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经行愿品疏

  [○@、]第二亦知世尊毗卢遮那下。知正报中因果。於中二。先知本师。后例余佛。前中亦二。先知因。后普摄一切诸佛菩提下知果。於中亦二。先知果体用。后所有一切道场下。知所被众会。二如是一切皆是毗卢下。例知余佛。於中。先结前为能例。后亦知十方下所例。谓横遍十方。竖穷来际。
  [△@○]第二何以故下。释知所以。以得三昧故。(下第二十八经)。
  △第三尔时善财白瞿波下。显法根原。於中二。先问。后答。今初问中。唯问得法久近。即含修行久近。故答中具之。后瞿波告言下答。文分为二。第一正答修行得法。第二明多劫修莹。
  [○@△]前中二。先明王都时处。后彼时有王下。显事佛得法。於此界中。值六十亿百千那由他佛。於中三。初明遇最初佛发心修行。二於中间多佛修行。三明最后佛所得法。
  [△@、]初中二。一正明本事。二结会古今。
  [△@⊙]前中四。一明父王胜报。二明太子超伦。三同行因缘。四诣佛得法。
  [○@、]今初可知。
  [○@、]二所生太子下。太子超伦。谓具三十二相故。於中初总标。所谓下别列。此最委悉。多同瑜伽四十九说。小有异同故。次第数之。一足下平满犹如奁底。二千辐轮。三手足柔软。四其指纤长。五网鞔成就。六足跟齐圆。七足趺丰起。瑜伽。合上二为一相。云足跟趺长。八一一相称光洁妙好。准梵本云。一一身分相称。即瑜伽身分洪直。九双腨牗圆。十垂臂过膝。十一马王阴藏。十二一一毛孔各生一毛。十三绀发右旋。螺文不乱。瑜伽合上二为一。云身诸毛孔各生一毛。如绀青色。螺文右旋。或即无此发相。十四身皮金色。十五细薄润滑。一切尘垢所不能着。取上身皮。向下用之。十六手足肩项七处平满。十七臂膊佣圆。即瑜伽膊间充实。十八脊骨不现。义当瑜伽肩善圆满。十九周圆相称如尼拘陀树。二十颐颔胸臆犹如师子。准瑜伽。此有两相。谓第十八其身上半如师子王。即胸臆如师子。二即第二十五颔如师子。上妙见处。亦分为二。今合为一。二十一颈如绀蒲三约成就。二十二常光四照。二十三四十牙齿鲜白齐密。准瑜伽。此有三相。谓一第二十二四十牙齿。二第二十四其齿鲜白。三第二十三其齿无隙。即是密义。今合为一。二十四舌相红赤长广覆面。二十五梵音清美。二十六目睫青润。二十七目上下瞬。瑜伽无此。二十八青白分明。二十九面部圆满犹如净月。瑜伽亦无。三十眉相纤曲如帝释弓。瑜伽亦无。三十一白毫皎洁文相右旋。三十二顶有肉髻犹如天盖。然以此经。望瑜伽论。阙彼三相。一上味相。二身毛上靡。三身不偻曲。彼阙此四。一目上下瞬。二面部如月。三眉如释弓。四绀蒲三约。此合彼三。谓四十牙齿。三相合一。颐及上分如师子王复合为一。合三阙三。故欠彼六。彼合此二。谓合足跟及趺为一。又合毛发。合二欠四。故亦阙六。各三十二。又此与前妙见比丘。阙彼额广平正耳相垂朵胸标德相。此相极要。彼中亦有身毛上靡。又与诸经。小有同异。各随一义耳。如是众相下。结以严身。
  [○@、]三善男子太子有时下。同行因缘。於中八。第一太子游观。第二宝女求归。第三太子问因。第四女母代答。第五太子邀问。第六女敬顺从。第七太子摄持。第八母陈庆遂。
  ▲今初可知。
  ▲二尔时大树妙高吉祥下。宝女求归。於中四。一具德端严。二见其太子下。白母求事。三时香牙云峰园下。梦佛兴世。四时具足艳下。自陈己心。於中二。先长行叙述。后偈颂陈白。十偈分二。前三自述德堪。后七赞彼求纳。
  ▲三尔时威德主太子下。太子问因。於中二。先总呵女过。后别问因缘。前中亦二。先长行序意。后偈颂正呵。此一段偈。旧经所无准梵本。在母代答后。理亦合然。五十七偈大分为二。初有六偈。序世妄情以女为德。余偈正呵女过为障道源。前中二。先一偈总明。余五偈别显。於中。初一宝为绍嗣。次二伪悦人心。后二结过滋甚。第二正呵女过中。大分为三。初一总标。二有四十二偈说过。三有八偈。结过成观。今初。前是邪见妄计为善。今是智人说为过原。二正说过中。略分为十。初一偈明性恶随势。二有二偈。衰损过深。三有三偈。心伪难知。四有一偈。憍无惭耻。五有五偈。耽欲无厌。六有三偈。口是心非。七有三偈。不得自由。八有六偈。障诸善道。九有一偈。为诸苦本。十女人喜怒下十七偈。总结过深。更分为十。初三偈。心险难测。二有一偈。嫉姤尤深。三有二偈。不可暂亲。四有三偈。恒无志操。五有一偈。祸及二世。六有一偈。离间六亲。七有二偈。背德害深。八有一偈。常罗欲网。九有二偈。务於情色。十有一偈。害及畜生。谓大力象王犹为其害。无力凡品岂得免伤。第三菩萨为法下。结过成观。於中分三。初一令摄而远离。谓不摄同二乘。不离自伤害。若自有缚。能解彼缚。无有是处。不舍不随是菩萨道。次二释离所以。以为害深故。后五偈正结成观。成其五观。初偈令修不净观。二修无常观。三修苦观。忧惧即苦。故涅盘云。因爱生忧。因爱生畏。若离贪爱。何忧何畏。四修空无我观。空故无着。无我故自他平等。皆为亲想。五结归不净诫勿被伤。故随好品云。譬如劫火烧须弥山。贪欲缠心亦复如是。二尔时妙威德下。别问因缘。於中二。先长行。后偈颂。有十二偈。文分为三。初三问其属缘。次三审其内过。后七问其进善。今初可知。次审内过中。初三句问无身三。次四句问口四过。次三句问意三恶。后二句总问诸业。不顺理修皆名相违。重字稍繁。今诃女偈。昔含於此。后问其进善中。即翻上十恶。初偈。敬上爱下。慈心不煞。二有一偈。恭敬供养。岂有盗心。三有一偈半。尊事三宝。住正远非。故无邪行。四赞佛功德净修语业。故无语四过。五一偈慈悲哀愍故无瞋恚心。六一偈喜他荣乐。住舍无贪。七一偈反化愚痴。岂有邪见。
  ▲第四尔时太子如是问已下。女母代答。先长行序意。后偈颂正说。明有德无过。亦不属缘。故应纳受。三十三偈。文分为六。初十偈总彰报胜。二有三偈半。别赞端严。三有二偈半。明其绝伦。末后言端严者。二本俱无。为成偈故。四有六偈。技能内满。五有十偈。离非具德。六有一偈。结赞所宜。梵本。此下方呵女过。呵女已后。方便重邀。文理极顺。(下第二十九经)。
  ▲第五太子邀问。谓女过既深。为障不浅。若不障道当遂所求。於中。先长行分二。先自叙行深。后当於尔时下。邀其莫障。后偈颂中。十偈分三。初六颂其行深。次三颂邀其莫障。后一颂结成上意。
  ▲第六尔时具足艳下。女敬顺从。先长行。后偈颂。有十四偈。分三。初三忘苦仰德。次六希同胜行。此即正当发菩提心。后五劝诣如来。
  ▲第七尔时太子下。太子摄持。由闻发心。又闻如来心大欢喜知堪同行不障道故。
  ▲第八时母善现下。母陈庆遂。十偈分三。初一标其遂志。次二德行悬同。后七总赞身德。
  [○@、]第四尔时威德主下。诣佛得法。於中三。初自行得法。二转化父王。三绍位弘建。今初分四。一诣佛供养。二时彼如来下。佛为说经。普眼灯门者。普眼之义。已见上文。然普眼则顿照无余。灯则曲无不尽。令其通悟所以称门。三是时太子下。同得法门。初太子得。后童女得。并由照而常寂。故获三昧。四尔时太子与彼下。辞还所止。
  第二诣父王所下。转化父王。於中十。一太子白父。二时财主王下。王审所闻。三时王闻已下。自庆逢时。四作是念已下。禅位礼觐。五尔时如来普遍下。如来摄受。六尔时如来以不思下。为说法门。入一切法义离翳灯者。无法不持。云一切法义。无障不寂。称为离翳。无法不照。名之为灯。智断齐证。故名为入。七时王闻已下。化益当时。於中。先明王证总持陀罗尼。以慧为主。故云大智光明。即得主教意。后其众会中下。兼益时会。即通得主属二教之意。八尔时如来又以下。佛重现变。九时财主王下。出家修学。十未久之间下。证法弘通。三尔时太子於十五日下。绍位建立弘宣大化。於中四。一正明绍位。七宝之义广如别说。二时阎浮提下。建立弘通。三尔时如来咸受其请下。弘通之益。四尔时大威德下。结益周遍。
  [△@⊙]二善男子於意云何下。结会古今。
  [△@、]第二善男子彼佛灭后下。於中间多佛修行。略列四十九。结有六十百千亿那由他。
  [△@、]第三其最后佛下。明最后佛所得法。即最胜行劫中。六十百千亿那由他之最后也所得法门已如前说。上来正答修行得法门竟。
  [○@△]第二善男子我时於彼下。明多劫修莹不穷菩萨之境。於中四。一於剎尘数劫修行不知。二善男子若有众生得见菩萨下。明菩萨难遇见者不空。意显己遇之益。三善男子我从於彼下。经百剎尘劫。修行不知。四何以故下。征释不知所以。於中。先征。后释。释中二。先总显深广。谓所以不知者。以称事理等诸佛境无边际故。斯则十地不测等觉。故名普贤解脱。后善男子我於尔所佛剎下。别显深广难知之相。谓一毛即不可穷。况於多毛。况复多身广大之用。以是无尽之法门故。於中又二。先举喻总显。后我亦如是下。正明所观。於中五。一毛中见器世间。二见智正觉世间。三见众生世间。四见菩萨修行。上三各以又於菩萨为首。五善男子我於尔所下。总结不穷深广之境。
  第四善男子我唯下。谦己推胜。
  第五尔时释女瞿波下。指示后友。於中二。先示后位。后颂前法。前中二。先指示。后教问。今初。言此世界中莲华座者。此座不知的在何所。旧经但言此世界中。晋经则去此迦毗罗城。若新梵本云。善男子汝去於此处。吠罗遮那足下种种庄严大末尼宝王莲华藏座。於其上坐。生菩萨母。名摩耶夫人。此则似居佛会。毗卢遮那不属莲华。是佛号耳。言摩耶者。有云幻生。具云摩耶泥(上声)尾此云幻术夫人。昔云天后。然余教说。生佛七日。即便命终。生忉利天。约应化说。据实体用常遍时处。云迦毗罗。据其本处。犹佛虽灭常在鹫峰。但云此界。约是佛母。若依梵本。不离如来。故诸教中。说於摩耶。或云是实。或云是化。此经大意皆是实德。后汝诣彼问下。教问可知。二尔时释女瞿波下。重颂前法。广说已周。临行再述。显殷懃故。虽通颂前。文便在此。三十一偈大分为三。初一偈总显菩萨益生。超颂前文见者不空。生下女人染心之益。次十五偈。别明远劫前事。出上不空之相。后十五偈。正颂前文德女因缘。由前远劫深心供养。成今净心同修梵行。
  第六尔时善财下。礼辞可知(已下第三十经)。
  [△@△]大文第二。从摩耶夫人下。有十一善友。古来诸德。皆为会缘入宝相。虽下三相义当等觉。等觉亦是十地胜进。开合不定。义理又多。故依古德。且为会缘入实等相。云何会耶。谓会前诸位差别之缘。令归一实。生於佛果。犹如摩耶夫人。能生佛故。然人虽十一。约法唯九。约会为十。德生有德同一会故。遍友是会不得法故。初一为总。余皆为别。故摩耶得幻智法门。末后亦得幻住法门。始终相会该於中间。总别圆融。归实无二。故会缘中。更有十人。又是所会。十表无尽。无尽之缘。皆成摩耶之实德故。又以此下皆当等觉。等觉方能亲生佛故。就别会缘。初天主光。且须正念无失。方为第二遍友可师。三须广穷众艺。四解而无依。用而无尽。便得第五无着清净。清净则得第六净智发光。发光则得第七知相无尽。无尽则得第八诚愿不违。具上诸门。方得第九还归幻住。故虽十一不失入实之言。始末皆幻。方智诸缘体虚即实。
  ●今初。摩耶夫人。总会缘中。文亦具六。
  第一依教趣求中二。先将诣观成。后胜缘引导。
  △前中二。先序观成。略标渴仰。二此善知识远离下。别彰观念。於中四。一总念胜德。二别念身相。三结叹深胜。四思欲亲承。今初。已能暗合愿智幻门。二此善知识随意生身下。别念现身。即冥契摩耶下文所现。於中。有十九身。初随意生身。旧经则有。梵本则无。不思议身。梵属一相身。无差别身属非身心身故。旧有十七。新唯十六。又初三身。准下释摩耶现中。乃是三对。具於六身。则通成二十。下文各有标释。今略解三。一随意生身。总显随类。二无生灭身。下云不生色身。无生起故。不灭色身。常寂灭故。三无来云身。下云无去色身。於一切趣无所灭故。无来色身。於诸世间无所出故。四非虚实身。下云非实色身。得如实故。非虚色身。随世现故。五不变坏身。法性无坏故。六无起尽身。无相无思故。故不思议。是释上义。七所有诸相皆一相身。无相为相故。八远离二边住解脱身。不住生死涅盘等边。无住解脱。常教化故。九无依处身。幻愿所成故。十无穷尽身。如虚空故。十一如影普现身。随愿现故。即无分别愿。十二如梦所见身。随心现故。谓随心欲现。而无寻伺。十三如镜像身。谓随物心质所见不同。自无出入故。十四普於十方而化现身。横周遍故。十五住於三世无变异身。竖常住故。十六非身心身。不属色心差别相故。其如镜像下。梵本云。犹如日月清净身。谓住法性空。不信等障烟云尘雾。不能染故。三此善知识下。结叹深胜。於中。犹如虚空。结前胜德。普贤眼见。兼上诸身。四如是之人下。思欲亲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