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续藏经
- 中国撰述
- 大小乘释经部
- 华严部疏
- 华严经行愿品疏
华严经行愿品疏
第二云何内身下。明内五时。次第对上。文易可知。
第三善财白言圣者下。别明因时起病之相。於中二。先善财问起欲显时空。后普眼告言下。长者为答。空有双辨。文分六别。一总显时空。二指事辨相。三略分时分。四显病随时。五总出病因。六劝令审察。今初。言时无自体者。标时空也。分别所成者。显空所以。由分别有。明即是空。菩萨智轮。本无时分。以妄分别。则三际轮回。始末难穷。若寻环无际。二如人睡觉下。指事辨相。谓睡初觉名觉初时。设若未觉。便名睡时。是知此时。因物方有。剎那渐积。昼夜等殊。寻末归本。但一剎那。即此剎那。依觉无体。入剎那际。故多差别。强分别生。时亦不言我是剎那及腊缚等。故中论云。因物知有时。离物何有时。物尚无所有。何况当有时。辨时之相。如妙见章。三或约一岁。分为六时。下略分时分。即无时之时。随俗假说。此方四时。西域之中。或分三际。谓寒热雨。或分四时。同於此方春夏秋冬。但以黑半为初。正月十六日而为岁首。余大同也。或分六时。即如今说。亦以正月十六日为初。则正月十六至三月十五。而为春时。三月十六至五月十五。而为热时。余四例知。时有多种。故致或言。四是故智者下。显病随时。谓总六时。合为三节。以配三病。总集一病。遍於诸时。然三藏意。增长发生。二义不同。增长是微。如阳气积集。发生是着。如芽茎已生。痰癊之病。雪时增长。春时发生。风病热时增长。雨时发生。黄热秋时增长。寒时发生。此与金光明春时痰癊动夏内风疾增秋时黄热兴冬则三俱起。大同少异耳。五善男子我今为汝下。总显病因。初结前生后。后如是身病下。正显病因。因虽无量。无先宿食。故西域法。一切病患。断食为先。六若诸众生下。劝令审察故。量力而进。不少不多。美味长贪。应知止足。饱死饿死。二死不殊故。有偈云。多食增疾病。少食气力衰。处中而食者。如秤无高下。文中。略举十事五对。皆病之因。广如别说。是故触类皆须得中。若调琴弦。非缓非急。
▲第三善男子我此住处下。明治断相。於中二。先治身病。后治心病。二段之中各有成益。今初可知。第二然后各为如应说法下。辨治心病。於中三。谓标释结。今初可知。二所谓下释中二。先明治病。义如常说。后为欲令其发菩提心下。辨其成益。有十六句。就文分三。初有五句。通显行愿。次有十句。成就十身。后有一句。总离诸恶。今初可知。二为欲令其具佛相好下。文有十句。以十度因。成十身果。即菩提等十种身也。一施满他心故。相好悦物。二戒遍止恶故。法身无垢。即应化法身。三忍能含纳故。福德难思。四进策万行故。威势无胜。五禅定寂照故。得无等等清净菩提。六般若照理故。智身究竟。即智慧法身。七方便涉有故。色身随化。八愿穷来际故。愿身住劫。九力有干能任持色身及诸净剎。十智无不决故。随意现称根。此约纯门。一度成一。若约杂门。十度互成。清净慈门剎尘数。共生如来一妙相等。亦纯门也。世尊往昔为众生。修治法海无边行。即杂门也。无量劫中修行满。菩提树下成正觉等。即纯杂无[得-彳]门也。总上三门。因果交彻。为华严中佛因果也。三有一句。总离诸恶。即总净十身一切功德。三如是种种广以财法下结。即类结多门。上辨医方用竟。
△第二善男子我又善知和合下。辨知香用。於中二。先总标。后所谓下别显。於中三。一知香体。略辨十香。大同旧译。如音义释。二如是等香下。总知体用及和合之法。至青莲华长者当广分别。三善男子我持此香下。别明用香。於中二。先供佛兴愿。后善男子我欲供养下。显供成益。成大供故。
第四善男子我唯下。谦己推胜。谦己中云。令一切众生普见诸佛供养欢喜法门者。身心病除。成二世乐。故皆欢喜。以香普供。得佛十身。则何佛不见。
余二可知。
●第七甘露火王。寄无着行。方便涉有。不迷於空。事理无滞。不舍不受。故名无着。
第一依教趣求中二。先念教成益。后趣求后友。前中三。初牒前修习。次作是思惟下。念友胜能。后如是专念生净信心下。显修成益。於中有二十心。一信乐所闻。二欣庆所得。三法乐怡神。四诸根柔软。五勇求进趣。六不取不生。七悲智双流。八以德严饰。九不着万境。十不[得-彳]起修。十一万累不拘。十二不被心使。十三了无了相。十四万行修成。十五不疑未闻。十六遍剎礼事。十七以因严果。十八智合十身。十九上求菩提。二十念念入理。
二渐次前行下。趣求后友。於中三。初周遍寻求。二伴友引导。三辞诣王所。
△今初可知。
△二于时遇有多闻下。伴友引导。此第二段。直至诣王。向一卷经。旧经所无。於中四别。一遇友谘询。二时彼多智下。问答来意。三婆罗门言彼藤根国下。赞美安抚。四我王恒居下。为说法门。於中亦四。一标举盛德。二善财复言何故大王下。问答王名。三我王复以下。重举德能。四善财复言云何名为下。征释王德。於中二。先问。后答。答中二。第一广明胜德。第二结赞劝归。
▲前中亦二。先长行。后偈颂。
[○@△]长行复二。第一酬具足七支。第二酬中道正化。前中亦二。先举所持七支。谓以国之依正。文武经邦。皆人七支。在文易了。后复有二法下。明能持支法。谓谋以智虑。勇以果决。故但二德可持七支。
第二仁复当知我国大王下。酬前中道正化。於中三。第一总彰九德能转王轮。第二广说二德包含正化。第三例说众德以显难思。
[△@、]初中三。一标举。二何等下征释。三我国大王具此九法下结赞。
[△@、]第二仁者当知我国大王奉事多佛下。广说二德包含正化。於中二。第一举因标德。第二问答广释。前中亦二。先举因深德远显是菩萨。后是故我王下。标举二德。许其宣陈。
第二善财白言云何内德下。问答广释。於中亦二。第一释内德。第二释外德。
[△@⊙]前中又二。先问。后答。答中三。第一总明胜德包弘。第二历时别说。第三结归内德。初中分二。先明异熟超伦。后明动合规矩。今初。具八异熟。初即种族圆满。二入胎下寿命圆满。既言天护。则寿命无夭。此中文略。三乃至受位下自在圆满。四博闻强记下勇力圆满。五身无众患。摄二圆满。一色相。二丈夫相。六含垢忍辱下大势圆满。七发言诚谛下信言圆满。七段之中。具八异熟。二行幸城邑下。动合规矩。可知。
第二仁者当知居俗白夜下。历时别说。於中二。先分析时分。后我王精勤下。辨时中所为。於中亦二。先辨夜分四时所有德用。后自昼初时下。辨昼四时所有德用。於中四时。即分四别。就日初时复分为二。先明初二分时。后明后二分时。前中分四。一总辨所为。二征问所以。三广释其相。四结赞属时。初二可知。三答言仁者下。广释其相。於中三。初总明用十所由。次又此十事下。标十胜德。后初嚼扬枝下。别明十事。即为十段。各十胜德。前八可知。九严卫文二。先列十德。后如是庄严下。总显仪式。(下十二经)十修祭祀中。虽不列十。文具多德。於中四。一明祭祀所为。二或出游下。明祠祭之时。三祀祭之时下。明祀祭之仪。四国内辅臣下。即傍及有德。四我王如是日日下。结赞属时。二日初出时下。明后二分时。谓昼初时后二分中所为德用。初明占候。次坐临朝。后结时分。以此二分并前二分。为日初时。四分事讫。次第二时及第三时。二段文显。第四尽第四时下。明第四时所有德用。於中二。先正明所作。即问道谈玄。二由斯王德渐盛渐圆下。彰其成益。於中三。初略明益相。二喻显益相。三广说益相。今初可知。二譬如白月下。喻说益相。略有四喻。分二。前二顺喻王德增益。后二翻喻无王之失。今初。一白月喻。喻王暗尽德圆流化渐远。二海潮喻。喻王德渐大化不失时。后若无国王下。有二翻喻者。一舟船无主喻。喻若无王万姓沉溺。二释天降雨喻。喻若无王万姓[〦/(口*口)/(┌/┌/一)]乱。冗阳仰雨。天泽应时。万姓仰王。雨露咸赖。天不降雨。饥而犹存。国若无王。万姓咸毙。三复次我王由闻下。广说成益。盛德内着。威势外彰。不广朝仪。岂知主贵。文中三。初陈列世仪。次尔时我王下。偈赞玄理。后王说偈已下。事讫退朝。
第三仁者当知下。总结内德。可知。
[△@⊙]第二善财白言云何复名下。明外化德。於中。先问。后答。答中二。第一总明王化。第二开章别释。前中有七。一总明王力。二立王原由。三立王所以。四四人依王。五幽冥同赞。六诸佛护持。七结归王德。今初。谓众生依正共由二力。一自力。二王力。自业有二。一不共业感於正报。二者共业感外依报。二王力者。一人有庆。万国咸宁。第二劫初成时下。立王原由。谓无为之代。人各自理。人文既着尊卑有叙。卑高己陈则贵贱位矣。劫初立王。已见普眼。第三有欲之人下。立王所以。劫初无欲无过无王。贪味欲生。陵夺斯起。惩恶禁暴。理在於王。第四仁者当知人有四姓下。明四人依王。西域四姓。大同此方。二商仕农依王一也。文中二。一明四姓。二显依王。前中亦二。先横说四姓为业不同。后然此四姓下。即竖论四姓。所谓同异。文中亦二。先总明。后言艺业下别说。谓别历四时齐驱四姓四时。文分为三。一明初时为业定异。二言营财下。明二三时所为皆同。三言解脱者下。明第四时有同有异。二如是种种下。明其依王。於中四。一法说。二故诸学者下喻明。三又彼所修下王人相依。亦犹万邦咸宁德归元首。百姓有过在余一人。四是故我王下。结赞归主。第五时婆罗门复告善财下。幽冥赞美。第六复次我王下。诸佛护持。流心佛教。特异余主。第七以是正心下。结归王德。德在正心。故诗三百一言以蔽。然法喻双显。文有三喻。一如执钩策。通警万人。二如牛领群。明能导善。三如钩制象。语治恶人。后同归解脱总该诸类。
第二复次我王建国下。开章别释外化之相。於中二。第一标章显要。第二善财白言下。依章解释。释上三章。即为三别。第一释念除五怖。第二释慎择三臣。第三释精修御膳。今初分二。先问。后答。答中二。先别离五怖。显王有德。后余国五怖下。对余显胜。二善财白言下。释慎择三臣。先问。后答。答中四。一标。二列。三释。四叹。今初。法喻双标。二何等下列。三言辅臣下次第别释。皆以总中日喻并说。初释辅臣如曜群分。以为天子耳目。助天之明故。二二将师者下。释上将师如日除暗。文中有四。一总明具德。二初自七月下。显其功用。三仁复应知我国五城下。广其攻守。此有五城。可以善守。余国无此。可以能攻。四故我大王下。结归主德。三三使臣下释前使臣。文中分四。初总明如日流光。二所以者下。释须使所以。三是故我王下。正明慎择。四具兹十德下。显其成功。四由此三臣下。结叹由得三臣能成正化。於中四。一总显胜德超伦。二别明离恶成善。三感天龙护国。四得忠正满朝。今初。法喻双辨。变恶者。将臣如日除暗。显善者。辅臣如日照物。威被万方者。使臣如日流光故。我已下显其成益。二或所游止下。别明离恶成善。此文二势。一属王身。王具三臣故无下过。二属万姓。由王具德。能令率土惩恶进善。三以是天龙下。感天龙护国人王金鼓。大集等经皆广其事。正法治国。诸佛菩萨天龙善神。护持国界。灾害不生。不以正法。善神远离天龙恚怒。降诸衰损故。皇天无亲。唯德是辅。黍稷非馨。明德唯馨。即斯义也。四王之左右下。忠正满朝。风清露洁。君圣臣良。周武十乱。汉高三杰。功归主也。第三善财复言下。释精修御膳。先问。后答。文显可知。上外德竟。
[△@、]第三婆罗门言下。例说众德。以显难思。文中五。一标征。二别显。三结赞。四纵舍。五结德无尽。今初触类成德。德则无穷。二仁者当知师子兽王下别显。即增数以明。文有六段。并显可知。三以是思惟下结赞。有一於身。犹降怨敌。况能全具。孰不仰风。四仁复应知下纵舍。所以重明此者。日月犹蚀。尧舜病诸。非菩萨王安能总具。犹兵食信。不获已者先去兵等。於中二。先以三德统摄。后设无此三下。一德统摄。有法喻合。五广说我王下。结德无尽。
[○@△]第二时婆罗门为善财下偈颂。於中二。先辨意。二偈词。虽是祗夜。亦有伽他。然偈之次第。多顺梵文。长行之中。小有回转。故不依次。五十一偈长分为七。初有五偈。总显立王所以。文在外化之初。义该九德之始。二有偈。明王化益。颂前举因标德。三我王生盛族下十五偈。颂前内德。四古先无道主下十六偈。颂前外化。初一反明。余皆顺显。於中三。初九偈。颂慎择三臣。二有二偈。颂念除五怖。三有四偈。颂四人依王。五住如幻解脱下八偈。总显胜德。劝成本心。六是故我国人下二偈。却颂前七支。七末后三偈。颂前广说众德。显不思议。
▲第二时婆罗门偈赞王已下。结赞劝归。
△第三尔时善财闻婆罗门下。辞诣王所。文并可知。
第二遥见彼王下。见敬谘问。於中二。第一睹见。第二敬问。前中四。一见胜依正。二十万猛卒下。睹其逆化。三善财见已下。不了生疑。四作是念时下。空天晓喻。於中二。先晓喻。后劝往。前中亦二。先令忆前教真实。使不生疑。后善男子菩萨巧行下。辨后行深玄。令其信入。然善财虽常忆念。而生疑者。逆行难知故。贪益现世。不疑筏苏。瞋痴现损。胜热此王并生疑怪。又此二调炼后便熟故。言深玄者。通达非道为佛道故。梁摄论。戒学中。明菩萨逆行煞等生无量福得无上菩提。要大菩萨方堪此事。然有二种。一是实行。二者变化。若实行者。了知前人必定作於无间罪业。无别方便令离此恶。唯可断命使其不作。又知前人若舍命已必生善道。又菩萨自念。我行煞已。必堕地狱。为彼受苦。彼虽现受微苦。必得乐果。瑜伽菩萨地戒品之中。亦同此说。言变化者。即当今经下王自说。二尔时善财闻天语已下。设敬谘问。例前胜热。合有悔过。略不言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