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续藏经
- 中国撰述
- 大小乘释经部
- 华严部疏
- 华严经行愿品疏
华严经行愿品疏
△第三尔时善财下。善财观察。显正证入。於中二。先总观舍宅。后别睹楼阁。
▲今初。四面即是四句般若。二门即是存泯不同。如一有门。见心妙有而入法界。即是有门。若取有相。即拂於有。名非有门。知法空寂。即是空门。以空为空。说空空门。若谓妄惑本空真知不空。即亦有亦空门。妄因真立。妄无妄原。真对妄宣。真非真体。则双存之门。自然泯矣。若言欲言其有。无相无名。欲言其无。圣以之灵故。非空非有。是第四门。此俱非门。为俱是遮。为有所表。若但是遮。便同戏论。若有所表。未免於有。故此但非。亦不可说。则非有非非有。非无非非无。故云八门。然得意为门。失意皆谤。唯忘言会之。
▲后於其宅内下。别睹楼阁。旧经但云其宅十层八门。今经文中阁与宅别。宅则通明一切法界。楼阁别明无障碍故。於中三。一总。二别。三结使明见。今初。义如八角塔形。若例前宅。不妨四角。面各二门。然有五义。一通约所修。以八正道为能入门。八正通入一切一切位故。二约所依。即以八识而为其门。於眼根中入正定故。悟一一识即法界门。於眼觉悟。即眼陀罗尼自在佛也。八识皆然。三约教能显理。理教各具有等四门。故成八门。寻教得解即教四门。於理得解即理四门。无二体也。四教理行果各通二谛。便是八门。五四句般若各有二门。例如宅说。
二见最下层下。别明十层。即为十别。然有三义。一表十地。二即十行。三总不表。且依十地以释经文。一初地檀增。而食一种复为施首。故回向中六十门。施食居第一。二二地持戒。惭愧衣服。摄善法戒。以为财物。三三地忍增。以为严具。四四地道品。为内眷属。进策万行。为上珍宝。五五地文显。欲映前后成十地故。从真入俗故。说法利乐。真俗无违。为最胜论。得於义持陀罗尼门。禅定偏增云诸三昧。善达五明云世明智。真俗决定名为印行。六六地由得般若现前。成就智慧。文中三。初总明。次别显。后总结。总中皆是六地之德。次所谓下别显。有十六门。一照体即寂而无不包。二即寂之照无机不鉴。三外缘不转。四内照无求。五惑境不摧。六遍摧诸惑。七顺教普摄。八含德甚深。九见法无依。十契理行行。十一巧化无尽。十二证随俗门。十三穷四辩才。十四照物心行。十五寂照双运。十六广布法云。后如是等下总结。七七地有殊胜智知诸教法。云如响忍。功行已满求入八地。为出离门。菩提分法无不皆具。为持教法。第八层中。含於二位。初即八地。得念不退无功用道。三种世间皆得自在。后现一切佛下。即是九地。法师位故。一音顿演。第九层中。亦有二位。十地等觉。俱为一生。第十层中。即如来位。二表十行者。以其十行即十度故。前七文显。八大愿所成神通等故。九一生所系。为最上力。善法行故。十唯至如来。智度始圆。为真实故。此即当位自摄诸位。十行才满即作佛故。上摄十地。即摄后位。摄前义劣。略而不明。前十住中。第六位摄。此寄第五。前正报摄。此依报摄。欲彰不废后过前故。三者总不表位。但此菩萨以行就机。现居胜报。渐次增胜。十显无尽。初四施物。后后难前。次二施法。前浅后深。次二得法。前狭后广。后二现德。先因后果。总上三义。因果行位无尽法门。为阁为宅。以彰法界。
三如是一切下。结使明见。
△第四尔时善财见如是等下。问答因缘。先问后答。答中四。一举昔佛兴。二睹佛兴供。三发兴善愿。四结果酬因。今初。如来十号今当略释。一言如来者。万法虽异。一如是同。圣体之来。来化群生。故曰如来。二应供者。至道良田。能生妙果。相累兼亡。应为一切恭敬供养。三正遍知者。如其胜义。觉一切法。知无不周。鉴无邪僻故。四明行足者。身口意业。随智慧行。即以明行。而为具足。又明即三明。足谓定慧。如脚足故。又足者备足。与慧俱行皆圆足故。五善逝者。上升最极永不退还。迹尽双树。为物而逝。皆称为善。六世间解者。世界有情一切品类。无不达解。亦解结缚故。七无上士者。人高道绝。莫之与等。八调御丈夫者。身口诸恶。[怡-台+龙]悷难制。佛能伏之。又以调物。可谓丈夫。若瑜伽论。七八二德合之为一。云无上丈夫调御士。释云。一切世间。唯一丈夫善知最胜调心方便故。九天人师者。瑜伽云。为实眼故。为实智故。为实法故。与显了义为开导故。乃至能正教诫。教授天人。令其出离一切苦故。十佛者。於能引摄义利法聚及非义利种种法中。能正开觉。故名为佛。委具十义。已如题中。具上十德。为世所尊。故名世尊。若依瑜伽。既合七八。开佛世尊。为九。为十。谓能破诸魔大力军众。具多功德。名薄伽梵。即具六义。亦如前说。瑜伽名为十种名号随念功德。诸论异释。可略言之。余文可知。
二时彼国王下。明睹佛兴供。谓奏乐焚香。
三我时以此供养下。发兴善愿。
四由是因缘下。结果酬因。由初一愿。招下四层所有胜报。由后二愿。招上六层所有胜报。一九微因愿力报胜。又表万行浑融无[得-彳]。发起向佛。则随一行。无不具足。何果不成。
第四善男子我唯知下。谦己推胜。初谦己知一。谓胜德普遍蕴在十层。为福德藏。因由行愿。即愿庄严。愿与理俱。为无障碍。故得成果。一能现多。
后如诸菩萨下。推胜知多。对前功德。胜故难思。
后二文显。
●第六普眼长者。寄善现行。慧能显发三谛之理。般若现前。名善现行。般若遍照。一中见多。名为普眼。以一法中具一切故。国名藤根者。夫藤根者。深入於地。上发华苗。般若证深。能生后得。后得随物转而不悭。取类藤矣。城名普遍门者。实相般若。防非为城。无所不通。何法不入。眼入实相。眼即为门。色入实相。色即为门。自色已上。种智已还。该通一切无非门矣。又以门为门。非真门矣。无门无入。为真入门。若一门一切门。尤深门也。故上经云。於眼根中入正定。於色尘中从定出。於一法中入正定。一切法中从定起。方为自在无碍普门。
第一依教趣求中二。先思修前法。后趣求后位。前中亦二。先结前所闻。后深入诸佛下。思修证入。初句入果。余皆入因果。云深入诸佛无量知见者。无量有二义。一广多无量。即权智境。二深无分量。即实智境。境无量故智亦无量。知见二义。一别。二通。别谓知即是慧。谓根本智。见即是智。谓后得智。以此二智。知前二境。通谓俱是如来能证。如实知彼义故。即无障[得-彳]智。若尔时以重言。为拣比知。所以言见。为拣眼见。所以云知。此如世亲般若论释。入谓证达。若依禅宗。知心空寂名知。见心空寂名见。知约了知。见约证见。然见亦见知知即心体忘缘寂照真知见也。余句可知。后随顺作意下。趣求后友。
第二然后乃到普遍门城下。见敬谘问。於中二。先见依正。后设敬谘问。今初。百千聚落周匝围绕者。眷属般若。又随举其一收一切故。新经云。十千表万行也。其城广大等者。实相般若。周遍包容。已具余度为多庄严。般若雉堞。高峻无上。是佛大道。荡然无涯。宽无不容。平无邪曲。余并可知。后闻已往诣下。设敬谘问第三长者告言下。称赞授法。先赞。后善男子我昔下。授己法界。於中二。先明修学得法。后明法之业用。今初。般若生德。如学於文殊。得法有二。一医方断惑。二和香显德。后因此了知下。显其业用。即分为二。先明医方用。后显知香用。
△今初。瑜伽医方略有四种。一知病相。二知病因。三知除断。四知断已不生。今文具之。於中四。一总明劝学。二释治病由。三令先治王。四广明治相。今初。风黄痰热。内四大病。亦是病相。鬼魅蛊毒下。是外四大。亦是病因。此句有情。若草毒水火即是非情。并为病缘。如是一切下。结多品类。我悉下显能除断。第二善财复言下。显治病由。先问后答。由障菩提。故须治断。第三菩萨复观下。令先治王。王是众生安乐本故。第四善男子菩萨若欲治诸病下。广明治相。於中三。第一总标许说。第二广说因相。第三明除断相。
▲今初。诸病内起。即是病因。品类增损。此明病相。无量无边下。双结许说。
▲第二善男子一切众生因四大下。广说因相。於中二。第一横说。第二坚说。前中亦二。先法说。后喻况。前中三。初说四大。二说尘毛。三明五大。今初分四。一明大为病因。二说所起病相。三结成过患。四结病所依。今初。明身为病本。是病是身。若使无身。当有何病。四大违反。因此病生。若了大空。病无依矣。今为不了故为病因。二所谓下。明所起病相。略有四病。初标名。次言身病下释相。四种病中各有多相。身之四病。后文当释。然其心病即是烦恼。故梵本云。谓贪嗔痴若痴狂心乱。是病之因。亦通病相。言客病者。自外而来故。十地中明。内四大病即是身病。外四大病即是客病。言俱有病者。亦因外缘。亦因内大。故名为俱。非身心俱。谓因遇寒热及内四大复有乖违。即是俱病。然梵本中。无有忧喜。忧喜亦是病之因故。亦是第二心病摄故。三其余品类下。结成过患。上言为主。略标上首。类更有余。皆前四摄。言展转相因者。或因身病而动心病。如因黄热起贪嗔痴等。或因心病而起身病。因贪劳损。因嗔黄热。因热投水。因风坠崖。贪嗔在怀外遇伤损。如是等类。其徒寔繁。能令众生受身心苦。即结遇也。四善男子如是众病贫贱人少下。结病所依。经文自释。户枢不蠹。流水不腐。皆劳役故。第二善男子一切众生皆以无量极微下。辨微细尘毛皆为病本。全是虫依故。婆沙论。人全虫成。正法念说。八万户虫。则户有多口。三亿之数。亦非多矣。第三善男子又观此身下。明五大病因。谓四大围空显假合故。或说六种加。识处其中。而数论诸师。亦说五大。故诸经论多说四耳。文中三。初标征。次所谓下牒释。后然彼下。结成五大。彰其微细。故十地经。八地能知。楞伽经中。责所不问。
第二善男子如是五大和合成身下。喻况。略有三喻。倒喻前三。文分为二。先别喻。后结劝。前中三喻。即分为三。一仓篅喻。二画瓶喻。三四蛇喻。今初喻前五大。篅谓编其苇竹。外假中空。外如四大。内如空大。终归散灭。显是无常。由业所持。显从缘无性现缘说。五原由业生非自在天下。显空无我。此拣外道。略举其四。等取於余。一拣涂灰外道。计一切法自在天生。自在天喜众生安乐。自在天瞋众生受苦。故求其喜而供养之。二拣数论。从自性生。自性即是冥谛。谓从於冥谛生於觉谛。从於觉谛次生我心。次从我心生五微尘。从五微尘复生五大。从於五大生十一根。神为主等。三拣时散外道。谓一切法从时而生。时至则生。如春芽等。四拣执方外道。谓一切物从十方生。等者。等於六句无因。乃至九十五种横计不同。皆说有我。今明诸大和合而生。则无我矣。故净名云。四大合故假名为身。四大无主。身亦无我。又此病起。皆由着我。斯即病因。故当远离。二譬如陶师下。即尽瓶喻。正喻前文微细虫聚。埏者和也。埴者土也。和土成器即是坏瓶。坏即不坚。显无常观。内盛臭秽。彰其不净。故涅盘三十二云。善男子。是身者不如摩罗耶山生於栴檀。亦不能生优钵罗华分陀利华瞻婆罗华摩利迦华婆师迦华。九孔常流脓血不净。生处臭秽。丑陋可恶。常与诸虫共在一处。前仓篅喻显空无我。后四蛇喻明是苦源。五观足矣。三又如四蛇下。即四蛇喻。喻初四大。涅盘三十二云。譬如有王。畜四毒蛇。置之一箧。以付一人。仰令瞻养。是四蛇中。设一生瞋。则能害人。是人恐怖。常求饮食随时守护。一切众生四大毒蛇亦复如是。若一大瞋。则能坏人。与此同也。然四大中。风轻地重。水冷火热。性自相违。如四毒蛇。性相违害。置之身箧。违则害人。故次合云。一大不调。百一病起。梵本云。一百病起。二是故智者下。结劝观察。略结二喻。粗陈过患。令知病因。如实应观。四大等空。空亦复空。病无依矣。
第二善男子汝复应知下。竖说病原。文中二。先总标。后别说。今初。竖说五时必依四大。故复牒之。后云何外器下别说。文中分三。初明外五时。次辨内五时。后显因时病起之相。初中。即外器界。文分四别。一总明。二别显。三例余。四总结。今初。十方五时。皆由内感。谓当生此界。一类有情。妄心所习。共业同感。二劫初成时下。别显五时。即为五别。第一时中。言人寿无量者。俱舍论云。此洲寿不定。后十初叵量。总相说耳。亦有文说。八万四千而为最上。既皆化生。无有父母男女我所。犹如色天。二次食段食贪等现行者。即第二时。谓既喜乐长寿。渐生地味。次生地饼。次生林[竺-二+腾]。后生香稻。皆由贪故。细隐粗现。香稻粗故残秽在身。为欲蠲除便生二道。因斯乃有男女相生。宿习因缘互相瞻现。欲贪鬼魅。惑乱身心。因兹初有贪等现行。皆第二时。三次由我所。共立田主。以为统御者。第三时也。谓由懒堕故。积贮香稻。生我所心。多收无厌。故随收处。无复再生。遂共分田。虑防远尽。便有贪吝。侵盗过生。遂共铨量有德为主。六分之一奉令守田。因斯便立剎帝利王。众共钦承受其统御。皆第三时也。四次寿渐减。乃至十年。由恶业故起小三灾者。第四时也。谓始八万四千。百年减一。至年十岁。为减之极。言小三灾者。拣火水风。即俱舍云。业道增寿减至十三灾起。刀疾饥如次。七日月年止。业道增者。即今经恶业。略由二法。一贪美食。二性懒堕。有三善业则能对治。谓持一不煞。则离刀兵。施一诃梨怛鸡。则离疾疫。施一团食。则离饥馑。刀兵七日便止。疾疫七月七日止。饥馑七年七月七日方止。五至第五时下。正取劫坏。为第五时。初坏有情。后坏器界。并先空地狱。终尽初禅。故云梵世皆空。三水灾风灾相续亦尔者。例余灾也。谓七火后一水。七水火后风。俱舍论云。三灾火水风。上三定为顶。如次内灾等四无不动故。四善男子是名下。总结。结外五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