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续藏经
- 中国撰述
- 大小乘释经部
- 华严部疏
- 华严经疏钞玄谈
华严经疏钞玄谈
又王之密语下有五意显过前不分此初一也涅盘第九说先陀婆一名四实一者盐二者器三者水四者马释中一水二盐三器四马故彼文云如是四种皆同此名有智之臣善知此名若王洗时索先陀婆即便奉水若王食时索先陀婆即便奉盐若王食已将欲饮浆索先陀婆即便奉器若王欲游索先陀婆即便奉马如是智臣善解大王四种密语是大乘经亦复如是有四无常大乘智臣应当善知若佛出世为众生说如来涅盘智臣当知此是如来为计常者说无常相欲令比丘修无常相或复说言正法当灭智臣应知此是如来为计乐者说於苦相欲令比丘多修苦想或复说言我今病苦众僧破坏智臣当知此是如来为计我者说无我相欲令比丘修无我想或复说言所谓空者是正解脱智臣当知此是如来说正解脱无二十五有欲令比丘修学空想以是义故是正解脱则名为空亦名不动谓不动者是解脱中无有苦故是故不动是正解脱为无有相谓无相者无有色声香味触等故名无相是正解脱常不变易是解脱中无有无常热恼变易是故解脱名曰常住不变清凉或复说言一切众生有如来性智臣当知此是如来说於常法欲令比丘修正常法是诸比丘若能如是随顺学者当知是人真我弟子然彼经疏不释不次所以但案次配释而云前四彰权隐实后一彰实隐权今谓前别瑜中即无常苦空无我而为其次以水方圆任器是无常故盐是味故苦器是当其空有器之用故马由人策不自在故合中无常苦无我是三修法属生死故四合空者是正解脱故而解脱中空无我苦不净及无常即是常故故一空中明有四义并以器喻而最后佛性彰其妙有即合前马然空中四义遮无常等佛性一义显是真常亦应具说我乐净等含在正解脱中不动是乐无相是净无变热恼即是常义马又我义是则此中具彰八行由於生死无常等中密显常等故为密语又初标中盐在初者亦是苦空无常无我而为其次如常所明故此释不同古师之义然引此文意令随所说言须善得意岂可混然不分权实言不识权实以深为浅等者第二意也如言初发心时便成正觉而谓但是如来方便说者是以深为浅也不能正修高推圣境即不能速证无上菩提故云失於大利离世间品云修此法者少作功力疾得菩提等言以浅为深虚其功者由如世尊为止乱想令数息看心为厌苦者令出三界众生不了耽味为真勤苦不已多用功力所获至微不得涅盘一日之价故云虚其功故即虚废功力也言庄严圣教令广深故者第三意也谓分析权实空有取舍偏圆迟速方知佛法微妙深玄无不包摄譬犹不泛大海岂识边涯不识木石安知真宝故智论释法施云依随经论广作义理为立名字皆名法施又若不分权实则谓三教大同今明大乘尚有权实何况小耶小乘比大犹若萤光方於日照故小是佛教尚被斥诃况於儒道比之佛法则天地悬隔矣以此重重拣之方知佛法深奥言诸圣教中自有分故者第四意也如解深密立三时不同解节金光明立三轮之异涅盘自分半满又约五味之差皆佛自分也言诸大菩萨亦开教故者第五意也若无着之扶五性及与三时龙树之判四门共与不共皆拣权实有取舍也。
▲以斯多义开则得多而失少合则得少而失多但能虚己求宗不可分而分之亦何爽於大旨故今分之。
以斯多义下第三双结离合而舍合从离。
▲第二古今违顺曲分为二先叙此方后明西域今初诸释虽众略叙数家勒为五门。
第二古今违顺中一一师中多分为二先叙昔义后辨顺违。
▲一立一音教谓如来一代之教不离一音然有二师一后魏菩提流支云如来一音同时报万大小并陈二姚秦罗什法师云佛一圆音平等无二无思普应机闻自殊非谓言音本陈大小故维摩经云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各各随所解。
▲上之二师初则佛音具异后则异自在机各得圆音一义然并为教本不分之意耳。
一音中疏上之二师下辨顺违先出彼意言各得圆音一义者言含纵夺纵之则顺下出现品明如来圆音有其十义十义之后复六句融通今但得十义中之一耳初师即顺善口天女一声之中与百千种乐而共相应则佛一音之中有多音也后师即顺如水一味随器成异则如来本无多音故云各得一义耳又此二义若不会释敌体相违互不相许则齐楚俱失并应夺之若取各自所宗故各得一义而与之耳然并为教本下又都夺耳。
▲第二立二种教自有四家一西秦昙牟谶三藏立半满教即声闻藏为半字教菩萨藏为满字教隋远法师亦同此立。
隋远法师亦同此立者彼涅盘疏初云圣教虽众略有二种一声闻藏二菩萨藏是也。
▲斯则文据涅盘盖是对小显大通相之意未於大中显有权实亦含半满。
斯则下顺违先明其顺顺於至教涅盘半满前已广引言盖是对小下辨违上言顺者但顺通相之意未知佛之深旨半满之言显在小大密意复有以机为半以实为满则大乘中有半满矣亦犹缘觉声闻开之有异则成二乘合之有同总称为小权实亦尔开之有异权可称半合之大同故并称满是则实教唯满小教唯半权大乘者亦半亦满也。
▲二隋延法师立渐顿二教谓约渐悟机大由小起所设具有三乘故名为渐若约顿机直往於大不由於小名之为顿。
▲此虽约机说有渐顿而所说法不出半满。
此虽约机下辨顺违直出立意不离半满半满顺违即此顺违也言不出半满者顿即前满渐具半满以具有三乘二乘是半大乘是满故以机就教有直有曲故分渐顿耳。
▲三唐初印法师亦立二教。
▲一屈曲教谓释迦经以逐机性随计破着故如涅盘等二平道教谓舍那经以逐法性自在说故如华严经。
▲又此二教略有四异一主异谓释迦化身与卢舍那十身异故二处异谓娑婆界木树草座与华藏界中宝树宝座等异故三众异谓为声闻及菩萨说与唯菩萨及极位同说异故四说异谓局处之说与该通十方之说异故。
三唐初印法师下第三师先叙昔义中有三初总标二一屈曲下正立三又此下拣异。
▲此约化仪以判。
此约化仪以判下辨顺违先顺后违顺中三初一句总出立意第二遮破释成第三结成昔义今初第一半满结所说法立第二渐顿约机以立今此一师约化仪立谓佛以法化生有曲直故即化法仪式不同耳。
▲然华严虽有随诸众生各别调伏皆是称性善巧一时顿演涅盘等虽说一极或对权显实或会异归同一切如来或说不说故云屈曲。
然华严下第二遮破释成谓刊定记不许此师立义先破总名后破四异今为昔通则遮其破耳文即分二先救总名后救四异今初至故云屈曲此是救其破於总名彼疏破中先牒义竟云若尔涅盘法华维摩楞伽密严胜鬘佛藏经等皆释迦说应不明於如来藏性实相法界等(此破屈曲以有平道故)华严梵网既舍那说何故华严说於四谛普贤行等品中皆云随诸众生所应调伏作如是说又问明净行梵行三贤十地离世间入法界等诸品之中不应皆说对治行法等(此破平道以有屈曲故)今疏云虽有随诸众生各别调伏此牒其破平等教中有屈曲之文言皆是称性一时顿演者释成是平道之义以称性之巧无边差别皆是平道又一时顿演不同屈曲说权之时不说实说实之时不说权说四谛唯为小乘说六度唯被菩萨故一切并陈尤显平道又说随众生者说於世尊余处随机非此经中是随机说言涅盘等虽说一极者此牒其破屈曲教中有平道之文或对权显实下释成是屈曲之义言屈曲者非是有真如法性即非屈曲但取随机隐显为屈曲耳此上一句是约法华明是屈曲昔权今实破三显一明权则未说实说实必废於权不同华严权实齐显一时顿用故名屈曲或会异归同下约涅盘经以明屈曲涅盘会昔有余之义同归一味涅盘先异后同亦成屈曲不同华严若同若异空不空等一时顿演又云一切如来或说不说者古德共云如日月灯明佛晨且说法华中夜便灭度则法华之外非是别时更说涅盘谓人根利故闻法华竟不复须说涅盘则涅盘或说不说或有国土唯说三乘究竟不破或有国土唯说一乘无三可破则知法华亦有说不说不同华严我不见有一佛国土其中如来不说此法明是平道。
▲约释迦为主则未显十身十身为主必具释迦。
约释迦为主下第二救破四异彼疏破云又四异中众处两异皆违经说七处并是娑婆界故(上破处异)又云出现品云十方诸佛赞普贤言能说此法今此会中有佛剎微尘数众生发菩提心故发心品中亦同此说准此故知有地前器(上破众异)是故此师所立多违教理甚难依也(此结破也)彼破二异今疏通二异后一是救刊定破处异初一是遮有余师破其主异谓恐有破云下经既云或名释迦牟尼或名毗卢遮那明知二主不异何言主异故今通云释迦为主但是三身中化身遮那为主则十身具显化身乃是十身之一故云必具释迦是则总别异也何言不异。
▲娑婆之处未融华藏华藏之处必融娑婆。
娑婆之处未融华藏华藏之处必融娑婆者此通刊定破处异也余处王城舍卫未言即是华藏娑婆今云七处自有二义故同华藏一约本末分歧七处即是华藏界中第十三重之内二约净秽该彻则摩竭提国其地金刚说初品时华藏世界六种震动彼疏序云剎该净秽娑婆震而华藏动岂不华藏之处融耶故知破其处异自违己说也所以不救破众异者由刊定破最不当故彼众异中但云释迦经中通被三乘遮那经中唯被菩萨则通局之殊而破彼义乃引凡夫发心岂非菩萨之器况此经发心又甚深故其说异一种他又不破故此不救。
▲略云四异异实有多诚如所判。
略云四异下第三结成昔义言异实有多者更举十条一教门仪式异於中复有多义谓全依海印曾无出入一时顿演与前后次第不同放光集众一多通局请答言念现相等殊道场庄严胜劣不等故云教门仪式异也二所诠理致异圆融历别多义不同十十法门有多差别如义分齐中三成佛迟速异谓或唯一念或无量劫念劫圆融长短自在不局三祇及应化故四见佛通局异无论凡圣许见十身不局地前地上之别故五说教时分异始成即说时有十重念劫圆融不局三七等故六化境宽狭异地狱天子六千比丘肉眼远彻周法界见不局三千有分限故七因果行位异具足圆融行布性相交彻故八立乘多少异或说一乘或无量乘不局三乘五乘定故九利益胜劣异地狱天子三重顿圆尘尘剎剎无尽利益故十流通付嘱异尽未来际长流不断诸佛亲护非小乘故历别细求过此更有故云异实有多诚如所判者结成昔义也。
▲但於屈曲之内未显法之权实耳。
但於下第二辨违既不判屈曲之浅深便令多法混同无别不能令人善识权实故不依之。
▲四齐朝隐士刘虬亦立渐顿二教谓华严经名为顿教余皆名渐始自鹿苑终於双林从小之大故。
四齐朝隐士等者於正立中约於化仪及时以立渐说顿说即是化仪顿在始成渐有五时即约时说。
▲然此经如日初出先照高山即是顿义慈龙降雨以证渐义於理可然。
▲渐约五时次下当辨。
然此经下辨顺违先顺后违顺中由依化仪故成顺理便引当经为其证成所引二喻并出现品文前来已引渐约下辨违以约时局教有诸妨难故成违理指在后破。
▲第三立三种教亦有三家。
第三立三教中二先总标。
▲一南中诸法师同立三教谓於前渐顿加不定教。
后一南中下别说三师初即诸师同立於叙昔中二先总明后别明渐义前中分三初正立。
▲由渐中先小后大而央崛经六年之内即说为遮此难故立不定。
次由渐中先小下立三之意。
▲谓别有一经虽非顿摄而明佛性常住即胜鬘金光明等是为偏方不定教也。
后谓别有下出不定相言偏方者谓大体而言渐中先小后大而不妨说小之时亦有说大如人十年弘律不妨私房时说大乘故曰徧方不定指经云如胜鬘金光明者胜鬘经初云波斯匿王末利夫人信法未久既言未久明是初说金光明经既非第一顿教又非第二渐中末后而明常住明是不定言佛性常住者胜鬘经说二种如来藏即佛性也又叹佛三身即今梵音之文云一切法常住是故我归依即常住义也金光明经三身品中广说法身常住故。
▲渐中开合诸师不同。
渐中开合下第二别明渐义开渐成别自有四重从二至五。
▲或但分为二即是半满。
▲或分为三即武丘山岌法师谓十二年前见有得道名有相教十二年后齐至法华见空得道名无相教最后双照一切众生佛性阐提作佛名常住教。
於分三中自有三师初一师正立。
▲此与唐三藏三时之教大同至叙西域中说。
后二师指同即唐三藏及真谛三藏初云武丘即苏州山寺。
▲真谛三藏依金光明立转照持三轮之教亦大同此。
於第三师中二先指同初师。
▲而时节小异谓七年前说四谛名转法轮七年后说般若具转照二轮以空照有故三十年后具转照持以双照空有持前二故。
后而时节下指异别立疏文稍略彼云谓佛二月八日成道四月八日於波罗奈鹿野苑中为声闻众转四谛法轮后於成道第七年中在舍卫国去祇园五里智慧江边为诸菩萨及二乘众说般若等经此时具二谓转照法轮又於成道三十年后未涅盘前在毗舍离国鬼王法堂为真常菩萨说解节等经此时具有转照及持三种法轮也。
▲或分为四。
▲即宋朝岌法师谓於前三时无相之后常住之前指法华经为同归教以会三归一万善悉向菩提故。
宋朝岌者第三分四中疏家不欲繁文故但於前师之外加其异名应具列之。
▲或开为五然有二家。
▲一道场慧观等於无相之后同归之前指净名思益等为抑扬教。
▲二者即前刘公不开抑扬而有教之初取提谓经为人天教。
道场慧观者即上元道场寺僧言五教者一有相教二无相教三抑扬教四同归教五常住教言抑扬者谓抑挫声闻褒扬菩萨故刘公五者一人天教二有相教三无相教四同归教五常住教。
▲上来诸师皆於渐中约时开异若不加不定之教则招难尤多以初有大故虽加不定犹有妨难略显五时之妨余可例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