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续藏经
- 中国撰述
- 史传部
- 释迦传
- 释迦如来行迹颂
释迦如来行迹颂
不尔当来世 必逢慈氏尊 龙华三会上 自然皆证道
弥勒下生经云。此阎浮提有大城。名翅头末。城中有大婆罗门。名妙梵。弥勒托生其家。出家日即成正觉。坐龙华树下。国王婆罗门长者。一切人民。俱诣佛所。皆共出家。时弥勒佛见诸大众。作如是念。是诸人等。释迦文佛遣来付我。是故今者皆至我所。是诸人等。在於释迦遗法之中。或读诵经律论三藏。或以衣食施人。或持戒修慧。或以幡盖华香。供养於佛。或为苦恼众生。令其得乐。或忍辱禅定。或起塔寺供养舍利。以此功德。来至我所。作是念已。为说四谛。诸人闻已。同时得涅盘道。又大论云。龙华初会度九十九亿声闻。第二会度九十六亿声闻。第三会度九十三亿声闻。又报恩经云。华林园第三会九十三亿人。释迦遗法中。一称南无佛人等。又弥勒经云。释迦末法中。坐禅诵经。持戒修福等者。生第一会。唯持三归者生第二会。唯闻佛名者生第三会(云云)。由是观之。我等虽未得专精禅诵及持戒修福。既闻佛名。又一生来。随分一称。岂敢不为。然则纵未早参於初二会中。而晚预於第三会上。闻法悟道。决无疑矣。诸有智者。应当发愿。要值此佛。若差过则值佛悬远故。何者。此贤劫中。有成住坏空四劫。苦佛出世。须当住劫。住劫亦有二十增减。佛与须待。减劫前八增减。空过无佛。至第九减劫。四佛出焉。谓人寿六万岁时。留孙佛出。四万岁时。拘那含佛出。二万岁时。迦叶佛出。一百岁时。释迦文佛出。释迦法灭。人寿增至八万四千岁。还减四千岁时。弥勒佛出。从释尊入灭已后。至於此时。计六十亿岁。是乃第十减也。十一十二十三十四。如是四劫。无佛出世。故须进功不差弥勒尔。至第十五减劫。有九百九十五佛。次第出化。末后楼至佛出化。后五劫矣。
向说诸善因 俱通大小乘 凡夫根性异 回向亦不一 或望人天乐 或求四圣果 虽是善果报 成佛大迟缓 中间无量劫 徒劳虚受苦 若欲速离苦 应回向大乘 所作大小善 当回向三处 先四恩三有 及法界有情 次佛果菩提 后真如实际 若如是回向 毫善等虚空 譬如一滴水 投之於大海 与海成一体 深广无涯底
上示众善。通於大小行人。但众生根乐不同。修因各异。故所获果报。成於万品。谓或有众生。求世间乐。修诸善业。劣者生於人中。胜者生於天上。随分受乐。或有众生。厌三界苦。求涅盘乐。乐独善寂。修诸禅智。钝作声闻。利成支佛。是名孤调解脱。诸佛所诃。或有众生。自虽未度。欲先度他。勤修精进。求一切智。是名大乘。已成圣胎。又人天则且对三涂论为乐处。非实乐也。何者。人中现为八苦焦煎。后受三途难耐之苦。天上亦有五衰之苦。报毕还堕三恶道中。苦事可知。如是轮回六趣之中。无有出期。谁云乐也。二乘之人。虽离分段生死之苦。而犹未免变易之苦。流落他乡。求索衣食。资生艰难。得少为足。未得自在。况复由於迂曲之径。归家日旷。苦行於尘劫。焉为乐也。如菩萨大人。从初发心。哀悯一切。双运悲智。登大直道。行行无滞。不日到家遇见慈父。获珍宝藏。受用自在。无所乏短。如是方名为真乐也。是以永明寿禅师引经云。若以十善化人。如将毒药□人。虽一期人天之饱。而不免生死毒发。终不出轮回。翻增业垢。若以小乘开化。即是大乘冤。□解脱深坑可畏之处。经云。宁起狐狼野干心。不起声闻辟支佛意。若观此说。其有智者。胡不弃小而从大乎。
言所作诸善者。谓禅诵礼念施戒等也。虽作如是等善。若不回向。则如坏未火。徒劳无益。凡欲回向者。不得回向人天及二乘果。要当诚心回向三处。何等为三。一者众生回向。谓愿此所修善。施一切众生。二者佛果回向。谓愿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皆共成佛道。三者实际回向。谓愿此所修善。广大如法性(无边)。空竟若虚空(无尽)。是为三处回向。又一处云。回自向他。回因向果。回事向理。此则与前同一义也。言四恩者。一国王恩。谓民之一饮一食无非王恩。而我等既为王民。宜役王事。岁纳皇租。奉报王恩。而逃漏剃头。不战而安。无忧眠食。王恩莫大。二师长恩。谓开我童蒙。诫恶劝善。令出世网。引入佛家。师恩实重。三父母恩。谓始自怀胎。十月之中。心不放舍。乃至产时。苦痛无极。然而产已忘苦。即生怜愍。抱持乳养。洗灌不净。及其长大。亡其侍养。割爱放之。投师出家。修出世业。亲恩最深。四施主恩。谓我等比丘。纵卧山林。不耕而食。不蚕而衣。皆是十方檀越之恩。如是四恩。若将比校。施主之恩。最为急也。何者。人之恒食。一日两时。若阙一时。心锋已折。凡所作事。皆不如意。何况全阙。况复二日三日乃至七日。然则身之与命。尚难可保。况修道业乎。故知施主之恩为急。王及师亲次次也。是以诸有苾刍。应知此意。若一礼一念。烧片香。然一灯。献一华。扫塔涂地等。一毫之善。应先回向四恩奉福。然后普被一切耳。
虽未完戒品 亦未修诸善 但结大乘缘 功倍余众善 大乘义云何 诸法实相是 闻此实相理 其心不惊动 暂生一念信 福德已无量 因发菩提心 已具悲智愿 即为世间眼 当作天人师 虽在凡夫地 功超二果圣 是名真佛子 能报诸佛恩 欲入如来室 斯门其舍诸
言诸法实相者。法华经云。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又云。一切世间治生产业。皆与实相不相违背。祖师释云。一一生灭。一一杀盗。四倒八邪五逆十恶。皆是实相。此事彰灼。当处真常。谁人不具。何法不然。故经云世间相常住。悟此妙理。名之为佛。迷之曰生。由其迷悟。且分高下。本则不殊。犹氷与水。喻之可知。故净名云。平等真法界。佛不度众生(云云)。若有众生。闻此法已。乃至生於一念信解。功盖无学。不可为比。故法华经云。此经难持。若暂持者。我则欢喜。诸佛亦然。是名持戒行头陀者。是诸天人世间之眼(云云)。又诸大乘经所说。大乘之言多种。或云。色不异空。空不异色。或云。诸佛众生平等无差。或云。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盘。如是等言。虽则不同。义则是一。俱不出於诸法实相也。
夫大乘之为功力者。信则剎那成佛。谤则即堕泥黎。然受罪毕已。还闻此法。即便悟道矣。如文殊经云。有人闻说般若。起谤不信。即堕地狱。胜於供养恒沙佛者。何以故。供养恒沙佛。祇得人天生灭之福。若闻般若。毁谤堕地狱。受谤法罪毕。以闻般若为种。才闻说般若。便得心开。剎那成佛。又无行经云。昔者有一净威仪法师。怜愍众生。教化令发阿耨菩提心。又有威仪比丘。虽能护戒。不能善於菩萨所行之道。於后净威仪法师。过威仪比丘。知不信大乘戒。诽谤入地狱。地狱罪毕。因闻此法。为悟道之因。强说一偈颂曰。贪欲即是道。瞋痴亦复然。如是三法中。具一切佛法。威仪比丘闻已诽谤。命终堕阿鼻狱。九十百千亿劫。受诸苦恼。从地狱出。六十三万世。常被罪诽谤。其罪渐薄。后作比丘。三十二万世。出家之后。是业因缘。反道入俗。乃至无量千万世。诸根暗钝。尔时威仪比丘。岂异人乎。则我身是。我闻此大乘法。虽不信受。起谤堕狱。受其罪毕。因闻大乘故。乃得成佛(云云)。按诸经论说。持戒坚固。在於像法之始。彼时也。去圣不远。人性稍纯。持戒不难。然而当时人。亦持少犯多。况今末法。去圣逾邈。人根下劣。无有坚实。於戒浮囊。宁无缺漏。囊如未完。可能渡於生死海耶。是以虽不护戒。但结大乘之种。功必倍之。故天台师云。如来出世。说法之时。乘戒俱急者。以人天身。闻法悟道。乘急戒缓者。以三途身。闻法得道。乘缓戒急者。着乐人天。不预法会。乘戒或俱缓。既沉恶趣。复远大道(云云)。以此观之。宁可戒缓。不可乘缓矣。
言菩提心者。上求佛道。下化群生之心也。是心乃三世诸佛之所赞叹。故涅盘经云。发心毕竟二不别。如是二心先心难。自未得度先度他。是故我礼初发心。又华经云。若以华云鬘云天音乐云。乃至天种种香。然种种灯。一一灯炷如须弥山。一一灯油如大海水。以如是等诸供养具。常为供养不可说不可说佛剎极微尘数一切诸佛。所得功德。不及菩提心。供养一念功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乃至优婆尼沙陀分亦不及一(云云)。
言报佛恩者。慈悲忏经云。诸佛念众生。过於父母。父母念儿。慈止一世。佛念众生。慈心无尽。又父母见儿背恩违义。心生恚恨。慈心薄少。诸佛不尔。见诸众生不信经教。悲心益重。乃至入於无间地狱。代受众苦。如是大恩。云何能报。若使起立塔庙精舍。灯烛幡盖。华香茵蓐。种种供养。将来之世。自受其福。非报佛恩。若发菩提心。修净土行。是名智者。知报佛恩(云云)。是以二乘虽住果地。而未及於初发心凡夫菩萨所有功德。万分之一。大论问曰。罗汉辟支是离欲人。或有凡夫。但发菩提心者。云何得胜。答曰。菩萨有其二种。一者行诸波罗蜜。二者但密发心。行菩萨道。虽事未成。能胜二乘。何以故。譬如太子虽未即位。胜诸大臣有位富贵者。优婆塞戒经云。出家人发菩提心。此不为难。在家之人固难可发。何以故。多恶因缘所缠绕故。发菩提心者。诸天皆大欢喜。作如是言。我今已得天人之师。毗尼经云。若初修大乘。行菩萨戒。晨朝有犯。应当结罪。至午。菩提心无间断。戒聚成就。则非所犯。乃至中夜有犯。至后夜菩提心无间断。戒聚成就。宝积经云。若人打截大千众生。若有恶心。恼发菩提心人。其罪过是。
常乐住兰若 不然随众居 群居须慎口 独处要防心 远离恶知识 当从善友教 身不离袈裟 食当须应器 手不释黄卷 不乐看外书 目不视女人 见之犹毒蛇 非病昼不卧 卧则须右胁 非饥不余食 食则须节量 寝不敷茵蓐 眠亦不放恣 坐必不背西 行时但视地 语常离戏笑 取要不应多 受嚫作三分 不宜全受破 勿得畜物多 以作障道缘 亦勿繁眷属 增长憍瞋慢 如是若干事 沙门急先务 苟不能如是 岂得名浮图 虽受四事供 犹如吞饵鱼 当来必偿债 得无惭且惧
言阿兰若者。此云无愦闹处。夫住兰若。则三业自然清净。即具无量功德。取道不难矣。故华严经云。住兰若者。成就清净威仪。成就诸根不乱。成就正法现前(云云)。凡欲疾得一切种智者。胡不乐住阿兰若哉。若不尔。则应当预於伽蓝众会中居。是则本自懒墯。虽未得自专修道。见他精进。耻而效之。不敢放逸。凡所动作施为。乃至朝中粥饭。一皆从众。未尝违规。由是道行任运离染。入释子数。如常所云。蓬生麻中。不扶自直者欤。是故懈怠之者。不如随众。慎勿闲游山野之间。恣情为恶。虚送光阴。以为后日悔叹之缘。又不得为求安求饱。故部落溪湄。渔村岸上。结草为庵。止宿资生。与白衣庸俗。结交同志。称为兄弟。或称父母。无恶不造。非独自身失行。亦浼清净佛图。罪应不少。
言善友者。毗奈耶中云。阿难白佛言。善知识者。是半梵行。诸修行者。由善友力故。方能成办故。佛言是全梵行。若得善伴。与其同住。乃至涅盘。无事不办故。名全梵行。又孛经云。友有四。一如华友。谓好时插头。萎时弃地。见富贵则附。贫困则舍。二如秤友。谓物重低头。物轻则昂。有与则敬。无与则谩。三如山友。谓金山鸟兽集之。毛羽蒙光。贵能荣人。富乐同欢。四如地友。谓百谷财物。一切仰之。施给养护。恩厚不德。因果经云。波罗门优陀夷。聪明多智。净饭王勑为太子友。白太子言。朋友有三要法。一者见有失。輙相晓谏。二见好事。深生随喜。二在苦厄。不相弃舍。四分律云。具七法。万成亲友。一难作能作。二难与能与。三难忍能忍。四密事相告。五互相覆藏。六遭苦不舍。七贫穷不轻。迦越经云。朋友五事。一见作恶。往屏处晓谏诃止。二所有急事。当奔赴救护。三所有私语。不得说向他人。四常相敬叹。好事当多少分与之。若常怀嫉慢。心不节慎。口无法言。恶人为友。此名庸人。佛本行经云。佛与难陀。至鱼肆。佛令难陀取小藉鱼草。握少时弃之。令嗅手。问之。难陀曰。唯有腥臭之气。又至香店。令取裹香纸。掬少时弃之。复问难陀。答曰。唯闻香气。佛语难陀。善友恶友相染习亦复如是。若近善友。必定当得广大名闻(云云)。恶知识者。非是向我毁辱打骂者也。见我为恶而不谏之。随喜赞之。令长不善之业。乃至为我尊敬供养者。皆是恶友。故南岳师云。世间道俗。钦仰供养。殷勤请讲。皆是恶魔所使。非善知识。是恶知识。如冤诈亲。苦哉苦哉。诸王剎利亦复如是。择择择择。
言袈裟者。从色为名。此云坏色。梵网经云。青黄赤黑紫作。皆名坏色。注云。坏本白色。违爱心故。亦三衣之都称。三衣者。一安陀会。五条也。二郁多罗僧。七条也。三僧伽棃。九条也。又有十一条。乃至二十五条。於中长短广狭裁缝之法。具如章服仪及六物图中说。悲华经云。释迦如来於宝藏佛所发愿。愿我成佛时。我袈裟有五种功德。一者入我法中。犯重邪见等四众。於一念中。敬心尊重。必於三乘受记。二者天龙人鬼。若能恭敬此袈裟小分。即得三乘不退。三者若有鬼神诸人。得袈裟段乃至四寸。饮食充足。四者若有众生。共相违反。念袈裟力。则寻生悲心。五者若在兵阵。袈裟小分恭敬尊重。常得胜他。若我袈裟无此五力。则欺诳十万诸佛。有云。龙得袈裟一丝。挂其门上。则免金翅鸟难。大悲经云。披着袈裟者。於弥勒佛。乃至楼至佛所。得入涅盘。无有遗余。永明寿禅师云。夫袈裟者。名解脱幢。十方诸佛依之而得道果。四众非人持之而获安隐。显示清闲。破除热恼。若匪离尘之上服。安能拯济於迷途。功不唐捐。叹不可尽(云云)。