行亦不诣真。要无所行。方合真智。即念想观除。何况言语。以天苏陀不同前水行可到故。在於天上。非见闻境。得通方到。亦如楞伽宗通方入。文中三。一诫听许说二善男子假使下正说。天苏陀者则是甘露。以况涅盘。一真法界具足众德。此句总明柔软妙触。表唯证境。故净名云。受诸触如智证。色香美味。即别明四德。谓常乐我净。味即是常。美者为乐。香以喻我。色者喻净。三於意云何下。问答释成。有二问答。第一问答。显言非证。文相可知。二善财复言下。第二问答。言为证因。问有二意。答随问别。一云言既非证。证又非言。菩萨因何善巧宣说。答意云。菩萨亲证。依证发言。不同凡夫不证而说。第二意者。先问意云。言既非证。证亦非言。如何善巧令物悟入。答意云。言虽非证。而是证因。非离言说求解脱也。证虽非言。要寻言到。如前到水。必依正言。若行左道。不可得至。若依此义。应须回文云。菩萨所证般若真性。要由言说。而为正因。由此义。便能证此解脱。能为众生。善巧宣说。则二义皆具。
▲第二复次菩萨具足十法下。明终修十法。多约造行。有标征释结。文并可知。
第四善男子我唯下。后三段文亦可知。
●第七尔时善财童子思惟下。无胜军长者。幻智无尽相善友。见佛得法皆无有尽。故无能胜众德所聚。从喻名军。说称体周。城名大立声。文亦具六。
第一依教趣求。
第二诣长者所下。见敬谘问。
第三长者答言下。受己法界。於中二。一辨名用。二辨证因。今初。先名依用立。即以无尽而为其相。我以证下。以用释名。略有二义。一外见无尽。二内蕴无尽。谓内蕴诸德。称体无尽。又诸心诸境无非佛法。故佛与法皆无有尽。二善财复言菩萨云何下。辨证所因。先问云何得者。谓修何因而证得故。后答中二。先进修十行。后离十恶缘。前中有四。一标示。二何等为十征数。三一者下释相。四若诸菩萨下结益。二复次善男子下。明离十恶缘。文中有五。一总标。二何等为十征数。三一者下列释。皆言补持伽罗者。此云数取趣。数数取於诸趣果故。即众生异名。十相亦显。四若诸菩萨常能远离下。示其离意。谓身事须远。心无轻厌。不厌舍者。终可化故。不生下劣者。皆有佛智。法身等故。但应慈念。偏愍恶故。摄受调伏。究竟化故。菩萨复念下。正彰离意。一切众生。等有佛智。性无常定。习以缘成。如云从龙。如火就燥。近恶则恶。丧失善因。故自远之。欲令佗远。五善男子是为下。总结。
第四善男子我唯下。谦己推胜。先谦己知一。后如诸下。推胜知多。於中有二。先对前进行推。谓前进十行。不如菩萨进一切行。乃至悟入佛方便故。后知诸众生我人寿命下。对前远恶推。前虽化生。而常远离。不如胜者知生法空。无恶可远。化而无化。於中分二。先明知者生空。后明不[得-彳]随化。今初。先明显人空。后明法空。人空有七。一众生者。智论四十云。五蕴和合中生故。二我者。准梵本中。此句在初。少为总故。是主宰义。即诸蕴假者故。智论云。若五蕴中。我我所心起故。作此总我。立余别名。三人者。智论云。行人法故。大般若瑜伽。皆名士夫。瑜伽释云。能住一切士夫用故。人与士夫。本唯是一。今分为二。三寿命者。谓命根成就故。瑜伽云。寿命和合。现存活故。五士夫者。如前已释。六养育者。智论云。乳哺衣食因缘长故。七补特伽罗。已如上说。蕴处界者。明其法空。即三科法皆空寂者。约理明空寂。上人法无所执者。约智明空。云何空耶。然迷缘生无有实性。计有即蕴异蕴之我。今了蕴等尚从缘生。无有定性。况於法上而计有我。此是总意。若十定品。一一别释云。菩萨知一切法皆无我故。是名入无命法无住法者。菩萨於一切世间。勤修行无诤法故。是名住无我法者。菩萨见一切身皆从缘起故。是名住无众生法者。菩萨知一切生灭法皆因缘生故。是名住无补特伽罗法者。余可例知。后常能利乐下。不[得-彳]随化。
第五善男子於此下。指示后友。及第六礼辞。文并可知。
●第八尔时善财童子思惟下。最寂静婆罗门。幻智识愿语善友。言行无虚。为最寂静。寂静即是真净行也。言行乃是君子枢机。苟若能诚。斯则可法故。聚落名法。文亦具六。初二可知。
第三时婆罗门下。授已得法。於中三。第一标名。第二业用。第三问答显发。
今初。识愿语者。总谓无妄。别有二义。一称理无失故。谓若乖理。皆名虚妄。二始终无违故。谓从初心。立弘誓言。必如言行。不违誓愿。三自行真宝故。如忍辱仙人被害。必不嗔。便立誓言。我实不嗔。令我手足还复如故。如言便复。四利他不虚故。如欲现化。便能起作。非如世人空愿不能。具此四义。名诚愿语。推下淮胜。复有威德无尽之言。如愿能成。即是威德称体之用。故无有尽。
第二一切菩萨下业用。於中二。先明菩萨不退。即前二意。谓由证理。成证不退。况理性中。无退不退。又如誓能作。不违先言。故无妄退。后善男子我以住此下。明随行不虚。即后二意。随二利皆成就故。
第三善财白言圣者下。问答显发。於中二。先理契法身。显初二意。后说法无失。显后二意。
△前中。即正显第一。兼显第二。有二问答。一问答体相。二问答因果。
[○@△]前中。先问。后答。答中。文举六义。法身为总。一如如者。示法身体。然有二意。一即真如为法身体。重言如者。一如是理如。一如是事如。事理同如。故名如如。二者理智契合。为法身体。故金光明云。唯如如及如如智独存。名为法身。则上如是智如。下如是理如。智如於理。故曰如如。下四句即法身之义。一者常义。云不变异。二者体不可分。非唯染净不殊。实亦自他平等。云无二体。故下广说诸佛菩萨法身无二。三者出义。非唯於诸法中最为第一。於佛体中。亦为尊胜。故云胜义。四显非虚妄。故云谛义。谛即实义。即胜义谛。故无二体。体无二故便不变异。不变异故名曰如如。如如即是法身之体。身即体义。亦兼依义。万德依故。
[○@△]二善财复言一切菩萨云何修习得此法身下。问答因果。於中四。一问答修因。二问答修位。三明因果同异。四以因招果。
[○@、]初中二。先问。后答。答中有四。体标征释结。然此士身。望所修行。此十乃是当地中果。今望佛果。十皆名因。修得十地因中十身。则得果位佛法身矣。
[○@、]二善财复言圣者诸菩萨等住此解脱下。问答修位。於中二。先问。后婆罗门言下答。答中。明一地一身故。十地成十。然其十地。修十胜行。断十种障。证十真如。成於十身。今文正明十身。兼具余义。准梵本中。十身皆有体性之言。谓得平等身体性等。十身体性即士真如。身即约果。文中各二。先明得身。后何以下。征释所以。以释对身。义甚昭着。初地释中云。通达法性。此是总句。初证真如。名通达位。下二句别。离诸邪曲者。即所离障。梵云远离一切不平等体性。即舍异生性障也。见法平等者。即所成行。谓由证见遍行真如。二地释中离犯戒垢者。即所离障。谓邪行障。即所知障中俱生一分。及彼所起悞犯三业。今已离故。於一切戒下。即所成行。一切戒者谓三聚戒。既无悞犯。三聚性净。三地释中先明离障。约十度说。三地忍增。故离瞋等。住诸胜定即所成行。约三学说。前戒。此定。余皆慧故。四地已下。唯约别行。略无离障。此约菩提分法相应慧故。修集道品。五地释中。即诸谛相应慧。以其十重观察四谛。云证法性。六地缘起相应慧。十重观缘。般若现前。念想观除。寻伺境绝。七地即一切菩提分法相应慧。云集诸佛法。方便偏增。功用智满。八地以得无相无功用相应慧故。烦恼不行。以念务皆息。云离世间戏论等事。九地由得最胜无[得-彳]智故。具法师德。身相无边。一时顿应。十地已得总缘一切法智。断於诸法中未得自在障故。种智圆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