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经行愿品疏

  余谦己等。三段可知。
  ●第二婆施罗船师。寄不坏回向。得不坏信。十种善根。而回向故。婆施罗。昔云自在。谓於佛法海已善通达。於生死海能善运度。於一切法深信不退。故名自在。新译云瞂毗罗。此云含恨。如海包含荒秽等故。在楼阁城者。由此回向。令菩提心转更增长。悲智相依而高出故。
  第一依教趣求中二。一念前。二趣后。今初。即依前观道。於回向道得不坏故。即彼经中。平等观察。随顺修学。文有十句五对。佛道为高。余皆是卑。正道为夷平。邪道为险阻。无障为净。有障为秽。涅盘为安。生死为危。二乘为曲。菩萨为直。云何观耶。略有三义。一不坏相。则五是可依。五不可依。二不坏性。则不见高卑。无夷无险等。是故经云。不见一法是佛法者。不见一法非佛法者。住正道者。则不分别是邪是正。不见业惑以为所断。不见智慧以为能断。非有烦恼。非离烦恼。不见生死而为杂乱。不见涅盘以为寂静。无小无大。三乘及一乘。非乘我所说。三性之及相。双俱不坏。虽无高下不坏高卑。无高无卑为真高等。一一皆以无所得心。而为方便。微细观察。二渐次下。趣求后友。起殊胜念。言道因者。以菩萨道因人得故。即於菩萨法师得不坏信。
  第二到彼城已下。见敬谘问。见在海岸者。若佛法海。即以生死而为此岸。不舍生死令物入故。佛功德海。亦同上说。又菩提心而为此岸。住菩提心方能得故。若生死海。以大慈悲而为此岸。由住慈悲能入生死。亦令众生离生死因越苦海故。准下推胜。义含多海。类释可知。
  第三船师告言下。称赞授法。於中二。一称赞。二授法。
  △今初。赞其发心。又能问法。即领前心。念十种胜因。与前文中义有影略。显问多端。文中旧经九句。五六为一。七八合故。今经全开。故有十一。若合五六。具足十句。摄为五对。初一生智断苦对。次二往果趣因对。次三合为远小修大对。以五六合故。故旧经云。远离二乘怖畏生死住诸寂静三昧旋因。谓二乘人。耽三昧酒。沉空漩澓。故应远离。次二起愿修行对。后二横观诸法竖入佛位对。
  △第二善男子我在海岸下授法。於中二。先标名体。谓大悲超出。为物归故。后善男子我普观察下。辨其业用。於中亦二。先明於陆行化令知有海。后善男子我知海中一切宝洲下。於海化生。使其度海。於中复二。一明善知。二明化益。
  ▲前中。其宝洲等。生死佛法诸海皆有。今且唯约生死海释。文中略举知五种事。一知宝。二知难。三知水。四知时。五知船。今初。宝即智宝。故净名云。不入生死大海。则不能生一切智宝。有十二句。一生死海中湛寂不动。谓之宝洲。即性净涅盘。是智体性。二身心万境。皆为宝处。三无性为宝性。四无住为宝根。五佛性为宝种。约无改。种约类以。故佛种言亦通佛性。六恒沙性德为宝类。上皆本有之宝。次四为修成宝。一以头陀持戒修禅寂虑为净宝。二缘起智慧为贯穿。三显了本有名为出。四听闻修起名为作。后四为宝用。一成三乘根有菩提心十为宝器。二照理断惑为宝用。三一谛三谛为宝境。四破愚发明为宝光。名有种种。故云一切。二我又能知一切龙下。知难。即生死中一切惑业。龙即瞋毒。夜叉罗剎性多於贪。部多即痴。部多此云自生。以是夜叉之流。不从父母。故曰自生。而性多痴。如是一切下。例余烦恼。违境忘心是瞋住处等。三亦知大海施澓浅深下知水。即知心识相种习等殊。轮转生死。深而无底。将易可化即名为浅。七识波浪。染习远近。习之近者则易开晓。水色好恶者。随善恶缘。成黑白报。在事可知。四亦善别知日月下。明知时。谓机之生熟。法之运数。如是时中宜修寂静。如是时中宜修布施。乃至般若。善恶故变。苦乐灾祥。涅盘昼时。生死夜时。愚生死长。智生死促。三祇百劫三生一生。悟则剎那。迷便旷远。故云延促。乃至微细念劫圆融。无不明审。世船失时祸患交至。剎那乖法多劫沉沦。五亦知其船下知船。即知万行不同。有方便为坚。无方便为脆。曾修为滑。不曾为涩。生死有边为小。生死无边为大。世之八风。四逆四顺。又逆行非道。顺取菩提。是方便风。顺涅盘为右旋。逆涅盘为左转。顺理为安。乖理为危。善则可行。恶则可止。此二总摄一切佛法。
  ▲二我以如是下化益。於中四。一结前生后。二善男子我以好船下。示其益相。三善男子我将大船下。彰其无损。四若有众生得见我下。结益究竟。既列十海。则知前海准此而释。非臆说也。前四自利。后六利他。
  后三段文显(已下第十五经)。
  ●第三最胜长者。寄等一切佛回向。谓等同三世一切如来能回向道所回善故。言最胜者。以得胜通无能过故。等於诸佛。更无胜故。城名乐璎珞者。由等诸佛。不见美恶。皆得清净观喜悦乐。为庄严故。
  第一依教趣求。可知。
  第二见在城东下。见敬谘问。於中二。先睹见。后敬问。今初。城东见者。启明佛日故。处无忧林者。同佛回向。无爱憎故。无量商人等者。佛为商主。菩萨商人。法财外益。功归己故。后尔时善财下敬问。自称名者。声名久着。表重法器。冀有闻故。
  第三时彼长者下。称赞授法。先称赞。后善男子我已下授法。於中二。先标名体。后释业用。今初。至一切处净菩萨行。明其用遍。无体已下彰其体胜。由无体故。无所不能。用不依体。加行无作。智无所住。故无不遍。二善男子云何下。明其业用。於中分二。先自征。后善男子我於下广释。释中。明至一切处广说法故。文中二。先举三千。后例十方。前中二。先说法。后令舍非法下。明说意。后如於此三千下。例十方中文亦分二。先法说。六趣之中皆三句者。初句总辨。次句明果。后句因故。后善男子我说如是下。说意。
  第四善男子我唯下。谦己推胜。谦己中。加庄严言。遍至净行即庄严故。
  后二可知。
  ●第四师子频申比丘尼。寄至一切处回向。谓以大愿力。令其善根所成供等遍一切故。师子频申者。舒展自在无不至故。比丘尼者。纯净之慈令善遍故。国名无边际河者。遍至一切善流注故。羯陵迦者。昔云以义翻。为相斗战时。谓因斗胜而立城故。表此回向愿以信解广大威力无障[得-彳]智。令所修善无所不至。义同战时。
  第一依教趣求。言胜光王舍施日光园者。尼之头陀。多在王园。藉外护故。表因实际发胜光明。令善遍於法界。园苑并皆即智。故有光名。
  第二善财闻已下。见敬谘问。於中三。初见。次敬。后谘问。
  △初中二。先见依。后见正。前中六。一无漏林树。无漏行法而建立故。各有所表。可意消息。二园中复有种种陂池下。八解泉流。八功德水者。轻冷软美净而不臭调适无患。三种种天宝妙庄严树下。敷法空座。而随法异为严不同。文中有三。一标。二列。三结。并显可知。四此大园中下。万行杂严。严事非一故。五尔时善财童子见此下。出其所因。由因胜故。严事难思。六三千大千下。明果用自在。不坏本相而广容故。
  第二尔时善财见比丘尼下。见正报。於中四。一总明遍坐胜德显彰。二别明所遍演法各异。三总结多类闻法发心。四通显所因释成自在。
  ▲今初。有十四喻。喻其胜德。皆先法。后喻。婆楼那天者。即是水天。此天能满众生愿故。余可准思。
  ▲二或见处坐下。别明所遍演法各异。有三十处。大分为三。初十六处为天龙八部。次二为二乘。后十二处为诸菩萨。初中分二。前七为天。余为杂类。前中又二。初二色天。余五欲天。今初。初为净居天。说无尽法相解脱者。治彼那含求尽身智故。二为梵王说普门差别清净言音轮者。梵王普应。但及己众。广及三千。为说普门。则无所不应。初禅梵王。梵音清妙。但是世间。二禅已上。以光代音。并非净轮。今为说胜流法界言音。方为净妙。无不圆满。二有五天。明欲界天。一为他化令得出世净心超世自在。二为化乐妙法庄严。过化乐具。为庄严故。三见如来藏。旋转具足。过世喜足。四遍严法界不局时分。五释天耽欲。故偏厌离。后九明杂类。其四天王含在初三。意存八部故阙南方。一龙能通变。兴云曜电雨庄严故。二夜叉。性好飞空害众生故。三乾闼婆。能奏音乐生喜乐故。四阿修罗。善能幻术为庄严故。五迦楼罗。鼓扬大海怖诸龙故。六紧那罗。常与帝释奏法乐故。七摩睺罗伽。此多瞋毒生苦恼故。八人虽善器。多行不善。设行仁义。亦非胜故。九罗剎。多残害故。罗剎在人后者。欲合后二为人非人故。然其后三。多约对治。余多为人令其生善。随世便宜。令出世故。出世见理。皆第一义。
  二有二法。为二乘。一声闻智劣威力弱故。二缘觉修福止满百劫。缘起智光未亡缘故。
  三有十二法门。为菩萨。文分为三。初一地前。次十地上。后一等觉。今初。对前即是三乘。对后通於地前。通令寂照普顺学故。若约信乐。属於十信。此下十地摄前三贤。以后摄前。不同海幢以前摄后。若以信乐为信行地。则通地前。故三贤位名胜解行。亦名信地。未证如故。二为十地。即分十别。一初地菩萨。发十大愿。校量胜故。十愿为首。满足百万阿僧祇愿。故名为聚。二地离於悞犯垢故。三地寄世间修。修八定故。四地初寄出世。得无行无生行慧光故。五地十种平等。为七净心。净於心华。故晋经云净心华藏。藏者真俗互违。难合能合。包世出世诸谛智故。六地般若现前。光明遍照缘生等故。七地具定中方便慧有中殊胜行权实双行一切菩提分法。为庄严故。八地得无生忍。於三世间皆得自在。如月普应。能令十身互相作故。九地以无所得而为方便。力度偏增。具无[得-彳]智。善能说法。为庄严故。十地已断十障。已圆十度。已满三祇。皆轮义故。后有一法。为等觉者。无等觉名。有等觉义。一当十地后。二得金刚智。谓说金刚喻定。坏散尘习。获金刚身。为庄严故。既为等觉。明此善友。非下位矣。故所得法云一切智。言回向者。约寄位耳。上下善友。仿此可知。
  ▲第三尔时善财童子见如是等下。总结多类闻法发心。可知。
  ▲第四何以故此比丘尼下。总显所因。释成自在。於中二。一由能化具般若故。略列十门。以显无尽。各随力用。随别受名。皆以无得无住统之。并称般若波罗蜜。其普眼舍得等。即是般若之门。二此日光园下。由彼所化根已熟故。
  △二时善财童子见师子频申下设敬。於中。初睹胜发心。次放光摄受。后正申敬仪。
  △三白言下问法。
  第三比丘尼言下。授己法界。於中二。先辨名体。后彰业用。前中三。初标名。以心分别一切法邪。故般若体在无分别。若去分别取无分别。名微细分别。此心亦寂。故名除灭。亦是觉心初起。心无初相。远离微细念故。次善财言圣者下征。后比丘尼言下释。一念智性普照三世。无所遗故。由智性照。故无分别。无分别智顿照一切。非全无知。故无分别智。离於五相。一离无作意故。二离有寻伺地故。三离想受灭寂静故。四离色自性故。五离於真义异计度故。由离二五。故无分别。离初三四。照一切法。故以普照释无分别。其显示二字。梵本所无。其本性智光。是能照耳。故旧经中。所得法门名一切智。下推胜中亦存此名。由深细故。能令等觉亲承法音。二善财白言圣者此智光明境界云何下。辨业用。於中二。先问。后比丘尼言下答。於中二。一明通用。二明智用。前中亦二。先辨用所依。后正显业用。今初。谓由上智光入王三昧故。王三昧者。智论第八云。一切三昧皆入此中。故名为王。体即如如。如体本寂。真智契此。故名昧。由前法门知一切法。而显本智。即权实无[得-彳]。今以即权之实智。契即事之理故。一切三昧皆入其中。若涅盘经十四。二十五三昧。名三昧王。由此故能上来说法。广破诸有。后以得如是王三昧故下。正辨业用。可知。二善男子我见一切众生不分别众生相下。明其智用。故上名中。离细分别。亦即前通用。使无分别。为无障[得-彳]。智用自在。皆先标。后释。明触境了达而无分别。
  第四谦推等。并可知。
  ●第五筏苏蜜多女。寄无尽功德藏回向。由回向力。能成无尽功德藏故。筏苏蜜多。此云天友。或云世友。亦名宝友。随世人天方便化故。世宝重故。国名险难者。逆行非道。下位凡小不能行故。上指后中。云聚落者。是依梵本。国顺旧经。城名宝庄严者。逆行顺世。能生无尽功德藏故。
  第一依教趣求中二。先依教成益。先总后别。别成二种益。初句见实法益。由前闻实智故。余皆得权智益。由前三世差别智故。后渐渐下。趣求后位。於中四。一专心求见。二浅识致疑。三深智赞教。四依教往诣。今初可知。二城中有人不知下。浅识致疑。逆行难知故。而知善财心者。但睹外相故。亦彰求法位尚浅故。三其中有人先知此女下。深智赞教。先赞。后教。市廛北者。市者喧杂。北主於灭。灭喧杂故。自宅中住者。即毕竟空寂。谓在欲行禅。有大悲故。处染利他。有大智故。寂为自宅。约庇他舍。即用慈悲。四时善财下。依教往诣。
  第二见其住宅下。见敬谘问。於中二。一睹见。二敬问。前中亦二。先见依报。毕竟空中无德不具。广显其严。后尔时善财见此女人下。见正报。於中。具有主伴德用。二尔时善财前诣下。敬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