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经行愿品疏


  贞元新译华严经疏卷第二

  寿昌元年乙亥岁高丽国大兴王寺奉宣雕造
  贞元新译华严经疏卷第三(从第一经五纸至第四经四纸)

    敕太原府大崇福寺沙门澄观述
  (有十一分。本会九分。末会二分。本会九分者。一第二如来三昧分。二第三净土现相分。三第四远集新众分。四第五举失显德分。五第六偈颂赞德分。六第七普贤开发分。七第八毫光照益分。八第九文殊述德分。九第十无涯大用分。末会二分者。第一六千比丘分。第二诸乘人分)。
  ●大文第二。尔时世尊下。三昧分。欲酬念请。现相而答。先明三昧。为能现故。正与法界体相应故。是果法界佛自证故。唯佛能穷法界源故。果法离言证相应故。欲显体用皆自在故。欲令一切同佛证故。文分为三。初入定缘。二入定因。三正入定。
  △今初。神以知机。领众念请。故入至定。正显以心传心义也。
  △二大悲为身下明入定因。以深广悲而为因故。文中二。先别明四悲。后结其周遍。四悲各有二义。一身二义者。一是入定所依之身。悲所熏故。二身者体义依义。欲入深定全依大悲而为体故。二门二义者。一佛有大智大定等门。数过尘算。今欲利生。唯依悲门。令物入故。二者定为所入。悲为能入。佛自入故。三首二义者。一是初义。凡所益物。皆以大悲为先导故。二者胜义。谓非不用余智定等门。悲增胜故。四方便二义者。一悲定相导互为方便。今以悲入定。益物之方便故。二者以是智定相即大悲。不滞爱见。故名方便。方能令物普入法界。后充满下结其周遍。四皆充遍界有二义。一广周故。二无缘故。又周法界彰遍事故。帝网重重皆入处故。
  △第三入於师子频申三昧者。正明入定。略为二门。先总。后别。
  ▲今初。三昧总称。此云等持。平等持心趣一境故。然法界之体非定非乱。法性寂然强名为定。寂而常照即名为慧。定慧均者名为平等。心智契合名一境性。非合非散。超情绝想。故云三昧。师子频申即定别名。以定业用。从喻为名。频申晋经名为奋迅。俱是舒展通畅之状。亦是震动纵任自在无畏之相。就法释者。即用之体。寂而造极。则差别万殊。无非法界。即体之用。不为而周。故大小相参。缘起无尽。是曰频申自在之义。
  ▲第二别释者。何名师子。为何义故夺迅频申。依涅盘经师子吼品。明师子王。自知身力。牙爪锋釯。乃至晨朝出穴而吼。为十一事。广有譬合。又离世间品云。菩萨师子王。白净法为身。四谛为其足。正念以为颈。慈眼智慧首。顶系解脱缯。胜义空谷中。吼法怖众魔。然与涅盘。足等小异。今此文中。复以大悲为身首等。明知但取当处义似。未必揩定。今会取诸文。先以十法。合彼师子。后依涅盘。为十一事。今初。一以同体大悲为身。身即体故。二以增上大悲为首。首即上故。三以即智大慈为眼。慈眼视故。四纯以智慧为牙爪。明利穿彻故。五以大悲方便为振尾。四悲居末方便震动故。六总取四悲为足。依此立故。七法界三昧以为其窟。所入证故。八无缘大悲以为窟门。出入处故。九体用无[得-彳]为频申。皆自在故。十以四无[得-彳]。广演证入法界法门。以为哮吼。决定宣说一切众生本与如来同一法界一证见已一切证故。如此师子是真师子。约义分异。随一一门。皆称法界。具无尽德。如金师子一切皆金。以金融故。无二无别。举一全收。第二为十一事而频申者。一为摧破一切魔军及未证法界诈师子故。文云。勇猛精进摧诸魔众。二示众神力十智力等无量力故。文云。如来威力不思议故。三净法界土佛住处故。即现净土分。文云。如於此逝多林给孤独园见佛国土清净庄严。如是十方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世界亦如是见。四为令邪见诸凡夫等知归处故。文云。无归趣者为作归趣。五为安抚生死怖群党故。文云。了达世间皆如梦等。又云。若有菩萨心坚固。久处生死无疲厌。彼人具足普贤行。得佛功德无能坏。六为觉悟无眠众生故。文云。得无痴翳清净智眼。又云。於一切法离诸暗障。七为行恶法者舍放逸故。文云。发起十种无疲厌心。又云。摧破一切外道邪论。八令诸菩萨来归附故。即集新众分。十方菩萨悉皆云集。九调诸二乘诸大香象。令如聋盲舍憍慢故。即举失显德分。十教诸菩萨一切子息令顿证故。即通本会。大用分中广说其相。十一庄严正见四类众海。不怖一切邪小徒党。邪小徒党皆怖畏故。亦大用分广说其相。略举十一。以顺彼经。广收下经具无量意。又如野干随逐师子百年不能作师子吼。大德声闻虽处法会。如聋如盲。是师子子随至三年能师子吼。圆教菩萨三生顿圆。况不能说。五十七经有十奋迅十师子吼。恐厌繁文。
  ●大文第三。入三昧已下。净土现相分。净土是依。现相通正。酬前念请。示相答故。令其目击可现证故。云何目击。此净土分。具答上来三十句问。且从相显。此中答初果体十问。一所现境界法界无边。答境界问。文云。佛於一念中。普现难思事。菩提深境界。无有能测知。二大悲方便为众生现。答智行问。文云。大觉威神力。显现无数行。三现大胜用。是答神通。文云。甚深法王法。无量难思议。所现诸神通。举世莫能测。四知佛威力令众现证。答佛力问。文云。佛力不思议。一切皆能现。五三昧大用师子频申。答无畏问。文云。勇猛大智幢。坚固无能动。又云。能摧诸外道种种差别见。六正入三昧及下广列。答三昧问。文云。三昧妙神通。智慧无边际。又云。谛观诸佛力。三昧及神通。亿劫共思量。不能知少分。七净法界土及列四悲。答所住问。文云。已得菩提智。於世起慈悲。八能令大小融摄自在。答最胜问。文云。一切极微剎。神通不可量。九见如来身遍於法界。答佛身问。文云。佛以相严身。凝光如满月。曩劫因修忍。化现於十方。十则见如来智所证入。答智慧问。文云。佛子应善学。甚深诸佛法。证入诸法中。无着智境界。上所引文。多是偈赞。偈赞正赞三昧相故。余二十句集众中答。集众亦是三昧力故。是知若能若所。诸境诸心。无非教体。又二圣开显。菩萨赞德。亦寄言答。以说所现。是故名为现相答耳。就文分三。初结前生后。二严此园林。三结通法界。
  今初。即入三昧已。此是结前由。入定故方能现相。精义入神以致用故。寂然不动无不通故。三昧即是法之体故。依体起用不离体故。故牒三昧。以为用本。一切世间普皆严净。即生后也。
  第二于时下严此园林。於中有二。先正显严。即器界严。后出严所因。即智正觉严。
  △今初有三。一严重阁。二严园林。三严虚空。从略至广。说有此三。表三缘起。谓阁表自体缘起。林表有为缘起。空表无为缘起。为与无。既无障[得-彳]。即是自体。寄显差别。三不相离。
  ▲初中分二。先总后别。今初。高而无上。广而无边。严饰华丽备如下说。遍周法界。语广分量。表定契心体。不见内外。即事会真。破情显法。自内而观同真性故。广博无际。自外而观不坏相故。阁外有林。林外有空。三重宽狭庄严各异。斯即事理交彻。十方三际无不圆融。林空例然。证无渐次。云忽然也。二金刚为地下。别明严丽。表缘起万德无不备故。金刚为地。心地坚故。众宝严饰。性功德故。如意宝网。无心而现。交络隐映不相[得-彳]故。无能胜幢。一切最胜超物表故。列布其中。无不周故。无数宝华。万行因故。余之表法。随宜消息。
  ▲第二尔时复以下。明园林严。
  ▲第三尔时逝多林上虚空之中下。明虚空严。并显可知。
  △第二何以故下。出所因中。文分为二。先征。何以世界忽尔广严。后如来下释。释意云。如来之德不思议故。即智正觉严是。前为众示其身力。佛力上加令众见故。文有十句。一宿善根力。二无漏智力。三众福威力及加持力。余之七句。神通自在力。於中。一展。正遍於依。二卷。即依正入正。三横包。即依中现依。四竖摄。即正中现正。五出光普照。六出用普周。上二皆明正遍依也。七成坏相。即是正中现依。然成处有坏。坏处有成。则是显深。若一毛中各见成坏。有多事别。即是显广。略举十句不可思议。以显无尽。云何不能顿净法界。
  第三如於此逝多林下。结通法界。於中二。先结前标后。后所谓下显彼严相。言见如来身住逝多林者。见住彼彼十方界林。非是彼界遥见此佛住此园林。是故文云。菩萨众会各各圆满。下诸严事亦是说彼。又是一会遍一切处。亦非彼彼各自有佛。是故名为难思境耳。现相分竟。
  ●大文第四。尔时毗卢遮那下。远集新众分。此有三意。一集彼同证。令此众会皆仰慕故。二显三昧力。令诸菩萨来归附故。三令彼作用。以代如来现相答故。文中分三。一总标因起。二别集十方。三总结称叹。
  今初。由定力集所以标之。
  二即时东方下。别集十方。即为十段。段各有十。今初。东方分十段者。一来处远近。集极远者。表证深故。初会亦远。初为所信。此为证入。证入於初一合相故。中间诸位浅深不同。义似金刚。亦如成环。初后合故。二有世界下。世界名别。可以义思。三佛号下本事佛号。四於彼下主菩萨名。五与不可说下伴从眷属。六悉以下广兴云供。皆云天者。自然光净故。七既至下诣佛作礼。八修敬毕下化座本方。本方化者。参而不杂。九诸菩萨下主属同坐。十以大如意下。冠网严身。准於旧经。冠网第九。同坐第十。则以冠网唯属於主。今当第十。则主属俱有。下之九方。十段皆同。有异当释。其间佛名剎号及所表法。可以虚求。然皆人法依正因果事理事事无[得-彳]法界自在德耳。所有供具皆言云者。乃有多义。谓能含润故。能荫物故。无心现故。无障[得-彳]故。视之则有揽不得故。来无所从去无至故。取类於云。非结云成。以声云等不可见故。又令宝等非真实供。不尊重故。二南方供具皆云持者。表修持故。皆云鬘者。例余九方。所求供具。各一事故。旧经五句云带。五句杂明。梵本十句。皆云系缚。故总句有交络庄严。是义翻也。则应十句皆言交络。三西方皆云须弥山者。梵本但有须弥之言。即是妙高。非要山也。四北方皆云衣者。忍辱惭愧严法身故。五东北方云楼阁者。悲智二利相因显故。六东南方云圆满光者。权实二智无阙行故。七西南方皆云焰者。以净智慧烧惑薪故。上之七方。兴供表法。通显神通。下之三段。兼答前问。后二十句。八西北方十句皆答前。最后为一切众生。现诸影像。若约表者。为显缘有似非真故。(下第二经)九下方毛孔中十句供云。答十二问。初之六句。答因中八问。余二上方答之。谓一答智庄严道。一切法义是智严故。二答趣求一切智道。修行即是趣求义故。三答大愿。四答诸地。一地一度故。及答出离。言清净故。五答诸菩萨行。及答助道。助道即行故。六答神通。余之四句答果用四问。谓七答正觉问。八答转法问。九答调伏众生。十答开示一切智法城。十上方中十句供内。通答因中二问。谓本事因缘。及波罗蜜果中十句。下方供中。答其四问。西北方答影像一句。净佛剎句净土合答。示众生道但是所化。入生死处但是化处。并通摄在所见境中。十问已竟。余之五句。在此方中。於檀度中。答其福田及说布施功德二问。其三轮化益三句亦通在诸句之中。其所答问或不次者。十方齐来。诸供齐现。随方取之。故不次耳。以门往收无不次也。又皆言本事者。表三世法体常住故。由得体用非一异智。以用随体无不存故。德相业用皆自在故。若理事别修则不得尔。不同余说。现在之法体用俱有。过未之法体用皆无。况於小乘三世皆有。以彼所立过未有体而无用故。
  第三如是十方下。总结称叹。於中三。初总明云集。二总叹胜德。三总结集因。
  △今初。虽会道场。而周法界。
  △二此诸下总叹胜德。於中二。初总显所生。后以净智眼下。别明胜德。於中有五。一上近诸佛德。二下化众生德。三智慧深广德。四说法无[得-彳]德。五大用自在德。
  ▲今初。五句分四。一十眼圆明十身皆见。故云一切种种相海。谓三十二相八万四千十莲华藏微尘数相皆悉得见。二得无[得-彳]下。十耳圆听一切法门。前三世竖穷。此十方横遍。一切之言。通横竖也。三已得下。具十自在。尽其边涯。四於念念下二句。得十神通。遍近诸佛。於中。上句现大神变。容有多身。下句但云一身。则不分而遍。又上句但言近佛。下句意与众俱。
  ▲第二光明遍照下。下化众生德。於中五句。一光网遍摄。二於一尘下尘现多剎。三於彼世下剎现多身。四随诸下随机调伏。未熟而化。熟而不化。皆曰失时。今感而遂通。故无失矣。上三句依中现依正。五一切毛孔下。毛孔演法。是化生教门。即正中现正。广大境界。即所演也。如来深境界。其量等虚空。故云广大。
  ▲第三知诸众生下。智慧深广德。文有七句。六句喻明。末句结归十力。一众生缘成故云如幻。论云真性有为空。如幻缘生故。如幻不实故空。如幻不无故有。此二不二即是中道。若约空门。了幻无幻。方为见幻。若约有门。幻法不无。方名为幻。故幻住自性不可思议。二诸佛随机。故云如影。真佛如光。无形质故。如虚空故。物机如质。能映光故。能感佛故。见佛如影。随质端邪。长短异故。随心胜劣。报化殊故。三三界六趣因业受生。犹如梦境因思所起。四随质妍媸。像有好丑。随因善恶。胜劣报生。前句约四生等殊。此约苦乐等报。又前是引业。此是满业故。不重也。五世间生起皆想所持。热焰非水。渴生水想。世间无生。妄起生想。诸有通於二十五有。生起直论。所起果报。不同前梦。因业受生。若依摄论。焰遣执有。心心法转。今明了达。依他非实。妄起想心。六国是依报。亦心想生。心变影像故依想住。心净土净。心染土染。今无而忽有。有已还无。故如变化。幻喻为总。余五为别。同异成坏准思可知。下当广说。后通达下一句。结归十力。十种智力摄诸智故。六喻所喻即十方智所知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