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经行愿品疏

  二善男子如眼识起下。例余识起。文中。先法。后喻。今初。一切根者。余四色根。微尘毛孔别更说身。以其微细遍生觉触。此难知故。然五色根。类例相似。或俱。不俱故。唯例此。是以下云不了自性五色身转。又六七识藉缘更少。七不缘外。所以不例。例亦无失。取少分故。则一切根摄。其俱时出生。以近下镜喻。故偏牒之。若具应云俱时随次亦复如是。后譬如下喻中。文有二喻。一镜喻顿生。二海喻渐生。唯识偈云。五识随缘现。或俱或不俱。如涛波依水。而但一喻。今文具二。今初。镜喻云。譬如明镜顿现众像者。若少若多妍媸万品。一时顿照。镜喻本识。本质喻境。像喻转识。入楞伽云。一切诸根毛孔一时转生。如镜中像多少一时。明知取像喻所生识。二善男子譬如猛风下。此喻渐生。藏识如海故合云静心。转识如浪故合云起识波浪。谓一风至一波起。一境对一识生。前风后风。雨波不并。前境后境。二识不俱。对境既多。故相续不绝。又不断绝。义该六七。一起妄识流注无穷。彼经偈云。譬如巨海浪。斯由猛风起。洪波鼓溟壑。无有断绝时。藏识海常住。境界风所动。种种诸识浪。腾跃而转生。海既以浪喻所生识。镜岂以像喻於境耶。此中喻意。但为渐顿分成两喻。非镜喻识海喻於境。亦不为显具缘多少。而因境来有渐有顿故。但以境合风合质。又诸缘中。境缘稍强。若起信中。亦以无明以合风喻。即第一缘不觉知也。上来第一别显烦恼因起相竟。
  第二因缘相作下。显其本末。即病起本原。於中二。前明本末和合。后明各不相知。前中亦二。先正明和合。二辨迷真起妄。今初。此有两重本末。一以赖耶为因为本。七识为缘为末。因第八识方有七转。因作缘也。因七转识熏成第八。缘作因也。故楞伽云。大慧现识与分别事识。此二坏不坏相展转因。又赖耶所熏。必与能熏七识共俱。由上二义。并得名为不相舍离。本末不同。不可言一。离八无七。离七无八。不可言异。斯则第八如水。七转如波。故彼偈云。日月与光明。非异非不异。海水起波浪。七识亦如是。心俱和合生。二者因即如来藏。缘即七转识。依如来藏方有七转。由七转识。令如来藏以为第八。故云相作不相舍离。起信论云。依如来藏故有生灭心。不生不灭与生灭和合。非一非异。名阿赖耶识。此则以如来藏举体随缘。以成生灭。名为和合。非更别有生灭来合。上经既云藏识海常住。此则以水喻如来藏。波喻七转。合为大海。以喻赖耶。故不相离。不一不异者。胜鬘经云。如来藏受苦乐与因俱。若生若灭。本不异末也。七识不生灭。众生即如。十二因缘即是佛性。末不异本也。又云。如来藏不在阿赖耶中故。七识有生灭。如来藏不生灭。此不一也。又云。甚深如来藏。而与七识俱。恶慧不能知。藏即赖耶识。此不异也。又如来藏举体随缘。不可言异。随流性常。不可言一。然此不一。乃是不异之不一。不异乃是不一之不异故。虽二义不同。体无前后。合则中道。离则二边。如离水无波离波无水。不可言异。水湿波动。不可言一。无有不湿之波。不可言异。风停波息。而水不灭。不可言一。斯为甚深。二由业生相下。明迷真起妄。准十卷经。业即生相。故彼但云业体相耳。四卷有业生二字。而大云释业即七转。生谓生死之相。今依起信。解异昔人。初句即三细中第一业相故。彼论云。一者无明业相。以依不觉故心动。动则有苦。果不离因故。今明迷真之始唯此业相。又是赖耶自体相故。所以偏言业即是生。即四相中当生相也。深起系缚者。即六粗第三。论云。三者执取相。依於相续。缘念境界。住持苦乐。心起着故。不能了知色等自性者。即第四计名字相。谓依於妄执分别假名言相故。若了自性本来空寂。不执假名。又深起系缚。含於六七。七系内我。六系境故。上就相显。三细唯一。六粗有二。通则余五皆系缚摄。言五识身转者。由於上来意识不了五识体转。了则不取。便成於智。五则不转。故楞伽经云。如是意识灭。种种识不生。转即生义。身者体义。上来已明本末和合。
  二彼阿赖耶下。明各不相知义。欲显性空。赖耶因七识缘成。无性故不能知七转。七转因赖耶。七转亦无性。安能知赖耶。故问明品云。诸法无作用。亦无有体性。是故彼一切各各不相知。楞伽亦云。若说真实者。彼心无真实。但由自心执取境相分别而生者。此有二意。一云既不相知。何以能生。释云。上约无性故不相知。今辨因缘。由妄分别。则诸识现。无别我人。故上经云。眼耳鼻舌身。心意诸情根。以此常流转。而无能转者。楞伽偈云。非遮诸缘会。如是灭复生。但止於凡愚。妄情之所着。二者释成上来不相知义。谓由互相因。所以无性。不能相知。若不相因。则有定性。便可相知。斯则缘生故空。又由前不相知。方能熏习。相因而有。若有定性能相知者。则不相因。斯则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是以无性缘生故。有为幻有也。故执取生识缘生无性故空。为真空也。故无性相知。幻有是不有有。真空是不空空。非空非有。是中道义故。七识生灭。即如来藏。如来藏不生灭。即七转识。无障无[得-彳]故。结云难知。上来第二总显本末竟。
  第三如是甚深下。结叹难测。则唯佛能治令永不生。言甚深者。略有二义。一者约相。故达磨经偈云。阿陀那识甚微细。一切种子如瀑流。我於凡愚不开演。恐彼分别执为我。二以真妄和合非一非异等。广如上说。即为甚深。唯佛与佛乃能究尽。住地菩萨。已证真如。许其分知。菩萨地尽。觉心初起。破和合识。显现法身。方为此识究竟边际。愚法声闻下。举不知人。反显深义。即前偈中。我於凡愚不开演也。楞伽经云。如修行者入禅三昧。微细习气转而不觉知。而作是念。识灭然后入禅正受。实不识灭而入正受。以习气种子不灭故。不灭皆显二乘不知义也。住地能知。凡愚不了。明文有据。地前菩萨为知不知。望於地上。此不能知。未证如故。望於凡愚。此则能知。多闻熏习。具胜三慧。善能决断阿赖耶识性相因果故。七卷楞伽云。唯有修行如实行者。以智慧力。了诸地相。善达句义。无边佛所广集善根。不妄分别自心所见。能知之耳。斯即地前。以处知不知之间。故略无耳。此一段经。广明自心真妄本末。若见此心生灭流注。速得三昧。得佛灌顶。越生死海。故委释之。广引彼经。以成今说。无厌繁文。
  ▲第三善男子我又善知一切声论下。广说声明。於中二。先总叹胜德。以帝释善於声明。所以对之显胜。然此一段。是推胜中。连於前文。后善男子彼复教我菩萨算法者。即声论中数建立也。文中二。先举能数之数。后显所数之法。今初文有一百四十四数加前。从一至十。及与百千。则有一百五十六数。此方算法。但有二十三数。始於一二。终至正载。载数天地所不能受。然有三等。下等十十变。中等百百变。上等倍倍变。今初两数是中等数。余皆上等。二善男子我复以此菩萨所知下。明所数之法。多是声论中事。上来正示法界竟。
  第四善男子我唯知此下。谦己推胜中。先谦己知一。后如诸菩萨下。推胜知多。於中二。先举后所知。二彰己不了。前中现文唯对声论数建立。准诸推胜。例皆对所得。自分所得既有五明。推胜居然。合推於五。故梵本中。初对声明。二略举三明。后别举医方。治内烦恼。义如前说。后而我何能说其功德下。彰己不知。其中。言岂能尽知一切诸佛者。据前后例。曾无推佛。唯至普贤。方叹佛德。梵本意云。佛力加我。赞诸菩萨。亦不能尽。况我自力。
  余并可知。
  ●第三辩具足优婆夷。寄无违逆行。忍顺物理。故无违逆行。城名海别住者。具云大海差别住事。则近海而各住故。表则忍犹大海无不包含。三忍九忍别别安住。友名辩具足者。一器之中无物不具。随求皆得。为说法故。忍器遍容一切功德。由忍恶言故辩具足。忍辱柔和。女之象也。
  第一依教趣求可知。
  第二善财闻已下。见敬谘问。初见。次敬。后问。初中有四。一见外依报。二善财入已下。见友正报。端正可喜者。忍之报故。素服等者。忍华饰故。三於其宅中下。见内依报。四复有十千下。明见眷属。前之三度。成增上生。忍辱正能招眷属故。於中二。先叹其体德。后身出妙香下。彰其妙用。令诸众生皆成忍辱柔顺之心。与第三地调柔果中十心。多分相似。二敬。三问。文并可知。
  第三彼即告言下。正授法界。於中二。先举名体。器中出物。兴福无尽。法忍称性之所招故。后能於如是下。辨其业用。於中三。初正显业用。次令见同益。后使其目验。初中二。先总。后别。今初。谓此一是即多之一。此小是即大之小。融同法界。无尽缘起。故用无不应。应无不益。而其法界。体无增减。又忍必自卑。故名为小。法忍同如。一味无二。内空外假。为器利用。忍包无外。随出无尽。二种种甘美下别显。於中三。初益众生。二益二乘。三益菩萨。初中二。先显饮食。后如出饮食下。举一例余。二善男子假使东方下。明益二乘。二乘虽则不立忍名。亦忍人空。同入法性。尽无生故。三又善男子如东方下。益菩萨。约事。如受乳麋食已便证无上菩提。能令施者成檀波罗蜜。约法。谓餐上品寂灭之忍。得菩提故。净名香饭。与此大同。然今文中但举其极。云最后身食得菩提。据实。应具入地无生忍等。二善男子汝见我此下。令见同益。於入二。先指示赞德。后善男子是十千童女下。辨其业用。二牧牛女即此之流。三善子且待须臾下。令其目验。意在见证。非在言说。
  第四时优婆夷作此下。三段并显。
  ●第四具足智长者。寄无屈挠行。勤无怠退。故无屈挠。
  第一依教趣求中二。先依前修治。后渐次下趣求后友。城名大有者。起大精进。有成益故。友名具足智者。精进能令诸度具足。乃至终成最后智故。
  第二尔时善财见彼居士下。见敬谘问。於中二。先见於市四衢者。处暄不挠。对境无妄。则精进无涯。无不通矣。后尔时善财见是事下。敬问可知。
  第三居士告言下。称赞授法。然今古所译。皆长者居士二言相参。文中二。先称赞。后善男子汝见我此下。授法。於中二。先指同益。后正授法。今初。生如来家者。前同四住。从圣教生。后同四地。初寄出世。於如来家。转有势力。故云增长白法等。后善男子我得随意下。正授法界。於中二。先举名体。无尽财法。蕴在空中。名福德藏。随意给施。故云出生。亦显见空无所不备。离身心相。精进成故。后一切众生下。显其业用。於中二。先略说业用。后善男子且待下。令其目验。於中三。一许示。二说是语时下集众。三尔时居士下行施。於中四。一财。二法。三结。四归。今初。定心诣理。为仰视空。信手能承。故入掌内。兼亲手施。故云授与。二然后为说下。别明法施。於中二。先总。后所谓下别。别约五事。一食。二饮。三味。四舟车。五衣服。今初。以一施食。而成十行。十中初二。初约施行。余约食明。前七别明。后一总结。别中初二是命。一即甘露不死命根。二即慧命。三明相好即是常色。四即威力故能降魔。梵有力字。五现法乐住法喜怡神。皆安乐义。六七皆辩。一辩无能屈。非约力义。二内具辩智。无不了达。后一总结者。结成五常。世之施食成五事果。胜而非常。今证法界。归大涅盘。则命齐法界长寿无限。妙色凝湛劫数不迁。力以毛端遍持剎海。究竟常乐圆寂涅盘。辩以一言演法无量。一一词理穷尽未来。斯乃方名常命色力安无[得-彳]辩。一食具十。以表无尽。余四各二。今可例知。二饮有二者。一止渴爱。二得深法。三味有二者。一得法味。二得上味。如来四牙有甘露泉。凡所食者皆成上味。故云如来味中上味。四舟车二者。一明所越度。二以乘能度。五衣服二者。一惭愧蔽丑。二妙色为严。皆应具多。如回向说。三如是一切下。总结财法。类例可知。四既闻法已下。事讫还归。
  后三段文显。

  贞元新译华严经疏卷第五

  寿昌元年乙亥岁高丽国大兴王寺奉宣雕造
  贞元新译华严经疏卷第六(从第十一经至第十六经三纸)

    敕太原府大崇福寺沙门澄观述
  (有十二善知识。第一尊法宝髻长者。第二普眼长者。第三甘露火王。第四大光王。第五不动优婆夷。第六遍行外道。第七具足优钵罗华长者。第八婆施罗船师。第九最胜长者。第十师子频申比丘尼。第十一筏苏密多女。第十二鞞瑟底罗居士)。
  ●第五尊法宝髻长者。寄无痴乱行。以慧资定。静无遗照。动不离寂。云无痴乱。
  第一依教趣求中二。先修治前法。后渐次下。趣求后友。城名师子宫者。禅定无乱。如彼深宫。处之所作决定无畏。故名师子。友名法宝髻者。绾摄诸乱。居在心顶。故名为髻。而言宝者。乃有多义。一净无惑乱。二明无痴翳。三圆无缺减。四威势起用。五可贵为尊。法喻双明为法宝髻。
  第二见在市中下。见敬谘问。於市见者。处闹忘怀。在乱常定故。
  第三尔时长者下。授己法界。於中四。一执手将引。二示其所住。三善财观察。四问答因缘。
  △今初。即授法方便。显加行智向正证故。
  △第二告善财言下。示其所住。即正授法界。法界即是栖神所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