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经行愿品疏

  [○@△]第三善男子当知菩萨下。心该万法。谓非但念佛由於自心。菩萨万行诸佛体用凡圣等境。并不离心。如有偈云。诸佛从心得解脱。心者无垢名清净。五道鲜洁不受色。有解此者成大道。佛尚心现。况复凡夫。夜摩偈云。心如工画师。能画诸世间。五蕴悉从生。无法而不造。如心佛亦尔。如佛众生然。应知佛与心。体性皆无尽等。即斯义也。文中三。初明佛法唯心。次通辨染净由心。后结成佛法唯心。
  ▲今初。即净分依他。故上经云。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晋经云。心造诸如来。
  ▲第二善男子诸业虚妄积集名心下。通辨染净由心。此段十五行。旧经所无。文分四别。一总举八识。为迷悟依。二彰由迷悟成十法界。三结成迷执过患因缘。四双明迷悟二相差别。
  [△@、]今初。八识皆具。文有四节。一诸业虚妄积集名心者。此是总句。若通相说。明八识心皆是积集。末那已下。总中分别彰余七相。故楞伽云。心能积集业。意能广积集。而总含别义。即当第八。故云若集起以解心。第八独名心。集诸种子。起现行故。故今虽总。即当第八。诸业虚妄。是心之因。唯识论说。诸业习气与二取俱。熏识成种。前灭后现。皆由不了真实义谛。执我我所。方习成种。故云虚妄。若楞伽意。不思议熏不思议变。是现识因。取种种尘及无始妄想熏。是分别事识因。故云诸业虚妄。由有虚妄覆彼真识。成末那等七识波浪。二末那思量。是第七识。末那标名。此方云意思量。即是第七性相恒审思量。第八赖耶。为内我故。依第八转。还缘第八。故次明之。三意识分别。即第六识。末那名意。意即是识。今此第六。是意之识。依第七故。然了别以解识八识俱名识。今取能了种种差别。名为分别。四眼等五识了境不同者。随所依根。用差别故。楞伽经云。心能积集业。意能广积集。了别故名识。对现境说五。即上四节也。依唯识论。束上四节。为三能变。后二为一。依楞伽经。收上四节。为三种识。谓真识现识分别事识。古人亦将此之三识。配三能变。观彼经文。意有不同。谓真识即是如来藏性。体无生灭。与生灭俱。非一非异。名阿赖耶。以为现识故。此一识含在总句下。佛菩萨觉於此相。便同本觉故。十卷七卷入楞伽经。皆云略则唯二。谓现识分别事识。以其真识含在现识。故不应言七识为现。此中意云。由此诸识互相熏习。生死流转。若能了达则不流转。故说八识为迷悟因。非如常说。独依真如有迷悟也。故问明云。眼耳鼻舌身。心意诸情根。以此常流转。而无能转者。迷悟之相。次下当说。
  [△@、]第二愚痴凡夫不能觉知下。彰由迷悟成十法界。十法界中。二人为悟。谓佛菩萨。八人皆迷。谓六道二乘。文中分二。先明迷人。后彰悟人。今即初也。初二句即是六道。不知识体即是苦果。不知熏习以为集因。故常流转。怖老病死求入涅盘。即是二乘。上迷胜义。为不觉知。今悟四谛故。求灭苦集。生死涅盘二俱不识下结成上过。此句总标。六道凡夫不识苦集。安知涅盘。二乘不了生空本是涅盘妙有。故求永灭。凡小俱迷生死涅盘其性平等。为俱不识於一切境。妄起分别下。别明不识之相。此句通明但妄分别。谓生死可灭。涅盘可证。入楞伽云。不知世间涅盘无差别故。分别一切法与非法。又由未来诸根五尘境界断灭凡夫愚人以为涅盘者。此别明不识涅盘之相。以小乘灭为涅盘故。谓未来根尘粗相断灭。凡夫及与愚法二乘。并谓涅盘。以为真实。而不能知但离虚妄未实灭度。耽三昧酒。妄谓涅盘。不取尘境。谓为有余。根尘都灭。谓为无余。宁知微紬业相未灭。况复能知本来清净。二诸佛菩萨自证悟时转阿赖耶得本觉智者。彰其悟人。菩萨是因。诸佛是果。自证悟时。义通因果。转阿赖耶得本觉智。即菩萨地尽。成佛之时。破和合识相。灭相续心相。显现法身。智纯净故。名转阿赖耶得本觉智。然本觉本有名显法身。即合言证。始觉菩提。今日始成。可称为得。今云得者。得始觉智契於本觉。始本无二。名究竟觉。故名为得。斯即了达生死涅盘二俱平等。
  [△@、]第三善男子一切凡愚下。结成迷执过患因缘。於中。初二句辨执。不知如来随机说法。对二乘故说有三乘。破於二乘复说於一。故彼经偈云。三乘与一乘非乘我所说。则非三乘亦非一矣。然迷佛方便义则有之。梵本但云不悟此理执有三乘。斯则牒上。谓不悟上来生死涅盘平等之理。见上迷悟。谓有三乘。言不了三界由心所起者。此句辨迷。六地经云。三界所有皆一心作。七卷经云。彼愚痴人。执有三乘。不说唯心无有境界。不知三世一切佛法自心现量者。释上不了三界所以。以不能知唯心教故。七卷经云。彼人不知去来现在诸佛所说自心境界。言自心现量者。不同三量。真现量也。谓不了万境皆自心现。如心分量故。楞伽云。自心现见应当除灭。见外五尘执为实有。下示不了知心现量义。不知心现。谓有实故。同於翳眼取外空华。若知唯心。三一俱遣。下彰过患。由不觉知。生死循环。转无穷已。
  [△@、]第四善男子佛说诸法无生无灭亦无三世下。双明迷悟二相差别。於中二。先明悟相。后显迷相。今初。谓悟真实唯识性故。於中亦二。先二句总标。佛说诸法无生无灭者。横说心性。亦无三世者竖说心性。后何以故下征释。先征。意云。现见诸法有生灭等。佛教亦说何得言无。释云。由心现故。以心为因。而现生等。既从缘生。即无生等。故梵本云。因如是故。知一切法本性无生。问明品云。法性本无生。示现而有生。此中无能现。亦无所现物。有无诸法本不生者。从无之有曰生。自有还无称灭。无本自无。何能生耶。有若已有。复云何生。有法从缘。自他共中求生叵得。无法无因。何得名生。无法若生。龟毛兔角悉应名生。有不生无。无不生有。无若生有。空华应生乳酪等法。有若生无。龟兔应常生毛生角。是知有无本自不生。犹如驼驴兔马等类决定无角。故忉利偈云。一切法无来。是故无有生。以生无有故。灭亦不可得。心法迁流。假说三世。色心之体无生性空。三世之名依何而立。如兔无角。岂问此角为昔为今。圣者自悟境界如是者。结示也。上约教道。佛说无生。今约证道。唯佛菩萨自证无生。非无因矣。斯即名为自觉圣智。自觉圣智者。楞伽经云。一切法无所系着。得如幻三昧。由如是知故。得上来成本觉智。二善男子愚痴凡夫下。显其迷相。对上二义。说二种迷。一对有无本不生。故云无中执有有中执无。此有多意。一境从心现。空而谓有。三界唯心。有而说无。二生死本空执为我法。涅盘不空执为灭无。三世无常等执有常等。出世常等执无常等。四诸法性空。翻执为有。无性真理。却执为无。若楞伽中。有四种。无有有建立。并无中执有。一无相建立相。即蕴界入本空无相。执有法相。二无有见建立见。谓於蕴界处起我人见。三无有因建立因。谓最初识缘生无性。而计有因。四非有性建立性。即三无为离有无性。而执定实。此上四义。既无而执有。则显二空有而执无。故诸圣者。离有无见。便了识性。成种种身。教化众生。二取阿赖耶种种行相者。对上觉自心现。今明不觉故有执取。言种种行相者。谓执受根身。顿变器界。生灭迁流。不生不灭。如是等相。堕於生灭二种见中者。谓识恒转。前灭后生。因亡果现。又见七识生。不知即是如来藏性随缘所生。执为定生。即是生见。见转识灭。不知但是业相灭故。谓赖耶灭。不异外道断灭戏论。若准梵本。堕生住灭二种见中。与楞伽同。谓生住为有。灭即是无。亦即是上有无二见。不了自心而起分别者。就人结过。谓不了自心性无生灭。起心分别是有是无故。楞伽云。云何外道恶见。谓不知境界自心分别现。於自性第一义。见有见无。而起言说。即其义也。问明偈云。眼耳鼻舌身。心意诸情根。一切空无性。妄心分别有。若能依上悟人境界。即如理而观察。一切皆无性。法眼不思议。此见非颠倒。为可依也。
  ▲第三善男子当知自心下。结成佛法一切唯心。以上诸义。则知心为佛法根本。略举二句。梵本具牒前文十句。
  [○@△]第四是故善男子应以下。结劝修学。令证唯心。现知万法不离自心。但修自心。万行斯备。其犹欲得净土当净其心。亦遣妄解。谓有计云。万法皆心。即心即佛。驱驰万行。岂不唐劳。故今广明。心虽即佛。久翳尘劳故。万行增修。令其莹彻。又佛但说万行由心。不说不修万行为是。又万行即心。修何[得-彳]心。文有十句。一如彼病人非杖不起。烦恼病重假善相资。二若无法雨。法芽不生。三对境忘心。斯为妙法。则六尘不染故。梵本云。於一切法。当念舍离。四离身心相。心则坚固。五忍辱谦光。自然卑下。六寂照内澄。皎然无瑕。七鉴达不遗。触境穿彻。八恒沙佛德。蕴在我心。望齐至尊。故须发起。九与佛同性。法界普周。十以十力无畏。自他明鉴。
  第四善男子我唯下。谦己推胜。无涅盘际。至下当释。余文相显。
  第五善男子从此下。指示后友。阎浮提畔者。此洲南际。表将邻不退。亦得般若六度后边入智海故。住处名遍无垢者。心定不动。何有垢哉。又了无相。无所分别。尤无垢也。比丘海幢者。定智业用深广如海。高出名幢。正心不动如海湛然。众毒杂恶不能挠乱。摧不正说。所以名幢。
  礼辞可知。

  贞元新译华严经疏卷第四

  寿昌元年乙亥岁高丽国大兴王寺奉宣雕造
  贞元新译华严经疏卷第五(从第六经九纸末行尽第十经)

    敕太原府太崇福寺沙门澄观述
  (有九善知识。第一海幢比丘。第二伊舍那优婆夷。第三大威猛仙人。第四胜热婆罗门。第五慈行童女。第六妙见比丘。第七根自在童子。第八辩具足优婆夷。第九具足智长者)。
  ●第六海幢比丘。寄正心住。成就般若。了法性空。无住无依。无邪无正。故闻赞毁。能正其心。念不动故。文但有五。第一依教趣求。第二见敬问答。第三谦己推胜。第四指示后友。第五恋德礼辞。
  今初有二。先念前。后如是观下趣后。
  第二乃见处在下。见敬问答。於中二。先见定证入。后起定问答。
  △前中小异上来。谓见定体用同示法故。文中四。一见入定相。二睹定胜用。三瞻敬证入。四所经时分。
  今初。此通二定。一灭受想定。谓无别思觉。种种心行皆已灭故。唯第八识持身不坏。定前加行誓愿力故。令於定中起诸业用。若依此教。法界融摄自在无[得-彳]。业用无方。未曾起念。今此六住。同於六地。能入灭定而起通用。即净名云。不起灭定。现诸威仪。二即第四禅。以诸起用多依彼故。第四禅中。无出入息。亦无觉观。内净喜乐诸思觉故。通表此位。闻赞闻毁。心定不动。然经行地侧是动之所。而灭思觉。表即动而寂即用无心。则乾坤倒覆。无谓不静。洪流滔天。无谓其动。而言侧者。不住行故。观法无相无体无修。故不住行。若住於行。非真行故。
  第二以三昧力下。睹定业用。文分四别。第一总明现身所为。第二别显支分现身。第三通明毛光业用。第四总结令善财睹。
  ▲今初。八行半经。旧经所无。於中分二。先明现身支分毛孔。即是总标。第二三段同自身相一句义生。后为普供养下。明现身意。
  ▲第二从两足下。别显支分。现身业用。有十四处。作用不同。从足至顶。渐渐增胜。各表不同。
  一足下出长者居士及婆罗门者。足有三义。一最初义。长者行之长故。二者住义。居士安处故。三者行义。以婆罗门名净行故。又施为行首故。住四摄故。多利行故。文中二。先现身相。后悉以下。辨其所作。文有三摄。初布施。次安慰下爱语。后成熟一切善根下利行。如是下结文。并可知。
  二膝出剎帝利婆罗门。以其帝主屈申自在故。行由膝故。文中亦二。先现身相。后恒以下。明其所作。文中亦二。先正明。二结益。今初。可意语言。是爱语摄。谓慰喻庆悦胜益之言。言同事者。利衰等事皆同受故。劝导诱进即是利行。谓说义利之行故。然布施是摄缘。与彼资持故。爱语是摄体。正示损益故。利行是摄处。安置善处故。同事是释疑。令彼决定故。二如是一切下结益。於中二。先近益。后复以下究竟益。亦重说利行。谓授以正法。即说义利之行。离恶集善。即二世乐。出生死泥。住真实义。即现法后法利行。
  三斋轮出仙人者。此为气海。是吐故纳新。出仙之所。其所说法。多说利行。顺彼仙行。以弘佛法。
  四胁出诸龙。是傍生故。
  五於胸德相出修罗者。憍慢凶险幻术所故。而於德相者。翻彰离前憍慢等故。故能降魔。
  六背出二乘者。背於大乘。失佛意故。杜塞诸根。不见法故。所说法中。文有十句。前八顺二乘法。后二反二乘法。九二乘趣寂令起大愿。十二乘自利令普饶益。前九对治。后一生善。令其见现。
  七肩出夜叉。肩是勇力可畏所故。多现神力。又能荷负。故为守护。
  八腹出紧那罗及乾闼婆者。鼓腹弦歌乐者所故。故多赞咏诸佛法轮。
  九面门出轮王。布十善令向佛法故。文中二。先现身。后放大舍下所作。於中三。一总标。二别显。三总结。今初。先以财施。后以法施。二所谓下。别显之中。即广前法施。断十种恶成十善故。即为十段。文皆有二。先举所断。即是十恶。后明能断。即是十善。能断之中。文皆有二。一对治离。二果行离。身三之中。兼有因离。今初离杀。先举所离。后令起慈悲下能治之善。此句即是辨对治离。不断生命。即果行离。揽因成业名为果行。今不成业即名为离。若因贪行杀。由前施财而不行煞。即是因离。二贫乏下。即不盗善。贪乏苦恼。此是盗因。是所离恶。由前大舍令彼不盗。即是因离。令其永舍不与取行。即果行离。常行惠施。即对治离。三能舍无量下。离邪行善。先举轮王舍女之行。令邪行者得成因离。以无妻妾为邪行因。与之便离。前盗戒中。举其贫穷以为盗因。此举施婇女。以为离因。文影略耳。令诸众生永断邪淫。即果行离。修持梵行。即对治离。四虚诳下。是离妄语。此句所离。令其究竟常真实语。即对治离。不作虚诳无益谈说。即果行离。五令摄他语下。不离间善。此句即是对治离也。但欲摄他。岂有离间。不行离间。即果行离。常乐和合。亦对治离。无有乖诤。亦果行离。新旧并出。所以有重。六令柔软语下。不恶口善。此对治离。无有粗恶杂秽语者。即果行离。七令常演说下。不绮语善。初对治离。永断已下即果行离。令诸众生深入法句。复是对治。亦是成益。八多贪欲下。无贪善也。此句所治。意三离中但有对治。以贪瞋等业有之本。更无所依。故非果行。不同前七揽贪等因成煞等业故。既非果离。不可对之更立异因。故无因离。不同煞等。嗔煞具等皆为因故。令其少欲下。即能对治。九多怒害下。即不嗔善。十堕见网下。即不邪见。后如是下结用周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