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续藏经
- 中国撰述
- 大小乘释经部
- 华严部疏
- 华严经疏钞玄谈
华严经疏钞玄谈
▲第三阿毗达磨藏。
▲阿毗名对达磨云法法有二种一胜义法谓即涅盘是善是常故名为胜二法相法通四圣谛相者性也状也二俱名相。
第三阿毗达磨藏文中三初名次相后异名初中二先得名后释名前中先释法后释对前中即取俱舍意释故论云能持自性故名为法若胜义法唯是涅盘若法相法通四圣谛是善是常故名为胜者即释彼论也相者性也状也二俱名相者亦释彼论也以四圣谛中灭谛是理而皆云相者灭谛之相即体相也余三约相即相状也。
▲法既有二对亦二义一者对向谓向前涅盘二者对观观前四谛。
法既有二下二释对亦二初释对义亦取论意彼论云此能对向或能对观故为此属之。
▲其能对者皆无漏净慧及相应心所等由对果对境分二对名故慧但是对而非是法非所对故。
其能对者下出对法体亦取论意故论颂云净慧随行名对法论曰慧谓择法净谓无漏净慧眷属名曰随行如是总说无漏五蕴名为对法由对果对境分二对名等者释疑疑云唯一净慧何有二对之名故为此通慧但是对而非是法非所对故者拣滥此是古德解释意云为分能所故言慧但是对若据法持自性慧何非法故下拣云非所对故。
▲言对法者法之对故故对法藏特名慧论旧译为无比法以诠慧胜故。
言对法者下二释名也即会六释法之对者依主释也故对法藏特名慧论者若据所对所依应名法论慧依於法慧为其主故名慧论故所诠中诠於慧学旧译已下出其异名兼成上慧义。
▲世亲摄论云阿毗达磨有四义谓对故数故伏故通故。
世亲摄论云下第二辨相於中二先总标。
▲对义同前数者於一一法数数宣说训释言词自共相等无量差别故伏者由此具足论处所等能胜伏他论故通者此能通释素怛缆义故。
后对义同前下别数者数字通去入二声此取去声数数宣说者数即入声自相者如色变碍为相受以领纳为相等共相者共有无常苦空等广如十地疏明论处所等者即瑜伽论说论有七例颂云论体论处所论据论庄严论负论出离论多所作法亦如初地中辨言胜伏他论者胜约能立伏约能破故梁论云伏者此法能伏诸说立破二能由正说依止等方便故通者梁论名解由阿毗达磨修多罗义易解了故。
▲亦名优波提舍此云论议亦名磨怛理迦此云本母谓以教与义为本为母亦云依藏生解藏为解母本即是母亦名磨夷此云行母依藏成行故行之母故。
异名可知也问曰三藏前二是佛所说后一论藏是菩萨说是则如来不说三藏耶答婆沙最初即有此问问曰谁造此论答佛世尊谁问谁答或云舍利弗问或云诸天问乃至或云化比丘问佛答若尔何以云迦多演尼子造答彼讽诵耳有云亦是彼说是则论藏有是佛说有是菩萨说取经中义广以释之以本统末亦佛说三藏耳。
▲然此三藏约其所诠略有二门一者克性则经诠三学律唯戒心二学论唯慧学如摄论说二约兼正则三藏之中经正诠定毗尼诠戒论诠於慧兼各通三。
然此三藏下第三总显所诠也如摄论说者亦是世亲摄论第一论云又能说三学故立素怛缆藏能成辨增上戒增上心学故立毗奈耶藏谓具尸罗即无悔等渐次能得三摩地故能成辨增上慧故立阿毗达磨藏谓能决择无倒义故梁论亦同言兼各通三者经中戒慧其文非一毗尼增三文云云何增戒学所谓增心学增慧学是名增戒学等。
▲第二明二藏者一声闻藏二菩萨藏。
第二明二藏等者疏文有四一标。
▲即由前三藏诠示声闻理行果故名声闻藏诠示菩萨理行果故名菩萨藏。
二即由前下释。
▲故庄严论第四云此三藏由上下乘差别故复为声闻藏及菩萨藏摄大乘同此。
三故庄严下引证。
▲此就二乘理果同故合之。
四此就二乘下出所以於中分三初正出为二所以。
▲若约教行别故即开三乘以为三藏如普超等经。
次若约教下出三乘三藏不同。
▲又由缘觉多不藉教出无佛世佛在世时摄属声闻故但分为二即是大小半满不同。
后又由缘觉下重成二藏之义言即是大小半满不同者诸经论中多以大小相对故分大藏之中大乘经律论小乘经律论别华严般若等为大乘经藏菩萨戒善戒经等为律瑜伽智度等为论小乘四阿含等为经五部律为戒婆沙等为论故大小三藏迢然不同言半满者即出涅盘北经第四如来性品文云善男子譬如长者唯有一子心常忆念怜爱无已将诣师所欲令受学惧不速成寻便将还以爱念故昼夜殷懃教其半字而不教诲毗伽罗论何以故以其幼稚力未堪故等下合云所言一子者谓一切众生如来视於一切众生犹如一子教一子者谓声闻弟子半字者谓九部经毗伽罗论者所谓方等大乘经典以诸声闻无有慧力是故如来为说半字九部经典而不为说毗伽罗论方等大乘善男子如彼长者子既长大堪任读学若不为说毗伽罗论可名为藏乃至云我今亦尔为诸弟子说於半字九部经已次为演说毗伽罗论所谓如来常存不变上即经文半满是喻大小是法余可知矣又西方三藏之外加一杂藏谓陀罗尼五明论等为四藏大小俱有则有八藏若六波罗蜜经说有五藏小乘三藏及杂藏菩萨大乘为一藏故若大开为三则有七藏三乘各三便是九藏加一杂藏便为十藏三乘各四应十二藏。
▲第二明所摄者此经三藏之中正唯修多罗摄兼诠余二十藏等品广显戒故问明等品显论议故若就修多罗中以义拣教则唯十藏摄具足主伴显无尽故教义融故二藏之中唯菩萨藏若分权实但菩萨藏一分所摄权不摄故。
第二明所摄下文中有二初明彼摄此经。
▲若约此摄乃至声闻亦此经摄此能包含无量乘故拣於权实至下立教中明已辨藏所摄竟。
后若约下明此摄彼藏文并可知。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演义钞卷第三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演义钞卷第四
清凉山大华严寺沙门澄观撰述
▲第二明教摄者教有二种。
▲一者通相十二分教亦分大小至下十藏品辨。
▲二者诸宗立教不同今当略释。
二者诸宗立教等者由前经藏有权实等故有此门於中三一标举将说二总辨深玄三开章别解今初可知。
▲夫教海冲深法云弥漫智光无际妙辩叵穷。
夫教海冲深下二总辩深玄有标释结今初教海总含深广文略语深法云智光略明其广下经云一切诸佛云雨说法唯十地菩萨能安能受能摄能持佛剎微尘法门海故云雨说法故夜摩偈赞品胜林菩萨云譬如孟夏月空净无云曀赫日扬光辉十方靡不充其光无限量无有能测知有目斯尚然何况盲冥者诸佛亦如是功德无边际不可思议劫莫能分别知故云智光无际妙辩叵穷者法华云诸法寂灭相不可以言宣是法不可示言辞相寂灭故四辩八音不能谈其状也。
▲以无言之言诠言绝之理以无变之变应无穷之机。
以无言等者二释即出叵穷所以全依体上起大用故非是无言非在言故然能说之妙谓无言之言所说之深谓言绝之理故经云了法不在言善入无言际而能示言说如响徧世间法华云以方便力故为五比丘说等以无变之变者能说多端故下经云一法门中无量门无量千劫如是说所演法门广大义普运光天之所了等应无穷之机者所感非一故故九地云如是乃至不可说世界所有众生一剎那间一一皆以无量言音而兴问难一一问难各各不同菩萨於一念顷悉能领受亦以一音普为解释各随心乐令得欢喜等菩萨尚尔何况如来出现品云如来音声亦复如是普入一切处一切众生一切法一切业一切报中而无所住者即无变之变也又云佛子如来随一切众生心行欲乐无量差别出若干音声而转法轮者即应无穷之机也广如下说是知如来教法能深能广能高能远其犹大海周天虽涉而难越孤峰四绝可仰而叵升也。
▲极位所承凡情难挹。
极位所承等者三结成难思唯十地菩萨位极能承故十地经云譬如娑伽罗龙王所澍大雨唯除大海余一切处皆不能安不能受不能摄不能持如来秘密藏大法明大法照大法雨亦复如是唯除第十地菩萨余一切众生声闻独觉乃至第九地菩萨皆不能安不能受不能摄不能持第五经云佛子众会广无限欲共测量诸佛地诸佛法门无有边能悉了知甚为难唯精进力夜神云诸佛法海无有边我悉一时能普饮等证上可知。
▲今乘理教之力略启四门一大意离合二古今违顺三分宗立教四总相会通。
今乘理教下第三开章别解也於中先标后释今初应有难云既极位方知何以凡情輙窥大教故云依凭教理圣教许故故涅盘经云具缚凡夫能知如来秘密之藏毗卢遮那品云如因日光照还见於日轮我以佛智光见佛所行道即因佛教能了教也即仰推之智信解而知耳。
▲今初且西域东夏弘阐之流於一代圣言或开宗分教或直释经文以皆含得失故耳。
今初且西域下释第一门於中三初双标开合次且不分下双释开合后以斯多义下双结开合今初也西域开合者如龙树之释大品无着之解金刚等皆合而不分也智光戒贤各分三时皆开而不合也东夏开不开者如僧肇之解净名僧睿之释思益等皆合而不分也生公之立四轮智者之分四教等皆开而不合也故诸德见开有失则合见合有失则开不应局执也。
▲且不分之意略有五焉。
▲一则理本一味殊途同归故不可分也二一音普应一雨普滋故三原圣本意为一事故四随一一文众解不同故五多种说法成枝流故。
殊途同归者周易云天下殊途而同归百虑而一致谓若千径九逵王城不二九流百氏大道宁差今疏借用乃通三义一约教始随机异故殊途终归显实故一致二约机则异就理常一三体外无权权即是实故殊途同致也二一音普应一雨普滋者一音即是净名一雨即法华药草喻品谓三草二木不同同承一雨之润五性三乘不一法雨一味无差故彼经云如来知是一相一味之法所谓解脱相离相灭相究竟涅盘常寂灭相终归於空等三原圣本意为一事故者亦是法华中意故彼经云过去诸佛以无量无数方便种种因缘譬喻言词而为众生演说诸法是法皆为一佛乘故等又云我此九部法随顺众生说入大乘为本以故说是经皆为一事也四随一一文众解不同者此是通明诸经如经说一无常或有解者以生灭代谢故云无常或云无彼常故名为无常或云不生不灭名为无常或即无法可常也或云真如一法随染净缘转变不常故名无常或闻无常便知对常以说无常非常非无常以为中道等明知随人解不同也又苦集灭道四名则同随机解殊乃有四种又涅盘云十二因缘下智观者得声闻菩提中智观者得缘觉菩提上智观者得菩萨菩提上上智观者得佛菩提又如中论偈云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即有多人解不同也或云既言因缘所生那得即是空要须析因缘尽方乃会空呼十方空为即空亦为是假名者有为虚弱势不独立假众缘成赖缘故假非施权之假亦是中道义者离断常故名为中道非佛性中道若作此解者虽三句皆空尚不成即空况即假即中此生灭四谛中义也或云因缘所生法不须破灭体即是空而不得即假即中设作假中皆顺入空何者诸法皆即空无主我故假亦即空假施设故中亦即空离断常二边故此三翻语异俱顺入空退非二乘析法进非别圆乃是三兽渡河之意耳或谓即空即假即中三种迤逦各各有异三种皆空者无主故空虚设故空无边故空三种皆假者同有名字故假三种皆中者中真中机中实故谓空名中者约真谛故假名中者就机设化不住化不化故中名中者约一实谛之中道故此得别失圆或谓即空即假即中虽三而一虽一而三不相妨碍三种皆空者言思道断故三种皆假者但有名字故三种皆中者即是实相故但以空为名即具假中悟空即悟假中余亦如是是知随闻一法起种种解圆机受教无教不圆偏机受教圆亦偏矣既随一文异解何须分判不同五多种说法成枝流者上义亦傍该诸经今正引当经立理法界品云法欲灭时有千部异千种说法等何不寻条以得根便欲派本而为末混淳源之一味成浇薄之枝流。
▲以斯五义故不可分分之乃令情构异端是非竞作故以不分为得。
以斯五义下三总结也夫子云攻乎异端斯害也已何得执异述同是非竞作。
▲其分教者亦有多义一理虽一味诠有浅深故须分之使知权实。
其分教者下释分教中乃有十意前五对前五义后五显过於前今初一理虽一味等者谓今欲分教非欲分理迷於权实宁契佛心。
二约佛虽则一音就机差而教别。
二中一音但是教本非即是教教乃在机随机不同今分彼教故净名云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各各随所解今分随所解耳其犹长风是一百窍异吹岂以一风不殊便谓百窍齐响一雨亦就佛说三草即就机殊今分三草教殊非析一雨令异故经云虽一地所生一雨所润而诸草木各有差别以一音一雨义相不异故但说一音。
三本意未申随他意语而有异故。
三中本意未申者如佛本为一事出现於世四十余年未显真实今分一代时教岂妨判有浅深言随他意语者佛有三语一随自意语说自所证一实等故二随他意语一向方便引众生故三随自他意语半称自证半随机故今分后之二语不分初一随自意也。
四言有通别就显说故。
四中言有通别者如前所引此通随闻异解有不通者就此分之如说人空法有斯即小乘不可名大若说二空此可名大不得名小说有五性非是一性说一性处非是说五如是等文无容异解故须分之。
五虽分权实须善会佛意有开显故。
五中有二义故虽分权实不成枝流一善会佛意所说权教乃是随宜所说实者称理究竟二有开显者说彼权教是方便门说於实教是真实相不随方便为真实则方便门开知实理之普周则真实相显故法华经云此经开方便门示真实相今就开显故不滞枝流约佛施张故须分权实。
▲又王之密语所为别故不识权实以深为浅失於大利以浅为深虚其功故庄严圣教令深广故诸圣教中自有分故诸大菩萨亦开教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