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续藏经
- 中国撰述
- 大小乘释经部
- 华严部疏
- 华严经行愿品疏
华严经行愿品疏
第二尔时普贤菩萨下。偈中分二。先说偈仪意。文有十句。初句总明说意。次承佛神力下二句。辩其说仪。后观察如来下。广明说意。意欲重说。故须重观。然其所观。即前念请果德难思。与前十句。文有影略。欲明悉开三十问故。会释可知。二正偈中十偈。如次颂前十句。文亦影略。显义无方。
●大文第八。尔时世尊下。毫光示益分。令寻智光。以为能证契前所证真法界故。文中有二。先明毫光普示。后明时众得益。
今初分五。一现光意。二从眉间下。辩光出处。以表中道大白法界方发智故。三放大光下。显主光名。名从用立。事穷边际。理彻真原。故称普照三世时也。法界通事理也。而言门者。法界为门。则入三世一味平等。故上经云。智入三世。悉皆平等。以三世门入於法界。则因果染净事相历然。故互为门。若总为门。则入频申三昧体用。若以门为门。非真门也。法界三昧无二无别。能所入亡。为真入也。四以不可说下。明摄眷属。智门无量。皆属根本。同入法界。五普照下。明光分齐。智与理冥。无不周故。
第二时逝多林下。时众得益。於中四。第一明依光见法益。第二显证见因缘。第三明得证益。第四荷恩兴供。
△今初分二。先明此众普见。二类通十方。前中亦二。先标见人通新旧众。后悉见十方下。正明见法。於中亦。先见此会遍法界剎尘中剎土。后或见处在不可说下。辩彼剎中摄化之相。於中三。初总明演法。次或见处在天宫下。别明所遍之处。即是尘内剎中之处。后现种种下。明处中业用所见多同。念请中事现相答故。第二如此会中下。类通十方众会同见。於中亦二。先举此显彼。后如是尽法界下。以彼类此。於中复二。一举能见分齐。二明所见之相。前中复二。先总相说方。后重迭微细。今初。方转变者。随一世界。西望为东。东望为西。亦是东方现西南等。方法门者。随方仪式。方相住者。东西等相随物而住。方出生者。一剎出多剎。多剎皆有方。方分齐者。至小至大皆有十方。方解起者。梵本云方随顺行。意是方之道路所行之处。方海者。总显深广。后依於众生下。重迭微细辩方。於中。初结前生后。谓若粗若细。皆想持故。始从下三句辩微细所依。初句竖通无始。次二句横摄依正。次一切毛孔下。正辩微细。毛孔约正。微尘约依。及虚空界非依非正。但取容毛即有多剎。相续不断。结成竖长。所有道场横结前处。二以得见佛神通力故下。明所见相。然初十二字。二经皆无。乃是义加。令能见下便是见益。益在下文。此中未说。若改以得为所谓字。则还是所见。然与前所见。文有影略。
△第二其有见此下。明证见因缘。成前见因。生后证因。谓顿尔证见。非无宿因。皆是如来摄受力故。自曾见闻发大心故。其犹草木久含和气逢春则生。履霜坚氷皆有由矣。
△第三是故皆得入於如来下。明得证益。於中二。第一略明。第二广说。
▲前中亦二。一明所入。二辩能入。前中后二。先列名。后结数。今初。初句为总。言是故者。是前宿因之故。或入下别列十一门。以显无尽。增数十故。下广显相。诸句皆言或有得见。二经皆无。有则局见。不该闻等。以一例余。义亦可通。后入如是下结数。第二彼诸菩萨以种种信下。明能入。於中二。先别明能入。后总结能所。前中。旧有十门。今加其六。所谓方所国土世界神变根器开信异解。然初三门。非能入相。由见国等而能入故。亦可为门。神变一种。通能所入。今取能入。信是心净。解属胜解。所以义开种种解者。鉴达分明故。於境印持故。种种不同。如前经说。道谓一道二道乃至无量正道助道。门谓无常门梦境门等。入谓正证差别。教谓教门旨趣。余并可知。二以如是等下双结能所。如是十事等有众多。并能入於三昧神变。别明所入即法身等。
▲第二云何菩萨种种三昧下。广显得法。於中二。先广能入。后广所入。
前中但广三昧一门。例余九门。皆应广说。或来未尽。或中上本具。文中三。初征起。次别列。后结能所。初征可知。二所谓下别列百门。皆从业用受名。并以法性真如。为三昧本。随一一事。皆能契实。正受现前。初言普庄严法界者。入此三昧。能令法界普妙庄饰。斯即频申净土一义。余定例然。於百门中。前九十九。别别业用。以多别定入佛之总。犹如百川皆入大海。最后一定。亦名频申。总相同果。以总入总。如海入海。若不冥同。何以能究佛境大用。诸门别义。说者随宜。恐繁不释。皆云菩萨者。拣非果定故。三彼诸菩萨以如此等下。总结能所中如上之例。多剎尘数。方能入佛神变大海。三昧既尔。解等九门。例皆深广。文略不结。
第二其诸菩萨住逝多下。广前所入。於中三。第一总明。第二别显。第三总结。
今初。即广前总句。然下别句皆满总句。故於总句不全广说。
第二已住寂静下。别显。有十一门。如次广前。别中十一句义。一智位圆极德。二色身随应德。三智身了法德。四愿行久成德。五究竟彼岸德。六二利圆满德。七证入诸地德。八正觉智圆德。九三昧自在德。十智力无畏德。十一四辩益生德。
今初至无有所依。即智位圆极德。广前法身。此即断於智障。已净法身。文中二。一明因位法身。二辩果位法身。今初。因位所成。即十地中。成十法身。故初句云。已住寂静诸菩萨地。此为总句。乍观此句。似广前文所证诸地。诸地下文次第别有。次二句别。明利智慧即根本智。普遍智行即后得智。十地法身依此成故。从佛智慧种性而生者。显不离果。故十地经云。菩萨十地。依佛智故而有差别。二已证现前下。果位法身。种智已圆。显现法身。智纯净故。亦大圆镜智。善巧调御下。果位后得。亦成所作智。住平等性。正证法身。亦平等性智。已能观察下。即法身用。亦妙观察智。四智已圆。法身已净。此即如智契合。为法身也。
第二普诣十方下。色身随应德。皆即体之用故。诣而无着观而无住等。教化成熟。是色身用。
第三恒以智身下。智身了法德。初句为总。义兼实智。超越下别。多皆权智。定力坚固。二智所依。於诸众生下。大悲起用。即双行智。故如幻等。非有非无。
第四善能积集下。愿行久成德。故前文云。入於如来过去所修清净行海。积集即是过去所行圆满清净。其文甚显。善入总持。则总摄诸行。具无畏力。即利他行。勇猛精进。总策诸行。遍修诸行。结无余修。
第五住法界际下。究竟彼岸德。由住法界。方到彼岸。法界无界。故称为际。此句亦即证理彼岸。修习已下诸行彼岸。得般若下。能导万行到於彼岸。神通度生即大用彼岸。禅定自在即所依彼岸。证一切佛真实境界究竟彼岸。
第六以善巧智下。二利圆满德。故上文云。庄严行轮摧障圆满。故名为轮。初利他行。常乐观察下明自利行。见生真实。利他行满。福智坚固。自利行满。
第七增长一切智慧根下。证入诸地德。初句通明加行已具。勇猛已下总明大用。得一切法无[得-彳]智下。显智证如。善巧圆满诸菩萨行。后得成行。一地之中满一度故。此之一段。虽无地名。地义无缺。
第八以无二下。正觉智圆德。初句总。谓以菩提智觉法界故。次知诸众生下。觉他已满。得圆满下。以智断障。菩提菩提断。俱名菩提故。普放法光下。智光普周。为诸世下。堪为应供。广大愿下。胜因已圆。福德超下。明果已满。
第九已得诸佛自在威力下。三昧自在德。文相可知。
第十决了佛地甚深理趣下。智力无畏德。初之一句。即证智力。知诸世间文字已下。即教智力。於一句中演一切法。故无所畏。总持多劫无有忘失。何所畏哉。
第十一一念能了三世一切诸众生心下。四辩益生德。於中。初知根器。与诸众生下。正明授法。令诸众生生大智慧。是说法意。入佛境下。彰其四辩。具一切智即法无[得-彳]智。分别法句即词无[得-彳]智。於法无着即义无[得-彳]智。最胜智慧自在游戏下。乐说无[得-彳]智。观察一切下。说法之身。知诸剎海下。彰说法处。现成正觉下。是为究竟说法益生。略依文次。具为此配。似有条流。文义包含。难以曲尽。
第三其诸菩萨具足如是下。总结可知。
△第四尔时彼菩萨下。荷恩兴供。於中三。初总。次所谓下别。后是诸菩萨下结。结其所因。由得前列十种德故。
●大文第九。尔时文殊师利菩萨下。文殊述德分。文殊主智故。光后述德。放光本令证三昧用。智慧本为显法界德。寻智得理故。赞林中。又前普贤以行显理。此中文殊以解显理。解行无二。方证入故。若通相说。即以文殊权实无二之智。解普贤体用无二之理。行此二无二。方显如来频申三昧果德体用。文中二。先述意。后说偈词。有十三偈。通赞一会三种世间自在之用。文分为六。初二总叹园林。通三世间。前一普遍。后一广容。二有一偈。别赞众生世间。即通前诸来及向得益诸菩萨众兴供之事。三有二偈。赞其园林依正互在。前偈依中有正。后偈正中有正。四有三偈。述上林空。五有三偈。述於正觉依正无尽。六有二偈。总显普收。
●大文第十。尔时彼诸菩萨下。大用无涯分。开必成益。益必利生。於中二。先总显用因。谓由佛三昧成悲门故。后以得如是下。依体起用。於中亦二。先唯明毛孔菩萨世主用。后通显分身多类用。
前中三。初总明。次别显。后总结。今初有五。一化所依。谓大悲门。二出化处。谓一一毛孔。三明化身。谓毛现多光光有多有。四明化境。为一切众生。五明化仪。随类调伏。
第二或现不可说下。别显有四。一化法。二化处。三化心。四化益。今初。有二十二门。分二。前六杂明欣厌等门化。旧经有八。第六门后。加分别世界门现生世界门。梵本所无。故经不出。后十六门。唯明十度化。方便有二。智度有六。余各一门。禅中云等持者。谓离诸沈掉。平等持心。趣一境故。此通方便。散心而局在有心。言等至者。平等持心。至一境故。此唯诸位所有定体。而通有心及无心定。神通解脱。即二类定所引功德。此之三类皆禅度摄。亦可般若已后。杂明诸门。不配十度。於理无失。二以如是等下。明化处。三以平等大悲下。明化心。四彼诸众生或有见已下。明化益。并可知。
第三随诸众生下。总结。
第二而此林中一切菩萨下。通显分身多类化。於中三。初结前生后。次别明多类。后总结自在。
今初。谓前化后化。皆不离本会而普遍故。故昔人云。虽游形於法界。而未动足於祇园。斯乃即寂而动。即去而留。事理本末非即离故。
第二又此菩萨为欲下。正明多类现身化。於中二。一能化身异。於中。初三句总。所谓下别。有十三身。此中多同善财所见。明善财见即此菩萨不离本会而周遍故。明知本末因果交彻。言沙门者。如德云等。婆罗门者。最寂静等。异道出家。即遍行等。苦行即胜热等。充盛即不动等。医王即弥伽等。商主即无上胜等。淫女即婆须蜜等。技乐毗沙门。此二。主友似无。伴友则有。如明智居士中作诸技乐。频申尼处。见毗沙门来听法等。世主即大光王。夜神地神等奉事。诸天即大天等。工巧技术即自在主等。二现如是等诸变化身下。明化法异。
第三如是菩萨虽普周遍下。总结自在。文并可知。
上来十门。明本会竟。(下第四经)。
[○@●]大文第二。尔时文殊师利童子从善住楼阁下。明其末会。先启十门。一总显会意。二定会名义。三五相分别。四圆摄始终。五法界人类。六法界义相。七法界事义。八二位统收。九会数开合。十会主多少。
▲今初。谓从佛会流。遍周法界。演畅华严。令物遍悟。人皆法师。触类皆法。万籁之声皆法轮声。剎土微尘皆求法处。方能证入法界真原。故次来也。
▲第二定会名义。言末会者。从佛本会而流出故。非微末也。是则前明不异末之本。虽卷而恒舒。此明不异本之末。虽舒而恒卷。本末无[得-彳]。同入法界。或名渐证。义亦然矣。寄人历位。故称为渐。非於证中有渐顿也。是知前明不异渐之顿。故多门而众人同契。此明不异顿之渐。故一人而历位圆修。渐顿无[得-彳]方真证也。由此义故。诸友散说。以本统末。普得称经。非唯文殊滥觞此会。实乃普贤朝宗觉场。以菩提场诸会本故。不离觉树遍法界故。余如前说。
▲第三五相分别者。古德亦有随文解释。今依科判。第一寄位修行相。第二会缘入实相。第三摄德成因相。第四智照无二相。第五显因广大相。义见前文。此五亦名菩萨五行。一高行。二大行。三胜行。四深行。五广行。
▲第四圆摄始终者。然寄法显异。而布之前后。据实一位一行即摄一切。行位无尽。言差别者。乃即一之多。一多深浅。无有障[得-彳]。
▲第五法界人类者。有二十类。一菩萨。二比丘。三比丘尼。四优婆塞。五优婆夷。六童男。七童女。八天男。九天女。十外道。十一婆罗门。十二长者。十三先生。十四医人。十五船师。十六国王。十七仙人。十八佛母。十九太子时妃。二十诸类神众。此二十类。摄五十五及剎尘善友。
▲第六法界义相者。四义不同。一约果摄化。并是如来海印所现。二约因成行。皆是菩萨随力现形。三约义显法。并是缘起法界人法。四约相辩异。不出菩萨五生所收。一息苦生。如良医等。二随类生。如外道等。三者胜生。如善见比丘等。四增上生。如大光王等。五最后生。如慈氏等。通即前四各具五生。於中。菩萨三处现身。一初文殊。信位劣故唯显一人。二中间渐进现於二人。谓大悲正性不异行。后位成满。显於三人。谓慈氏文殊普贤菩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