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经行愿品疏

  △第二善财童子作是念时下。胜缘引导。略有三位。一城神显教修心。二身众神密加授法。三法堂罗剎教其求友。
  [○@△]初中二。先以华散。后作如是言下。正以言教。於中二。先别教。后结释。前中。城神说法。令护心城。是知触事无非妙法。心名城者。中有本觉正智法王。万德所聚。性防非故。有三十门。大分为三。一十度行。二净地行。三二严行。今初。有十二门。初后各二。中八唯一。檀中。一舍生死。是真实舍。二求十力。用为法施。智中。一证智。二教智。余可知。二应扶助心城下。十一句。明净地行。即初地十种净治地法。文小不次。一信。二慈。三坚固庄严。四悲。五舍。六七皆惭愧。谓不容恶故。八无疲厌。九如说行。十知诸经论。十一成就世智。故能普晓一切众生。三应住持下七句。福智圆满。前二是福。后五是智。福中但合云福德聚。不合云福智。智中初三权智。次一实智。后一无[得-彳]智。二善男子菩萨下结释。於中二。先结其胜能。后何以下征释所以。
  [○@△]第二尔时有身众神下。身众神密加授法。於中三。初赞友令欣。次时诸神众下。放光加被。后善财童子以得下。善财获益。所谓十眼平等不思议身者。十身无[得-彳]。为不思议。不思议身。佛佛平等。余可知。
  [○@△]第三时有守护下。法堂罗剎。教其求友。於中四。一华散。二言教。三仰问。四重答。
  ▲今初可知。
  ▲二作如是言下。言教中二。先教十法以增其智。后示三昧以息其乱。今初。文有标征释结。释有十心。一直。二悲。三智。四进。五信。六深。七慈。八净。九益。十常。后复次善男子下。示其三时。文亦有四。谓标征释结。初二可知。三所谓下列释。於中亦十。第一法空无尽清净轮者。此为见友之本三义如空。一如空无尽。二如空心净。谓不取相惑不能染。三如空圆满。无处不有故。二见依报。三触境皆佛。故云不舍离无缺减。谓凡夫染境。二乘舍离。权教观境。空有互陈。一多不即。并为缺减。若圆修者。触目对境。穷尽法原。不取不舍。双亡正入。故央掘经云。云何摩诃衍。所谓彼眼根。於诸如来常。了了分明见。具足无减修等。又云所谓眼入处。於诸如来常。明见来入门。具足无减修等。前明六根。后十二入皆悉具足。无所缺减。余文可知。四善男子菩萨成就下结中。初得见人。次当得法。后则处处皆遇善友。处处遇者。略有二意。一真实善友常遍世间。契理云同。故常得遇。故慈氏云。非是法器人。与佛子同住。设经无量劫。不知其境界。反显是器必常遇矣。二者既定慧双游。无境不契。并为道器。皆善友矣。故光明觉品云。如来所转妙法轮。一切皆是菩提分。若能闻已悟法性。如是之人常见佛。能如是行。是为守护正法堂也。
  ▲三说是语时下。善财仰问。向已明教。何得更问。於何方所。求善知识。向者通教。今别问摩耶。
  ▲四罗剎答言下重答。求於摩耶。不异前总。既能重问。还复重答。答以四法。一以友无不在故。二友以法为体故。此二合在初句。三身同友遍故。四智与境合故。如影如梦。其速疾心。即遍游十方。其随顺心。四句皆有。又前三离境相。后一离心缘相。都无所求。真入理矣。无求之求。无[得-彳]求矣。
  第二尔时善财下。见敬谘问。於中三。初见。次敬。后谘问。
  [○@△]初中二。一明见因。即受行教故。然其受行实通三位。旧经但云受行其教。罗剎在近。又教求友。故偏牒也。二即时下。正明睹见。於中二。先见依。后见正。
  [○@、]前中三。初见莲华。次见楼阁。后见宝座。今初。所证法界自性无染。故曰莲华。无明既开。不离心内。如从地踊。亦表性净万行之因从法性地而出现故。此即等觉普贤之华。而言大者。十定品说。量周法界故。台上楼阁。名纳十方。岂况莲华不周法界。十柱等言。约表法耳。二於其台上下。明见楼阁。谓能证二智。依於所证。而重现故。智包无外。云纳十方。总摄五位自分胜进。名为千柱。其一一事。皆有表法。恐厌繁文。三其楼阁中有如意下。明见宝座。即智体法空。故在楼内。具性功德。广显庄严。於中二。先明主座。后尔时下。明摄眷属。
  [○@、]二摩耶夫人在彼座上下。明见正报。合回尔时善财见如是座。安此段初。於中亦二。先总明现身。后所谓下。别显身云。於中亦二。先身相。后身业。
  [△@、]前中又二。先明万类难思身。后明一类超胜身。前中又二。先明别相。后显通体。今初。有四十六身。梵本旧经。但唯四十。谓广大力身。即梵本中普周遍身。住安乐身。即梵本中灭倒见身。无断尽身。即梵本中恒示现身。大威德身。又是重出前灭倒见。无依色身。即是无住。离虚妄身。是梵本中。释无分别。除此六身。还唯四十。於中。或唯约事。如普周遍及普对现等。或唯约理。如十二十三云。不生色身。无生起故。不灭色身。常寂灭故。或事理交彻。如三十二无生色身。幻愿所成故。三十五不生色身。随众生业而出现故。三十二随於自愿。三十五随众生业。皆是以事显理。余可思准。亦同十身。恐繁不配。二善财童子见於摩耶下。辨其通体。谓离有取蕴故。名非色等。无真实常住色等。文有八句。前五别明五蕴。而其释义。影略不同。一色从缘现故。二受灭世间故。言转灭者。灭无常受。转成常受故。三想随物想故。四行依幻业行即非行故。五转识成智。智亦性空故。第六句总显离言。第七句已灭无常。第八句已证常寂。二尔时善财童子复见下。明一类超胜身。旧经唯有超胜。而无相如。今经具有。於中二。先总标。即双标相如及与超胜。后所谓下别显。以总该别。略无超胜及相如义。
  [△@、]第二於一切处现如是等下。明身业用。於中二。先结前标后。梵本但云。现如是等无量色身。则该二类身。皆有此业。后行於平等下别显。於中亦二。先明十度行。后明福智行。今初。一檀那。以是最初。故说大悲。二出生如来下净戒。戒能增长菩提法故。摄佛善故。三观察思惟下。谛察法忍。四精勤下精进。五住於平等下禅定。六善能了知下般若。七见诸如来下方便。八成就大愿下大愿。九游戏如来诸自在力下力度。十得佛智光下智度。二修习圆满一切如来种种功德下。明二严行。十一句分三。初二句标。次六句出体。后三句结成。今初。谓前句标福。后句标智。离世间品中。各有十句。以显无尽。次常乐观察下六句。别出福智之体。四菩萨行不出福智。一波罗蜜行。依六度说。前三是福。后一是智。中二通福智。若依十度。方便助前三。愿助精进。力助静虑。智助般若。福智可知。二出生一切诸菩萨地。明福智之位。三积集下。通明福智。亦兼神通。四勇猛下。进策福智。五普遍成就下。菩提分法行。六恒勤守护下。教化众生行。后常乐称扬下三句。结成福智。初句结福。次句结皆。后句由具上二愿为佛母。
  [○@△]第二尔时善财童子见摩耶下。设敬证入。自道已深。现身等彼。上来摩耶万类殊应异体中多。今此善财。一类之身。遍对求法。即同体中多。若摩耶善财。并不分而遍。则二皆是住体遍应。摩耶亦是同体。一即多。以随所应异无二体故。善财亦是同体。多即一。诸处善财。即一身前之善财故。又二互望并含同体异体。以一摩耶。应多善财故。以多善财对摩耶故。
  [○@△]第三白言大圣下。谘问法要。所以叙述文殊及诸友者。若约等觉。因位极故。总收归此。若约会缘。从初发心。一一善友及所得法并所会。
  第三摩耶夫人告善财言下。示己法界。於中三。初名体。二业用。三根原。
  [○@△]今初名有六字义故。二智大智体周遍故。二愿二义者。一别愿唯愿为佛母故。二通愿总摄普贤广大愿故。三智二义者。一权智能起大愿。能成幻事故。二实智般若能生佛真身故。四幻二义者。一愿智体虚。当相名幻故。上经云。幻智即是菩萨。菩萨即是幻智。此二无[得-彳]。能无不为。二者即智所作。生佛为幻。谓不坏小身。而能广容。无生而生故。五庄严二义者一以大愿智幻庄严法界诸佛境界。二以大愿智幻为己庄严可成佛故。十义无[得-彳]为大缘起。故为一切诸佛之母。
  [○@△]二是故常为诸菩萨母下。明业用。於中二。此句总明。后善男子如我下别显。於中四。一为现在遮那佛母。二为过去佛母。三为贤劫千佛母。义通三世。四结通横竖无穷佛母。
  ▲初中二。先总明为剎海遮那佛母。言悉达者。具云悉达多。新云嚩悉达阿他。唐言一切事成。或云一切义成。余文可知。后又善男子我於净饭王宫下。别显生佛之相。於中四。一毛光为生先相。二正明自在入胎。三腹包众海难思。四举此类於百亿。初中有四。一光入身。二善男子又彼光中下。光现八相。三又见如来往昔下。现佛因果。四又善男子彼妙光明入我下。令身难思。第二善男子尔时菩萨从兜率下。正明菩萨自在入胎。於中有五。一眷属翼从。二菩萨尔时以神通力下。菩萨现通。三又以神力放大光下。光时息苦。四又为救护下。现变入胎。五彼诸菩萨於我腹下。入已游步。第三又念念中下。腹包众海难思。第四善男子如此下。举於此界以类百亿。於中二。先正类。后然我下。显难思相。先正明。后征释。前中。文有四句。一本来无二者称一性故。二亦复非一者。旧经无此一句。梵本云亦非无二。此有二意。一者初句遣二。次句遣一。非一处住。成上遣二。非多处住。成上遣一。段为亦复非一得斯一分。二者上二句辨体。无二者称一性故。亦非无二者。不存无二故。斯则遣之又遣之。玄之又玄矣。故昔人云。我言无二者。但言无有二。非谓有无二。故须双亡方显体妙。故上经云。常於诸法不作二。亦复不作於不二。诸法若二若不二。於中毕竟无所着下。二句即体之用。一处多处皆是用故。故上经云。一身为无量。无量复为一。了知诸世间。现形遍一切。以是即体之用。一非一。多非多矣。又非一处住。不坏多故。非多处住。不坏一故。又非一处住。体周遍故。非多处住。不如事故。又非一处住。一即多故。非多处住。多即一故。又非一处住。多中无一性故。非多处住。一亦无有多故。则如是二俱舍。普入佛功德。即是释中智幻之义。
  ▲第二善男子如今世尊下。为过去佛母。
  ▲第三善男子如此世界贤劫之中下。为贤劫千佛母。义通三世。三佛过去遮那现在弥勒等未来故。於中二。一举过现以为能例。二善男子如此贤劫未来世中下。例於未来。於中亦二。先别明弥勒。后如是次第有师子下。列余九百九十五佛。文中略列二百四十三。末结楼至。皆为其母。
  ▲第四如於此三千大千世界如是於此华藏下。结通横竖无穷悉为其母。若尔摩耶一人。已为一切佛母。余应绝分。但有具此大愿智幻。即为一切佛母。一同摩耶。摩耶是一即一切。余同摩耶。是一切即一。是则一女生一切佛。一佛有一切母。一多无[得-彳]。非但约女。男有此愿。亦为其母。是则摩耶成佛。亦是所生。遮那具愿。亦能生矣。三世诸佛诸菩萨等皆例然矣。方是华严生佛之义。
  [○@△]第三尔时善财童子白摩耶下。辨法根原。先问。后答。答中二。一明本事。二结古今。前中六。一轮王久远。言非后身菩萨所知境者。显唯佛知。非但久远。亦显时无时相。佛智契故。二彼王城北下。有佛将成。三有一恶魔下。魔扰如来。四彼转轮王已得下。圣帝降伏五时道场神下。场神兴愿。六作是愿已下。历事增修。二善男子於意下。结会古今。於中二。先结示其人。后我从於彼下。结成果用。於中复二。一为遮那佛母。二善男子过去下。结母普周。谓时经三际。处尽十方。现未佛母。理则可然。发心有初。何言过去。此有三义。一约发心之后。论过现等。二发心之始。后身不知。亦无定始。三者愿则有始。为母无初。如以始觉同於本觉。始本无二。始亦无初。况念劫圆融。举一收尽。皆於脐中。放光明者。生长同气。皆自此故。佛佛皆从无二理生。能生所生。同一味故。
  第四善男子我唯下。谦己推胜。
  第五善男子此三十三天下。指示后友。
  第六时善财下。恋德礼辞。(下第三十一经)。
  ●第二尔时善财下。第二别明会缘。有十善友。约会分九。第一天主光。即幻智念力善友。天主光者。悲智胜用光净自在。故名天主。破暗名光。此由定发故。父名正念。所得法门名为无[得-彳]清净念也。文具六。
  第一依教趣求。
  第二见彼天女下。见敬谘问。
  第三天女告下。授己法界。於中二。先标名体。后问答境界。今初以无[得-彳]智。一念普观三世十方。无不明了。无去来今。为无[得-彳]念。不杂异念。故云清净。以斯正念。念佛功德。有益悲智。故曰庄严。后善财白言下。问答境界。於中。先问。后答。问中有二。一问境界。二问修得法。后答亦二。先答修行。后答境界。前中三。第一标章劝修。第二总征别释。第三结劝修学。
  [○@△]今初可知。
  [○@△]二云何勤修下。总征别释。於中二。先总征。后所谓下别释。此一段经。旧经所无。总有四十二门。表四十二位。大分为二。前三十七门。劝修行法。后五门劝修位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