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续藏经
- 中国撰述
- 大小乘释经部
- 华严部疏
- 华严经行愿品疏
华严经行愿品疏
后何以下。征释。征云。何以不可显示。释云。体用甚深故。三句约体。本性约理。是故前云圆满寂静。离分别者。约智显深。是故前云离一切分别地界。言分别网者。起心分别。一切法邪交络而生。网罗真性。不得显现。故上经云。永断分别根。是故说名佛。起一切障[得-彳]山者。约断显深。离二障故。事理无[得-彳]故。随所应下一句。约用显深。用随物宜。广可可说。欲长则长。显法根深。欲短便短。明法超胜。故长短相。不可为实。况即体之用。深广难思故。问时久近。答以智轮。若久若近。皆是智轮。即体用故。二善男子譬如下喻显。总有五喻。各有法合。一皎日随时喻。谓日体恒明。映山出没。智无三世。机映有殊。故净名云。但以世俗文字数故。说有三世。非谓菩提有去来今。兜率偈云。众生妄分别。某日佛成道。诸佛得菩提。实不计於日。二日轮现影喻。谓白日无来。随时隐显。智轮常寂。机见短长。先喻。后合。合中。先正合。后征释。前中。与喻影略。出诸有海。前喻所无。前喻合云出於大海。住佛实法下合住阎浮空。但为化度下合其影悉现至莫不自见。实不生死下合而彼日轮不来至此。亦无染下前喻所无。义含有耳。后何以下征释。征云。既随机化度。则了达众生。何以前言无有分别。释意云。内无颠倒。善了性空。乘愿化生。化即无化故。言离心想见等者。即是三倒。亦含四倒。瑜伽第八。想倒者。谓於无常等。起常等妄想分别。见倒者。谓即於彼妄想所分别中。忍可欲乐。建立执着。心倒者。谓即於彼所执着中。贪等烦恼。翻背正信。立以倒名。菩萨寂照。名究竟离。诸宗异说。可略言之。三虚舟运物喻。喻菩萨无住摄生。先喻。后合。合中。以波罗蜜合船。以生死合此岸。以涅盘合彼岸。而中流亦云生死者。发心之后。得佛之前。十圣三贤并居二死。故以生死。用合中流。有云烦恼为中流者。约因未断。有以圣贤为中流者。约未度人。今云生死。约就果说。然有大智故不住生死。有大悲故不住涅盘。由俱不住。方能运载。若随住一。无以度人。然俱不住。方能俱住。此中正取不住之义。以合不住二岸中流。方能运物。经云不厌。乃是住义。又与下句不取涅盘。为一义耳。改厌为住。义方显耳。四太虚无[得-彳]喻。喻菩萨无功益物。五幻无真实喻。喻即用而寂。以斯法喻。映照前后。诸友引昔。例此皆深。
[△@○]第三善男子菩萨智慧虽后下。结承力说。兼彰说意。
[△@○]第四善男子乃往古世下。正答所问。先长行。后偈颂。
[△@⊙]前中分二。先答发心久近。后答修行净治。
[○@、]前中。虽答发心。兼明得法。於中亦二。先总标剎劫佛数。后其最初佛下。明遇初佛发心得法。於中又二。第一正明本事。第二结会古今。
[△@、]前中三。初古佛兴世。二是时国王下。先王治化。囹圄即周之狱名。三王有太子下。夜神修因。於中有十。一悲救罪人。即正答发心之始。榜者捶击也。膑谓刖足之流。二时王即集下。臣议非理。三时彼太子闻是语已下。请代囚命。四时诸大臣闻是语已下。臣执令诛。祚者位也。易云圣人之大宝曰位。五王后闻之下。王后哀祈。六王即回意下。王夺子志。七尔时太子为欲下。太子确救。八尔时王后下。母请修因。九时都城北下。正设施场。十经半月下。如来亲救。於中四。一就戮时临。二时法轮大声下。如来降德。三尔时太子下。敬申礼请。初遥观。后正请。四以佛神力下。如来受请。於中四。一受请就座。二太子赞德。三佛为说经。四当机获益。
▲初文可知。
▲二尔时能胜性下。太子赞德。此段旧经所无。於中二。先赞仪意。二正说偈赞。有二十偈。大分为三。初一偈标赞。次十三偈正赞。三有六偈结赞。今初。据此当时更有多赞。略不引耳。二正赞中二。先二偈当相显德。前偈外德。后偈内德。余十一偈。对他显胜。於中。前九偈。各前三句举劣。后句显胜。就三句中。皆上二句显彼之德。后之一句彰彼之过。其第十十一两偈。前偈并举四类之过。谓邪天爱欲等。次一行彰佛之德。后一行明诸众生不知佛德沉没苦海。其中外道。与今佛世名等多同。不妨昔时亦有此类。邪正对起。万古攸同。其间师宗。广如别说。三有六偈结赞中三。初四偈彰其赞意。意云。非有爱恚。具德应赞耳。次一偈结赞无尽。百川归海。未益海深。人天共赞。未增佛德。后一偈回向立愿。
▲三尔时法轮大声下。佛为说经。普照圆满因者。此有二意。一近随现事。善恶各自有因。罪人恶因所招。太子善因当满。二者总取大意。普照者能证智也。圆满者所证理果也。因者能证行也。圆万行因。成菩提智。证深法界。举一全收。即华严之类也。
▲四时彼会中下。当机获益。於中二。先通益众会。后能胜性下。别益太子。此中所得。即向自陈所得法门。明知上来虽问发心。义兼得法。
[△@、]第二善男子尔时太子下。结会古今。於中二。先结会人。后结得法。前中分五。一结自身正酬发心之问。二善男子於意云何下。结大臣。三善男子彼诸罪人下。结狱囚。既以千佛。为愿所救。非唯显於夜神道深悲济益广。亦显一切无有极恶不可成佛。若能发心。则阐提人非阐提也。奖诸后学。知法玄妙。若遇菩萨。必不空矣。四尔时百万下。结当时会众。五时胜光王下。结其王属。萨遮有也。尼乾不系也。裸形自饿。不系衣食故。二善男子我於尔时下。明结会得法。皆言百亿者。义当彼时已得四地。
[○@、]第二善男子我於尔时命终之后下。答修行净治。於中四。初即於妙光劫中修行。二於日光劫中修行。三於妙莲华劫中修行。四总结时处周遍。今初。先略列八佛。后结一万。二次复有劫下。明日光劫中修行值十万佛。三善男子此世界中下。明妙莲华劫中修行值六十亿佛。此段旧经所无。四如於此妙莲华下。总结时处修行得法。以前三劫皆是宝光一剎中故。今明处遍一切时经剎海尘数劫中皆悉修行。故下结云如是一切诸如来所皆悉修习此解脱门。明知是答修行问也。
[△@⊙]第二尔时守护下偈颂。三十四偈分二。初一颂承力许说。余颂正说。於中二。先十四偈。颂前发心。后十九偈。颂修行净治。前中分三。初二偈颂古佛兴世。次一偈半。颂先王治化。余十偈半。颂夜神修因。二颂修行净治中四。初三明修行。二有一偈明得法。三有二偈多劫修治。四有十三偈功成妙用。
第四善男子我唯下。谦己推胜。
第五善男子此阎浮提下。指示后友。岚毗尼者。此云乐胜圆光。昔有天女。下生此处。因以为名。表九地总持光明普照故。友名妙威德圆满爱敬者。善慧无缺。无不制故。称物机故。然此园。在迦毗罗城东二十里。是摩耶夫人生佛之所。又从九地当得受职。是故令问生如来家。
第六时善财下。礼辞。(下第二十六经)。
●第九妙德圆满爱敬主林神。善慧地善友。谓成就微妙四无[得-彳]辩。能遍十方。善说法故。义如前说。
第一依教趣求中二。先思修前法。后趣求后友。前中亦二。先念前体用。后善财如是下。修治证入。后渐次下趣后。
第二见在下。见敬谘问。
第三时彼林神下。授己法界。於中三。一显法义理明从法生。二彰法名用。辨其现生。三辨法根原。成斯二生。
△初中二。先别明。后总结。
[○@、]前中。先长行。后偈颂。
[○@△]长行中四。一标数叹胜。二征数列名。三依名释义。四结叹胜益。
[△@○]今初。先标数。若诸下叹胜。於中。生如来家。是总正酬其问。念念下别。别中。初句增善。不休不懈下离过。一切智体下成德。成德中。先成因行。后疾入一切下。得果体用。
[△@○]第二何等为十下。征数列名。释此十名。有横有竖。竖通六位。一当十信。二即十住。三通行向。四是初地。五从二地至於七地。以是功用最后边故。六七皆八地。六即自分。七即胜进。得劝之后。八即九地。九当十地。十即等觉。入如来地。然依行布。竖配定然。二依圆融横通诸位。故上文云。成就此法。生如来家。下结云。修行此法。成就众德。即横意也。若定具十。方得生家。何以文中第二第六皆有生家。第一即云初发心时。第十复言於三世佛已受灌顶。浅深初后。其义历然。故知须竖。约证分异。不为竖释。实枉经文。上言横者。约修观解。横竖无[得-彳]。是此法门。
[△@○]第三善男子云何名下。征名释义。文各有三。谓征释结。文处可知。
今初供养佛藏中。言初发心时者。即十信发心。故贤首品云。常欲利乐诸众生。庄严国土供养佛。受持正法修诸智。证菩提故而发心。以供养为总故立为名。严土受授。皆正行供养故。今文云积集功德。
第二发菩提心藏者。即十住发心。释有十心。皆菩提心相。具有大悲大智愿等。结有佛剎极微尘数菩提功德。即是心相。广如德生慈氏处说。其生如来家。是生十住菩提心家。
第三观诸法门藏者。谓既已发心。当修胜观。释中十句。初二句标。上句标行。下句标向。行相资故合为一。后於诸威仪下。别明皆通行向。十行行此。十向回此以向三处。
第四净心藏中。契理断障。名深净心。即净心地。释中有十四句。初总。余别。别中。一得佛菩提光明遍照者。明心菩提。故云光明。二证理无着。为入方便海。三得证不退。名如金刚。四大悲为首。能摄众生。五舍异生性。为超有趣。六分身百剎等为成就神变。七成十大愿起信慈悲十种行法。八由证信等五根明利。九后得胜进为长善心。十是证不退。名为不动。愿善决定为大愿力。十一同佛证如。故得佛护。十二烦恼所知分别顿尽。为坏障山。十三具上诸德。堪与众生为所依怙。
第五平等光明藏者。二地已上。证如起行。为平等光。释中。初总明。后一切所有下别显。初有六度。即从二地至第六地。唯第二地。具初二度。故地经云。远离悭嫉破戒垢故。以未持戒檀未净故。其住佛境界。即上摄佛善具足安忍。下四度度各一地。从得一切法差别光明下。皆第七地。文有七句。初句为总。方便增故。为差别光明。余六句别。一双明事理为无障[得-彳]眼。二方便涉事偏观佛相。故彼经云。八如来种种名色身。三得无生忍光明。为甚深法。四入多方便故能化生。五三业善功故见闻必喜。六具菩提分。为勤修差别。能证实际。为如实法门。
第六生如来家藏者。以无生忍。契同法性。为生佛家。无性摄论云。谓佛法界名如来家。於此证会。故名为生。此即通意。亦属初地。细论生家。乃有多种。一者初住生菩提心家。二第四住生如来教家。三者初地生真如来。四第八地生无生忍家。五者佛地为究竟生佛家也。今即八地。释中有十一句。初句为总。亦即净忍分。后成满下别。十句皆得胜行分中明深行胜。於中。初句又总。谓总下九句皆殊胜行门。以行位玄奥。故云殊胜。余九唯别。谓二愿度增故。具诸佛愿。三同无功用故善根纯一。四得法身故与佛同体。五同无漏故名白净法。上三即彼经不可知无差别。以同无漏。如麦在麦聚。不可知异。故同菩萨。亦同如来。皆是境分殊绝德耳。六安住普贤广大功德。即正行广大。故彼经云。无量无边。七入一切佛甚深三昧。即离障寂灭。故彼经云。离诸喧诤。寂灭现前。喻於比丘入灭尽定。后三句即三轮化益。通明无漏行体甚深。
第七佛力光明藏者。即八地胜进发起。胜后所有功行。由佛劝起。顿起众行。名佛力光明。释中十句。初总。余别。光明遍照。属上总句。以佛七劝。为佛智光之所照故。心不退转下别。一念不退转。二游剎无动。三供佛无疲。此二皆起行速疾。然疾由二因。一者一身为无量身等故。二者无功用故。此二相资。故能不动遍游普事无厌。如船入海无功而速。四如实了下。皆净土分中事。谓於三世间。得自在故。初二器世间自在行。次二智正觉世间自在行。后三众生世间自在行第八普遍智门藏者。第九地中具法师德。於三性等皆遍知故。释中十五句。初总。余别。总谓从第八地入於第九。故云住童真位得菩萨仪。种种威仪。即具法师德。后一切功德具足圆满下别。此一句即法师方便成就。已具无量智慧观察。复习如来智慧等故。二即智成就。知化法故。及入行成就。知所化生心行等故。此二皆是微细观察一切智门。三於一一门下。皆说成就。於中。初句口业成就。具无[得-彳]辩。於一一门说无边故。余皆法师自在成就。四三昧自在。随心顿演。五波罗蜜自在。随门能说。六受持自在。念念普至诸来来所。意在受持。七八皆於法自在故。事理交彻。七即事入理故。於差别境。入无差别定。八即理了事故。於无差境。入差别智。然理本寂寥。义顺於定。事随相别。义顺於智。故经互说。理实俱通。又前则事能显理。后句依理成事。前则不坏假名而说实相。后则不动真际建立诸法。前则动不离寂。后则静无遗照。九於无量无边下。皆起说自在。谓九横遍诸境能说自在。十竖於有无而得自在。故彼经云。有形无形皆令说法。十一十二大小自在。故彼经云。於一一毛端。有广大众会。皆能顿说。亦答难自在。知诸世间下三句。即自在之由。由假设故。何以假设。因缘生故。何谓因缘。皆心变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