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经行愿品疏

  ▲第四我得大悲下一偈。即谦己推胜。前半谦己。后半推胜。
  ▲第五二偈。示后劝修。虽未的指。已令遍求。故后二段非颂前也。
  第四尔时观自在下。谦己推胜。久成正觉。尚不失谦。於中二。先正谦推。后善财领解。此段亦合授法。前开为顺六段。故於此辨。於中。先叙说仪。后正说偈。有三十偈。大分为三。初一标赞。二有二十六偈别赞。三有三偈结赞。今初。以菩萨德深故。众赞不尽。二别赞中分四。初一赞所得法门。谓以亡机智导无缘慈。二有一偈。赞神通。以普门示现皆妙用无拥故。三有三偈。自申赞意。谓圣德广深。劣智难测。因闻生辩。敬赞德音。如因日光还见於日。四有二十一偈。广赞胜德。於中二。先十偈。赞身相庄严。虽一两句明其心愿。意成身耳。后十一偈。赞业用深广。於中三。初二偈总赞悲济周遍平等。二有三偈。赞依正妙严满众生愿。三有六偈。悲随万类。拔苦慰安。第三三偈。结赞。初偈三德已满。次偈二利俱圆。后偈自他觉满。三句自觉觉他。后句愿生同证。
  第五尔时有一菩萨下。指示后友。於中二。先后友入会。后大圣指示。今初。友名正性无异行。行字二义。一约游剎。平声呼之。约供佛利生。则去声呼之。谓能遍行而无行性。故云正性。旧名正趣。趣即行义。遍行诸剎。教化众生。无来去相。即同真如。遍一切处。而无形相。为如相回向。从东方来者。东为群方之首。如为万法之初。虚空来者。真如相故。至轮围山顶者。周圆无上故。足动地者。真如如地。非定慧足不显发故。同前会者。随顺众生得如相故。后时观自在下。大圣指示第六尔时善财下。恋德礼辞。准梵本中。此初两行。合在辞退而行之后。今回於前。使往正趣。无有思前。亦无初首。
  ●第八正性无异行菩萨。寄真如相回向。谓善根合如成回向故。义如前说。
  第一依教趣求。
  第二顶礼其足下。见敬谘问。
  第三菩萨告言下。授己法门。於中二。先标名体。后显业用。今初一念超多。故云速疾。而无来去。故云不动。十方齐往。称曰普门。后善财言下。显其业用。於中四。一申问端。虽有三问。意在速疾。二菩萨告言下。显其甚深。三善财白言下。承力请说。四菩萨告言下。正答前问。於中五。初答得法之处。谓真如即是如来藏性。具恒沙德。具足吉祥。依此威德。无不生矣。名普出生。故能不动无所不至。二从彼发来下。答时久近。三一一念中下。答处近远。谓念念之中。举多大步。复经多劫。是远是速。四一一世界下。显其成益。五如从东方下类显十方。言亦复如是者。此有二义。一从东方来。亦从南西等九方来。二此处从东具足吉祥藏世界而来。余之九方。从东亦尔。如上文殊。从金色界。遍於法界。皆从金色。一界即是一切界故。身等亦然。故推胜云。善布其身。悉遍法界。
  余谦推等。三段可知。(已下第十七经)。
  ●第九大天。寄无缚无着解脱回向。谓不为相缚。不为见着作用自在。故名解脱。言大天者。现大身故。无缚无着净智自在。故名为天。称理普应。故名为大。妙用难测。故名为神。在门主城者。当法师位。与妙法门而为主故。亦云具足门。多门回向皆具足故。
  第一依教趣求中二。先念前。后趣后。前中亦二。先思念前法广大行者。即前法门。非智不知。非通不作。是胜功德。后被菩萨坚进甲下。即因修成德。后渐次下趣后。
  第二善财间已下。见敬谘问。
  第三尔时大天下。授己法界。於中二。先授法方便。后正授所得。
  △今初。现相赞友。令其欣入。长舒四臂等者。约事则发心者希。净目而观。散华而供。若约表者。谓展四无[得-彳]。取其所诠。胜流真如相应法门。先当自净以洗身心。后因利他。故云散华。亦表四摄。远摄四众。令净身心无不见故。
  △二善男子我已成就下。正授法界。於中二。先名体。后业用。今初。谓六度大悲。如云覆润。如网罗摄。后善财白言下。问答业用。先问。后答。答以四摄摄生故。於中二。先现宝令施。教以檀摄。后善男子如我为汝下。例教於余。於中三。初成前檀度。即是檀摄。二广说尸罗。即利行摄。三例说余度及於余摄。
  ▲今初。言令其息灭不欲行施障胜行者。瑜伽菩萨地。施障有四。一先未串习。二施物鲜阙。三耽着上妙悦意财物。四观见当来具足财果而深欣乐。今令其熏习。除第一障。为现施物。除第二障。尊重胜因。更无耽着。发菩提心。不求当果。
  ▲二复次善男子若有下。广说尸罗。即利行摄。此一段长行偈颂。旧经所无。瑜伽四十三。一切利行略有三种。一於现法利行。谓以德业招守财位。二於后法利行。谓令舍财位。三於现法后法利行。谓令离欲。前二益浅。此略不明。广说离欲。若约尸罗。即是初戒人之喜犯。故偏说之。文中二。先长行。后偈长。颂行中三。初标。次征。后释。释中二。先举所化境。后彰能化行。前中亦二。先别明。后总结。今初。总有十喻。婴孩为总。故梵本中。句句皆有愚痴婴孩。余九为别。又准梵本。别中自有十喻。加甘酒喻。前四喻耽染不舍。后六喻欲为道患。就初四喻。意有通别。通喻耽染。别喻喻耽五欲不同。一甘酒喻。喻其耽味。故梵本云。如甘酒者。醉於种种诸色味酒。二素衣受染。以喻着色。三粪中之虫。喻耽於香。四弊猪严身。以喻着触。唯阙声喻。含在婴孩之中。后六喻欲过中。一欲能系缚。二劫诸功德。三身命慧命并皆夭促。四当坠溺三涂。五生死海。六永害戒香。梵本无夭慧命。后以要言之下。总结过患。二善男子我为此等下。彰能化行。於中亦二。先辨巧化。后因斯发起下。彰化之益。二尔时大天下偈颂。二十一偈。长分为十。初二偈喻显戒德众善所依。二有五偈。明外道无戒无利勤苦。此中外道宗计。广如别说。三有一偈。诸天妙乐。持戒所成。四有三偈。不拣尊卑。持益犯损。五有五偈。若坚持戒。二世利安。六有一偈。重以喻明美戒成益。七有一偈。人无贵贱。持戒为尊。八有一偈。明持毁畏安劝物持护。九有一偈。重以喻显彰戒功高。十有一偈。推功如来。劝物坚净。
  ▲三善男子如我以此下。例说余度及於余摄。於中四。初结前生后。二若有众生嗔恚下。明以忍辱破嗔恚蔽。三若有众生惛沉懒堕下。复以精进策其懈怠。四以如是等下。总结成益。具诸度门。净诸蔽障。
  第四善男子我唯下。后三段可知。
  ●第十自性不动地神。寄入法界无量回向。以法界善根。回向法界故。法性如地。安不动故。非修不动。故云自性。言菩提场者。所入法界。是得菩提之处所故。既将入地。不云南矣。
  第一依教趣求。云往东北者。自东之南。右旋而转。今已一周。故云东北。示表一僧祇满。资粮加行皆已周故。
  第二十千地神下。见敬谘问。於中五。一友见称赞。既云友见。已含见友。二尔时自性不动神下。严处摄生。以显胜德。三时彼地神告善财言下。许示昔善。引其问端。四尔时善财礼地神足下。设敬陈请。五时彼地神下。正示昔因。
  第三善男子我得下。示己法界。於中四。一标名体用。名云难摧伏智慧藏者。旧云不可坏智慧藏。名异义同。皆显一念之智镕乎法界不可推坏。包含众德。无所不生。故名为藏。贤位已满。总会三贤。为入地因故。显善财胜福。常随地神。法界智不可坏。昔因不失。能证入矣。常以此下。略明其用。二善男子我忆下。别显业用。由智不坏故常忆等。三善男子乃往古世下。显得法时处。四善男子我从是来下。总结纯熟。
  第四善男子我唯下。后三段可知。
  [△@△]大文第五。春和神下。有十善友。当十地位。修十胜行。断十种障。证十真如。成於十地。即为十段。
  ●今初。第一春和夜神。明欢喜地。亦名极喜。谓初获圣性。具证二空。能益自他。生大喜故。初获圣性者。由断异生性障故。具证二空者。即是所证遍行真如。谓此真如。二空所显。无有一法而不遍故。言春和者。盛德如春。和畅发生。初证真如。无德不发。即成就自利利他行故。在迦毗罗城者。此云黄色。昔黄头仙。依此处故。黄是中色。已证真如契中道故。是生佛城。表於初地生佛家故。地上多明见夜神者。证智玄妙。离相破暗故。下九天神。准梵本中。皆是女神。瞿波亦女。地上证如。得同体慈。女之德故。梵本。诸神皆名为天。恐滥上界。故云神耳。
  第一依教趣求中二。先依前修证。后如是思惟下。趣求后友。於中亦二。先至时处。从东门入者。开明之初。显证之始故。遇日没者。是夜神故。分别见日皆已亡故。后复作是念下。念友胜益。
  第二作是念时下。见敬谘问。先睹见。后敬问。今初。於空等者。朱衣表教。显着分明处空为证。如日不住。宗说兼畅德冠物先。云首戴梵冠。法门星象不离一如。云炳然在体。化生业用归乎解脱。云毛孔普现。后善财童子见闻下敬问。
  第三时彼夜神告善财言下。称赞授法。先称赞。后善男子我得下授法。於中二。一正授法门。二得法久近。
  △前中。先长行。后偈颂。
  ▲长行中二。先名体。后业用。今初。以法光明。破自他暗。即是教化调伏众生。第二善男子我於下。业用中二。先兴救物之心。后辨救物之行。今初十心。前四四等。次二止善。次二解行精勤。后二舍凡弃小。此上十心。通救三求众生。二善男子我於夜暗下。辨救物之行。於中二。先救欲求众生。后救邪梵行求众生。其有求众生。遍在二段。令究竟益。即离有求。救欲求中。分文分为二。先总明。后别显。今初。若准现文。文有四节。一所救时。二若入於海下。明救处。三或遭盗贼下时处中难。四种种方便。辨其能救。若准下文。若时若处若所救事。皆名为难。若准梵本。具标十门。二为海难者下别显。总有十门。门皆有二。先救世苦令得世乐。后大愿回向。令其究竟离苦得乐。唯三四二门。略无大愿。义必合有。从简太过耳。十中。第一救海难众生。即标中第一。二为在陆地下。救处陆众生。即标中第二。三一切众生有惜寿命下。救求不得众生。即前或乏资粮等。四为行山险下。救山险众生。即标中第三。上二阙大愿。五为行旷野下。救旷野险难众生。即标中第四。言阇努啰兽者。其兽八足。四足在背。抱持所得。力能搏噬犀象猛兽。驰走疲乏。翻背足行。逐人无逃。人逐莫及。六救斗争众生。七救乐着国土众生。八救着聚落众生。上三阙标。梵本有在异国遭遇恶贼。九救暗夜众生。即标中时也。上四皆有善男子。以为其初。就救夜中分二。先救世暗。后作是念言下。大愿回向。於中二。先总明。后是诸众生下别显。於中亦二。先明所救。后显能救。前是三障。即分为三。初烦恼障。次煞害众生下业障。后不久当堕三恶道中。即是报障。三障即黑暗。后愿我速以大智光明下。辨能救。十善男子一切众生或病所缠下。救老病等苦。皆前危厄中摄。文中二。先救世苦令得世乐。后复作是念下。大愿回向。令其究竟。二善男子一切众生入见稠林下别显。救邪梵行求众生亦二。先救邪见令得世乐。后复作是念下。大愿回向。
  ▲第二尔时下偈颂。二十一偈。分四。初一颂法门名体。二有四偈。举因劝修。谓四无量。即是前文救物之心。三有十偈。显果令入。谓六处殊胜。通颂前文能救之行。明前所救十处不同不出六根。为能应故。谓十眼遍见。十耳普闻。十鼻遍觉。十舌广说。十身普应。十意遍知。故能所作无不周遍。四有六偈。明德业广大。初一神通。余皆福智。故能遍应。
  △第二尔时善财童子白春和主夜神下。得法久近。於中二。先兴二问。后还两答。答中二。先答发心时节。后答得法久近。今初有六。初总显本事因缘。二时彼城东下。明初佛兴世。三莲华城内下。善友劝发。四令王夫人下。正发大心。五善男子时王夫人下。结会古今。六我於彼佛下。发心成益。二过此劫已下。答得法久近。於中二。先总显得法因缘。后我才见佛下。正明得法。於中三。初得方便三昧。能上见诸佛下化众生。次以闻法故下。得此解脱。后得此解脱故下。广显业用。
  第四善男子我唯下谦己推胜。
  第五善男子此阎浮提下。指示后友。恒河南者。顺世摄善故。菩提场中者。得无悞犯。由契理故。普遍吉祥无垢光者。最胜真如。德无不具。云普遍吉祥无垢。即是第二地名必与智俱。故云光也。本从发心者。即前净月。
  第六尔时善财下。恋德礼辞。於中二。先偈赞。后礼辞。今初。恋德之深。形於言咏。十偈分四。初四赞身心超胜。次三大用无涯。次二益物不空。后一结德无尽。二尔时善财童子下。礼辞(已下第十八经)。
  ●第二普遍吉祥无垢光夜神。明离垢地善友。具净尸罗。离於能起微细毁犯烦恼垢故。微细毁犯即邪行障。障於二地净尸罗故。断此便得最胜真如。具无边德最为胜故。名等如前。文虽具六。且分为四。第一依教趣求。第二见敬谘问。第三称赞授法。第四恋德礼辞。今初可知。
  第二顶礼其足下。见敬谘问。
  第三夜神答言下。称赞授法。先赞。后授。授中二。先长行。后偈颂。
  长行中三。第一正授法门。第二谦己推胜。第三指示后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