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续藏经
- 中国撰述
- 大小乘释经部
- 华严部疏
- 华严经行愿品疏
华严经行愿品疏
▲第七法界事义者。通有十门。一正报法界。二依报法界。三现相。四表义。五言说。六义理。七业用。八说往因。九结自分。十推胜进。此之十门。同一缘起。互融无[得-彳]。
▲第八二位统收者。此五相中。何以文殊在初。普贤居末。文殊何以二处出耶。所表异故。谓此二圣即法门主。语其所表。略有三重。一能所信相对。谓普贤表所信法界。即在缠如来藏故。理趣般若云。一切众生皆如来藏。普贤菩萨自体遍故。故初会中。即入如来藏身三昧。文殊表於能信净心。佛名经说。一切诸佛。皆因文殊而发心者。以表信故。善财始见发大心故。后文殊云。若离信根功行不具等。明表信也。要有所信。方成信心。若无能信。长流生死故。能所契合。方为正信。二解行相对。普贤表所起万行。余经此教。处处皆说普贤行故。文殊表解。通解理事方起行故。下慈氏云。汝见善友。入解脱门。皆是文殊威神力故。称解起行。行如所说。目足更资。方为真实之行解故。三理智相对。普贤即所证理。善财入身表所证故。又云我得究竟三世平等身故。普贤身相如虚空故。文殊表於能证大智。本所事佛。名不动智。见后文殊。即见普贤。明表智圆便证理故。若理分体用。则方有权实。若体用无[得-彳]。则权实双行。智与理冥。心境一味。为真证故。然体理成智。智能显理。故虽双泯。能所历然。所以后文具明二圣。初信信理。理隐未彰。故初文殊无普贤对。中间解行二俱不彰。欲显诸位皆是普贤。触境照解皆文殊故。约文殊门。因解起信。信离无明。以信成解。解非邪见。信解真正妙智则圆。三为一心入佛智海得究竟矣。约普贤门。托理成行。行不外求。因行见理。行非理外。自始至末法界一如。无有少分非佛智体。既文殊三事融通隐隐。普贤三事涉入重重。方显遮那频申三昧难思之果。故诸圣教凡所施为。皆有深旨。
▲第九会数开合。
▲第十会主多少。已见前文。
○次正释文。第一寄位修行相。四十一人。大分为五一寄十信。二十住。三十行。四十回向。五十地。上已略明。后当广说。
[△@△]第一文殊一人寄十信者。信未成位。故唯一人。又表十信圆融。泯差别故。若尔何有三会。欲遍收故。文分二别。第一明能化发起。第二成彼化事。
前中三。一标主出阁。二别明伴从。三总显出仪。今初。言尔时者。正明众会大用之时并不离祇园而游法界。略举文殊。以示出仪。文殊师利本是童子。前标菩萨。彰具悲智。此云童子。表创入佛法童真行故。悲智相依即是阁义。悲住生死。不住涅盘。智住涅盘。不住生死。由俱不住。方能俱住。故名善住。从此利生。故称为出。非暂离也。二与无量同行下。明其伴从。以表般若导万行故。初一同生。余皆异生。并约通称。表法为名。故梵本中。皆有诸字。随一一类有众多故。三文殊师利与如是下。总显出仪。前约无住方能化生。从善住出。今约自利方能利他。云出自住处。又前依佛果法界所流。此依自证因门大用。故彰略耳。
第二尔时尊者舍利弗下。成彼化事。通有三会。一比丘会。表回小乘可入大故。二诸乘人会。通收诸权皆入实故。三善财会。纯一乘机一生办故。又前二会。表信未久尚不定故。善财信终可入证故。
△今初有二。一明助化摄机。二明化主摄益。
今初。小乘之智亦助大故。文中亦二。一明睹缘兴念。二时舍利弗下摄众同游。於中亦二。先总辩摄仪。舍小趣大。为出自住处向文殊所。后此诸比丘下。别明所化。於中四。一辩定。二列名。三结数。四叹德。今初。一是比丘。义如常说。二是身子弟子智慧生故。三出家未久。未证实际。可回心故。信心尚微须化诱故。四自所同住者。同居权小故。同住法界故。显此类比丘则可回心。二所谓下列名。可以意得。三与如是等六千人俱者。结数。而言六者。前之六信可不退故。本自六根性清净故。千表无尽。该果海故。四曾於过去下叹德。十句分三。初二宿因。次七现德。一悟理甚深。二深信清净。三志行等佛。四依教修行。五智了本原。六悲能成益。上六自分。七胜进趣求。末后一句结属胜缘。明信一乘非无因矣。本属文殊。非身子子。故所叹德。皆约大乘。不同五百言含本迹。翻显小乘不知不共。
第二尔时尊者舍利弗下。明化主摄益。於中二。一身仪摄益。令其根熟起乐欲心。二语业摄益。正受法门令其悟入。
▲前中有四。一示胜境。二得胜益。三诣胜人。四蒙胜摄。今初有三。一标告。二汝可观下。正教观察。有十胜德。一身相胜。二常光胜。三放光胜。四众会胜。五行路胜。常依八正为八步平坦。逆顺不离故云左右。右随顺故。住正道者。则不分别是邪正故。六住处胜。举足下足无非道场。随心回转。万德严故。七福严胜。常观空有一异等边。心地之下有如来藏。故名为伏。恒沙性德为种种宝。无心忘照。任运寂知。则能显现。为自然出。八林树胜。树立万行。则如来藏。从其行流严法身故。九自在胜。於我无我。得不二解。自在主中为最尊故。十上摄胜。此有二意。一约事说。心常上摄诸佛法故。是诸佛师。诸佛将说。敬法本故。二约表法。诸佛显扬。皆依般若。究竟至於一切智故。三尔时尊者下。结略显广。可知。二时诸比丘闻是下。得胜益。上既劝观。必当修观。上根宿善顿益。遥闻益相可知。三即白尊者下。诣胜人。遥闻胜德。已获法门。亲承法音。必成大利。故欲诣也。四尔时文殊下。蒙胜摄。回观法器是摄相故。如象王者。身首俱转无轻[跳-兆+参]故。表全向机无遗隐故。眷属俱者。观照眷属尽令观故。
▲第二时诸比丘头面礼下。语业摄益。於中二。先设敬兴愿。义当问法。第二尔时文殊师利下。正明语摄。义当答问。於中三。一明受法。二辨得益。三总结所作。初中亦三。一举益标告。二别示行法。三举益劝修。今初。回小入大。先发大心。众生无边。法门无尽。爱见取相。疲厌是生。退堕二乘。失诸胜德。若广大愿行而无取。佛果非远。况我因耶。二何等为十下。别示行法。初征。后列。十句五对。一外缘内因。二求法成行。三深定妙智。四严剎调生。五长时广大。广大亦胜进也。此与初地十种大愿。大同小异。今略会释。一即供养诸佛愿。二即三业不空愿。故彼愿云。承不退轮。修菩萨行。身语意业悉不唐捐。今云成就善根究竟不退。义全同也。三即受持愿。四即修行二利愿。五即不离愿。不离胜友同修行故。故彼文云。愿与一切菩萨。同一志行。今唯三昧。则志愿常同。六即承事愿。彼约横遍承事。此约竖穷承事。为小异耳。七即净土愿。八即成熟众生愿。九即摄法上首愿。遍剎随佛转诸法故。十即成正觉愿。以成佛力即正觉故。如来一力。已用一切剎尘因成。况无量力。为一众生。既修多度。众生无量。此心无疲。真菩萨矣。三比丘当知下。举益劝修。亦有五对。一长善离生。二超凡越小。三成性满愿。四习果修因。五摧邪入证。第二时诸比丘闻是法下得益。於中二。先明定体。后彰定用。今初。无[得-彳]三义。一能见离障故。谓不作相及无作相在三昧故。二所见无拥故。故文说见一切佛境。三一具多用故。如下用中。二得此三昧下。彰其定用。具十大用。文有三节。初四外通用。次五内德用。后一遍调身心用。今初。一天眼用。二及闻彼佛下天耳用。三亦能观察下他心用。四亦能忆念下宿住用。神境漏尽等义在结中。二又由得此三昧故下内德用。一发多大心。定中发心。故云真实。义同证发。二多三昧。谓即一之多是难行定。三多度门。四多智照。五多神力。神力多约内身任持。三以得如是下。遍调身心。总结成益。圆教摄机。创发大心。顿得菩萨十通等用。况十表无尽。一一十千。皆以法融。初后无[得-彳]。非是次第修习之力。菩提心品。广说其相。第三尔时文殊师利菩萨具足安住下。总结所作。亦胜进益。於中三。初明自住。次劝诸比丘下。彰其化法。上明发心。今劝住行。后住胜行已下展转成益。略有八重。并上为十。以显无尽。上来六千比丘会竟。
△第二尔时文殊师利菩萨劝诸比丘下。诸乘人会文中四。一结前所作。二至所化处。三显所说法。四明所益众。今初可知。二渐次南行下。至所化处。其城居人。多生福德。故曰福生。城表防非。即真法界。一切众生自此出故。东为方首。启明之初。表顺福善入道初故。又表福智入位本故。婆罗林者。此云高远。以森耸故。当起万行庄严法身。能摧障盖。故称幢也。大塔庙者。具云窣堵波。此云高显。昔云塔波。义曰归宗之所。庙者貌也。世尊貌故。日照三藏云。此城在南天竺。城东大塔。是古佛之塔。佛在世时已有此塔。其塔极大。东面鼓乐西面不闻。於今现在。居人多唱善财歌词。此城内人。并有解脱分善。堪为道器。表所依法界本觉真性诸佛同依。是故复云往昔诸佛曾所止住。三时文殊师利下。显所说法智用宏舒。故云普照。所照深广。即真法界。此是正说入法界经。四说此经时下。明所益众。略有二类。先明诸龙得主教意。云求佛道。即住海水。堪受得闻。后复有无量下。摄三乘机。得眷属教。随器益故。
贞元新译华严经疏卷第三
寿昌元年乙亥岁高丽国大兴王寺奉宣雕造
贞元新译华严经卷第四(从第四经六纸至第六经九纸)
敕太原府大崇福寺沙门澄观述
(善财会初有六善友。第一大圣文殊师利菩萨。第二吉祥云比丘。第三海比丘。第四妙住比丘。第五弥伽长者。第六解脱长者)。
△自下第三。时福城人下。摄善财会。先启十门。一总彰大意。二修入众殊。三示方不同。四趣求有异。五见处差别。六教遣不同。七叹不叹别。八推不推别。九结不结异。十去住不同。
▲今初。夫如来垂迹。遇尽宿缘海会。尘沙大器。非少善财偏举。其故何耶。释有多意。一举一例余。以警未悟。佛在童子。少而老成。勉乎行人。白首自媿。彼既能尔。我安自欺。故下偈云。信乐坚进力。善财成此行。若有敬慕心。亦当如是学。又学如鱼子。成者如鱼。以励行人。有始有卒故。下经云。既发心已。又能如是。如救头然等。日月发辉。萤烛无彩。大士现迹。道掩余乘故。经云。余诸菩萨。於无量劫。方能净修菩萨行愿。今此童子一生皆办。化不在多。一便当终。行不在久。得意顿超。况久积净因。何不速证。靡论凡圣。意在放修。
▲二修入众殊者。唯初信内三会四众。欲令普信。意显通收入住已去。善财一身。显行在已。入位希故。
▲三示方不同者。大位有三。初地前知识多在南方。地上无方。地后兼二。然云南者。古有五义。一举一例诸。一方善友已自无量。况余九方。此一约事。余四约表。二者明义。表舍暗向智。南方之明。万物相见。圣人南面。盖取於此。三者中义。表离邪僻。东西二边。契会中正一实道故。四者生义。南主其阳。发生万物。表於善财增长行故。北主其阴。显是灭义。背於趣寂而灭惑故。世尊涅盘。金棺北首。正取归灭。五随顺义。背左向右。右即为顺。西域土风。城邑园宅。皆悉东向。自东之南。顺日月转。彰於善财顺教理故。地上正证。离於证相。不以南表。地后业用。有无无[得-彳]。文殊有示而无方者。表於般若。加行有修。正证无二。普贤无方。亦无示者。表真法界德普周故。有人唯取随顺一义。非前诸释。以正明义出此方故。宁知西域南非明等。况通方教言有多含。贵在虚求。何必执定。
▲四趣求有异者。略有三别。最初文殊自往福城。根尚微故。未发心故。大悲深故。二德云下善财往求。根渐胜故。已发心故。彰重法故。三者普贤知识不就善财不往。法界位满无来去故。
▲五见处差别者。三贤未证。散在诸处。地上证真。生在佛家。多居佛会。地后起用。亦散随缘。普贤因圆。必克满果。还居佛所。
▲六遣不遣者。初之文殊若约事说。前无友故。若约表者。表信内熏托理而起。前更无遣。见后文殊般若照极。自见普贤一真法界。故亦无遣。中间诸友。显大缘起。万行相资方得圆满。故皆教遣。教遣之义。下当广明。
▲七叹不叹者。初文殊中未发心前所以不叹。教发心已。方乃叹之。后二不叹。表位满故。离心相故。中间诸友皆应有叹。其不叹者。略有二缘。一正在定。如海幢等。二行逆化。如胜热等。叹违逆化。亦诫初心。莫取诡异为真道故。过此二缘。余无者略。
▲八推不推者。诸友皆悉谦己知一。推胜知多。初一后三阙斯二事。为显人尊德已备故。而有遣者。令其增修无厌足故。亦表所主法门异故。不推佛者。显於果海离修相故。又佛属本会。普贤赞德。义当推故。
▲九结不结者。唯有普贤。结通十方。尘剎成益。彰位已满。法界理周。余皆反此。
▲十去不去者。末后二位无有辞去。文殊无身。彰离相故。普贤位极。周法界故。余皆辞去。学无常师胜进故。
○次正释文。文分四别。第一四部云奔。第二三业调化。第三上根随逐。第四大圣重教。
△今初分二。先总明。后有优婆塞下。别显四众。即为四别。二众中文皆有三。初标主属。次所谓下列别名。后如是等下结威仪住。今初。第一优婆塞者。此云近事男。亲近比丘而承事故。二优婆夷。此云近事女。近比丘尼而承事故。此二并由受五戒故。立近事名。三童男。四童。其间别名各有本缘。可以思准。皆五百者。五位证入。通四众故。共成二千普贤行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