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迦如来行迹颂

  言作乐供养者。百缘经云。迦毗卫城中。有一长者。其家巨富。财宝无量。其妇怀妊。十月满足。生一肉端。谓为非祥。便往问佛。佛语长者。但好养育。长者闻已。欢喜而退。到七日头。肉端开敷。有百童子。端正殊妙。年渐长大。兄弟百人。投佛出家。一时俱得阿罗汉果。大众见已。问佛宿因。佛言。过去毗婆尸佛灭后。有王起塔。安佛舍利而供养之。时有同邑一百余人。作诸伎乐。供养彼塔。以此因缘。九十一劫得生人天。受福快乐。今值於我。出家证果。
  言奉养师亲者。世间深恩。无过父母。出世大恩。莫先师长。故佛言。无佛世时孝父母。则等供佛福。又堕蓝本经略要云。若人为求福。常行於布施。金钵盛银粟。银钵盛金粟。金鼎具百味。宝床敷卧具。象马及车乘。众宝以庄严。如是等物数。各八万四千。以用布施人。所获福无量。不如以一食。施一求道人。饭百求道人。不如一初果。饭百初果人。不如一二果。饭百二果人。不如一三果饭。百三果人。不如一四果。饭百四果人。不如孝父母。又弥勒菩萨劝孝偈云。堂上有佛二尊。懊恼世人未识。不用金彩妆成。非是檀香雕刻。祇看现世爷娘。便是释迦弥勒。若能供养得他。何用别作功德。乃至云。在生甘旨无亏。死后不须追忆。君能如是用心。天地龙神佑翼。又报恩经云。父母者三界最胜福田。又毗奈耶云。佛听比丘尽心尽寿供养父母。不然则得重罪。又云。佛听纵极破戒。应供养父母及亲教师轨范师病人等。又云。出家人若供养父母者於三衣外自余物。或从施主乞。或从僧得利或僧所常食之分。减半供给。若常乞食。亦与己所满腹食肉。听取其半济其父母。又不思议光经云。若以种种饮食及诸珍宝。种种供养。非报父母恩。若能引道。令向正法。乃名报恩。又慈悲忏经云。师长之恩。过於父母。何者。父母虽爱其子。不能令出三界樊笼。师长教之以善。令离三有趣向菩提故尔。传曰。昔有三州之人早失其父者。以一无子老人共为父。至诚奉孝。现感天神之佑。五郡之人丧其母者。以一无子老婆共为母。尽心终孝。现蒙国君之赏职。噫。以他人假为父母而事之。其验也若此。奚况於己受生父母。承顺孝养。其福可胜言哉。又有抱竹而泣。雪里笋生。敲氷而哭。水上鱼踊。此亦孝诚之至也。由此观之。师与亲不可遗也。
  言行世仁义者。夫仁义乃诸善之本。三王五帝之道。不踰於此。孔孟之得圣贤名。亦由此而已矣。世道称五常。出世法名五戒。名异义同。故知人王法王之道。俱不越仁义也。
  言敬老慈幼者。亦仁义而已。可以意得。谓敬则义。慈是仁也。故仲尼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是则天下可运於掌。至於内教亦然。敬事先德而受教。慈育后生而诲进。如是相传不已。则普天之民。可以为道矣。大论云。昔有鸟名迦频阇罗。有二亲友。一者大象。二者弥猴。共在毕跋罗树住。自相问言。我等不知谁应为大。象言。我昔见此树。在我腹下。以此推之。我应为大。弥猴言。我曾蹲地。手捉树头。我应为长。鸟言。我於毕跋罗林中。食此树果。子随粪出。此树得生。我应最大。鸟复说言。先生宿旧。礼应供养。即时大象背负弥猴。鸟在猴上。周游而行。一切禽兽见而问之。何以如此。答云。恭敬长老故也。禽兽受化。皆行礼敬。不侵民田。不害物命。国人亦效。皆行礼敬。自古及今。化流万世。国土大平(云云)。於戏。其在鸟兽。敬长遵礼。况居人数。可得心行纵逸乎。外书曰。正己而天下正。斯之谓欤。
  言悲诸有情者。菩萨万行。悲心为始。故华严经云。因於众生而起大悲。因於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觉。又堕蓝本经云。若人饭百辟支佛。不如饭一佛。饭百佛不如有人作佛塔。若复有人。但能发心归命三宝。胜上众善。又上所列布施等善。不如有人受持五戒。持戒不如慈心悯伤众生蠕动之类。诸经杂要云。若人舍阿僧祇身。供养十方诸佛菩萨声闻。不如有人施畜生一口饮食。乃至施与蚁等悲田。其福最胜。如舍利弗。以一饭上佛。佛回施狗。而问舍利弗。汝以饭施我。我以施狗。谁得福多。舍利弗言。佛施狗得福多。又宝积经云。妙庄严忍世界众生。悉皆具足一切安乐。若有众生。於彼国土。亿百千岁。修诸梵行。不如此娑婆世界一弹指顷。於诸众生起慈悲心。所获功德。倍过於彼。又优婆塞戒经云。若或田仓多有鼠雀。犯暴谷米。但作是念。如是鼠雀。因我得活。念已欢喜。无触恼想。当知是人得无量福(云云)。凡求佛道者。应当如是学。
  言随喜他善者。一切众生。无始劫来。系於六趣轮中。受无量苦。未得解脱者。但由嫉妬心强。破障他善故也。虽或作善。欲胜他故。人我执心炽然不息。远解脱期。若能随喜他善。则灭嫉妬障。成柔顺忍。易免苦轮矣。大品经云。一毛破为百分。滴取大千海水。可知其数。随喜之福不可知数。又诸经要集云。若有贫穷薄福人。绝无尘许可施物。见他行施心生喜。其福与施等无异(云云)。智者应急改往修来耳。
  言谦心者。除慢病之妙药也。而此慢心。法中大障。譬如世间之轮。不能到於高山之上。法轮亦尔。不得转於我慢高山。是故学佛者。应先折慢。上敬三宝。中恭尊长。下顺凡庸。是则可为善人欤。是以不轻菩萨。常礼一切。云不轻汝。普贤大士亦云。我於一切众生。种种承事。种种供养。如敬父母。如奉师长。乃至如来等无有异。又近世法华法师。道行清洒。为众所敬。若行之时。但视地而行。见有微虫当路。即自念言。焉知此佛子先我而得道。便避而行。学者可不思齐。
  言软语者。悦可众心之先务者也。夫世间之人。三业造罪。口过为重。口四恶中。恶言最甚。何者。非独自心起嗔。亦令对者怀恨。因作怨根。渐渐增长。从劫至劫。互相残害。永无了期。争似与人语时。当出软音。或教以善令其欢喜。乃至於一切畜生。不得加其恶言。彼虽未了人之所言。而怒相现前。令彼畜生见而惊怖。是以不无罪业。业若成则报必不虚。而自当之。如护口经说。昔三藏比丘以一恶言故。报为百头鱼。殃及其母。亦作厕虫(云云)。又大方便经云。人生世间。祸从口出。甚於猛火。猛火止烧世间之财。恶口炽然。烧七圣财。口中之舌。凿身之斧。灭身之火。可不慎哉。
  如上所示。自布施安忍。至谦心软语。一一无非成佛之因。若具行之。则莫善如也。不然。随其宜乐。但修一事亦得。何以故尔。法华经偈云。若有众生类。值诸过去佛。若闻法布施。或持戒忍辱。精进禅智等。若人善软心。如是诸人等。皆已成佛道。诸佛灭度已。供养舍利者。起万亿种塔。金银及玻璃。玫瑰琉璃珠。清净广严饰。木樒并余材。砖瓦泥土等。若於旷野中。积土成佛庙。乃至童子戏。聚沙为佛塔。如是诸人等。皆已成佛道。若人为佛故。建立诸形像。或以七宝成。鍮鉐赤白铜。铁木及与泥。或以胶漆布。或彩画佛像。自作若使人。乃童子戏。若草木及茟。或以指爪甲。而画作佛像。如是诸人等。皆已成佛道。若人於塔庙。宝像及画像。以华香幡盖。敬心而供养。若使人作乐。击鼓吹角贝。箫笛琴箜篌。琵琶铙铜钹。如是众妙音。尽持以供养。或以欢喜心。歌呗颂佛德。乃至一小音。皆已成佛道。若人散乱心。乃至以一华。供养於画像。渐见无量佛。自成无上道。广度无数众。或有人礼拜。或复但合掌。乃至举一手。或复小低头。若人散乱心。一称南无佛。如是诸人等。皆已成佛道(云云)。噫。若非一切法无非佛事。焉能以儿戏作事。散心一称。尔许微功。至於极位哉。由是之故。我释尊出世。兴悲悯物。以巧智方便。随其根乐。或示坐禅。或读诵经。或教念佛。乃至施戒等一切诸善。令其修习。入於佛道。靡有孑遗。除一阐提类。如世间医王随病与药。除命尽者。无不痊平。或人未了如来方便教义。又未能达众生宜乐。各执一端。谓之为胜。亦教他人。以己所观之法。曰坐禅为最。或曰诵经第一。有曰念佛为胜。乃至施戒等法。皆云为是。非诸他善。此则知一不知其二者欤。且如欲入王城。八门无防。应随方所。引之直入。何必以东道之人。引入西门。西道之人。引入东门。枉使劳苦。门虽是八。入则唯一。诸法门殊。咸归一处。何偏执诤。是谓不察病根。纯教乳药之类也。劝诸行者。应知此义。随力所堪。从其一事。进功无退耳。
  若愿生安养  随功生九莲  得见弥陀佛  闻法悟无生
  安养者。亦云极乐。其国庄严及诸乐事。不可譬说。小弥陀经云。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此世界。无量寿经云。弥陀佛国。去此不远。如是二说。但随机说耳。远近不可定也。祇在众生一念心中。是心无碍。岂有东西远近乎。阿弥陀此云无量光。亦云无量寿。故经云。彼佛光明无量。照十万国。彼佛寿命无量无边阿僧祇劫(云云)。
  言九莲者。彼佛以四十八愿。庄严净土。设九品莲。接引十方有缘众生。何以故。由众生根性多有差别故尔。如世国王与敌共战。其有功者。多不等故。随功赏职。或一品二品三四五品。乃至八九品。无一遗者。佛亦如是。随诸众生功业多少。故以九莲。摄尽无余。彼诸九品众生。配生九莲之事。今当略引经文示之。
  观无量寿经云。上品上生者。若有众生。发三种心。即生彼国。一者至诚心。二者深心。三者回向发愿心。又有三种众生。当得往生。一者慈心不杀。具诸戒行。二者读诵大乘方等经典。三者修行六念(佛法僧戒施天)。具此功德。一日一夜。乃至七日。即得往生。是人终时。阿弥陀佛。与观音势至等无量菩萨。现在其前。授手迎接。行者见已。欢喜踊跃。自见其身。乘金刚台。随从佛后。如弹指顷。往生彼国。到已。即见佛身相好。及见菩萨色相具足。光明宝林。演说妙法。闻已。即悟无生法忍。
  上品中生者。不必受持读诵方等经典。善解义趣。於第一义。心不惊动。深信因果。不谤大乘。是人终时。大圣来迎。事如上说。行者自见坐紫金台。即生彼国七宝池中。其莲经宿即开。见佛菩萨放光照身。目即开明。经一小劫。得无生忍。
  上品下生者。亦信因果。不谤大乘。但发无上道心。是人终时。众圣来迎。行者自见坐金莲华。往生宝池。经一日一夜。莲华乃开。七日之中。乃得见佛。虽见佛身。於众相好心不明了。三七日后。乃了了见。经三小劫。得百法明门。住欢喜地。
  中品上生者。若有众生。受持五戒。持八戒斋。修行诸戒。不造五逆。无众过恶。是人终时。众圣来迎。行者自见己身坐莲华台。往生彼国。莲华寻开。闻众音声赞叹四谛。应时即得阿罗汉道。三明六通具八解脱。
  中品中生者。若有众生。若一日一夜持沙弥戒。若持具足戒。威仪无缺。是人终时。众圣来迎。行者自见坐莲华上。莲华即合。随从佛后。生宝池中。经於七日。其华乃敷。开目合掌。赞佛闻法。经半劫已。成阿罗汉。
  中品下生者。若有众生。孝养父母。奉事师长。行世仁义。是人终时。遇善知识。为其广说阿弥陀佛国土乐事。闻此事已。寻即命终。即生彼国。经七日已。遇观世音及大势至。闻法欢喜。得须陀洹。过一小劫。成阿罗汉。
  下品上生者。或有众生。作众恶业。虽不诽谤方等经典。多造恶法。无有惭愧。是人终时。遇善知识。为赞大乘十二部经首题名字。以闻如是诸经名故。除却千劫极重恶业。善友复教称於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除五十亿劫生死之罪。尔时彼佛即遣化佛化观世音化大势至。至行者前言。善男子。以汝称佛名故。诸罪消灭。我来迎汝。行者即见化佛光明。遍满其室。见已欢喜。即便命终。乘宝莲华。随化佛后。生宝池中。经七七日。莲华乃敷。时观世音菩萨放光说法。闻已信解。发无上道心。经十小劫。得入初地。
  下品中生者。或有众生。毁犯五戒八戒及具足戒。偷僧祇物。盗现前僧物。不净说法。无有惭愧。是人终时。地狱众火一时俱至。遇善知识。即为赞说阿弥陀佛光明威德。此人闻已。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地狱猛火化为凉风。吹诸天华。华上皆有化佛菩萨。迎接此人。如一念顷。即生宝池莲华之内。经於大劫。莲华乃敷。观音势至为说大乘甚深经典。闻此法已。即发无上道心。
  下品下生者。或有众生。具造五逆十恶。具诸不善。此人应堕恶道。经历多劫。受苦无穷。临命终时。遇善知识为说妙法。教令念佛。彼人苦逼。不遑念佛。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佛者。应称归命无量寿佛。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於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命终之后。见金莲华犹如日轮。住其人前。如一念顷。即往彼国。生莲华中。满十二大劫。莲华方开。观音势至以大悲音。为说实相。除灭罪法。闻已欢喜。即发无上道心(云云)。是为九品众生。生九莲之相也。又有宫殿受生者。无量寿经云。若有众生。修诸功德。愿生彼剎。后有悔心。亦复疑惑。不信有彼佛剎。不信有往生者。亦不信布施作福后世得福。其人虽尔。续有念心。暂信暂不信。志意犹豫。无所专据。临命终时。佛乃化现其身。令彼目见。其人虽不能言。其心即喜。乃悔不作诸善。以悔过故。亦生彼剎。唯不能前至佛所。方入边地。见七宝城。即入其中。於莲华中生。受其快乐。如忉利天人。经五百岁。不闻三宝之名(云云)。若唯诸经论说。凡有众生。闻彼国名及彼佛号。发愿求生者。无一不往。如月藏经云。我末法中。亿亿众生。起行修道。未有一得者。唯净土一门。可通人路(云云)。然则当此末法之时。不求净土而何也。或人於此法门。多生疑谤。若见求生者。笑而止之。自误误人。与佛为怨。悲夫悲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