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续藏经
- 中国撰述
- 大小乘释经部
- 华严部疏
- 华严经合论纂要
华严经合论纂要
九今唐朝藏法师判佛成道。定经二七日后方说华严经。
十今依法界门法身本智理事大悲之宗。不依情量时分之说。古今见尽。常转法轮。无始无终。法如是故。情亡心尽。任智利人。即是佛出兴转法轮时。法华经云吾从成佛已来经无量阿僧祇劫。量既本无。拟将何为说法时也。
△第七净土权实者。夫遮那法界。体相括於尘沙。方广灵门。净秽互参於无极。但随自修业用见境不同。致使圣说乖违。依根不定。或权分净土於他国。指秽境於娑婆。或此处为化仪。上方为实报。文殊住东国而来。观音处安乐而至。如是权仪各别。启蒙的信无依。今略会诸门。约申十种。
一阿弥陀佛净土。为一分取相凡夫。未信法空实理。以专忆念。念想专故。其心分净。得生净土。是权未实。
二无量寿观经净土。为一分未信法空实理。乐妙色相者。令其想彼色像。想成就故。而生佛国。此权非实。
三维摩经净土。佛以足指按地。加其神力。暂现还无。是实报土。未具陈广[弓*夹]。是实未广。
四梵网经净土。说千华并百亿四天下等。为三乘菩萨见未广故。分示报境。未成圆满。是权未实。
五摩酰首罗天净土。为权教菩萨染净未亡者。说此欲界阎浮提为有漏。彼摩酰天为实报。亦权未实。
六涅盘经净土。言有实报净土在西方过三十二恒河沙国土外。此三千大千世界总是秽土。亦为权乘中一分染净未亡者说。是权非实。
七法华经净土。有移置天人三变之相。亦为染净未亡者说。是权非实。
八灵山会所指净土。令三乘人知此土即秽恒净。诸众信可。未能自见。是实非权。
九唯心净土。自证自心当体无心。性唯真智。不念净秽。称真任性。心无恚碍。利安众生。是实净土。以自净故令他亦净。云随其心净即佛土净。
十毗卢遮那净土。即华藏世界。净秽总含。无秽无净。无有上下彼此自他之相。一一佛土皆充法界。无尽佛土不出一尘。以法为界不限边际。相海纯杂。色像重重。此为实报。
△第八摄化境界者。夫佛境无边。弥纶法界。随情广狭。见有差殊。今依权实略示五门。唯冀舍条从本。返末还源。速证菩提。无令稽滞。
一人中见佛但化一阎浮提。
二诸天见佛。随自见境。见佛亦然。如帝释梵王及诸天王是菩萨位。即依菩萨位配所见广狭。非凡夫天也。
三二乘中大罗汉以天眼力。见佛摄化三千大千。如那律云。我以天眼见释迦佛土三千大千。如观掌中庵摩勒果。如小罗汉即不定以久伏忍力能断结。使未有神力通变等事。或见摄化一阎浮提。以次罗汉或见佛化四天下等。
四权教菩萨见佛境界。初地百佛。二地千佛。随位渐增。
五实教菩萨。初地见多百佛。二地见多千佛。多百多千即是无尽之百无尽之千。以实言之。三贤十地皆悉齐见。如帝网等。法界虚空总皆平等。不分小大。但行布之中寄位阶降。
△第九因果延促者。夫法界无始无终。智体非因非果。但为有情存量。假寄其名。劈竹登梯。随根迟速。量绝情亡。名后何立。故因果延促。如空中鸟迹。如石女生儿。今依根别。约立十门。
一小乘善来得阿罗汉果。
二小乘一生得阿罗汉果。
三小乘三生得阿罗汉果。
四小乘六十劫得阿罗汉果。
五缘觉四生得缘觉果。
六缘觉迟经百劫得缘觉果。
七权教菩萨定经三僧祇劫得成佛果。
八法华实教会三归一。令龙女剎那成佛。以破三乘迂滞。
九兜率天子三生成十地果。
十善财一生成佛。一生者。一剎那际情亡见谢。三世一念。更无所生。名为一生。如是无生便成佛果。如本生故名为一生。还同龙女一剎那际情尽时亡。名之为佛。
△第十会教始终者。夫慧日世尊。称法界而徧照。智周万有。与凡圣而同真。十处十会。如帝网之重重。十剎十身。若镜像之相入。举一门众门俱发。谈一品诸品齐摩。道树始生。九天同届。普光一集。十处咸登。今古无差。旧新一念。不离一位。便分五位之门。一行之中乃建尘沙行海。欲使一念相应。功程不枉。今分十法以约纪纲。
一毗卢遮那始成正觉。即世主妙严一品经是。言始成正觉者。古今相彻为始。契法如是为成。依法如是非心造作。名之为正。智达斯理。名之为觉。此经三十九品。如璎珞经说於三禅天说十一地佛华品。即总有十处十会四十品。并在初成正觉时。以一剎那际海印法门一时顿说。以法如是为前后故。作重会三会普光殿者。以皆情计。违本法故。於一念内现三世事为众生故。非於本法而有三世。为明本法。岂从末也。如十定品离世间品皆云菩提场中始成正觉。普光明殿入剎那际三昧。叙致文字不无前后。捡参经意。总是通括一时一际一法界智用法门。但随法位菩萨名别。非佛去已重来。以普光明殿为法界德果大宅。智之本都。而十定门是法界体。普贤离世间行是法界用。故三度一处总是一时一会。非可情计前后往来。虽余九会。亦总在一会一时一法界一智海法门重重无尽。一时隐现无障无碍。是故此经有五种因果徧周。初会六品为示成正觉因果徧周。二会至六会二十品为信及进修因果徧周。十定十通十忍等品为定体徧周。普贤行品离世间品为行海徧周。法界一品为法界不思议大圆明智海徧周。故五处序致品首皆云世尊在摩竭国等。明此五法是一时一处一法界一体用一切诸佛一同之法。等周圆满。无前后义。如王宝印一时顿印。无先后成文。以总别同异成坏六相并十玄门融通道理自见。十玄门者。同时具足相应门。广狭自在无碍门。一多相容不同门。诸法相即自在门。秘密隐显俱成门。微细相容安立门。因陀罗网境界门。托事显法生解门。十世隔法异成门。主伴圆融具德门。此六相十玄徧一切法。徧一切时。徧一切处。理事圆融。性相无碍。今於一法界内随其进修治习方便行相门中。寄位表法。分其十处十会。一菩提场。二普光殿。三须弥顶。四夜摩天。五兜率天。六他化天。七三禅天。八逝多林。九觉城东。十一切国剎及尘中一切虚空法界。如是等会。总是普光明殿法界大宅之所含容。以故此经和会因果成一际门凡有六处。一初会中普贤菩萨入如来藏身三昧。以世界海漩法门。示佛本源法界华藏世界海因果始终报得之门。普贤是行。如来藏身是体。即明以用入体。理事相彻。二如来宝座轮台基陛一切庄严具中出众菩萨。法空大智为佛座体。普贤万行为用庄严。即明理事因果体用相益。三普光明殿三说始成正觉一际法门。即明摄末归本。四如来出现品如来放眉间光灌文殊顶。口中光灌普贤口。令二人共相问答。说佛出现果德法门。文殊为智体。普贤为行用。即明智行相彻。以此彻处即名为佛。初会中佛即佛自所成佛。出现品中佛。即菩萨自力所及。因信佛故。发行修进。自佛果成。还与前所信佛无异。五逝多林世尊入师子频呻三昧。而普贤说颂。三昧是理。普贤是行。明以行会理。放眉间光明普照一切。而文殊说颂。光是行用。文殊是理。明以理会行。六善财於弥勒楼阁中和会文殊普贤及弥勒始终因果。都为一际。体用彻故。
二示果劝修。即如来现相品至毗卢遮那品五品经是。如来口光告众令集。普贤以佛长子治佛家法。入佛三昧。举佛果德。令众敬爱起信乐修。
三信心成备。即如来名号品至贤首品六品经是。此六品共成信位。文殊为觉蒙之师。故举自心根本不动智佛。以成所信之门。若心外有佛。不成为信。以心外有见。即邪见故。
四入真实证。即升须弥山品至明法品六品是。明从信心升十住法王山顶。智照无碍。又山表定。定能发慧。从兹已去。任法无功。始终俱佛。不从八地方具无功。法流水中初水后水一性水者。因佛果佛一性佛故。无初中后。不隔念故。无念可隔。因果便终。一念相应一念佛故。不论相好及与神通。相好神通。从此正觉中得。若证正觉即不着诸相。但以觉道恒相应故。神变相好。不求自至。设至於后福智终时。三世一时不移毫念。如宝王印。一时顿印无先后成文。
五发行修行。即升夜摩天宫品至十无尽藏品四品是。夜摩是空居天。明从须弥山顶至相尽际。证佛智身依本智法空。行普贤行也。
六理事相入。即升兜率品至十回向品三品是。以十行事法回入十住理中。令理事无碍。体用相彻。兜率在欲界五天之中。表根本智差别智。智悲均融。处於中道。
七蕴修成德。即他化天十地一品是。以十地法门但於十住十行十回向中蕴积功成。任运淳熟。果终智满。住法本宫。恒徧一切。更无升进。佛常现在。非是新来。故无升天并迎赞品。此天依他起化以成己乐。表此位依众生故而行悲智。无自心想。
八随缘无碍。即第七会三禅天人佛华三昧。说十一地等觉位中普贤法门。明十地自分道终。等觉位中以普贤行徧周法界重重无碍。此天忧喜情亡。表等觉定乱情亡。唯智悲利俗。此会来文未足。据璎珞说。
九因果位终。即普光明殿说十定品至如来出现品并离世间品总十二品经是。以十定品至离世间品总括五位十地佛位及普贤万行始终因果门前后彻故。故十定离世间二品之初皆序始成正觉而与初会二会相同。以十定是文殊智体。离世间是普贤处世大用。总在普光法堂一时都会。但依位法。菩萨众号有异。非是去已还来。譬如空中百千宝镜。置一佛像在地。以众菩萨围绕庄严。於彼百千镜中一时顿现。一一镜中影像互相参入都无往来。如来亦尔。於始成正觉之时。天上人间十方国土一时顿现。互相参彻都无来去。
十令凡实证。即逝多林法界一品是。如来入师子嚬申定。现法界果德普庄严广大境界。令生信乐。达佛实相。以法界性中安立信等六位方便进修。不离体用。不坏方便。其智弥高。其行弥下。随立知行。不迷因果。令觉者善明总别。依位成功。不滞於始。不离於初。如六千比丘皆是凡夫。於文殊所。顿明十耳十眼。普身十方。成就佛法。而不离文殊足下。又一万诸龙。五百优婆塞。五百优婆夷。五百童子。五百童女。并是凡夫。皆信法界佛果而登十住十地等。於中举一善财以例同然。如善财因文殊发心。而智满后还见文殊。以法界中一切法总神总真。总不思议故如来神力说。以法界体凡圣一体故於人间说。如是法门诸有信解及证入者。犹如师子王之子。初生之时虽则未能如其师子王力势自在。而师子相全体无异。一切诸兽已皆畏之。诸信证者亦复如是。虽未能堪力用如佛。而信者已种佛种。证者已生佛家。为佛真子。与佛智同。超彼权乘得神通菩萨九地等见。故云设有菩萨读诵八万四千法藏得六神通。於此法门不闻不信。又云不退诸菩萨亦复不能知。以是出生死之不退。非是达根本无明得根本智处生死之不退故。并是法界智海大宅门外施设草庵姑免火难者故。大方广佛华严经者。大是无方义。方是法则义。广是理智徧周义。佛是智体无依住义。智自在义。华是徧法界无尽行义。以行能开敷自他果故。严是庄饰义。以十信中有作行华开敷十住位中妙理智慧果故。复生十种无作行华。常以互严自利利他之道。故行为严饰义。此经以毗卢遮那大智法界本真自体寂用圆满果德法报性相无碍佛自所乘为宗。令初发心者志乐广大。还得自心无依住性根本不动智。与诸佛智合一无二故。是故此经常以佛果为进修道迹。是佛根本大智古迹修差别智故。若异佛古迹而有进修。无成佛义。如三乘且免一分粗生死苦。非是依佛智体古迹修佛乘也。又此经以一切众生根器佛一圆音一念三世无始无终常转法轮以为教体。大要言之。一切众生诸烦恼海。一切众生随分善根。人天乐果。声闻缘觉菩萨佛乘解脱涅盘名句文身语业等。及一切善恶果报虚空法界言与无言一切法无非教体。此经始终徒众形相。总有二百二十八众形类部从庄严道场形类各异。当会事意皆有所表。初一品有四十七众。表意如下。
○世主妙严品第一
诸天神王八部及菩萨导利众生之众。皆是世间之主。佛成正觉咸来庆赞。各与佛剎尘教眷属。或将无量部从共严海会。以主伴交参同彰法象。故曰妙严。此经是法界智之真我。见法界智之真佛。闻法界智之真谈。入法界智之真理。当是文殊普贤神洞真源道齐智海者之所传持。非三乘人所能也。一时者。法界无时。是佛说法时也。摩竭提此云徧聪慧。以人多聪慧名国。阿兰若法。此云最寂静处。是阎浮提最中。故诸佛成道皆於此也。场是拣秽处。菩提场表治惑。明示现成佛治众生惑也。始成正觉者。古今情尽为始。心无所依为正。理智相应为觉。得如是法名为成也。其地金刚所成。地上有十种宝严者。法身因。报得金刚地。十波罗蜜成其宝严以严地也。宝树行列。树上有十种严者。覆荫众生行为因。报得宝树。以智行相彻。故一切严具树中现像。以方便破暗。故树出光明。以愿兴智。故光中雨宝。因果彻故。宝中菩萨如云出现也。宫殿楼阁充徧十方而亦十种严者。大悲含育以成其宫。大智利生以成其殿。以智观照为楼。知根设教为阁。大愿徧周故充十方。以十波罗蜜随大悲生。复成十种依报。而无边菩萨咸集其所也。其师子座高广妙好亦十种严者。於大众中得无所畏。故称师子。法界以为座因。故无限量。以智随万行。故十种具足严座。以因位十地法云润泽。故座出音说佛境界悦众生也。如是庄严皆是如来大智大愿任运报得。如龙游云起。虎啸风生。报感应然。非物能与为也。智入三世悉平等者。智能随俗。言入三世。俗体本真。故言平等。以总别同异成坏六相义该括。即总而全别。即别而全总。即同而俱异。即异而俱同。即成而俱坏。即坏而俱成。皆非情计一异有无等生灭相故。以自体无念力大智照之可见。其身充满一切世间以下。总明如来身语智三业依正随用自在也。十佛剎尘菩萨围绕。上首菩萨名普贤者。行与理齐。利生皆徧曰普。随缘成德曰贤。次九个菩萨上字同名为普者。明此十普之义是一人之普。一一菩萨具十普也。下明别者。明一一普贤能徧别故。普义方得成也。此十普众。是十方佛同行之行。更无旧新。如王大路。其奈不行之何。此十普菩萨是佛自普贤行果。如来是正觉之果。如来所居华藏净土。是佛报得依果。一切众生以自根性观佛三种因果。及佛自普贤门而生信心。若不如是从何生信。是故如来以此三种因果而令众生信乐修行。海月光大明菩萨直至大自在天王凡四十众。每众主伴十人。总四百人。表佛自行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中四百个波罗蜜门。以四位中四十个波罗蜜门每一个波罗蜜门自具十波罗蜜。故成四百个波罗蜜门。前普贤一众十人。皆具十普之德。十人互参自具十众。十人当百。还表佛自行等觉位一百个波罗蜜门。以故虽则四十一众。还当五十众。主伴五百人。表佛自五位五百个波罗蜜门。海月光大明菩萨至大自在天王都为四十众。通十普贤一众。并菩提树内流光众。如来宫殿众。如来座内众。十方诸来菩萨众。菩萨毛孔众。如来眉间毫中众。都为四十七众。菩提树内众并宫殿众前已释。座内众明是如来往昔自行。与古同因彰果众。诸来众是兴供众。毛孔光明众是法界性起无碍一多同异自在大悲无尽不思议众。如来眉间毫中众是示果成因生信利生众。此是成佛后以十信心位乃至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遍法界法门众。举此自修因果。还令学者仿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