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续藏经
- 中国撰述
- 大小乘释经部
- 华严部疏
- 华严经行愿品疏
华严经行愿品疏
▲第四威德自在下。说法无[得-彳]德。文中二。初说法之身威德蔽众故。五十七云。牛王奋迅。映蔽一切天龙夜叉乾闼婆等诸大众故。二得无所畏下。说法之德。初句具四无畏能决定说。次深入下具四辩才故。说称物心。初句辩无[得-彳]。了知下义无[得-彳]。深入下词无[得-彳]。了达下法无[得-彳]。旧经倒为其次。今经不次。
▲第五得诸菩萨神通下。大用自在德。於中有二。初句总明所得。后威力下别明通用。於中八力。一威德力摧邪。二智力下。智慧力穷法。即法智通皆权实双行。初了三世者。智了其有。慧了其空。次知一切下。空故无诤。而不坏相。故求智地。次以无断下。不断烦恼故入世间。而证法界故流教海。三得神通下。神通力融摄。四得善根下。善根力受生。五得周遍下。普眼力无[得-彳]。六以自在下。自在力上加。七普见下。普智力决断。八於一念下。无念力疾周。上五门。别叹初句为总。同异成坏。准思可解。叹胜德竟。
△第三具足如是下。总结集因。结其在会因由佛力。集众分竟。
●大文第五。于时上首诸大声闻下。举失显德分。亦名举劣显胜。谓举二乘之不知为失为劣。显菩萨之不共胜德难量。何者。且五百弟子。声德俱高。身厕祇园。目睹嘉会。而於大用不见不知。比夫日月丽天盲者莫睹雷霆震地聋者不闻。是知理契则邻。菩萨远而不隔。心迷便阻。声闻对如聋盲。问无行经说。喜根强说胜意谤生。此则凡愚许闻玄旨。法华将启。威遣五千。此不令闻。恐其生谤。如何今教异彼二经。答诸佛化仪。事非一准。喜根知谤。能为远因。如骂良药服亦病愈。如闻毒鼓死定无疑。不谤不闻。无由取化。如贤护等。曾谤不轻。於千劫中堕阿毗狱。其罪毕已。还遇不轻。受其教化。五千上慢。留即谤生。故且遣之。令后成益。或佛在受化。或灭后闻经。其不在会。转为宣说。闻父背丧服药病除。此经五百。已居极果。闻不生谤。遣无成益。故留在座。令其不闻。方显一乘不共凡小。又法华意。渐教终极。败种将生。威力遣之。笃励在会。知住为贞实。去是繁柯。闻法疑除。自知作佛。复奖今后。知法难闻。此经意显顿教之初。欲彰深胜。留使不测。示阙因缘。笃诸后学。令闻庆悟。勉乎凡流。修见闻种。或人天受道。或八难超升。皆是如来方便大用。或海印炳现。或大权应为。以显法深。各有由矣。文中三。初举迷失之人。二显所迷之境。三释迷失之由。
△今初。十人之中。三非大弟子。意该五百。故标云诸。舍利此云鹙鹭。其母目睛明利。似彼鸟故。弗者子也。从母立称。故有子言。目揵连此云采菽氏。上古仙人。山居豆食。尊者母是彼种。从外氏立名。有大神通。拣余此姓。故复云大。摩诃迦叶此云大饮光。本族仙人身有光明。饮蔽余光。又尊者身亦有金光。饮蔽日月。头陀第一。拣余迦叶。故云大也。离婆多此云室星。祀之而生。或云假和合。见有二鬼争食死人。裂彼手足。悟身无我。云假和合。如智论说。须菩提此云善现。生而室空。现善相故。亦曰空生。表解空故。阿[少/兔]楼驮此云无灭。亦云无没。一食之施。九十一返天上人间。不没恶趣故。难陀此云欢喜。性极聪敏。音声绝伦故。劫宾那此云黄头。以是黄头仙人族故。迦栴延此云剪剃种。富楼那此云满愿。弥多罗此云慈也。尼者女也。弥多罗尼即其母称。母甚慈故。亦由怀之增慈心故。具云满慈子。广辩古今译殊。如音义等。德行缘起。广如智论阿含等说。
△第二在逝多林下。举所迷之境。然初明不见。下文亦说不闻不思。心意既迷。六根皆昧。於中三。初明迷果。次辩迷因。后总结迷失。今初十句。初总。余别。十句多同。念请果中。初之十句。谓先念胜境。佛为现之。对而不知。岂非迷失。神变多约大小等境。互为自在游戏。即明不坏本相。余可准知。次亦复不见下。明其迷因。因即菩萨初句为总。正是分齐兼所知境。次菩萨集会下别显。言集会者。正取新集菩萨。遍入者。谓身遍剎尘。智入诸法等。亲近一句。旧经有二。谓普至普诣。明十方菩萨普来至此。法界无边。尽皆诣彼。皆为近佛故云亲近。此中诸句。正说上来菩萨作用。约事可知。准离世间品。兼表法门。一一皆十。如十遍入十观察等。三如是种种下。总结迷失。可知。
△第三何以故下。释迷所由。先征。后释。征意云。亲居法会。何不见闻。释意云。彼境殊胜。宿因现缘并皆阙故。然皆废本就迹。以明欲显一乘因果不共。文分二别。先法。后喻。
▲前中亦二。先阙宿因。后阙现缘。
前中有五。第一总标善差。第二举劣异胜。第三举胜拣劣。第四结不见闻。第五征释结成。今初。昔唯小善。曾无大因。蒲柳之芽。安有松桂之质。第二彼於过去下。举劣异胜。释卜不同。明无大善。有十九句。分二。前十二句释不见佛果之因。后七句释不见菩萨之因。前中亦二。前三不赞果故。后本於生死下九句。不修胜因故。於中三。初二句总明阙大心故。次本不能令下二句。别明阙大悲故。后本不勤修下五句。别明阙大智故。第二本不获得下。释不见菩萨所因中七句。一阙十眼故。二阙性相无[得-彳]不共善故。余五可知。由本不修不闻不见。愿诸后学修见闻种。第三如是种种皆是普贤下。举胜拣劣。言如是者。指前所不见闻。普贤境者。即是举胜。不共二乘。此名拣劣。第四以是因缘下。结不见闻。以前阙因。境胜因缘故不见闻。谓耳不闻。心不信。智不知。眼不见。闻慧不能忆念。修慧不能观察。思慧不能筹量。思惟证智不能证入。第五何以故下。征释结成可知。
第二复次彼诸声闻无如是下。明阙现缘。於中三。第一举劣异胜。第二举胜拣劣。第三结不见闻。初中二。初明阙胜德行故。后明安住自乘故。前中二。先正明阙胜德行。文有十句。即前不见闻境。后是故下十句。结不见闻。第二何以故下。明安住自乘故。於中二。先正明住自乘故。二重征释成。初中三。初征。次释。后结。今初。征云。何以阙胜德行。次释云。由无智慧安住自乘不进修故。此文正同法华四大声闻云世尊令我等出於三界得涅盘证。但彼自释闻而不乐。此释乐而不闻。小有异耳。有十一句。分二。初句无智是住所以。余十句正明住自乘。初总。余别。别中。一道者。乘通因果。道多约因。望下八句。犹名为总。道略有四。一加行道。四善根等亦有异故。二者见道。三即修道。四无学道。第二句即修道。重虑谛理。通漏无漏。唯断贪等。不能数习无分别智。离能所取二障粗重。妙用难思故。三即无学道。唯得尽智及无生智。断三界惑。以为究竟。不得如来无漏蕴界断二障习。四五二句别明见道。四能住智。谓观上下谛八忍八智。不能观如及观正智。唯断烦恼。不断所知故。五即所住生空法有为差别实际。此上二句。亦通余道。次有四句。阙无住道。六由住涅盘。不能不住涅盘。七八由阙悲不化。不能不住涅盘。九自事有二。一约自利事。亦不能不住涅盘。二生空自事。则不能不住生死。以见生死是有是乱。别趣寂故。又十句中。初一住教。次二住行。次一住果。次二住理。后三阙利他行。住於自行。则教理行果。并异菩萨。后一句结不见闻。二何以故本於如来下。重征释成。征云。何以住自乘。释云。本在因中。不习大故。然因不由缘故。前阙因不以缘释。缘必由因故。今阙缘以无因释。第二何以故如是境界下。举胜拣劣。征云。何以不见。释云。境胜器劣故。第三以是因缘下。结不见闻。可知。
▲第二譬如恒河下喻说。文有十喻。以显无尽。一鬼对恒河喻。二觉梦相对喻。三愚对雪山喻。四伏藏难知喻。五盲不见宝喻。六净眼无障喻。七遍处定境喻。八妙药翳形喻。九二天随人喻。十灭定不行喻。此之十喻。自古诸德。皆将配前所迷佛果十句。唯二天喻。喻上第二如来严好。余皆如次。今解有二。一总相则通。二随胜则别。然皆通喻因果。不喻迷因。义不尽故。合文之中。亦言不见菩萨众故。而言通者。一一喻中。皆通喻前迷诸胜德。以合多言不见如来诸神变故。二别喻者。欲显差别。从胜说故。若不别者。何俟多喻。但通因果及能所迷。有异昔解。十中前九胜境为喻。以恒河等。喻佛菩萨胜功德故。而具十德。后一约就劣法为喻。灭定不行喻二乘故。就前九中。配其所迷佛菩萨德及能迷中所阙因缘。并皆如次。文中。第一第五第十。单喻声闻不见闻等。二三四七。双喻菩萨及与声闻见不见别。六八九三。佛对声闻。论见不见。有三类者。文影略耳。实则诸喻通於迷悟。其能迷中。亦有通别。通则皆喻阙诸因缘。别则随胜一一各配。前九喻阙德行。后一喻住自乘。十喻各二。先喻后合。今初。鬼对恒河喻。其恒河清流。通喻佛及菩萨润益甚深德。别喻如来神力菩萨境界。以皆二段初总句故。其不见河喻於二乘阙宿因中。初之三句。阙现缘中无最胜善。文中二。先喻。后合。喻中二。先明有失不见。后征释所以。今初。生分已尽故称为鬼。无生忍衣未得名裸。法界行食不得名饥。真解脱味未得为渴。饥渴故饿。此上诸句并无真道。即是业余。行苦所逼为体燋。即是苦余。空见乌鹫。有见材狼。於有无谛。作决定解。名为搏撮。诸恶禽兽此言太宽烦恼断故。二经所无。若作所知。亦有理在。内含大机。有真脱分名渴求水。身居法会名住河侧。不睹神变。名不见河。设睹神变但自分境。名见枯等。谓佛用空。名为枯涸。无常所烧。是谓流火。无我无坚如煻煨也。二何以故下。征释所由。恒水决有。何缘不见。恶业障重随业变故。无明翳瞙喻於业障。是烦恼余。二诸大声闻下。合中亦二。先合不见。后何以下合上征释。此中无明是不染污。所知障摄。故经拣云。不乐种智无明蔽故。拣余染污。染污无明后已断故。上明有障。不曾已下明其无善。有障即前阙因三句。因不修习赞说神通。是故果中成种智障。无善即是阙现缘中。无有如是胜善根故。亦即合前饥饿等也。
第二觉梦相对喻。斯即大小相对。梦即菩萨。觉为二乘。喻中天宫。通喻佛及菩萨高显广大德。别喻如来严好。文云。诸庄严具及天衣服。皆喻严好。及喻菩萨集会已下十句胜德。其不见人。即喻二乘阙因之中自不发心及不劝他发心二句。喻阙缘中无有如是见佛神通清净智眼。合文分明。喻中分二。先明梦者自见喻菩萨能知。后其众会中下。明余不见喻二乘不知。二一切菩萨下。合中亦二。先合梦者自知。后一切声闻下。合余不知见。
第三愚对雪山喻。亦双喻菩萨二乘知不知等。雪山良药。通喻幽邃难见德。别喻如来游戏菩萨三昧观察频申勇猛四句。其捕猎等喻二乘阙因不能不断佛种及不摄众生二句。喻阙缘中无微细观察。故下合云无有智眼。
第四伏藏难知喻。文亦双喻。宝藏通喻如来秘密难知德。别喻如来神通。以妙用难测如伏藏故。喻菩萨供养受记成熟。以此三句是福是圆是可重故。其薄福人。喻阙因中不修诸度及不劝他求智眼句。文并可知。
第五盲不见宝喻。其宝洲等。通喻因果逈绝难测德。别喻如来尊胜。宝聚宝洲可尊贵故。喻於菩萨身业清净智身圆满。盲喻二乘。阙宿因中。不修随顺一切智善。及不觉了出世善根。喻阙缘中无不思议解脱门故。故喻中说自在而取。
第六净眼无障喻。通喻智照难量德。别喻如来妙行。以威仪进止人不知故。喻於菩萨愿身示现不睹威仪。喻阙因中本不获得菩萨能知广大境界清净眼句。喻阙现缘无有如是神通自在。旧经净光。乃是眼名。新经即是涂眼药称。义滥第八。然下第八以药翳形白日不见。此中净眼在暗能见。
第七遍处定境喻。喻中通喻周遍难思德。别喻如来威德。谓以定威德令周遍故。喻於菩萨色身普遍及相好具足。不见定境。喻阙因中不求出世究竟大善及与不求一切菩萨广大誓愿。喻阙缘中无如是广大势力。言遍处者。於一切处周遍观察。无有门隙故。瑜伽智度俱舍等论。皆说有十。今有十二。前八同彼。彼中第九名空遍处。十识遍处。有此十者。先观青等显色普遍。次观青等为何所依。知由地等。次思所观由何广大。知由於空。次思能观知依於识。前八皆依第四静虑。观欲可见色。后二依无色定。瑜伽十二云。何故遍处唯就色触二处建立。由此二种共自他身遍有色界常相续故。眼等根色唯属自身。香味二尘不遍一切。声声有间。是故不说。无色界中空遍一切。识所行境亦遍一切。故立此二。今以宗别合空识二。为天遍处。前论所拣。皆容假想称性周遍加於三事。十名种种众生身遍处者。即前所拣眼等根色。十一语言音声。即前声尘。十二一切所缘。即六尘境。收前香味及法尘境。例此天遍处。定可通诸天。此亦如是下。合文可知。
第八妙药翳形喻。通喻隐显超伦德。别喻如来加持。药力所加。得自在故。喻於菩萨常光放光变化三句。皆以隐显得自在故。其不睹者。喻阙宿因。不从如来威力加持之所生故。及不能知诸法如幻。喻阙缘中无有威德。
第九二天随人喻。通喻微妙难坏德。别喻如来剎海对而不见。喻於菩萨普遍方网及诸行圆满。不睹二天。喻阙因中不知如梦及与不得菩萨勇猛广大志乐深欢喜句。喻阙缘中无有住处及无智眼所行境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