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续藏经
- 中国撰述
- 大小乘释经部
- 华严部疏
- 华严经行愿品疏
华严经行愿品疏
△第四尔时善财童子白言下。辨法根原。先问。后答。答中二。先叹深许说。后承力正说。
[○@△]前中亦二。先长行。后偈颂。长行亦二。先叹深。后许说。前中分四。一标难知。谓时久远故。所得深故。非久近故。文中。非闻慧境。故难知难信。悲思慧境。故云难解。非修慧境。故难证入。上皆难为自行。后三难於利他。夫说法者无说无示。故难示难说。二一切世间下。示不知人。三唯除下。拣能知人。即善财之类。四何以故下征释。三然我下许说。并显可知。后偈颂中。二十一偈。文分为五。初一颂标难说。次三颂不知人。次一超颂前释。四有十四偈。却颂前文拣去能知。次第颂前佛力护等。恐繁不配。五有二偈。颂前许说。
[○@△]第二善男子乃往下。承力为说。先长行。后偈颂。
[△@○]长行中二。先正说。后结会。
[△@、]前中三。初总明发心时处佛兴。二善男子彼毗卢下。别明本生之处。三阎浮提人寿万岁下。明遇缘发心。於中分二。第一明发心胜缘。第二辨发心本事。
[△@○]前中四。一明大王治化。即铁轮王。故云阎浮。二时彼世界下。五浊为因。感三灾起。一寿命短促。即是命浊。二资财下是众生浊。三不修下即烦恼浊。四深入邪网下。明其见浊。五者劫浊则通前四。故上文云。劫欲尽时。劫初清虚。犹彼清水。劫末多恶。同彼滓秽。故称为浊。三咸来共绕下。悲境现前。四尔时大王下。正明起行。於中二。第一深起大悲。第二广行大施。
[△@⊙]前中三。初标征。次列释。后总结。
▲今初可知。
▲次所谓下。列释十中。各先明所治。后辨能治。此十大悲。多同二地集果十悲。於中分二。初一总明。余九别显。今初总明。谓三求众生皆堕无底生死深坑。难勉出故。余九别中。又分为二。初一解邪。余八行邪。今初解邪。理外推求。总名为邪。故涅盘云。一切烦恼邪见摄尽犹解邪故。横计世间常乐我净。起贪瞋等一切烦恼。行诸恶行。为生死因。故其治中。令住善业。谓得正见已是善业。又由正见。诸惑不生。无诸横计。自然顺理。修诸善业。
后八行邪。於中。别悲三求众生。即分为三。初五悲於欲求众生。次二悲於有求众生。后一悲於邪梵行求众生。初中二。前三悲现得五欲受用生过。后二悲未得五欲追求生过。初中即为三别。初一悲受不共财众生。次一悲受无厌财众生。后一悲受贮积财众生。今初。谓随己所有。资益身命。但为生等。诸苦逼迫。有而不安。故令不着。不为财缚。则身心安矣。二哀哉众生常为世间种种恐怖等者。即悲受无厌财众生。谓内心难满。外求无厌。常怖恶名。恐失财利。恐求不得不能存活。多求多怖。故令无求。免诸厄难。专求如来一切智道。三哀哉众生无有智眼下。此悲贮积财众生。不了此财属於五家多财多祸。不能解财如云如梦。为无智眼。谓有我身。事须资养。疑於当果积而不散。故决其疑见。即为方便。上三即悲起烦恼众生。后哀哉众生常为痴暗之所迷惑下二门。悲未得五欲追求生过。即悲造业众生。前门悲追求后报造有漏善业。后门悲求现报造诸恶行。今初。谓迷胜义愚。亦造善业。求於当欲。如处暗行迷惑道路。若遇城邑则可栖托。故治中云。为作慧炬。引至智城。后门悲求现报造诸恶行众生者。谓悭己所有。嫉他胜己。谄诳求财。诸惑所乱。后於临终。见诸恶相。或悔先作。或起恶见。复能浊乱。若绝诸恶。则法身清净。二哀哉众生长时漂溺一切世界生死大海下。八九二门。悲有求众生。初门即道差别。后门即界差别。今初。谓五趣因果循环无畔。名海漂溺。藏识海浪。果漂溺也。境风四流。因漂溺也。故十地经云。生死洄澓。爱河漂转。然瑜伽七十云。有五法相似生死。得大海名。一处无边相似故。二甚深。三难渡。四不可饮。五大宝所依。由前四故。生死过患。由后一义。菩萨入之。第九十卷复云。由三相故。水海与生死海不同。一自性不同分。谓唯色一分故。二沦没不同分。唯没人畜及唯身故。三超渡不同分。谓未离欲人亦能渡故。生死大海。反上可思。已知海相。云何漂溺。瑜伽八十六云。由五种相。当知顺流而被漂溺。一於此漂溺。即善恶趣。如海二岸。即今总意。二由此漂溺。所谓爱即是河。当此中因。即是海义。三依此漂溺。即色等五蕴。是此众生。四如此漂溺。谓於流转相。不如实知。经虽无文。即是总五。意漂溺时。谓虽爱身命欲使长久。由自性灭。不能令住。即长时摄。治中。乃以万行为船。运其令度。有二意。一望生死海为过患。即至宝洲。及到彼岸。二以海对海。越生死海而入智海。了生死性则成智海。后门界差别。谓眼妄取色。耳妄听声等。为诸根刚强难可调御。亦信等根不清净故。虽生上界。由三还来。三界之中往返无已。既远诸佛。安有出期。故治中。如来威神。方能永出。三哀哉众生犹如盲瞽等。即第十门。悲邪梵行求众生。不见正道。迷无我理。以执我故。随逐邪径。九十五种邪入邪法。是谓生盲。故能治中。开其智眼。引入智门。云何入耶。略有二义。一知无我。二了蕴等本性空寂。即於三界。见涅盘城。
▲后时彼大王下总结。此中但悲处三界苦。略无所悲同法小乘。
[△@○]二作是语已下。广行大施。於中有八。一施令弥布。二尔时妙宝娑罗下。施会大敷。三时一切法圆满宝盖下。施主超伦。四尔时於此阎浮提内下。施田云集。五时王见彼诸来集会下。施心殷重。六善男子其王尔时因善知识下。施愿广深。七已能深入一切智流下。施惠玄微。八不拣方处下。正施均普。(下第二十四经)。
[△@⊙]第二时此会中有长者女下。正显发心本事。於中三。一发心身德。二去王不远下。正发大心。三尔时大王知此童女下。大王摄受。於中四。一王发摄言。二女赞王德。三大王述赞。四施行摄持。今初可知。二时宝光明下。女赞王德。於中三。初标心净。二发口言。三展身礼。今初可知。二即以下。发言赞德。於中。四十九偈分二。前二十三偈。总显王德。后二十六偈。彰王本生。前中三。初六偈未兴时损。次二偈王兴之益。后十五偈。翻损成德。即翻十恶以成十善。文分为四。初一偈翻煞。次三偈翻盗。三有二偈。翻邪行。四有九偈。总翻余七。於中二。先一偈总举七恶。后八偈总翻成善。今初。初句总标。次句举口三过。其绮语一过。没在第四句杂秽之中。故梵本云。虚诳粗恶离间语。谄杂秽语不自在。此四种语皆舍离。正法今行邪见灭。则上半是过。下半已翻。第三句恒起邪思灭正法。即意三恶中邪见。其第四句中。谄曲随人意。即是贪恶。略无於瞋。亦杂秽摄。后八偈。总翻成善中二。初一偈正约众生翻於恶口。后七偈约王有德。令物无过。然准旧经。此七偈前。别有二偈。翻於邪见。云昔日诸众生。种种行邪法。合掌恭敬礼。牛羊犬豚类。今闻王正法。悟解除邪见。了知苦乐报。悉从因缘起。此文显着。即梵本云。正法今行邪见灭。理亦尽矣。就七偈中分二。初一偈。明王无口过。而有语德。人闻皆悦。后六偈。王有慈覆。人无瞋心。故叹王盖。故回向品云。执持一盖。溥荫万方。大光王云。为高盖慈心。普覆诸众生故。明知叹盖即是显慈。二王父号曰下二十六偈。显王本生。於中分四。初四偈。光王世末。二有七偈。王兴先相。三有七偈。正显诞生。四有八偈。生后之益。三尔时宝光下。身礼可知。三时彼大王下。大王述赞。四王赞女已下。施行摄持。
[△@、]第二尔时夜神告善财言下。结会古今。
[△@○]第二尔时能开敷下偈颂。但是总相。显己能知。於中二。先十偈明能知。后一偈结劝。
第四善男子我唯下。后三段可知。
贞元新译华严经疏卷第七
寿昌元年乙亥岁高丽国大兴王寺奉宣雕造
贞元新译华严经疏卷第八(从第二十四经半尽第三十一经)
敕太原府大崇福寺沙门澄观述
(有七善知识。第一守护一切众生大愿精进力光明主夜神。第二妙德圆满主林神。第三释迦女瞿波。第四摩耶夫人。第五天主光天女。第六遍友长者。第七善知众艺童子)。
●第八守护一切众生大愿精进力光明夜神。不动地善友。谓无分别智。任运相续。相用烦恼。不能□□。□度偏增。是大愿力无功用风。任运吹进。名精进力。无生正智常现在前。故曰光明。能以一身。而为多身。遍应一切。方能守护一切众生。
第一依教趣求中。略无念前。亦表得无功用无念虑故。
第二见彼夜神下。见敬谘问。然亦含二意。一约所见。即密示法界。善财发起同善友心。已为得益。虽有此意。今为顺文。且当第二。文分为三。初见胜用。二设敬证入。三谘问法要。
△今初分二。先总见所依。后现一切日月星宿下。别显身相。有二十五身。古德云。此中分三。初十应机摄化身。次现一切佛所下六身。是应法成行身。余是离障契理身。然多随内德。显身差别。见身了心。
△二时善财童子见彼下。设敬证入。於中四。一设敬陈礼。二发增胜心。三深证悬同。四以偈庆赞。今初可知。二於善□□下。发增胜心。有标征释。可知。三发是心已下。深证悬同。於中三。初标。次释。后结。今初。由前起同己等心。故得善友念等同行。通相而论。同有五义。一所行无二。与善友同。二自他无二。与一切菩萨同。三人法无二。与一切法界同。四因果无二。与一切诸佛同。五染净无二。与一切众生同。显文是初然由得三故。中同初二。上同诸佛。下同众生。良以八地证无生理。自他相作皆无[得-彳]故。偏此明同。故下列中。有同无生忍。二所谓下列释。有八十八同。各有标释。文相自显。三时善财童子普遍观察下总结。第四得是行已心转清净下。以偈庆赞。先偈意。后偈词。十一偈分二。先十偈。颂发增胜心。次第颂前十句。后一偈颂前深证。□□前半正颂。后半荷恩深重。旧经阙第七偈。今文具足。
△第三尔时善财说偈赞已下。谘问法要。於中。先牒前所睹。后愿为我下。正陈所问。然其所睹。仰解脱境。故不问言境界云何。文有三问。一问名。二问发心久近。三问成佛远近。梵本有四。谓三问修行。四问成佛。故下牒问及下答中。皆有修行。
第三夜神告言下。授己法界。前即嘿授。今方言授。於中二。先答名问。后答发心及修行问。不答第四成菩提者。有二义故。一显悲深如伊舍说。二显久远已成正觉示居因位。故下所救。即贤劫千佛。尚已久成。况能救耶。
[○@△]前中二。先标名。后显用。今初。谓现身广化。令生诸善。究竟得佛。故名为根。后我以得此下。显其业用。前虽问名。名必召实。故说其用以酬其名。又善财谓言。齐己所见。今答所现。皆称理用。用而无涯。动寂无二。於中三。初明内契事理。二明大用无涯。三明总结深广。又初知无色。以色即空故。二明现色。以空即色故。后明无色现色。所为不[得-彳]悲故。
▲今初。由了法界无定实色。举体即空。而非断空。空中无色不[得-彳]色故。存亡隐显皆自在故。方能随乐。现种种色。故先明之。於中。先明证实离相。后双了性相。今初。悟一切法自性平等者。此句总明。云何平等。次云入於诸法真实之性故。谓实性之中。无差别相。无种种相。无无量相。万法一如。何有不等。此真实性。依何而立。是故次明证无依法。谓不依於色。不依於空。若万法依空。空无所依。今万法依真。真无所依。即无依印法门故。舍离世间种种差别等。斯则性尚不立。何有於相。亦不依空立色。不依色立空。亦无异无不异。无即无不即。斯见亦绝。强名内证。
后悉知诸法色相差别下。双了性相。初明了相。空即色故。后亦能了达青黄赤白性皆不实无有差别者。此明了性。色即空故。又上句色中无空。下句空中无色。上句色能害空。下句空能害色。又上句空能显色。下句色能显空。无障无[得-彳]。
▲二而恒下。大用无涯。於中三。初牒前起后。次别显。后总结。今初。由上空不[得-彳]色故能现色。又若以色为色。不能现色。今即色非色。故无不现。又即空之色。方为妙色。故蹑上明色空不二。成上真空不二而二。现斯妙色。色空融即。为真法界。缘起无尽。即一现多。次所谓下。别显不同。略显百身以表无尽。诸经论中。皆说八地当色自在。十身相作。能以一身。为无量身。修菩萨行。故此广辨。其间义旨。可意消息。经文浩博不可繁举。后念念中下总结。
▲三令诸众生或见色身下。总结深广。於中五。一结所作业用。二善男子当知此由下。结能现所因。三善男子我入此解脱下。结寂用无[得-彳]。四於一一身下。结成深广。五随诸众生下。结成本意。为众生故。(下第二十五经)。
[○@△]第二尔时夜神告善财言下。答发心久近。於中四。初牒问许说。二叹法甚深。三许承力说。四正答所问。
[△@○]今初。既牒修行故知前问。
[△@○]二善男子菩萨智轮下。叹法甚深。於中二。先法说。后喻明。前中亦二。先正明。后征释。今初。初二句标体离过。谓无障[得-彳]智。圆满无缺。故称为轮。体离分别。无分别智所知境故。后不可以下。遮过显德。以妄相心知真智境。其犹方凿。岂有圆枘。无长无短。正明劫时。时必依剎。故有染净及与广狭。言多少者。辨劫之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