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续藏经
- 中国撰述
- 大小乘释经部
- 华严部疏
- 华严经合论纂要
华严经合论纂要
续藏经 华严经合论纂要
明 方泽纂
华严经合论纂要目次
卷上
沙门慧研序(此序既载於续藏经第五套合论卷首故今省之) 十门分别 世主妙严品第一 如来现相品第二 普贤三昧品第三 世界成就品第四 华藏世界品第五 毗卢遮那品第六
卷中
佛名号品第七 四圣谛品第八 光明觉品第九 菩萨问明品第十 净行品第十一 贤首品第十二 升须弥山顶品第十三 须弥顶上偈赞品第十四 十住品第十五 梵行品第十六 初发心功德品第十七 明法品第十八 升夜摩天宫品第十九 夜魔天宫偈赞品第二十 十行品第二十一 十无尽藏品第二十二 升兜率天宫品第二十三 兜率天宫偈赞品第二十四 十回向品第二十五 十地品第二十六 十定品第二十七 十通品第二十八 十忍品第二十九 阿僧祇品第三十 如来寿量品第三十一 菩萨住处品第三十二 佛不思议法品第三十三 如来十身相海品第三十四 如来随好光明功德品第三十五 普贤行品第三十六 如来出现品第三十七 离世间品第三十八
卷下
入法界品第三十九 自跋 圆理跋
华严经合论纂要目次(终)
大方广佛华严经合论纂要卷上
唐太原长者 李 通玄 撰
明 携李 比丘 方泽 纂
夫有情之本。依智海以为源。含识之流。总法身而为体。以为情生智隔。想变体殊。达本情亡。知心体合。今此大方广佛华严经者。明众生之本际。示诸佛之果源。其为本也不可以功成。其为源也不可以行得。功亡本就。行尽源成。源本无功。能随缘自在者。即此毗卢遮那也。以本性为先。智随根应。一悲济物。以此为名。依本如是。设其教泽。滂流法界。以润含生。於是寄位四天。示形八相。菩提场内。现兰若以始成。普光法堂。处报身之大宅。普贤长子。举果德於藏身。文殊小男。创启蒙於金色。以海印三昧。周法界而降灵。用普眼法门。观尘中之剎海。依正二报。身土交参。因果二门。体用相彻。以释天之宝网。彰十剎以重重。取离垢之摩尼。明十身而隐隐。无边剎境。自他不隔於毫端。十世古今。始终不离於当念。其为广也。以虚空而为量。其为小也。处极微而无迹。十方无卷。匪亏於小相之中。纤尘不舒。含十方而非碍。智海果德。殊分於五位之门。常住法堂。示进修於九天之上。此方如是。十剎同然。圣众如云。海会相入。智凡无碍。状多镜以纳众形。彼此无妨。若千灯而共一室。此经总有四十品胜典。玄开果德之门。百万亿妙言。咸举佛华行海。十身十会。阐十十之法门。十处十方。启十通而疏十辩。出现品内。示因果以结始终。给孤独园。利人天之明法界。目连鹙子。隔视听於对颜。六千比丘。启十明於路上。觉城东际。五众咸臻。古佛庙前。同登十智。善财发明导首。用彰来众齐然。又成五位法门。具德行某轨范。令使启蒙易达。解行无疑。还信首文殊之前。正证妙峰之顶。经过五众。成一百一十法门。至慈氏之园。结会一生佛果。返示文殊初友。明以果同因。后入普贤妙身。彰体用圆极。此经明大方广佛华严者。大以无方为义。方以理事为功。广则毫剎相含。佛乃体用无作。华喻行门可乐能敷理事之功。严即依正庄严之义。释此一部。总作十门分别。
一依教分宗 二依宗教别 三教义差别 四成佛同别 五见佛差别 六说教时分 七净土权实 八摄化境界 九因果延促 十会教始终
△第一依教分宗者。夫智境圆寂。何法不周。理事二门。一多相彻。只为器有差殊。轨仪各异。始终顿渐。施设不同。初学之士未谙教迹。执权成实。迷不进修。故今咸举众宗。略分十法。
一小乘戒经为情有宗。如来创为凡夫造业者说。是应作是不应作等。且约凡情虚妄之处。横计诸恶。以教制之令生人天。如华严经持戒。则以身身业语语业意意业佛法僧戒等十法谛观。求其梵行了不可得。是名清净梵行。是名持佛性戒。得佛法身故。初发心时便成正觉。不同小乘有取舍故。
二梵网经菩萨戒为情有及真俱示宗。为欣乐佛果者说卢舍那为本身。千百亿为化身。顿渐俱示一教被二根。然仍化身所化。方来至本身也。华严则一下顿示本身本法界等。
三般若经说空彰实为宗。如来初为人天凡夫说二乘教。系着理事俱实。不能离障。故说十八种空法。乃至四谛三世等一切皆空。空却无明诸障等业。自性涅盘方显。华严则空有之法。势不单行。以文殊普贤智行交参。事理相彻。一品之中。四十品经同入。一言之内。十万颂文齐麾。以性齐时齐行齐。故成佛亦齐。不同彼教成坏别时。因果前后故。
四解深密经为不空不有宗。如来於有教空教之后。和会有无二见。为不空不有。即说五六七八等识皆以第九阿陀那纯净识为依。如瀑水流。生多波浪。诸波浪等以水为依。引彼凡流就识成智。以智随缘。照机利物。异彼二乘权学破相成空。智随缘时。无性相。无生灭。异彼凡夫系而实有。故名不空不有。虽复如是於心识之处令知空有无二。非如华严直为上上根人。顿彰根本智佛体用性相法报果海。
五楞伽经以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为宗。在南海楞伽山说。其山高峻。得神通者方能升往。表心地法门无修无证者方能升也。下瞻大海。表心海本自清净。识波浪动。因境风转。若达境空。心海自寂。心境俱寂。事无不照。如海无风。森罗炳现。故说种子业识为如来藏。顿示根熟菩萨。异彼二乘灭识趣寂。亦异般若修空菩萨乐空增胜。亦异深密别立九识接引初根渐令留惑长大菩提。不令其心植种於空。亦不令其心如败种。深密乃入惑之初门。楞伽维摩。直示惑之本实。然是秽土山峰化佛即识成智法门。与华严华藏境界佛果法果之门。行相悬绝。
六维摩经不思议为宗。入道方便与华严略同。如云夫求法者应无所求。乃至观身实相观佛亦然。我观如来前际不来。后际不去。今则无住等。其他身相净土神通法门种种各别。如手断东方。足指按地。室容多座。芥纳须弥。处於生死。现身有疾等。皆有往来分剂。自他未忘。非如华严尘含剎海。身徧十方。如光如影。法如是故。
七法华经会权入实为宗。引彼三根归於一乘。名与华严略同。然其轨范有多差别。如教主即是化身。来证之佛还过去多宝如来。非是无量相海功德之身一时一法界之法。光照万八千土。非彰无尽境界。三变净土。非华严即此娑婆即是华藏互相含入无移转相。龙女转身成佛。意令三乘心生奇特。趣真知见。非是法界缘起凡圣体同。情在即凡。情亡即佛。俯仰屈伸皆菩萨行无转变相。往南方无垢世界。自他彼此犹隔。非即自他相彻因陀罗网境界。龙女成佛虽复顿印无时之门。而亡乘余风未殄。未能顿证。远劫方登。故授远记。非是初发心时便成正觉。设有余习。以佛知见而莹治之。无佛知见。但成折伏。不得入佛驶水之流。还经远劫方能入也。
八大集经以守护正法为宗。於欲界上。色界下。安立宝坊。集诸人天魔梵等皆就宝坊。勑令守护正法。诸不往者。四天王放热铁轮逐之。
九涅盘经佛性为宗。在跋提河。以神力故地无沙石荆棘。非华藏金刚为地等。见佛涅盘涕泪盈目。非是法界身云。忽然而有。无所从来。忽尔而无。无所从去。一切时处示现色像。有无自在。皆是大菩萨等。能证菩提。所证涅盘。二俱灭故。方应真理。故云生灭灭已寂灭为乐。如来隐身不现。及诸能所心尽名大涅盘。令诸三乘乐着行者离行离修。非是理行无碍一时顿印法尔如然。无有始终先后生灭成坏等。位阶十地。尚不了了见性。非十住初心便成正觉等。牛食雪山肥腻草者。纯得醍醐不作乳酥。一下直顿。体不变移。及诃二乘见佛八相成道等皆为曲见。即同华严智入三世而无来往。一念见道新故总无等。令屠儿广额贤劫成佛。以破阐提无佛性见。如法华龙女成佛。以破三乘远系。二经大意皆令三乘舍权入实。但诸事宜。不能全具。唯是华严根本佛门。理事性相。轮圆具足。
十华严经以根本佛乘为宗。又以因圆果满法界理事自在缘起无碍为宗。直以毗卢遮那自体智慧果德普示众生。还令大心众生信佛果德。成自因位。还修理智万行大悲果德。初发心时便成正觉。和融理行。任运成满。以是法界智故。法界性相本唯真智。所有分别。全是智为。无明体真。即是佛故。一念相应一念佛。一日相应一日佛。不须变易。方成佛也。龙天变易。岂为佛耶。三乘之人亦变易。何故待三僧祇。方乃成佛。当知此宗见性成道。如幻住世。化如幻众。不出不没。性无变化。本来如是。即是佛故。随缘六道行菩萨行。变化神通。接引迷流。乃至苦行麻麦剃发染衣藉草等事。为化外道及诸三乘。非是自须如是。
△第二依宗教别者。夫任器现形。应根施教。如空谷响。应击成音。谷响无心。亦无处所。但以随缘而能普应。如来雨法亦复如斯。称自根缘。得自心法。随根增广而成熟之。约立先德十家教行。
一后魏菩提流支立一音教。谓一切圣教唯是如来一圆音教。但随根异。种种差殊。如经一雨所润等。
二陈真谛三藏立二教。一渐。约渐悟。大由小起。即涅盘等经。二顿。真往顿机。大不由小。即华严经。
三后魏光统律师立三教。一渐。二顿。三圆。
四齐大行法师立四教。一因缘教。谓小乘萨婆多等部。二假名教。谓成实论等。三不实教。谓般若等。四真宗教。谓华严涅盘等。
五护身法师立五教。於前四教内真如佛性以为真教。即涅盘是。五法界教。即华严法界无碍门是。
六思大禅师智者大师等立四教。谓藏通别圆。藏即小乘。亦名三藏学者。通谓渐教。通被三根故。别谓顿教。顿说大乘法门。不通小故。圆即法界圆满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无碍法门。华严法华经等。
七新罗元晓法师造疏。亦立四教。谓三乘别教。三乘通教。三乘分教。一乘满教。谓华严经普贤教。
八唐吉藏师立三教。初说根本法轮即华严。中说枝末法轮即三乘。最后说摄末归本法轮即法华。
九梁云法师立四教。谓羊鹿牛车为三乘。四衢道中所授大白午车为第四乘。
十唐印法师立二教。一释迦经屈曲教化身说。二华严经十身教卢舍那说。
右十家并当世英才。旨虽不同。同明佛日。思智二德位已升堂。云公演法雨华亭下。悟灵山於即夕。法眼逾明。登果位於今辰。道齐遐古。只如佛说内外中间之言遂即入定。五百罗汉解各不同。佛出定后同问谁当佛意。佛言并非我意。又问不当佛意。将得罪耶。佛言虽非我意。各顺正理。堪为圣教。有福无罪。况此诸德各有典据。今藏法师承禀俨法师所立五教。深有旨趣。一小乘教。二大乘始教。深密经中定性二乘俱不成佛。此说未尽大乘法理。故为始教。三终教。定性二乘及阐提无佛性者悉当成佛。犹未尽大乘至极之说。立为终教。上始终二教并依地位渐次修成俱为渐教。四顿教。但一念不生。即名为佛。不从渐次。故曰顿教。五圆教。一位即一切位。一切位即一位。普贤法界帝网重重。主伴具足。故名圆教。如此经说。藏法师作如是和会。又西域戒贤法师。远承弥勒无着。近踵护法难陀。依深密经瑜伽等论立三教。初鹿苑小乘四阿含经说生空。未说法空。二般若教说诸法空。未说唯识道理。三深密经等具说三性三无性等。智光论师。远承文殊龙树。近禀提婆清辨。依般若等经。中观等论。亦立三教。此乃西国法将。皆诠圣教。一方轨式。仰惟高旨。未可佥量。今通玄自参圣旨。该括佛兴始末。略立十教。
一时说小乘纯有教。如戒经等。
二时说般若破有明空教。
三时说解深密经和会空有教。
四时说楞伽经契假即真教。类翻无明业种之识为如来藏。明与无明。其性无二。然希出俗。未现同缠。
五时说维摩经即俗恒真教。破前四教令彼三乘净相心亡。入缠无碍。
六时说法华经引权归实教。
七时说涅盘经舍权向实教。相尽见性之门。
八说华严经於剎那际通摄十世圆融教。经云入剎那际三昧。降神乃至涅盘。为依本性理智本无时故。名之为入。非是本法性中而有出入三昧。以化仪轨则。施方便言。不可无言滞其化迹。令诸群品都无所归。是故明人莫言世尊一人入剎那际三昧。诸佛世尊常於法身智海与众生数等诸三昧门。应众生见。本无出入。应如是知如来三昧出入之相。此法界门。头尾长短始终路绝。该括诸教诸行一切境界。总作一时一际之法。犹如众流皆归海故。出此法外别生情量。总是权门。如此法门。佛不出世。亦无涅盘。从初发心以三昧力。顿现三界三世一际。诸法一味。解脱涅盘常寂灭味。因果一际。诸性一性。诸相一相。诸行一行。三世一念。一念三世。乃至十世。自在无碍。名为常转法轮。入一总得余。为法界一际故。入余总得一。为法界体无碍故。如圆珠无方。如明镜顿照。如虚空无隔。如响无依。如影不碍。如化人所生。此法门者是该括始终一际无出无没常转法轮。一切权乘总在其中一时而说。以俱不出法界。无三世故。但以各依自见无量差殊。此一乘教是始成正觉时说。若依情是最初成佛时说。若依智无始终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