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续藏经
- 中国撰述
- 大小乘释经部
- 华严部疏
- 华严经行愿品疏
华严经行愿品疏
第三彼即告言下。授己法界。於中四。一标名。二业用。三明法门殊胜。四辨得法因缘。今初。离贪欲际者。凡夫染欲。处而无厌。二乘见欲。方便求离。菩萨了欲。性无可离。即是真道。故不断贪欲。亦不与俱。而得解脱。染而不染。名离欲际。无离离故。余见胜热。
第二我能随顺下。显业用。於中二。先身同类现。后善男子若有众生欲意所缠下。以法益生。有十三昧。皆随受欲所有便宜。得斯甚深难思三昧。
第三尔时善财童子白筏苏下。明法门殊胜。此一段经十二行半。旧经未有。文中分二。先问。后时女告言下答。前问意云。随世染欲汩乱清真。云何经言入一切智得最胜地。今释意云。欲为恶本。生死根原。犹障生天。况於大觉。故随好品云。譬如劫火。烧须弥山令尽无余。贪欲缠心。终不能生念佛之意。今将欲断之。必固纵之。先牵以欲钩。后煞欲狂象。以毒为药。岂不胜哉。文中四。一明欲能障道。二引事证成。三欲为过本。四结离之益。今初。从着至微。且障三乘。此约细欲。若粗重欲。障诸胜事。故上经云。障[得-彳]生天。下经言。为大过本。二五通仙人下。引事证成。略举三事。一五通仙人。即世尊本因。有骑项之辱。若郁头蓝弗。亦退五通。不言荷负。二天阿修罗常兴战伐者。修罗贪欲甘露。帝释贪其女色。为战伐原。事如常说。三十头罗剎焚烧南海楞伽大城者。未见经论。三藏云。是外典。梵本云。若为女色焚烧滨洲之所。十头罗剎楞伽大城。三或有诸王下。明欲为过本。赫宗周褒妙灭之。明明盛殷妲己绝之。亡国破家十有八九。非爱不生。故生死轮转。四是故菩萨下。结离之益。
第四善财童子白言圣者下。辨得法因缘。先问。后答。一宝钱施者。略有三意。一宝而能舍。故得离贪。二一钱至微。由菩提心。成斯自在。三由施佛是最胜田。故成胜报。即由主财田三轮俱胜。况胜而空寂。何果不招。
余三段可知(已下第十六经)。
●第六[鞥-合+(白-日+田)]瑟底罗居士。寄入一切平等善根回向。事理无违。皆入等理故。[鞥-合+(白-日+田)]瑟底罗。昔云缠裹。新云紧合。并义当包摄。谓塔中包摄一切佛故。摄诸善根。入等理故。晋经名首婆波罗。此云妙善。供养佛塔善最妙故。城名净达彼岸者。无一善根不净障[得-彳]。到究竟故。常供养佛塔者。善根中最故。未详何缘偏供此塔。人云塔中空有栴檀之座。为欲普供无尽佛故。亦有是理。然下经云。我开栴檀座如来塔时。则知定是依佛得名。
第一依教趣求中二。先念前友教。后趣求后友。今初。昔阙此段十二行经。文中初句总。后观彼菩萨下别。别有十三昧。即前友所说。如次当之。一即来诣我所三昧。二暂见三昧。三与语三昧。四执手三昧。五升座三昧。六暂观三昧。七见频申三昧。八见目瞬三昧。九抱持三昧。十唼吻三昧。念一切智。属前总结。后渐次下趣后可知。
第二诣居士宅下。见敬谘问。
第三居士告言下。授己法界。於中四。一标名。二显体。三释疑。四业用。今初不般涅盘际者。般者入也。穷诸如来不入涅盘之实际故。故出现品云。如实际涅盘如来涅盘亦如是。楞伽云。一切无涅盘。无有涅盘佛。无有佛涅盘。远离觉所觉。若有若无有。一切悉皆离。亦其义矣。二善男子我不生心言下。显体。若有心於涅盘。则有觉所觉。安契涅盘之际。无心於出入。故心契实际。知佛永常。三唯除下释疑。疑云。三世如来皆入涅盘。何得言无。释云。调伏众生而示现耳。今云不涅盘者。略有三意。一示灭妙存故。出现经云。譬如火大於一切世间。能作火事。或时一处其火息灭。岂一切处火皆灭耶。如来涅盘亦尔。於一切世界。施作佛事。或於一世界。能事已毕。示入涅盘。岂一切世界皆悉灭度。二真身常湛故。故出现品云。如来不为诸菩萨说诸如来究竟涅盘。亦不为彼示现其事。何以故。欲令一切菩萨见一切如来常住其前皆如现在故。以大涅盘具圆三德摩诃般若解脱法身。故说身常则涅盘常矣。三深契般若。无想着故。故此经云。我不生心。出现品云。亦不起二不二想。何以故。菩萨永离一切诸想着故。斯则远离觉所觉。一亡二想不二亦亡。玄之又玄矣。四善男子我开彼栴檀座下。显业用。於中二。先总明体用。后问答境界。今初。体即三昧名佛种无尽者。种即种姓。以无性为性故。法华云。诸佛两足尊。知法常无性。佛种从缘起。是故说一乘。法性之种。随缘成佛。法性无尽。佛岂有穷。故应若击水成文。随击随生。文终不尽。况於水体耶。若万法依空。虽乾坤倒覆。而虚空湛然。故即化身。便是常身法身。十身圆融。安可尽矣。后善财白言下。问答境界。先问。后答。答中二。先明过去。后如是未来下。例现未。并可知第四善男子我唯下。谦己推胜。推胜中。长者虽知三世不灭。未能一念而知及能所平等。
第五善男子於此南方下。诣示后友。文中二。先长行。后偈颂。大悲尊重故。加此赞美。海上有山者。即南印度之南。表大悲随顺。入生死海。住涅盘山。亦处大悲海。不为爱见之所溺故。
第六时善财下。礼辞。
贞元新译华严经疏卷第六
寿昌元年乙亥岁高丽国大兴王寺奉宣雕造
贞元新译华严经疏卷第七(从第十六经二纸半尽第二十四经一半)
敕太原府大崇福寺沙门澄观述
(有十一善知识。一观自在菩萨。二正性无异行菩萨。三大天神。四自性不动地神。五春和主夜神。六普遍吉祥主夜神。七喜目观察众生主夜神八普救众生威德主夜神。九寂静音海主夜神。十守护一切城增长威德主夜神。十一开敷一切树华主夜神)。
●第七大悲观自在菩萨。寄等随顺一切众生回向。谓以善根等心顺益诸众生故。言观自在者。三业归依。十通随应。鉴无遗照。益无不周。由此故能等心随顺。在补怛落迦山者。此云小白华树。山多此树。香气远闻。闻见必欣。是随顺义。然观自在。或云观世音。梵云婆卢枳底。此云观世。护公悞作毗卢。译为光也。湿伐罗。此云自在。若云摄伐多。此云音也。梵本有二故。令译者二名不同。而法华观音品云。观其音声皆得解脱。即观世音也。然彼经中。初语业称名灭除七灾。二身业礼拜能满二愿。三意业存念净除三毒。即自在义。而今多念观世音者。语业用多感易成故。今取义圆。云观自在。然观即能观。通一切观。故云真观清净观广大智慧观悲观及慈观常愿常瞻仰。世是所观。通一切世。谓若山若海。若佛若生。无不观故。若云音者。亦是所观。即是所救一切机也。若但云自在。乃属能化之用。具足应云观世自在。通能所也。能必有所。故略无之。能所两亡。不[得-彳]观察。互相融摄。为真自在。
第一依教趣求中。先念前有十五句。初总思修。后入彼菩萨下。别明所修。一深信解藏。即彼三昧。谓不生心言如是如来已般涅盘等。藏即包摄。余并可知。后渐次下趣后。
第二见其西面下。见敬谘问。於中二。先睹见。后敬问。前中三。初见胜依正。二彰见成益。三友垂赞摄。今初。见在西面者。本所事佛令物归故。智日将没令观察故。入生死夜。悲救苦故。余文可知。二善财见已下。彰见之益。以友大悲熏修身心。故今见身便得胜念。善知识者即是如来者。略有四意。一引至究竟同於佛故。二体如而来无来相故。三此是等觉即是佛故。四从久远来成正觉故。三尔时观自在菩萨遥见下。友垂赞摄。大悲深厚随顺摄故。二尔时善财下。敬门可知。
第三尔时观自在菩萨摩诃萨放阎浮下。称赞授法。於中二。先长行。后偈颂。
△前中亦二。先赞。后授。今初。先摩顶摄受。尊位显着故。摄相异前经。又不说放光之处。准梵本意。金色宝焰等。皆手之光。同初会中十方诸佛摩普贤顶。
第二善男子我已成就下。授己法界。於中二。一标举名相。二广释业用。
▲今初亦二。先标其名。后显体相。今初。谓悲非爱见。同如来悲。故称为大。一念遍应。称为速疾。即以悲应而为行门。后善男子我以此下。略显体相。亦是释名。平等教化。即是大悲。同体无缘。故云平等。摄受调伏。即是行门。相续不断。是速疾义。疾则顿应。续则常然。又门即普门。普门示现故。曲济无遗称之曰普。从悟通神谓之门矣。
▲二善男子我恒住此下。广显业用。於中二。先约普门以显业用。后约大悲以显业用。前中亦二。先略。后广。今初。以上同如来妙觉真心故。常在一切诸如来所。下与众生同大悲体故。普现一切众生之前。普现即是普门示现。准千眼经。大悲菩萨。久成正觉。号正法明如来。示为菩萨。义言等佛。然悲门摄广。此土缘深。未有倾心不蒙慈济。愿常称念。思其法门。后或以布施下。别明。即普现之义。有十一句。初四即四摄摄。次六即三业摄。后一即万类摄。然此十一。方法华经三十五应。乍观似少。义取乃多。谓三十五应。乃是此中或现色身及说法耳。又三十五者。略举大纲。万类殊形。岂当局定。
二善男子我修习下。约大悲行以显业用。救诸怖畏故。然普门大悲二义互通。从多显耳。於中三。初令离怖。二显离因。三令究竟。今初具五怖畏。旧经十八。今二十二。加於王官及病懈怠求不得故。旧经梵本。不活等五连在一处。今大众恶道二怖居末。准地经及论。但唯五怖。余打缚等皆五摄故。言五怖畏者。一不活畏。二恶名畏。三者死畏。四恶道畏。五大众威德畏。此五相者。惧无资财不存朝夕。名不活畏。若得恶名。无人敬养。上二通三业。死惧因尽正舍报时。大怖之极无过死故。恶道畏者。憎於恶道。惧生彼故。是故死畏。畏失此身。恶道畏者。惧得彼身故。二皆身业。大众威德亦通三业。五怖总以二法为因。一邪智妄取想见爱着故。即前三因。二者善根微少故。即后二因。邪智即是分别身见。由此妄取我我所故。爱着於故。故有死畏。见有我身。惧舍命故。爱着我所。有初二畏。但着财利。有不活畏。着利兼名。有恶名畏。后二因者。功德微少畏堕恶道。智慧微少畏於大众。云何能离。离我我所则离前三。增长福智即无后二。故下经云正念现前。云何此五。摄余畏耶。然五怖畏。多约果说。今此二十。有通因果。险道有二。若世险阻。即不活畏及死畏摄。若恶道因。即是邪智。热恼有三。失财热恼。不活畏摄。处众热恼。即是恶名。三毒热恼。即是畏因。迷惑有二。迷惑方隅等。即不活摄。若心迷惑大众畏因。系缚亦是不活畏摄。煞害死摄。王宦贫病皆不活摄。黑暗迁移。乃有二意。现暗迁移。亦不活摄。恶趣黑暗。三涂迁流。皆恶道摄。懈怠何畏。若畏懈怠。乃是智人故。梵本旧经。皆无此怖。爱别离怖。正唯死畏。兼於不活。怨憎会怖。正唯恶道。亦兼不活。逼迫身怖。死及不活。逼迫心怖。即众威德及恶名摄。忧悲愁叹。即死不活二怖之相。亦通余三。求不得怖。亦不活摄。余之委细类可思准。二复作是愿下。显离之因。三业归依。我之三业。能令解脱。令任正念。即无我我所及邪智也。三善男子我以如是种种下。令其究竟。若发大心。得证不退。诸怖永除。
△第二尔时观自在下偈颂。此偈及下善财领解说偈。旧经皆无。此文分二。先说意。后偈词。虽是祇夜。亦有伽他。三十九偈半。文分为五。第一三偈。赞彼自述。第二一偈半。赞其敬问。第三三十二偈。颂称赞授法。第四一偈明谦己推胜。第五二偈。示后劝修。
▲今初。似颂前文见友依正。乃是结集。取此经意。连缀经文。
▲第二一偈半。赞其敬问。亦是伽他。不应菩萨颂善财语。若颂称赞。与前影略。可为祇夜。
▲第三我是勇猛下三十二偈。颂称赞授法。於中二。初二偈结集。述前摩顶摄受故。梵本云。清净萨埵大慈悲。扪摩善财童子顶。亦犹法华具足妙相尊偈答无尽意。下慈氏中赞善财处。亦有结集。连为偈词。若改我是为是时字。理则真矣。余三十偈。正颂前文授己法界。於中二。初二颂前标举名相。余颂广辨业用。合颂前来普门大悲。以门随类为拔苦故。文中三。初一总明。次二十四偈别显。后三偈结益。总明及结皆颂离因。今初。三业归向即离怖因。而得解脱即离怖果。二别显中。颂二十怖。即为二十。但不次耳。前十五怖各唯一偈。初一颂离系缚怖。二颂离煞害怖。三离王官怖。四离爱别离怖。五离黑暗怖。谓深林邃谷蔽阳曜故。六离险道。悬崖险峻即险道故。七离怨憎会。八离逼迫身。九离恶名。十离迷惑。十一离逼迫心。十二离病怖。故梵本意云。或有聋盲及喑痖。诸根残缺病相缠。愿得人天相好身。念我名者皆如意。十三离不活。十四离贫穷怖。贫贱骨肉疎故。十五离恶道怖。上皆一偈。梵本。此后有一行。结云。如是之人念我名。一切所愿皆圆满。十六有二偈。颂离大众威德怖。为大菩萨常闻法故。十七有二偈。颂离迁移怖。贬谪异乡斯为危厄。故常昼夜思无徙居。令净土生。岂有迁改。十八一偈颂离求不得怖。常为应供。何求不得。十九二偈颂离热恼怖。五浊交煎。业惑炽盛。斯为热恼。二十有二偈颂离死怖。其忧悲通为怖相。故不别颂。若欲摄者。死怖中摄。懈怠非怖。故不颂之。以科对偈。文义昭彰。似难已释。想无惑矣。三有三偈。总结成益。颂前离因。於中。初偈乘行愿而成就。后二偈辨三业之益物。长行明能感三业。今颂明能应三轮。水清月现。感至应来。两义相成。二文影略。又能感三业敬请。偈中至心称名。即口意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